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 疫苗副作用8大優勢

帶原者的陰道分泌物、唾液及精液中可能帶有B型肝炎病毒,但平常不至因此造成感染,但病毒濃度高時則仍有可能引起感染。 然而,對於常有機會暴露於血液或體液的高危險族群,如血液透析病人、免疫不全者、多重性伴侶、可能接觸之醫療工作者,則仍建議追加施打1劑,確認並維持疫苗效力。 《Hello醫師》將由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開始介紹,帶您了解B型肝炎疫苗的成分、廠牌與副作用,並釐清B肝抗體消失的秘密。

另外,根據初步的研究顯示,使用喜必福產生抗藥性的機率雖然比干安能稍低,但還是不能忽視。 將喜必福與其他抗病毒藥物併用,會不會增加療效? 根據現階段的研究顯示,喜必福與干安能合併使用並不會提升療效。

表面抗體陽性者,表示對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已有免疫力,表面抗體陽性可因打B型肝炎疫苗而產生,或者是過去曾感染過B型肝炎但現在已痊癒。 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為陽性者就是B型肝炎帶原者,也就是說在血液中有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存在。 在台灣地區的成年人,每五人就有一個(即百分之十五至二十)是B型肝炎帶原者。 因此全台灣目前至少有三百萬個同胞是帶原者,台灣地區肝病猖獗,B型肝炎帶原率高是主要原因,可以說B型肝炎是全民的共同敵人。

上個世紀,B 型肝炎在台灣狂妄地肆虐,幾乎所有人都曾被病毒感染、約 20% 終身帶有病毒。 台灣的 B 肝傳染有家族群聚性,父母極易傳染給子女 ,一代傳給一代,B 肝→肝硬化→肝癌的詛咒纏繞家族、仿彿永無止境。 而科學家也從卡特事件的悲劇了解到,面對高毒性的病毒,若使用整顆病毒做為抗原,仍有相當的風險。 然而,抗體並非辨認整顆病毒,而是辨認其表面蛋白質的部分結構。 換言之,若能找到可激發抗體的蛋白質,就可做為疫苗抗原,進而避免使用整顆病毒;而這項突破,發生在上世紀 80 年代的 B 型肝炎疫苗。

然而,這些疫苗的抗原,都必須「養出整顆病毒」。 對於難以培養,或僅在人體內存活的病毒,要開發疫苗,仍無法可解。 上世紀的八零年代,臺灣的政治家和科學家合作,讓小孩子們遠離了癌症,B 型肝炎疫苗的開發,不僅是疫苗科學的重大里程碑,更挽救了世世代代台灣人的健康。 當年一群台灣科學家、政治家的堅持,讓 1986 年後出生的台灣囝仔,遠離肝癌。 不論其出生體重亦或早產,如臨床狀況穩定,於出生後應儘速注射1劑HBIG及B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不要晚於24小時。 前述嬰兒之出生體重如低於2,000公克,於其出生體重滿2,000公克或出生滿1個月後,仍需依時程接種3劑B型肝炎疫苗,而出生接種劑次不列入計算。

b型肝炎 疫苗副作用: 肝炎患者體內的標誌

簡報之後,孫運璿大受震撼,認同對台灣之重要性。 維基百科中的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b型肝炎 疫苗副作用

以往為人詬病的抗藥性副作用,在一些新藥已可減至10%或以下。 而號稱可以保證「大三陽」轉陰的藥物廣告則是不可信的。 B肝的臨床檢驗最常見的方法是進行「B型肝炎抗原二對半」驗血體檢。 二對半(兩對半)包括5項內容:B肝表面抗原、B肝表面抗體、B肝e抗原、B肝e抗體、B肝核心抗體。 實體器官移植又可大略分成兩類,一類是接受肝臟移植,另一類是接受肝臟以外的器官移植,例如心臟、肺臟、胰臟、腎臟等。

b型肝炎 疫苗副作用: 副作用:罕見血栓和阿斯利康、強生疫苗有什麼關係

B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研究资料不少,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认为其肝细胞损伤不是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结果,而是由T细胞毒反应所介导。 人感染HBV后,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所有疫苗都有效力有限的問題,所以像麻疹疫苗必須打兩次,日本腦炎疫苗每10年要打一次,百日咳疫苗國中階段要再打一次等。 由於疫苗並非永久有效,抗體消失是預料中的事,只是不知何時會消失,因此,台大一直都在持續追蹤調查。 一項針對台北市15~18歲打過疫苗的高中生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二測不到抗體,三分之一沒有免疫記憶。

血液中病毒脫氧核糖核酸數量少說明病情不加劇,數量多說明病情惡化。 在低 (非) 複製期,部分患者又可再活動,出現B肝e抗原陽轉;或發生前C或C區啟動子變異,HBV再度活動,但e抗原陰性.兩者均表現為活動性慢性B型肝炎。 也就是說,含有A肝病毒的食物和水,進入沒有破損的消化道仍可引起傳染,而含有B肝病毒的食物和水只能通過消化道上的黏膜創口傳染。 除非有兩個人口腔附近有傷口,否則也不會通過接吻傳染。

檢測結果發現八成的人即使打了一針,在7~10天內仍測不到抗體,亦即沒有免疫記憶。 干擾素分α、β、γ三大類,現在臨床上常用來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是α干擾素。 Α干擾素的治療時機為肝臟慢性發炎或當血中GPT值介於正常值上限的2~5倍時,醫師會推薦α干擾素。 Α干擾素常見的副作用有:類似重感冒的症狀、掉髮、白血球及血小板數目降低、精神狀態的副作用如焦慮、憂鬱、煩躁、疲倦及容易失眠、誘發自體抗體以及腸胃症狀如食慾不振,噁心及腹瀉,但這些症狀在停藥號會逐漸改善。 若在治療期間,病人無法忍受副作用,或有明顯副作用產生,如血球減少至某一程度或有嚴重憂鬱症狀者,則隨時要考慮停藥。 總而言之,停藥的時間最好要是經由肝膽專科醫師評估決定,切勿自行停藥。

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發現,B肝病毒有三種形態,分別是大球形顆粒、小球形顆粒和管形顆粒。 小形球顆粒,直徑大約22奈米,是B肝病毒感染後血液中最多見的一種。 它由表面抗原組成,並不含有B肝病毒的DNA以及DNA聚合酶。 管形顆粒,直徑也約為22奈米,長度在50~70奈米之間。 實際上是由幾個小球形顆粒聚合在一起而成,但同樣具有HBsAg的抗原性。

除了眼角膜移植外,任何接受實體器官移植,如肝臟移植、心臟移植、肺臟移植、腎臟移植的 B 型肝炎帶原者,都必須在移植前 7 天可以開始使用抗病毒藥物,並終生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 臺灣的健保已有給付,所有做化療的患者,在化療前便可以開始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直到化療結束以後,還可以多服用半年的鞏固期,預防 B 型肝炎帶原者因為化學治療出現急性 B 型肝炎。 所有需要接受化療藥物治療的 B 型肝炎帶原者,都應該在化療前、化療期間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黃釧峰醫師強調,不論是活動帶原或不活動帶原,只要接受化學治療,都有可能造成免疫低下,使病毒活躍。 很多癌症患者都帶有 B 型肝炎,黃釧峰醫師指出,根據臺灣的盛行率,四十歲以上的成年人,大約每 10 位癌症患者就有 1 位是 B 型肝炎帶原者。 B 型肝炎帶原者在接受化學治療的過程中,很容易因免疫低下而造成病毒活躍,可能導致急性肝炎,甚至猛爆性肝炎、肝衰竭,危及性命。

所幸,對於已有干安能抗藥性的B肝患者,現在已有新藥可以使用。 如果不是B型肝炎帶原者,而且血液中也沒有表面抗體及核心抗體者,可以接受B肝疫苗注射,以產生保護力,避免受到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因此也建議定期追蹤檢查,追蹤的頻率也由肝膽科醫師依病情來決定。

有無抗體不等同於保護力,重點在於免疫記憶,亦即細胞是否還記得B肝病毒。 若有記憶,一旦B肝病毒入侵,免疫細胞仍能識得,並很快消滅它。 有抗體就是有免疫記憶的保證,但沒有抗體,卻不代表免疫記憶也消失了。 檢測是否還有免疫記憶的方式,是找一群小時候打過疫苗,但體內無B肝抗體也沒帶原的大學生進行檢測。 一開始先補打一針疫苗,7~10天後抽血檢測,若有免疫記憶,抗體就會上升,沒有免疫記憶的人,抗體要到一個月以後才會出現,由抗體出現的速度來判定有無。

一般來說,每週注射一次,完成六個月的療程之後有三分之一的成功率。 惠立妥自100年6月1日起健保已給付,與干安能、喜必福、貝樂克同列為B型肝炎的第一線用藥。 對B型肝炎病人來說,相關的健保規定依然沒變,只是多一項新藥的治療選擇。 惠立妥的作用機轉與現有其他抗B肝病毒的口服藥一樣,都是抑制B型肝炎病毒的複製,改善B型肝炎的病程,來達到治療B型肝炎的目的。 貝樂克在2006(民國95)年9月正式在台上市,是一種口服的類核甘酸藥物,主要是藉由抑制B型肝炎病毒聚合酶的活性,來達到治療B型肝炎的目的。

是目前干安能在臨床使用上有待解決的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足夠的臨床數據可以確認干安能應該使用多久最恰當,少則一年,多則數年,要看患者血中e抗原陰轉是否出現而定。 目前的共識是血中e抗原轉為陰性之後,繼續服用3~6個月,在間隔6個月以上的兩次檢查,都有e抗原消失、e抗體出現,且HBV DNA甚少(<300 copies/ml)或消失時,可考慮停藥。 血中e抗原陰性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較難治療,目前醫界認為口服抗病毒藥物至少要使用1年半。 急性或慢性肝炎康復後,有部分人會獲得終生免疫能力。

肝炎多半沒有症狀,症狀的輕重也不能藉以判斷病情嚴不嚴重,那麼究竟要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得了B型肝炎呢? 最重要的還是要藉助一些醫學的檢查,其中最主要的是抽血檢查。 超音波檢查正常,肝發炎指數(GPT或ALT、GOT或AST)持續正常超過六個月以上,B型肝炎病毒濃度不高,就可稱之為「不活動型B型肝炎帶原者」。 然而,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的統計,三百萬B型肝炎帶原者中卻有三分之二不知自己為帶原者!

  • 二對半(兩對半)包括5項內容:B肝表面抗原、B肝表面抗體、B肝e抗原、B肝e抗體、B肝核心抗體。
  • 葉明倫醫師說,這類帶原者建議每半年檢查血中的胎兒蛋白 AFP、以及腹部超音波,監測是否有肝癌的出現。
  • 莫德納疫苗研發機構稱這款疫苗對英國和南非新出現的變異病毒也有效,但正在研發新的疫苗成分,以提高保護力。
  • 1993年10月,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的重組酵母B肝疫苗車間逐漸投產,此後深圳康泰生物製品的生產車間也投入生產。
  • 干適能是在2002(民國93)年2月核准在台灣上市,成為肝病治療的另一種新選擇。
  • 嬰兒經由母親垂直感染B型肝炎後,有90%的機率成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而5歲後才感染B型肝炎者,長大後只有不到10%會成為慢性帶原者。

二者不同的地方在於,干適能產生抗藥性的機率比干安能低許多,連續服用干適能一年幾乎不會導致抗藥性B肝病毒,即使連續服用3年也僅有5%左右的病人會產生抗藥性病毒。 並不一定,以治療效果來說,干擾素與口服藥物相差有限;祇要依照醫師的指示接受治療,大約有三分之一左右慢性B型肝炎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 垂直傳染是指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母親在生產過程中,B肝病毒經由胎盤或產道傳染給胎兒,因此又稱為「母子傳染」。 但由於自民國74年起台灣針對所有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因此,在74年之後初生的人B肝帶原率已在1%以下。

所以,當你得知自己是HBsAg陽性時,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必須要再與您的醫師討論,是否還要繼續做更進一步的檢查。 常做的檢查包括肝功能,血中胎兒蛋白測定及腹部超音波檢查。 1.健康帶原者:就是肝功能正常,且腹部超音波檢查也正常。 不過有部份的;健康帶原者若接受肝穿刺,病理學上仍然看到有發炎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B型肝炎並非經由飲食傳染,是經由血液、體液的接觸而感染的,所以應避免不必要的打針、刺青、穿耳洞等行為,如果無法避免,也要注意器械的消毒,或使用拋棄式的器械。

b型肝炎 疫苗副作用

目前干安能和干適能都是B肝治療的第一線藥物,但是干適能的藥價較高,若有經濟需求考量,可以考慮先用干安能,待出現抗藥性或副作用,再改用干適能。 雖然藥價較高,但這兩種藥健保已開始有條件地給付,病友可向醫師詢問。 若兩者都不適用,目前已有更新的口服藥–『貝樂克』及『喜必福』可選擇,或是也可考慮干擾素治療。 母子傳染(又稱垂直傳染)是指帶原的母親,在生產時前後將B型肝炎傳染給新生兒。

另一類是活動性 B 型肝炎患者,需要積極接受治療,並每三個月追蹤肝功能指數、血中病毒量,以判斷接受治療的成效。 B 型肝炎病毒感染細胞後,被劫持的細胞不只產生病毒顆粒(直徑約 42 nm)外,也會產出僅由 B 型肝炎表面抗原組成、直徑約 22 nm 的蛋白質顆粒。 而 B 型肝炎表面抗原不僅在分佈在病毒表面,更是病毒結合、入侵肝細胞的關鍵蛋白 。 換言之,若能用 B 型肝炎表面抗原作為疫苗,訓練白血球產生辨認抗原的抗體;不僅能咬住病毒,更能黏在抗原身上,阻止病毒侵入細胞;因此 B 型肝炎表面抗原可能是肝炎疫苗的最佳設計。 B 型肝炎(Hepatitis B),可經由含有 B 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或體液透過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內而感染。 B肝疫苗接種時機是在出生六個月以前,是免疫系統最不成熟的時候,免疫細胞能記憶10年以上,已經不錯了。

++-+-和表面抗原一樣是表明B肝病毒存在的依據。 通常講,「大三陽」表示B肝病毒在大量複製,傳染性強,可出現在慢性肝炎及B肝帶原者。 但由於有的病毒會造成「假小三陽」,故有人說有的「小三陽」比「大三陽」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肝功能、B超、HBV(B肝病毒)DNA檢測是確定是否需要使用藥物治療的必要手段。

B型肝炎由於受到各國政府關注,疫苗注射價格一般都較低廉,普通人不必擔心不能承受。 在中國,1992年衛生部將B肝疫苗納入新生兒計劃免疫管理,2002年起正式納入計劃免疫,2005年6月1日起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改為全部免費。 2009年起,中國各級疾控部門開始對15歲以下未接種過B肝免疫的人群,免費補種B肝疫苗。 目前已有多種針對B肝患者或帶原者的藥物,比如拉米夫定(Lamivudine)、阿德福韋酯(Adefovir)和干擾病毒繁殖的干擾素(PEG Interferon)等。 它們不是可以直接殺死病毒以根治,而是幫助患者自己的免疫系統抵抗和清除病毒。 這些藥物在病人身上的效果因人而異,有的能有效控制病情。

只有抽血檢驗才知道肝功能異常,發炎厲害時才引起倦怠、食慾不振、噁心等症狀,更厲害者才會出現黃疸等明顯症狀。 因此很多帶原者並不知道自己已感染B型肝炎,更不知道自己應該長期追蹤。 核心抗體為陰性者,表示未曾受到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理論上表面抗原也應是陰性。 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呈陽性反應,則表示對B型肝炎病毒有免疫力,不怕得到B型肝炎。 注射B型肝炎疫苗或者是感染B型肝炎後自然痊癒者,就會有B型肝炎表面抗體,也就是說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呈陽性反應。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