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焦慮治療11大好處2024!內含兒童焦慮治療絕密資料

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會由心理治療師協助個案,希望能在想法上控制焦慮,並在行為上放鬆身心。 這種療法的優點是沒有服藥的副作用,而且患者能夠學習到觀察並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的方法。 不過,由於兒童較難自察和表達內在感受,故其表現可能有所不同。 孩子雖小,但絕對懂得觀眉辨色,很可能會通過模仿而「學習」來自父母的焦慮行為。 兒童焦慮治療 故此,家長更需要了解何謂「焦慮症」,避免過分執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然只會令孩子更焦慮。

  • 網站資訊無法取代醫師面對面的診斷與治療,若有疾病相關問題,仍應諮詢醫療人員。
  • 調查顯示,最普遍的輪候時間為6-12個月(31.8%),其次為6個月内(25.7%),12-18個月則有(22.3%),18個月或以上約兩成(18.6%)。
  • 你的小孩跟家庭成員或其他熟悉的人可以建立與年齡相當的社交關係嗎?
  • 在美國,安思定再次被證明有效:其有效率達到驚人的94%。
  • 這些練習活動經過設計,能讓孩子自行思考他們面對煩惱的方式,同時又提供他們工具,來覺察並克服焦慮感。

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後,兒童在生活和社交「新常態」下面對更多挑戰,更容易出現不同情緒和行為表現。 相關專家曾經對萬餘名兒童做了抽樣調查,發現有32%的兒童存在著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如抑鬱、焦慮、恐怖等,其中,焦慮的症狀最為普遍。 孩子有哪些症狀,可以讓我們初步判定他/她患了兒童焦慮症呢? 如果孩子真的是得了焦慮症,我們又該如何對症下藥加以引導治療呢? 我們找來了長期從事兒童心理問題研究的專家、兒童醫院臨床心理科的資深醫師,以及有經驗的幼稚園老師來跟我們談一下兒童焦慮症的問題,希望能對廣大的家長有幫助。 抑鬱症在兒童期是非常少見,但在青少年階段便漸漸增加,而且女性患者比男性為多。

兒童焦慮治療: 認識「分離焦慮症」

焦慮感是我們演化而來的現象,打從人類發展之初,還在穴居時期就需要充分的警覺心來預防潛在威脅,才能順利活下來而不會被劍齒虎生吞活剝。 對現代人來說,焦慮感還是可以協助我們做出合理的決定,避免危險的情況發生。 兒童焦慮治療 儘管焦慮的感受很常見、很普遍,但焦慮感若開始影響正常的作息和生活,還是會出問題。 以焦慮感為基礎的感受和想法通常和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有關,書中有關正念的介紹,對於學習如何管理和克服這些症狀極為實用—孩子愈能透過呼吸、身體和感官與當下體驗的實相連結,就愈能自然地學會如何再度回復平靜和快樂。 由於抑鬱症部分徵狀與小孩普遍表現相似,很多家長常誤以為是孩童常見的「扭計」鬧情緒,其實是因為小孩表達能力有限,未必能清楚說出內心感受。 所以,若辨別小孩是否患上抑鬱症,除了從日常生活多加注意外,也應留意其學習情況,因為抑鬱症的病徵及影響很多時會延伸並呈現於學習中,如學習散漫、成績退步、與同學吵架等等。

兒童焦慮治療

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且健康的發展過程,不過焦慮感會以多種方式呈現。 有時候,孩子不管發展到哪個階段,始終都很焦慮,還會給孩子帶來過多的痛苦。 兒童焦慮治療 歐尼爾(Poppy O’Neill)所著的《趕走焦慮小怪獸:20 兒童焦慮治療 種有效的塗寫活動,陪孩子克服上學、交友、課業的焦慮與不安》是一本簡單又有趣的習作本,孩子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在家長或照護者的協助下完成。

兒童焦慮治療: 恐懼症 (Specific Phobia)

現時由獲識別至獲得復康服務,要經歷層層轉介、次次輪候,一般需時以年計,黃金介入期可能就此白白浪費。 儘管過去政府曾提出學前康復服務「零輪候」的目標,但目標的實踐進度仍然緩慢,個別服務的輪候時間更長到「不可接受」。 對此,委員會建議政府制訂落實學前康復服務「零輪候」目標及增撥更多資源。

在與孩子分別的時候,家長可以跟孩子承諾明確的再見面時間,以緩解開學分離焦慮問題,但家長應注意,對兒童而言,「下午四點來接你」不夠具體,可替換成「吃完點心後來接你」,兒童比較能理解。 而家長與孩子約好時間後,也千萬不可以食言,建立孩子的信任感。 在與分離焦慮階段的孩子分開時,家長不應不告而別,也不可重複說「再見」否則會過度提醒孩子「家長要離開了」讓孩子感到焦慮。 照顧者要接近這類兒童時,他們一開始會先順從地接觸,之後卻又突然離開,讓照顧者很難知道孩子究竟是否想要與他們親近,這類依附關係約佔五至十%。 孩子有某種恐懼是正常的,在他們成長的任何階段都是自然的發展,但如果這種恐懼干擾了他在這裡的生活和學習,就值得求助於專家了。 (4)生物反饋療法:幫助病兒進行全身放鬆訓練,結合生物反饋治療儀更佳。

兒童焦慮治療: 兒童焦慮症病因

焦慮症的成因目前還沒有完全被了解,目前一般認為,生活中的傷害或壓力經驗,可能會觸發某些本身就比較容易焦慮的族群,進而導致焦慮症的發生。 MedPartner 兒童焦慮治療 醫療團隊的夥伴們,希望大家知道「焦慮症」其實是個很常見的精神疾病,希望透過正確的認知,讓社會大眾不要對焦慮症的個案有錯誤的理解,導致疾病的污名。 只要有正確的理解和認知,不要排斥求助,在親友、家庭、醫療系統與社會的支持下,多數的焦慮症患者都能有很好的治療成效喔。

兒童焦慮治療

香港去年的社會和政治情況,加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進行社交隔離和隔離檢疫措施、學校停課和兒童活動設施關閉、生計受影響及種種經濟挑戰,都為香港兒童和青年帶來壓力,都為香港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帶來進一步的負面影響。 兒童焦慮治療 當照顧者陪伴這類兒童進去陌生環境後,他們會自己玩樂,對於照顧者自行離開也不會有太大的反應,甚至連有陌生人進入環境,也不太會引起他們的不安,照顧者再度回到房間時,他們也不太會主動親近,較沒有分離焦慮問題。 註冊社會工作者、美國遊戲治療協會督導級註冊遊戲治療,現任香港小童群益會輔導中心主任。 具有多年輔導及心理治療的臨床經驗,袁姑娘特別關注兒童的身心發展及情緒困擾狀況而為這些兒童及其家庭提供輔導及親職教育。

兒童焦慮治療: 研究:過勞者 憂鬱症易上身

例如對即將要面對的事情如考試、去一個新的地方、 參與課外活動等,產生不合情理或過分的擔心; 或對家人,朋友產生不合理或沒有依據的憂心,例如無故地擔心他們會出現意外、健康出現問題等。 這些焦慮的情緒, 程度一般超越預期 ,而且即使安撫或解釋沒有理據需要擔心,孩子亦不能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並經常處於緊張的狀態。 部分孩子亦可能出現身體上的徵狀,如難以入睡、肌肉緊張,肚痛、頭痛等,甚至影響學習或其他日常生活的專注能力。 有一部份的病人,可能會有更嚴重的徵狀,例如妄想、幻覺等。

兒童焦慮治療

成長中的孩子一般都對父母或照顧者較為依附, 然而如果這種依附的情況 與其年齡及發展階段不符或過度,甚至即使分離片刻也很害怕與父母分開,便可能是分離焦慮的徵狀。 兒童約9個月開始會懂得分辨父母或陌生人,並且開始對陌生人比較謹慎,屬於正常的發展階段。 然而當孩子成長後,當面對較不熟悉的人或陌生人,每次都變得非常緊張,導致孩子害怕,甚至逃避與陌生接觸。 他們亦很害怕在台上表演或參與社交活動如生日會,並擔心自己會成為別人的目光焦點,很害怕做錯事,說錯話。 當一個人經歷過第一次「恐慌突襲」之後,可能會自然特別留意自己的身體反應,特別敏感,這又會引發更多的「恐慌突襲」。

兒童焦慮治療: 馬拉松跑者心肌梗塞裝3次葉克膜,醫護不放棄奇蹟重生!提醒「健康檢查」很重要

廣泛焦慮症的兒童會有肌肉緊張、不安、煩躁、容易疲累、難以放鬆和失眠等症狀。 他們整天大部份時間都會感到焦慮不安,有些患者並不清楚造成焦慮的原因。 患者主要是害怕面對社交場合,當需要接觸陌生人時,會顯得尷尬、害羞、或過度在乎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 患有此病的人通常會避免他們害怕的場合以控制自己 的症狀。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