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租界懶人包

旧法租界有很多网红餐厅,还有许多小展览馆美术馆,在去吃饭的时候都能偶遇几个展览。 而它最迷人的也不止这份精致,这里艺术与生活高度融合。 它好像是一个在上海里与上海隔绝的小镇,在这里节奏可以不那么快,一切都可以细细看慢慢品。 从入住的第一天起,总能看到那个骑着重型机车送外卖的小哥灵活的穿街走巷。 租界收回了,旧法租界成了老一辈口中的“上只脚”,人们更多把这儿当做家,所以这块比起外滩更有生活气息,而它精致的各种建筑慢慢地也吸引了许多店家入住。

早些石库门更偏中式,从外观上不太能看出来这是外国开发商的建筑,整体较为类似于江南的三合院、四合院。 后来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地价越来越贵,人口也越来越多,石库门的样式也开始发生了改变。 改变后的石库门总体社区的布局上类似于西方的联排别墅,但是每一栋内在的构造又比较像中国的三合院、四合院。

上海法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

1943年,維琪法國在納粹德國的壓力下將特許權交給了親日本的南京政府。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前法租界所覆蓋的地區仍然是上海主要的住宅區,並且還是中國天主教的中心之一。 儘管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進行了重新開發,該地區仍保留著鮮明的特色,並且是受歡迎的旅遊勝地。 ),1920年代初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南段,以曾任法国驻沪领事爱棠命名。

清政府设立“租界”的初衷是想把洋人“圈”起来,但他们不知道,洋人带来的,是一种先进的管理制度,对人有着先天的吸引力。 租界很快就超越了曾经繁荣的上海老城厢,吸引了广东、江浙一带的人才与资金。 在中国的土地上,听到这样的话、这样的事,是不是有点讽刺呢? 但中国人之所以愿意留在租界做“二等公民”,也确实也是因为这里的生活条件好于“华界”。 最初,租界当局并不关心居住在这里的上海本地人,因为他们既没有消费力,又没有足够的产业容纳这些劳动力。 法租界的竞争压力,使得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不得不越来越像个政府了,“财政支出”也从以“治安”为主,发展到“市政建设”占大头。

上海法租界

20世纪40年代,在甘肃省山丹县创办培黎工艺学校,培养了一批能吃苦、讲实干的技术人才。 艾黎考虑如何为抗战力量服务,把劳力资源组织起来建立抗战的工业。 他与在上海的斯诺夫妇议论了一个“在非敌占区发起一个建立一连串的小工业合作社的想法”,给人们一个机会自救和救亡。

上海法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葡萄牙人

上海地方政府起初是习惯性地把这些事务交给民间社团处理,设立了负责协调经济的商务局,和负责修路的马路工程局。 为了逃避战火,江浙一带的地主富豪、卸任官员纷纷来到了上海,其中一部分人在租界置业,举家定居了下来。 这些人的社会影响力,使得租界当局不得不正视中国人的存在。 法租界与公共租界几乎同步搞“现代化建设”,而且更注重“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工作,改造沿河堤岸,建了大量的公园绿地。

由此为开端,越界筑路正式成为了一种实际意义上的扩张租界的手段,越界筑路区成为“准租界”。 公共租界因此大受鼓舞,此后二十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越界筑路行动,到日军侵华前夕,公共租界的越界筑路区达到四万七千亩,甚至超过了公共租界本身的面积。 1875年,负责公共租界巡捕房事务的警备委员会决定在公共租界北区1068号地块,即今闵行路16号,总计7.5亩的土地上兴建虹口捕房。 1878年8月1日,耗资32000两白银的虹口捕房落成,随即捕房自百老汇路迁入新址。 新建捕房可提供20名外籍巡捕和40名华捕居住,同时配有8间牢房。

从早期的比较偏中式的,到后来越来越中西融合这样的一个变化,实际上代表了当时上海的居民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最初大家是不能接受西方这种居住形式、建筑风格的,到后面他们也就越来越开放,比较西洋化,或者说是更能够接受这些西方的建筑风格。 日本作家村松梢风在名为《魔都》的一书中描写了中国租界时期的上海。

上海法租界

行刺者王晓峰、王明山随即被巡街巡捕当场逮捕,并关押于虹口捕房,后被引渡给上海镇守使署。 复兴公园 复兴公园是上海唯一一座保留法国古典式风格的园林,也是近代上海中西园林文化交融的杰作。 东邻重庆南路,南临复兴中路,西近思南路,北与科学会堂等为界。 公园有四个大门出入;南门在复兴中路重庆南路转角;北门在雁荡路;西门出皋兰路;东门出重庆南路。 复兴公园是上海唯一一座保留法国古典式风格的园林,也是近代上海中西园林文化交融的杰作。

到1930年,上海法租界已經有外國僑民12341人,已經超過公共租界36471人的1/3。 其中俄國人從1910年的7人猛增到3879人,居各國僑民首位;然後依次是英國人(2219人)、美國人(1541人)、法國人(1208人)、越南人(947人)和德國人(597人)。 兩租界歐美僑民的總數相當接近:法租界歐美僑民11076人,占僑民總數90%;而公共租界歐美僑民15939人,占僑民總數44%。

  • 浸信会不仅拥有可容纳千人的上海怀恩堂(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75号),还有使用粤语的广东浸信会堂(新乡路66号)。
  • 法租界与公共租界几乎同步搞“现代化建设”,而且更注重“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工作,改造沿河堤岸,建了大量的公园绿地。
  • 同時,租界當局也同意由中國人中推選2名紳董,參加法租界董事會。
  • 这既反映了当时法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也体现旧中国一段屈辱的历史。

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行政管理机关,类似于租界内的政府,拥有警察。 从1873年起,在工部局董事会中为德国人保留1个席位。 次年10月,中英兩國政府签订的《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又具体规定由满清地方官与英国领事会同商定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区域。 根据这些规定,1843年11月8日首任英國驻上海领事巴富尔来沪。

  • 1861年虹口捕房初设之时,其辖区为整个苏州河北的租界地区。
  • 法租界當局規定在此路兩側興建騎樓,成為上海唯一的一條騎樓街。
  • 如今繁华的南京路、静安寺即位于曾经的公共租界内,而“跑马场”正是现在的人民广场,如今的豫园则位于曾经的上海县城内,这也解释了为何这几个区域的建筑风格气质如此不同。
  • 到了西安,艾黎才知道,原来是红军春季东征时,缴获一批山西省银行发行的地方钞票。
  • 其他的著名教堂还有北四川路1578号的宣道会守真堂、山东路伦敦会天安堂等。
  • 抗战时期,上海公共租界的中、西两区成为孤岛,又涌进40万难民。

1914年9月正式划界,法租界一举扩张到了一万五千余亩,比先前的面积扩大了六倍有余。 越界筑路是西方各国在我国非法扩张租界的惯用伎俩,法国并不是第一个在上海越界筑路的国家。 公共租界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曾经大规模越界筑路,例如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等都是公共租界越界所筑。 但是越界筑路在当时法理上是非法的,租界方并没有管理权。 租界扩界在法理上需要经过与中国政府协商之后方可进行,理论上中国政府依旧有拒绝扩界之可能性。 法租界是第一个以越界筑路为理由扩张租界边界的,正式使得租界获得了对越界所筑之路的管理权,大大刺激了两个租界越界筑路的行为。

上海法租界

那里一家人只住小小一间房,街巷两边摆着一排排的马桶”3。 上海法租界开始于1849年,结束于1943年,历经百年,是近代中国四大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最繁荣的租界。 开埠时期大量外商外资的涌入给这篇区域带来特有的欧陆风情,如今花园洋房、高档餐厅、时尚设计、小资情调都是现在法租界内不可缺少的元素。 法租界主要位于如今的黄浦区和徐汇区两区内,紧邻公共租界(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并而成)。 如今繁华的南京路、静安寺即位于曾经的公共租界内,而“跑马场”正是现在的人民广场,如今的豫园则位于曾经的上海县城内,这也解释了为何这几个区域的建筑风格气质如此不同。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