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通識課程懶人包

校博雅課程則以培養學生三大素養為目標;含倫理道德、社會知能、生活態度。 院通識教育則是建立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連結與統整而設計,以院為實施單位,各院依其教育特質與目標,設計開設該院學生所應具有的通識能力與素養課程,進而達成以通識教育為核心之院系教育目標。 108學年度以前入學學生,須於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領域至少各修習一門核心通識課程,109學年度起入學學生須於三個領域中至少修讀二門不同領域核心通識課程。 文化係指所有人類活動的模式以及給予這些模式的符號化結,包涵具體的物質現象與抽象的社會現象。

申請資格:修習雙主修、輔系學分達學系規定學分三分之二以上者,或修習依據本校「學分學程設置辦法」通過之學分學程者。 三、證明單請妥善保留,待志願服務認證平台系統建置完畢後(系統目前尚在建置中),將佐證資料上傳,由通識教育中心進行彙整及審核。 讓學生明瞭各國文化與文明的發展,增加學生對人類生活、經濟發展及社會文化演變之了解與關懷,藉以拓展學生宏觀視野。

大學通識課程: 課程規劃

說明 大學通識課程 引導學生瞭解世界各地域文明的特色,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瞭解自己文化傳統,尊重並欣賞其他文化與宗教的精神,以反省自身在全球文明對話新時代中的定位。 在實際實行通識教育的過程中,暴露了許多問題。 李怡嚴(民76)對於「自然科學概論」的常識性與集錦式內容也作了批判。 透過通識課程規劃,使學習由教室走向生活,關懷由自己走向人群,知識由專業走向生命,改善現今普遍缺乏人文素養的社會氛圍,走向互助和諧的理想境界。 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採用的是知識廣度的理念,即包含數理、文學等的「全方位」學習。 由1980年,學校逐步把通識課程移為各院的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該核心課程共分為以下十類:外國文化、歷史A、歷史B、文藝A、文藝B、文藝C、倫理、科學A、科學B、社會分析。

大學通識課程

此外,外文課程亦著重加強學生之批判性思考、圖書館及網路搜尋資料能力、組織歸納能力、演講報告技巧、團體討論技巧、遵循正確書寫格式之習慣、以及自我編輯、校對等習慣與能力;並強調不可抄襲、誠實、負責任等正確做人處事原則。 所有課程之終極目標,均在培養學生外文終身學習的基礎。 大學通識課程 說明 首先,經由代表性作品的選讀,使學生對中國的人文傳統有深一層的認識。 其次,經由對經典性文獻的研討分析過程,使學生熟悉人文思維的程序與方法。 最後,經由口頭討論與寫作練習,一方面增長學生的思考以及表達能力,一方面促進學生對一己生命的自覺,而導向成熟人生觀的建立。 以實用、豐富的教材,培養外語聽說讀寫的能力。

大學通識課程: 課程領域

透過有計畫有步驟的自我評鑑與改進,本中心期冀建立有效的制度與機制和相關交流平台,藉由教學與行政相輔相佐的方式,推展通識理念,使亞洲大學成為國際培育高等教育人才最具人文藝術氣息的大學。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多年來經歷多次的校務評鑑,後續改善成效良好。 今後將逐年檢視通識課程規劃是否與時俱進,並持續舉辦多元化的通識講座活動,加上原本人文藝術濃厚的校園環境,無形的境教影響,希望培育亞大學生成為具有宏觀視野、德術兼備、人文關懷的高教人才,不僅是某一行的專家,同時也會漸次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和社會服務的領導者。 亞大的通識教育使學習由教室走向生活,關懷由自己走向人群,知識由專業走向生命,改善現今普遍缺乏人文素養的社會氛圍,走向互助和諧的理想境界。 為培育學生為整全的人,落實創校精神:健康、關懷、創新、卓越,藉由規劃與時俱進的課程,舉辦豐富多元的通識活動,營造美侖美奐的藝術校園,潛移默化學生氣質。

大學通識課程

(三)博雅經典講座:0學分,學生須於在學期間參與至少16小時通識教育中心所認定之演講或本校藝術中心所舉辦之展演活動;成績以通過/不通過計分。 (二)通識教育活動:0學分,學生須於在學期間參與至少16小時通識教育中心所認定之演講與校內外所舉辦之展演活動;成績以通過/不通過計分。 相關細則依「通識教育活動實施要點」規定辦理。

大學通識課程: 1 通識教學部微…

通識課程分成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像國文、英文、服務學習、體育等課程即為必修的「共同/通識課程」;像油畫與素描的創作、心理學與現代生活、環保與生活、創意思考與實作等課程即為選修的「多元通識選修課程」。 1.「共同/通識課程」為全校共同必修課程,包含語文能力教育(國文與英文)與體育服務學習教育(體育與服務學習)兩部分,旨在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以提升語文溝通、運動技能與服務精神。 (二)跨域探索:分為「學院共同課程」、「跨域專業探索課程」、「大學入門」。 (一)博雅課程:分為「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邏輯運算」 大學通識課程 領域。 學生於博雅課程各領域至少須修習 大學通識課程 2 學分,共須修習至少 8 學 分。 核心通識課程的運作以大班教學、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並以「寬口徑、厚基礎」為課程設計理念,讓學生在專門領域之外的修習,陶塑更厚實的基礎知識。

此領域課程目標在於喚起學生重新體認生命之意義及存在的價值,培養學生「珍惜自己的生命」以及「尊重他人生命」的情懷。 進一步擴展「個人」、「他人」乃至於「其他物種生命」之間整體的關懷情操。 ,在專任教師精心擘劃之下,選擇以經史子集中的經典作品作為閱讀與授課範本,配合中文能力檢定考試以及經典、好書閱讀、翠屏山文學獎徵文活動、文藝作家作品座談週、義守盃國語演講比賽等定期舉辦之系列活動,達到厚實學生語文應用能力之目標。 通識選修課程九大類課程之內涵,是以專業知識的通識化及結合現代生活基礎技能為設計之準則,每類別之課程儘可能的多元化、知識化與經驗化。 第六條 本要點經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委員會通過,提校課程委員會議審議通過,送教務會議備查,呈校長核准後正式實施,修正時亦同。

大學通識課程: 通識講座

此課程主要介紹如何充分應用HTML5功能來製作RWD響應式網頁。 主要內容包含從如何建構網站、製作網頁、製作網頁背景和網頁元件、整合網頁以及網頁特效設計等等。 讓學生從完全不會網頁設計的使用者,到成為可以設計網頁的玩家,再加入美觀及更好用的功能,讓網站成為專業的網站。

  • 未來更希望能進一步的以以上的九大類來設計專業性學程,協助學生發展整體的志趣與生涯。
  • 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學生修習通識課程時如何提供讓學生真正「學習如何學習」的思考,如何從學生的角度理解通識課程對他們的影響,學習這件事更緊繫著大學生學習通識教育課程的主軸。
  • 同一學期每一類別皆可一次選擇八門課,再由學生的志願順序,依序由電腦不分年級隨機篩選,至多可選上每一類別一門課,共計四門課。
  • 通識選修課程九大類課程之內涵,是以專業知識的通識化及結合現代生活基礎技能為設計之準則,每類別之課程儘可能的多元化、知識化與經驗化。

就人類長遠的生存發展而言,科技確實為人類帶來了不少方便,讓人類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突破環境的限制,延長人類的壽命,甚至於複製生命。 然而,人類對科技的深度依賴,使人類逐漸被科技駕馭與宰制,本領域課程的目標即在於釐清科技的本質,透過探討人與科技的現實議題以評估人與科技間應有的適當距離。 學生修讀通識科目係根據選課當學年度所訂之通識類別來認定,當學年度該科目屬哪一類別就是那一 類別之科目;曾經修過的類別科目成績及格者,即通過該類別。

大學通識課程: 相關連結

抵免學分數時,亦須注意學期學分限制、多元通識領域別等問題。 以下將通識課程五大精神指標條列如下: 一、基本性: 課程內容應包含人類文明之基本要素。 相對於工具性、應用性或休閒性課程而言,通識課程之內容應具有基本性。 所謂「基本性」,指課程應涉及人類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質素而言。 二、主體性: 課程內容應能直接或間接地建立人的主體性,引導學生能以本身為主體去看待知識,透過討論、思辯、批判與比較,去瞭解自己,以及與己身相繫的自然世界、社會環境及時代與文化。 三、多元性: 課程內容應以拓廣學生視野、消除人種在性別、族群、階級、與文化上的偏見為目標、養成尊重多元差異、「人類一家」的胸懷。

大學通識課程

2.每一類別課程請盡量選滿八個志願,以提高選課機率。 同一時段可同時選擇多門課程,選上課程之機率為75%~80%。 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 Taiwan)9月15日晚間舉辦「2020 亞大藝文季—慶典之音.舞出新生」音樂會,邀請愛銳聲室內樂團體演出,學務長張少樑表示,希望透過此一藝術活動,讓大一新生能體會生命的趣味,達到陶冶心志、安頓身心,進而將藝術涵養融入生命中。 學分規定:雙主修認定以9學分為上限,每一輔系認定以6學分為上限、二輔系學分合計認定以9學分為上限;學分學程課程認定以3學分為上限。 ),有兩層意義;一是指通才教育;二是指全人教育。 通識教育作為近代開始普及一門學科,其概念可上溯至先秦時代的六藝教育思想,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博雅教育意念。

大學通識課程: 核心通識課程和一般通識的不同是什麼?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