吞嚥訓練9大分析

反言之,要預防喉嚨的機能下降,關鍵就在於防止「喉結肌肉的衰退」。 吞嚥訓練 不論女性或男性,喉結的位置都是從年輕時開始一點一點地下降;尤其是到了60歲以後,更是急速下降。

吞嚥訓練

常見徵兆包含:吃東西容易咳嗽或嗆到、吃東西後聲音改變、食物吞幾次才吞下去、吞完嘴裡總有殘渣、吃完感覺有東西卡在喉嚨或胸口、吃飯時間太長、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經常發燒或感染肺炎等。 國內研究發現,台灣約有12.8%的65歲以上長者,經過評估為咀嚼吞嚥異常;亦即每10位高齡者,就有1位有輕度以上咀嚼吞嚥障礙。 這個數字,將會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而越來越高,並且長者因咀嚼吞嚥困難所導致的「吸入性肺炎」,也成為威脅長者健康的原因之一,像李前總統就是吸入性肺炎引發後續的狀況而往生,因此不得不防。 臨床上,舌頭產生問題的病人主要是出現在頭頸癌的病人,神經病變的病人較少,但是因為舌頭導致吞嚥困難的個案比較少,因為可以透過把食物餵入口腔後方,去解決食物往後送的問題。 如患者在進食後會出現咳嗽、說話有痰音等現象,代表仍有食物渣或口水殘留在咽喉部,這在吞嚥訓練的過程中是很常出現的狀況。

吞嚥訓練: 吞嚥訓練 讓患者提早恢復吞嚥功能

台灣的長照機構中,使用鼻胃管的人所占的比例高達94%,但日本只有11.6%,德國只有6.6%。 最新研究也指出,使用鼻胃管同樣也 會有吸入性肺炎的風險,誤吸的可能性並不會因此降低。 所以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由口進食,無論對身體或生活品質,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像是右半邊中風的人,可以偏向左側進食;舌頭無力的人可以透過頭頸改變方向協助吞嚥;肌肉無力的人,可以先透過肌肉按摩,恢復肌肉功能,」李雅玲舉例。 一些失智病人會因為不適,想要自行拔除鼻胃管,照顧者只好將病人綁起來,失去行動能力卻只會讓病人每況愈下,加速失智,甚至造成褥瘡。

並以影像證據為基礎,為患者找到安全的進食策略及復健方案。 吞嚥困難為腦中風病人常見症狀,會導致肺炎、脫水與營養不良等,及早提供吞嚥訓練,有助於吞嚥功能恢復,進而增進生活品質。 本專案旨提升護理人員協助腦中風病人執行吞嚥訓練完整性,現況發現腦中風病人吞嚥訓練完整性僅達 54% ,原因為吞嚥訓練認知不足,缺乏復健師與護理師間交接吞嚥治療情形、缺乏吞嚥訓練相關衛教單張及稽核機制。 擬定對策為舉辦「教育訓練」、「建置吞嚥訓練護理資訊作業系統」、「製作多媒體教學光碟」、「製作吞嚥訓練衛教指導手冊」及制定「吞嚥訓練完整性稽查作業」。

吞嚥訓練: 嗆到時低頭縮下巴、用力吞嚥可改善

張綺芬則建議,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介入方式,若民眾或病患希望進行居家吞嚥訓練方法,亦需語言治療師的專業臨床評估與實際指導後,確認符合病患狀況及安全性再進行。 對於單純因老化而造成吞嚥功能退化,容易嗆咳的情形,吞嚥訓練是重要的一環,語言治療師王雪珮建議可調整吞嚥方式、調整進食的速度與量,或調整食物的質地,並搭配居家衛教運動,訓練咽部肌肉的收縮程度。 選擇正確的食物質地,不僅能解決患者因咀嚼吞嚥障礙而造成的進食問題外,也能避免患者在進食時造成誤嚥而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此外,質地改善也能訓練患者由口進食,以漸進調整的方式慢慢地恢復患者的咀嚼吞嚥功能,提高患者在未來移除鼻胃管的機會。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常有長輩因老化而吞嚥困難,吞不下又怕營養不良該怎麼辦? 台大醫院副院長王亭貴表示,在社區中沒有明顯疾病的長者,有10~12%有吞嚥困難的問題,雖然看起來都還能經口進食,但一不小心,食物可能會誤入氣管而造成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

可是非天然食品與天然食品中營養素的生體利用率是有差別的,且非天然食品也較欠缺對人體十分重要的植化素。 光吃營養補充品不吃天然食物,很容易營養不均衡、免疫力下降,又導致其他的問題產生。 1.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吞嚥是人體很重要的功能,人一天吞口水的次數大概有六百次,如果吞嚥功能退化,就算只吞口水也有可能會嗆到。 這樣即使不進食,也還是會引起吸入性肺炎,可見保持吞嚥功能的重要。 「由口進食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近年來紛紛有研究證實患者能藉由聞到、看到及吃到食物,使身體器官紛紛開始動作,進而增進患者整體活力,」李雅玲建議,病人可以先從軟爛的食物開始,並且經由專業團隊評估,訂定專屬的進食策略。 香港耀能協會今年以1000名18至80歲的服務使用者進行調查,發現當中近半出現吞嚥問題或進食困難。

您於本服務條款之任何修改或變更後繼續使用本服務者,視為您已閱讀、瞭解並同意接受該等修改或變更。 並且您同意不將本會員條款或任何本使用條款賦予您的權益或義務轉讓給他人。 使用者下載或拷貝本網站內容,或以任何形式將本網站內容傳輸、散布或提供予公眾者(包括但不限於轉貼連結、轉載內容等方式),皆不得基於商業目的或作為商業用途。 此外,使用者利用本網站內容時須遵守著作權法的所有相關規定,不可變更、發行、播送、轉賣、重製、改作、散布、表演、展示以及利用本網站相關網站上局部或全部內容與服務賺取利益。 陳信均指出,老人家開始出現吞嚥困難時,就很可能是「慢性退化」前兆。 還會伴隨手腳無力、講話不清楚、吞嚥開始出現吞不下去,要放鼻胃管的狀況出現,在門診也常發現有家屬帶老人家來看咳嗽的問題,但詳細詢問後發現是喝水時很容易嗆到,這就是老人家慢性退化的情況,卻很容易被忽視。

吞嚥訓練: 健康網》你正在慢性發炎? 營養師授3抗炎食物:滅身體的火

但吞嚥障礙患者的口腔及咽喉感覺較不敏感,且反射速度慢,容易有過多唾液殘留,口腔癌與咽喉癌患者也容易唾液不足而口乾。 因此在進食前應拿棉棒吸收多餘唾液,並用棉棒沾水清潔、濕潤口腔後,再開始飲食。 在進食後,更需要將口腔中的食物殘渣清乾淨,避免殘餘食物滑入呼吸道,或者在口腔中滋生細菌引發肺炎。 民眾可至醫療院所的復健醫學科或吞嚥機能重建中心進一步了解諮詢。 花蓮縣衛生局非常用心,聯合花蓮慈濟醫院活動現場並有「我協助-您好吞」方案教具的展示及說明示範,易懂易操作可DIY,朱家祥局長說,未來將持續針對據點或機構照顧人員辦理師資培訓。 吞嚥是大腦、神經和肌肉一連串的協調和動作下發生的行為,發生在不同階段的障礙,會導致不同狀況的吞嚥困難。

飲料流進喉嚨無法呼吸時,請低頭以避免飲料流進喉嚨。 吳政彥也提醒,若是有慢性疾病的年長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腎衰竭等),在選食上要依據醫囑或是營養師建議來調整攝取量,保持這些原則,也能在年節饗宴之餘,享受圍爐的氣氛,減輕對身體的負擔。 吞嚥訓練 吳政彥建議民眾,可以在年菜中增加新鮮蔬菜攝取量,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微量營養素及植化素,加上低熱量又具飽足感的特性,除了可以使營養素攝取更為均衡,也能避免過多熱量攝取,減少體脂肪的囤積。

4.咽喉期:吞嚥反射開始時,硬顎會上提並後縮蓋住顎咽,防止食物進入鼻腔,讓食團進入咽喉。 跟著喉部會閉合、會厭軟骨同時會往前移動蓋住氣管入口,不讓食物誤入氣管。 最後環咽括約肌開啟,讓食物從咽部通過進入食道。 食物方面,可以挑選軟爛的食材,或是目前也有廠商慢慢在推廣給吞嚥困難病人的食物。 像是魚肉可以在加工處理後,讓質地變得軟爛,並從新用模具壓成魚的造型,歸還病人吃美食的權利。

如果懷疑有吞嚥困難,可至「復健科」或「耳鼻喉科」求診,由醫師評估,必要時轉介語言治療師,做進一步的檢查或治療。 舉凡老化、中風、胃酸逆流、藥物等因素,均可能造成吞嚥困難,尤其不少銀髮族因退化引起吞嚥困難,往往容易喝水嗆到、吃太快就咳嗽。 準備動作期(Oral Preparatory Stage):大腦指揮口腔肌肉進行咀嚼,透過唇、舌、牙等將食物磨碎形成食團。 思比語言治療所備有「吞嚥電療」設備與相關治療課程,並提供居家治療。 有需要可加入思比LINE,進一步諮詢討論。

吞嚥訓練: 過年返鄉塞車痠痛疲勞? 簡單4撇步、穴位按摩助改善!

但若不符合資格,或是補助次數不符合實際需要的復健次數,建議也可尋求全台治療所,預約自費的居家治療,也就是由語言治療師到府進行治療、訓練,讓長輩能透過完整的復健計畫,恢復生活品質。 吞嚥肌群的訓練可以提升肌肉力量、靈活度和控制能力,而這項訓練包含了五項運動,分別有口腔運動三種各十次、舌根後縮運動十次、咽喉肌群運動三次,每天花一點時間做這五項運動就能保健吞嚥肌群健康,也能幫助吞嚥困難的病患恢復日常飲食。 本網站不保證相關服務之絕對安全性及無瑕疵無失誤。 卓醫師特別提出呼籲,有些鼻胃管進食的患者,因家屬的不捨和疼惜,而私下從口腔餵食雞湯或果汁給患者吃,會有嗆進肺部的危險,可能導致吸入性的肺炎,如果能及早接受吞嚥訓練就能提早脫離鼻胃管進食的困擾。 陳信均指出,雖然醫院在急救後有機會成功移除氣管中的異物,但是急救過程中的缺氧,還是會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 使病人得到安全照護,並運用資訊化數位管理促使醫護間有效溝通,進而提升照護品質。
  • 敬請使用電子郵件聯繫,並且確認收到本公司寄出的回覆信件,方為聯繫成功。
  • 咀嚼→在口中製成食糰→把食物送入喉嚨深處,這一連串動作,就和發聲練習一樣,要用到舌頭、嘴脣、咀嚼肌,所以發聲練習有助於鍛鍊咀嚼力。
  • 的確,每天進行3小時的頭部上舉訓練,看起來夠能改善吞嚥力,可惜幾乎沒有人能夠照樣訓練。
  • 本網站或其他協力廠商可能會提供連結到第三方網站或網路資源的連結。
  • 「由口進食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近年來紛紛有研究證實患者能藉由聞到、看到及吃到食物,使身體器官紛紛開始動作,進而增進患者整體活力,」李雅玲建議,病人可以先從軟爛的食物開始,並且經由專業團隊評估,訂定專屬的進食策略。
  • 「舌頭轉移食物運動」,大家只需要以堅韌食物(如魷魚絲、牛蒡條、西芹條等)含在口中,然後利用舌頭將食物左右兩邊移動,每組30下,每次三組,一星期做三次。

其實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蛋黃區,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還是可以找到蛋白甚至蛋殼中的蛋黃,未來房價也比較有保值跟增值的力道。 口腔期(Oral Phase of the Swallow Stage):食團形成後,就可以進行吞嚥動作。 吞嚥時食物經唇、 舌、齒、頰、顎等部位的協調將食糰往後送到咽喉,並啟動吞嚥反射動作。 尤其以「語言治療」來說,若能及早進行評估與治療,讓家人持續地復健治療,就能把握黃金期,且盡量減輕照顧的長期身心負擔。 不過有嚴重困擾的人,還是要請要專科醫師或語言治療師。 若想學習照顧技巧的家屬,也可參考中化銀髮的居家照顧基礎入門班。

為了預防誤吸,並且找到適合的吞嚥照護食質地,幫助判斷是吞嚥過程中的哪個階段出現障礙,我們一定要先了解吞嚥的五個階段。 吞嚥,是從眼睛看到食物,一直到把食物經口送進胃裡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裡如果有任何階段出現障礙,都可能有不同狀況的吞嚥困難。 本網站所提供之各項服務,有時可能會出現中斷或故障等現象,此或許將造成您使用上的不便,包括資料喪失、錯誤、遭人篡改或其他經濟上損失等情形。 建議您於使用本服務時應自行採取防護措施。 本網站不保證提供不間斷、即時、安全、無錯誤的網路服務。 卓裕森醫師指出,吞嚥訓練是要依患者的情況做個別化的訓練療程,像這兩位以鼻胃管進食的患者,經冷刺激和電刺激療法以及口腔運動、咽部運動、嘴唇舌頭運動等訓練後,均能安全地脫離鼻胃管。

吞嚥訓練

主要業務為成人奶粉、營養補充品、生活輔具、醫療器材、長照書籍批發零售,也提供衛教諮詢、醫療器材出租、輔具補助申辦協助。 吞嚥困難是高齡者常見毛病,老化造成軟組織彈性變差,食物容易殘留在咽喉,吞嚥時覺得喉嚨有卡卡的,有吞不乾淨的感覺。 對於單純因老化造成吞嚥功能退化,可以多做吞嚥訓練。 進食的時候,舌頭後面會頂上來,食物才不會馬上掉下去,所以如果是舌頭切除病人、舌頭動作不好,或是頂的不夠高的時候,在咀嚼時也會很容易嗆到,這個又稱做「吞嚥前的嗆咳」。

您下載或拷貝本網站內容,或以任何形式將本網站內容傳輸、散布或提供予公眾者(包括但不限於轉貼連結、轉載內容等方式),皆不得基於商業目的或作為商業用途。 此外,您利用本網站內容時須遵守著作權法的所有相關規定,不可變更、發行、播送、轉賣、重製、改作、散布、表演、展示以及利用本網站相關網站上局部或全部內容與服務賺取利益。 您透過本網站發表的各種言論(包括但不僅限於諮詢問題、就醫經驗、感謝信等),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您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您在本網站上獲得的答覆、醫學文章、醫療保健資訊等,亦均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內容的真實性,以上資訊不能作為您採取治療方案的直接依據,您應當聯繫醫生進行面對面的診療。 吞嚥障礙飲食是一種漸進式的飲食調整,病患可依吞嚥能力,逐漸進展。

吞嚥訓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重覆以口令動作以一小口食物餵食,請他吞嚥兩次進行。 口令:打開嘴巴,嚐一嚐,用你的舌頭將食物舉至上顎,縮下巴吞下去,其間可用手協助他。 把飲料暫時含在嘴裡-把液體含在舌頭與硬顎之間十秒鐘。 有時自以為已經確實吞嚥了,但液體卻還殘留在喉嚨裡。 這種時候,一旦喉頭降下,液體就會馬上流進氣管。 在吞嚥之後吐氣,液體就不會進入氣管,也就不容易嗆到或咳嗽了。

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 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目前應該還是多運用不同的服務資源,例如:居家醫療、護理、復健等等,一同協助改善吞嚥問題;目前的長照服務中,應該較不會由進食吞嚥照護服務,再聘請多位專業一同服務(不過這部分為筆者個人的推測)。 喉頭抬起時會無法呼吸,飲料若沒辦法一次喝完,分兩、三次喝下也沒關係。 請在全部喝完之後,仍維持喉頭抬起的狀態。

食道蠕動,帶著食團經過食道,進入胃部為止。 環咽肌開啟讓食物進入食 道,食道經由蠕動的方式將食物擠入胃部,接下來環咽肌會收縮(關閉)以防止食物逆流。 若對於本院有任何讚美、抱怨及建議請至「院長信箱」,如有健康問題諮詢請至「民眾發問」,會有專人回覆您,謝謝您的配合。 進食時如發生嗆咳應立即停止進食,休息緩和後再進食;若是仍有嗆咳發生,請停止進食,告知醫療人員。 李爺爺因病透過鼻胃管進食已3年,不能好好吃飯、品嚐食物的滋味,加上反覆因管路引起鼻腔疼痛與發炎,讓他幾次都萌發輕生的念頭,讓家人十分擔心。 香港國泰航空空中服務員工會宣布,本周四起將正常休假,時值亞洲春節年假開始,國泰空服員的「依章工作」,將有可能對全球飛航帶來影響。

吞嚥訓練

吞嚥訓練在醫院中屬於跨單位團隊組成,專門服務有吞嚥障礙的病人與家屬。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指出,台灣社區65歲以上長者有12.8%經過評估為吞嚥異常,即每10個高齡者中,就有1位罹患輕度的吞嚥障礙,研究顯示,尤其是失智症患者的吞嚥障礙經常被忽略。 吞嚥訓練 吞嚥訓練 答案是復健科、耳鼻喉科,透過醫師、語言治療師、營養師團隊提供精準醫療吞嚥照護模式,透過完整的評估,能夠更準確的知道每一位病人在吃東西時,到底哪裡遇到問題? 且在必要時,藉由吞嚥攝影檢查(動態的X光透視攝影)、吞嚥內視鏡檢查(鼻咽內視鏡下觀察吞嚥情形)等兩種方式,了解食物的流向是否安全?

因此,每一次吞嚥後,可請患者輕輕咳嗽後再空吞嚥數次,如口腔太乾無法空吞,可先飲用3-5ml增稠後的液體(如調配「凝好吞」的水),清除咽喉部的食物殘渣,以確保下次吞嚥時的良好狀態。 透過用吸管把飲料吸進嘴裡的動作,能夠鍛鍊吸的能力。 建議使用柳橙汁等香氣或口味較為明顯的飲料。 此外,冰冷的飲料比較容易刺激口腔或喉嚨黏膜,稍微濃稠一點的飲料,則能增加訓練的強度。

吞嚥訓練: 有片!如何舒緩下背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這樣坐

當吞嚥能力降低,外觀上也會出現明顯的警訊,那就是「喉結」的位置會往下降。 有很多老年人的喉結位置降到很下面,這並不是因為天生就在那麼下面,年輕時都是在很上面,隨著喉嚨能力衰退,才慢慢地下降到那樣的位置。 維持喉頭抬起的狀態-這個訓練要鍛鍊的是抬起喉頭的能力。 維持抬起喉頭十秒鐘,就算做不到,也請有意識地確實抬起喉頭。 吞嚥訓練 ▲若無法維持十秒鐘,也要盡量做到六、七秒。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