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e 硬碟5大優勢

PCIe是目前電腦匯流排頻寬最快的插槽設計,目前 PCIe Gen3 為主流,顯示卡也多半採用這個介面,但在2019年後開始有PCIe Gen4的產品出現。 PCIe Gen4 的頻寬較 PCIe Gen3 高,每條 Lane 的頻寬可達 2GB/s,較 PCIe Gen3 提升一倍。 有些人知道這介面的SSD資料存取速度不會受限於 SATA III介面,但是如何選擇能真正發揮出M.2插槽的SSD,真的是得先做些功課才行,免得花冤望錢。 對會自行組電腦的 DIY 玩家而言,或許有些人會為了 PCIE 4.0 而換上更新的主機板與處理器,例如 AMD 需要購買 X570 等級的主機板與 AMD Ryzen 3000 系處理器才能使用 PCIE 4.0 的裝置(例如固態硬碟)。 本固態硬碟僅相容於搭載M key插槽之主機平台,不適用於B key插槽。 創見PCIe SSD MTE250H內建LDPC 除錯機制,提升資料儲存可靠度。

pcie 硬碟

PCIe(高速週邊元件交互連接裝置)是一種高頻寬擴充匯流排,通常用於連接顯卡和 SSD,以及擷取卡和無線網卡等周邊設備。 第 11 代 Intel® Core™ CPU 和主機板新增支援了 PCIe 4.0,而現在第 12 代平台提供 PCIe 5.0 且完全向下相容 4.0 和 3.0 裝置。 更新的 PCIe 標準代表更高頻寬的 GPU、SSDs、和其他外圍層的連結。

pcie 硬碟: 產品DM

再一次地,我們會建議消費者以 PCIe 介面作為優先考量,而如此即便主機板其介面支援程度有所不同,亦不至於造成太多困擾。 承上,由於原有 PCIe、SATA 或 USB 之裝置皆可以轉設計為 M.2 之型式,以此 M.2 其並非專屬於 SSD 之格式規範。 其他諸如 Wi-Fi/Bluetooth、GPS 或 NFC 介面卡等,目前皆已有 M.2 格式之產品。 而這些裝置原先多屬於 USB 介面,若依循 M.2/NGFF 之設計規範,其金手指防呆鍵位與 M.2 SSD 將會有著顯著之不同(彼等主要採用 A/E key)。 整體而言,不同的金手指防呆位置,可讓消費者於安裝使用 M.2 裝置時,可獲得最低程度之依循法則。 以實例來說,我們因為防呆鍵位的限制,而無法將 M.2 Wi-Fi 網卡硬塞到 M.2 SSD 的插槽之中。

  • 由於網際網路資料的傳輸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安全,儘管本站努力保護網友的個人資料安全,在部分情況下會使用通行標準的SSL保全系統,保障資料傳送的安全性。
  • 隨著網路安全威脅不斷演進的後 GDPR 時代,組織可以採用哪些策略來保護客戶的資料?
  • 本站可能使用這些資訊通知您新的資訊、服務及您可能感興趣的活動。
  • 蘋果無預警發表「霸王級」 MacBook Pro 傳言中的蘋果 16 吋 MacBook Pro 終於在今晚正式亮相,最大亮點內部強大的硬體規格,提供專業級別的工作站筆電……
  • 如果處理器和加速卡之間的連接介面資料傳輸功能太慢,儘管運算效能再強,也無法充分發揮;因此,PCIe的資料吞吐量要夠大,提供快速的資料傳輸,實體尺寸越小越好,才能安裝在小尺寸伺服器產品的主機板上。
  • 3D NAND快閃記憶體透過垂直堆疊儲存單位的方式來擴增容量,相較於2D平面式快閃記憶體顆粒,3D NAND提供更上一層的高速表現與耐用度,打破了平面顆粒帶來的技術限制。

要開始使用,請按下下面的“接受”以顯示Cookie 管理面板。 接下來,點擊或按兩下「個性化」按鈕以打開聊天功能,然後按下「保存」。

創見M.2 2280固態硬碟MTE720T以112層3D NAND快閃記憶體打造,搭載高速PCIe Gen 4 x4介面,符合最新NVMe 1.4規範,內建8通道控制器,帶來前所未有的傳輸效能。 創見MTE720T固態硬碟內建DRAM快取記憶體,提供絕佳的隨機存取速度,同時搭載30µ”金手指厚金鍍層PCB、邊緣補強技術以及抗硫化電阻,強化關鍵元件保護,抵禦嚴苛的工業應用環境。MTE720T經過嚴格的廠內測試,具備類寬溫特性(-20°C~75°C),在急遽溫差變化下仍能穩定運作,展現高度可靠性。 採用「3D XPoint」技術打造的 Intel Optane SSD 900P 系列。 至於容量更大的 1TB 與 2TB 版本,更是能夠達到循序讀寫 1800 MB/s 的境界。 不過雖說 SSD 直接以系統記憶體作為暫存是個解套效能問題,降低成本的方法(大家都知道,DRAM 的價格其實很貴很貴),但相較於 SSD 中內建獨立 DRAM 快取區,還是有一定效能上的區別,也因此大家在選購時也會需要特別注意一下便宜的 PCIe NVMe SSD 是否把 DRAM 快取給掉了。

第 12 代系統增加支援 PCIe 5.0,第 11 代則增加支援 PCIe 4.0。 不過隨著 SSD 技術的進步,各品牌也設計了新的演算法並改進堆疊架構,因此讓 TLC SSD 的使用壽命與性能可提升至 MLC 的水準,也因此造就了 SSD 價格更為平民化的現況。 東芝開發價格更便宜的 PLC SSD SSD 固態硬碟發展至今已經到第四代,對比第一代 SSD,現在 SSD 已經不再讓人有種難以接近的感覺,隨廠商的競爭與製…… 高速運轉的PCIe SSD MTE250H搭載鋁鰭式散熱片,鋁合金具備輕薄、高導熱特性,可加強裝置熱對流,有效降溫15%,當桌機和遊戲主機長時間高速運行仍可保持最佳性能。

許多使用者都會在系統生命週期中的某個時間點更換儲存裝置或顯示晶片。 如果您也是這樣的使用者,PCIe 5.0 支持確保您能夠充分利用未來幾年發布的最新款 SSD 和 GPU。 部分測試顯示,即使使用目前的顯示晶片執行 4K 遊戲也不會使 PCIe 3.0 x16 插槽的頻寬飽和。 在 PCIe 4.0 和 3.0 配置中執行相同的 GPU 進行比較時,4.0 可能會有微小的 FPS 優勢,但差異小到幾乎難以察覺。

pcie 硬碟: 規格

若要瞭解 PCIe Gen 4 裝置的最大頻寬,您必須知道其支援的 PCIe 通道數目。 PCIe 裝置會使用「通道」傳輸與接收資料,因此 PCIe 裝置可以使用的通道越多,頻寬也就越大。 一般而言,PCIe 裝置支援的通道數目表示方式如下:「x4」表示 4 個通道,「x8」表示 8 個通道,依此類推。 ▲ PCIe 與 SATA 固態硬碟資料傳輸途徑示意圖,兩者最大差異在於,SATA 機種還得經過 SATA 磁碟控制器,會增加額外的延遲。 隱私權暨資訊安全保護政策修訂本站會不定時修訂本項政策,以符合最新之隱私權保護規範。 當我們在使用個人資料的規定做較大幅度修改時,我們會在網頁上張貼告示,通知您相關事項。

不是每個主機板都支援兩個M.2插槽,筆者的喜歡ITX小板,大都只有一個M.2插槽,用過PCIe M.2 SSD後,大概就不想再使用傳統的傳統STAT3介面的SSD,於是買個SSD轉PCIe 3.0×4轉接卡一樣也可以享受1000MB/s 起跳的速度。 使用 3D TLC NAND Flash 製程,一樣採用慧榮科技推出的SMI 2262 八通道主控制晶片,連續讀取3210MB/s 、連讀寫入1315MB/s,一樣有五年保固。 XPG SX8200遵循NVMe協定,符合NVMe 1.3標準,當然有一定的效能優異,除了隨機讀寫速度大幅提升,其實筆者較青睞的是可以在同一時間接受多核處理器的命令,可想而知對多工作業處理如虎添翼,在相信玩遊戲或超頻一定可以游刃有餘。

固態硬碟本身的控制器,主司對內快閃記憶體運作與維護管理,以及對外透過 PCIe 匯流排或 SATA 之類介面,與電腦系統溝通連結。 基於架構差異使然,純 PCIe 製品的訊號傳輸途徑,或說所必須經過的節點,是較 SATA 設備來得精簡。 ▲ SATA 固態硬碟受制於傳輸介面的可用頻寬因素,最高存取速度難以突破 570MB/s,PCIe 產品能夠輕易提供數倍速度,因而被列為發展重點。 現在一說到固態硬碟,玩家最津津樂道的產品,理應當都已經轉向 PCIe 規格。 畢竟在 PCIe 匯流排頻寬奧援下,最高傳輸速度少則 1000MB/s 起跳,多則超越 2000MB/s,足足是 SATA 6GB/s 機種的數倍。

而隨著 SSD 的普及,電腦DIY玩家們早已選擇以SSD做為系統開機資料碟用,若資料存取容量不夠就再增添大容量的 HDD,來兼顧預算和資料存取上的需求。 創見ESD380C行動固態硬碟搭載USB 3.2 Gen 2×2傳輸介面,創造史無前例的傳輸速度。 PCIe Gen 3 無法容納高速 PCIe NVMe SSD 固態硬碟的完整頻寬。 PCIe Gen 4 解決了效能瓶頸的問題,使得 PCIe NVMe SSD 固態硬碟能夠以更快的速度讀取與寫入資料。

其實多數支援PCIe 4.0的主機板都配有M.2散熱片,為保留主機板M.2散熱片的空間,需要選用厚度僅1mm的薄型SSD散熱片,包含陶瓷散熱片與石墨烯散熱片。 相比當前最高規的 PCIe 4.0,下一代 5.0 的單條速度提高到 32GT/s,幾乎是有一倍的成長,可以讓顯卡、SSD 的速度大幅提升,然而當前 PCIe 4.0 的相關產品都還未全面普及,短期內在主流市場或許仍是比較高價的產品。 背面有詳細的規格說明,看到標註產地台灣總是特別親切,搭著PCIe 4.0的外衣,速度僅能達到PCIe 3.0的頂標,筆者特價時購買,若價格調回就不建議(個人見解)。 若沒有特價,物廉價美的PCIe 3.0 NVMe SSD還是較划算,不過筆者較喜歡嘗鮮,買個有PCIe 4.0的外表,卻是PCIe 3.0的速度也甘之如飴,如一堆人拿蘋果手機那種品牌感受一樣,哈哈。 由上表可以得知,所有的 SATA 其腳位型式皆為 B+M Key。 但前文有提到, PCIex2 M.2 SSD 亦採用相同之 B+M key 腳位。

PCIe 4.0 與 5.0 更高的頻寬也可能使顯示晶片受益,因為更高的傳輸量有助於更快地將資料傳輸到 VRAM。 但是,雖然 PCIe 4.0 在綜合性效能標竿中的設定優於 3.0,但目前對遊戲的實際優勢微乎其微。 PCH 通常能管理主機板上的功能,例如 USB 設備、Wi-Fi 和乙太網路及主機板音效。 由於 CPU 和晶片組之間的連結僅限於 x8 3.0 總頻寬,如果您插入多部儲存設備並使用其他資源,則可能會使連結飽和。 圖 / M.2 安裝方式相當簡單,一開始是源自於筆記型電腦設計用,後來桌上型電腦的主機板才導入並漸為主流;找到主機板的M.2介面插槽,設法將產品正確固定上去免設定,系統就會自動抓取到裝置了。

Intel 760P 256GB採用的是M.2 2280的形式,走的是PCIe 3.0 x4的介面、能夠支援NVMe 。 且是屬單面顆粒,背面沒有任何東西,即使是 512GB 也是一樣單面,可見256GB與512GB使用的顆粒容量應該不相同。 XPG SX8200就是採用最新新第二代64-layer 3D TLC快閃記憶體,PCle Gen3x4高速介面與最新NVMe 1.3標準,TBF(平均無故障間隔)高達200萬小時,且有5年保固。

pcie 硬碟: 【線上課程】20 堂課成為 DIY 電腦王!自己組裝遊戲、創作、直播萬能機

PCIe 4.0 固態硬碟目前在設計上,具有較 PCIe 3.0 固態硬碟高的最大讀取/寫入速度,但在如讀取時間與大型檔案傳輸上優勢卻不明顯。 然而,隨著時間演變,新的記憶體控制器將會推出,預計遊戲和應用程式將會更大量使用現代 SSD。 受益於 3D NAND 技術的逐步成熟,SSD 可以做到在有限的體積內讓儲存容量倍數提升,目前全球記憶體大廠像是 Intel、美光目前都已經可以做到多達 96層的堆疊,也意味著 SSD 未來也將會有更大容量的產品出現。

矽谷新創公司Sushi Cloud開發bare-metal「裸機」雲端服務,不同於其他公有雲服務,裸機方案讓終端用戶能獨自使用「單租戶」的雲端服務,不需要和其他用戶分享運算資源,所帶來的好處除了運算力,還有靈活度與可靠性的大幅提升。 Sushi Cloud購買技嘉科技R152-Z30機架式伺服器,讓客人能享受AMD EPYC™處理器的超強效能,大容量記憶體和硬碟,及相容性超高的作業系統和軟體生態系統,此外還有技嘉專屬的高可用性設計:「智慧型危機管理與防護」、「雙唯讀記憶體架構」以及遠端管理功能:「技嘉管理控制台」、「技嘉伺服器管理套件」。 創見PCIe SSD MTE250H採用PCI Express® Gen4 x4介面,符合最新NVMe™接口標準,並搭載3D NAND快閃記憶體、8通道控制器及DRAM快取記憶體。 MTE250H附加鋁鰭式散熱片,散熱效果有效升級,可支援長時間的高速運轉,適合電競狂熱者使用,載入大型遊戲檔案也不怕效能緩慢造成系統延遲,打造強烈震撼的完美體驗。

pcie 硬碟

同樣不意外的,在PCMark 8的Storage綜合測試中,Intel 660P PCIe SSD固態硬碟(上)的效能成績為5048,也比PLEXTOR S2G SATA SSD固態硬碟(下)的4937效能成績來得高,特別是兩者的頻寬效能也相差近一倍之多。 而在確定採用PCIe做為標準化的連接介面後,2009年下半年另成立的NVMe(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工作小組,更在取得90多家公司的支援後,在2011年3月正式發佈NVMe 1.0技術規範。 得力於大幅簡化傳輸架構的PCIe介面,在資料傳輸的延遲性遠比SATA介面來得短,也為效能添增更進一步的優勢。 當 M Key 插槽出現於轉接卡上時,囿於裝置之生產成本以及考量市場需求,極其大部分僅支援 PCIe 介面。 M.2 B key 出現於筆記型主板上之機率較桌上型主板要來得高,而目前所有主板(包含筆電)上內建之 M.2 B key 插槽皆僅支援 SATA 介面。 接再使用AS SSD Benchmark測試,測得循序讀取/寫入速度是1345.75(MB/s)/655.60(MB/s)數值,不過感覺4K的項目讀取似乎低了一些些。

  • 隱私權暨資訊安全保護政策諮詢如果您對於我們的資料隱私政策或是有個人資料收集、運用、更新等問題,歡迎您與我們聯絡。
  • 第 11 代 Intel® Core™ CPU 和主機板新增支援了 PCIe 4.0,而現在第 12 代平台提供 PCIe 5.0 且完全向下相容 4.0 和 3.0 裝置。
  • PLEXTOR S2G SSD固態硬碟是走SATA 3.0介面進行資料傳輸,但為了能兼容Socket 2和Socket 3插槽形式,所以,其鍵位是設計成B+M Key。
  • 個人資料的運用原則本站的使用者個人資料將用於本公司內部的商業用途,包括客戶服務、回應請求等。

對於 B key 插槽而言,B+M key 之 SSD 可以順利插入,而 M key 腳位之 SSD 則無法順利安裝。 而令消費者困擾的第一道關卡是,對應以上插槽之 M.2 SSD,其腳位並非一個蘿蔔一個坑的 B key 與 M key,而是具有兩個防呆缺口的 B+M key 型式,以及僅有一個缺口的 M key 型式。 提供散熱鰭片降低PCIe SSD操作溫度,基板上提供多個散熱用的固定鎖孔方便你調整最佳位置,由於筆者尚未過鑑賞期,暫時不撕下貼紙與鎖上散熱鰭片。

pcie 硬碟

伴隨著固態硬碟的逐漸普及,以及初代 M.2 PCIe SSD 曾因價格定位到達甜蜜點,得以其高性能價格比而襲捲市場之故,傳統 SATA 介面於頻寬上逐漸顯露其捉襟見肘之態勢。在各種因素之交互作用之下,M.2 SSD 遂成為市場之新風潮。 然而關於 M.2 SSD 其規格型式(至少有兩種主流介面型式,以及與其相關的兩種不同插槽類型,而其中一種插槽尚有三種不同之 介面/協定 相容性),卻成為令消費者困擾不已之難題。 在此我們特別以專文來介紹 M.2 SSD 其規格與相容性之相關知識,如此讓消費者於採買時,可擁有更明確之選購資訊。

pcie 硬碟

NVMe 是專為 SSD 等快閃儲存設備所設計的協定,我們從 SATA SSD 和機械式硬碟中所使用的傳統 AHCI 標準邁向 NVMe。 PCIe Gen 4 目前已獲得業界採用,現今市場已經可以購買到許多 PCIe Gen 4 產品,但是只有最新產品才有支援 PCIe Gen 4。 PCIe Gen 4 的資料傳輸速率是 PCIe Gen 3 的兩倍,這使得 PCIe Gen 4 裝置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傳輸資料。 PCIe Gen 3 以 8 GT/s (每秒千兆傳輸) 運作,每個 PCIe 通道大約會轉換為 1 GB/s。 相較之下,PCIe Gen 4 是以 16 GT/s 運作,或者每個 PCIe 通道大約會轉換 2 GB/s (每秒千兆位元)。 其實這三款PCIe 4.0 SSD,都是選用擁有較佳散熱效果、特別選材的散熱片,再者,雖然薄型散熱片從數據上來看散熱效果略遜於鋁鰭片式散熱片,不過若再搭配主機板本身的M.2散熱片相輔相成,不論選用哪一款SSD在使用上都能夠對整體機組的散熱帶來一定的幫助。

由於 SSD 所採用的 NAND Flash 每一個儲存單元都會固定的寫入次數,因此當寫入次數達到上限,就無法再進行正常的抹寫動作。 以 SLC 技術來說,單一個儲存單元因為只寫入一個位元,因此寫入次數可達 10萬次,而 TLC 則因為單一個儲存單元有多達 3個位元,因此寫入次數只有 1000左右。 不過雖說寫入次數只有 1000 次聽起來好像很少,不過由於目前市面上 SSD 產品在控制器優化的技術都相當不錯,因此實際的使用壽命並不差。 但在購入 SSD 時,還是得要注意一下廠商所提供的保固時間,一般來說市面上現有的 TLC SSD 都能做到至少三年保固,少數大廠像是 Intel 則提供到長達五年的保固,也因為保固期不同,或多或少也影響到了產品的價格。 創見PCIe SSD MTE250H符合NVMe 1.4接口標準,採用高速的PCIe™ Gen 4 x4介面,提供四條傳輸通道,每條通道可以同時接收與傳輸資料,並內建8通道控制器,連續讀寫速度分別高達每秒7,200MB及6,500MB,IOPS可高達530K,大幅提升桌機與家用電玩主機的傳輸效能與反應速度,讓你在遊戲場上稱王制霸。 PCI Express簡稱PCIe或PCI-e,是電腦主機板常見的匯流排規格,用來將處理器和顯示卡、硬碟、SSD及網路卡等其他關鍵零組件互相連結,提供高速的資料傳輸功能。

由香港SEO公司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