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硤尾邨美山樓8大優點2024!(持續更新)

值得一提的是,美禧樓及美柏樓乃是全港最後兩座按照「整體重建計劃」興建而落成的大廈。 除了在石硤尾興建徙置大廈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和李鄭屋一帶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天,除本邨外,徙置大廈均已重建完成,當時這些徙置大廈由徙置事務處管理。 石硤尾邨是中國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石硤尾,於1954年開始修建,於1972年開始重建,新建樓宇於分別於1979年至1983年間及2007年交付使用,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石硤尾邨美山樓 石硤尾商場位於深水埗石硤尾邨內,早於1979年落成啟用。

除重建公屋外,房屋署會興建安老院、青少年中心和小學等公共設施,第41座美荷樓則建議保留作公屋博物館。 第2期重建成兩幢40層十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出租公屋,於2012年中入伙。 石硤尾邨美山樓 分別為美薈樓及美亮樓,另設有停車場及樓高8層的服務設施大樓,亦設有地舖。 大廈外觀髹漆間調跟第5期大廈大致相同,以黃綠色為主色調。 其中2棟公屋之間設有平台連接,平台層有休憩空間和小型公園,平台亦設住宅大堂,並預留了天橋口作連接日後第20座重建後的新平台。

石硤尾邨美山樓: 歷史影響與事蹟

據當區區議員民協秦寶山、文家傑咨詢居民意見的單張及報章報導,第三、七期的地盤於2014年進行重建,聯同第六期將提供約1520個公屋單位,料於2019年分段落成。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負責活化美荷樓的項目,在2012年美荷樓會變身成一座青年旅舍,當中還會建立一個生活館,展示石硤尾及深水埗區舊日居民的生活。 改建的18幢徙置大廈當中,有10幢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拆除中間廁樓,令兩翼成為獨立的樓宇,涉及徙廈第1、2、14、16至22座,改建後的20座樓宇重新編號由15至18座及25至40座。 石硤尾邨美山樓 這些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2翼,並在兩翼中間以廁樓相連。 只有較後興建的第24、25及29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置大廈。

石硤尾邨美山樓

第7期重建項目主要興建1座13層公屋大樓及平台,提供247個單位,已於2019年3月20日入伙。 2013年政府撥款一億元在區內興建社區重點項目,西九新動力副主席沈少雄區議員,3月向深水埗區議會提交了興建藝術中心的意見書,計劃在石硤尾美荷樓對出興建集「排練場地、展覽廳及商舖」於一身的藝術中心,聲言要為西九文化區培養觀眾。 其後被報章揭發其中一份「支持」計劃的「深水埗文藝協會有限公司」公眾人士意見書,內容與沈少雄的建議幾乎一模一樣,該公司董事竟然有5人是區議員,分別為郭振華、陳鏡秋等。 公司更發出9,000份問卷,最終只成功收回約100份,當中只有60人支持建文化藝術中心,但聲稱計劃有6成居民支持的「民意」。 第二期位於窩仔街與偉智街之間,前第8-13座位置,建造兩座公屋大廈美薈樓、美亮樓及石硤尾邨綜合服務大樓,由有利建築施工,於2012年5月入伙,為鄰近白田邨1-3及12座重建提供主要安置單位。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石硤尾邨美山樓: 改建為青年旅舍

此外,部份分隔兩個單位的牆壁高處,設有長方形小孔作通風之用。 美荷樓是石硤尾邨首8座徙置大廈之一,原稱H座,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將其改稱為石硤尾下邨第15座。 至1981年,該等大廈獲改建為具有獨立廚房及廁所的單位後,改為第41座及命名為美荷樓。 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徙置專員一職,「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 2007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工程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及香港測量師學會合辦,由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民政事務局贊助名為「無限之旅」的石硤尾邨美荷樓意念創作比賽,分設專業組及公開組,讓專業人士及公眾分別就美荷樓的去向提供設計構思,集思廣益。

  • 尾清拆後分期重建的石硤尾邨,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7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一級文物的建築物。
  • 美荷樓生活館亦重塑了舊時公共廁所、浴室、居民在走廊煮食、婦女以舊式腳踏衣車幫補家計的普遍情況,連同口述歷史個案、舊照片和傢俬等資料,合共展出逾1,200件從160名舊居民搜集得來的展覽品,亦邀請舊居民擔任導賞員。
  • 五十年代的中華民國「雙十」國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石硤尾徙置區41座(後改稱美荷樓)掛上孫中山與蔣介石的巨型畫像。
  • 在石硤尾邨第三期美葵樓地下和平台共設有16個商舖,而在第七期美菖樓地下則設有4個商舖,總零售面積約為1,400平方米,由2019年4月起相繼開業。
  • 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
  • 由於石硤尾健康院的位置並不方便,深水埗區議會在2010年1月通過了一項動議,促請政府抓緊石硤尾邨第6期重建的機遇,進行重置石硤尾健康院計劃。

最低兩層部份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改建成青年旅舍,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營運。 此期重建項目,興建2座33層公屋大樓及平台,提供1,056個單位,預計可容納約3,310人居住。 二樓亦設有行人天橋連接第2期,方便屋邨居民和顧客通往第6期的新街市及石硤尾健康院,改善連繫屋邨上蓋設施。 而窩仔街西面的位置,前石硤尾邨25-34座位置,則為第五期重建工地,為保留窩仔街與白田街交界的大樹,房署會在該邨重建第5期中,只興建4幢「T字形」式樓宇,中間位置會成為中央廣場。

石硤尾邨美山樓: 設計比賽,落實計劃

美益樓及美賢樓以粉紅色間花為主調,而美笙樓及美盛樓以橙黃色為主調,低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1型徙置大廈,由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承建商為瑞安建業。 設有平台層,有兒童遊樂設施、商店、餐廳、非牟利機構辦公室、商場管理公司辦公室及公廁,而地下層亦有郵政局,四面設有樓梯連接地下層,並有4條天橋連接美山樓、美彩樓、近美亮樓對出空地及重建第六期。 第20座因地盤大小問題只有半座,但設獨立升降機服務及大堂,與同為半座的24座有所差別。

上述樓宇用作安置大坑東邨第7至9座及同邨徙廈第7至10座重建的住戶。 於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供應,市政局成立「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1954年2月,在災場原址興建首批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安置火災災民。 「石硤尾邨重建計劃第三、六及七期」簡介(附件一)(文件編號:67/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石硤尾邨美山樓: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房屋署最後決定將美荷樓改建,構思將大廈交予非政府團體營運,將最低兩層改建為公共房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居民的生活。 上層則構思改建成為青年旅舍,吸引外地青年旅客居住,以補貼博物館運作。 不過,並無民間團體願意營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等等亦都拒絕接手,致使美荷樓自2005年關閉後了無寸進。 而房屋署亦不願意投資翻修,以鐵絲網將大廈包圍,而大廈狀況亦日差,外牆油漆脫落、設施嚴重損壞,走廊出現多條長達數米的裂痕、地下糞渠爆裂,而且空置單位雜物堆積發臭,情況不堪而想。 尾清拆後分期重建的石硤尾邨,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7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一級文物的建築物。 石硤尾邨各座舊型大廈陸續清拆,並分期重建,預計興建4,110個單位,計劃在2011年落成,並接收鄰近的蘇屋邨拆遷户。

石硤尾邨美山樓

有關單位於6月30日至7月29日開放美荷樓地下及一樓予公眾參觀,包括示範單位及歷史圖片展覽。 是次比賽吸引香港及海外不同界別的參賽者,合共接獲46份參賽作品,包括專業組13份及公開組33份,最終評選出專業組優勝作品2份、公開組優勝作品3份及優異作品2份。 第3期重建計劃,原擬興建兩座分別8和12層公屋大樓及平台,但最終修訂至1幢12層高的出租公屋大廈,位於平台之上,平台設社區服務中心、商舖、平台花園等。 該樓宇名為美葵樓,共提供240個公屋單位,已於2019年3月4日開始入伙,並首次出現12間可間三睡房,備有兩浴室的構件式非標準設計出租公屋單位,首創出租公屋單位有條件設主人套房的先河。

石硤尾邨美山樓: 石硤尾邨美山樓附近學校

直至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該邨也被分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當時下邨部份也於1972年開始進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十一幢徙廈重建新樓宇,及改建18幢徙廈,並重新編配樓宇座號,新樓宇於1979年至1984年入夥,而“上邨”及“下邨”也於大約1984年再度合併為石硤尾邨。 及至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有計劃地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第1-13、35、36、38座已於2000年至2001年拆卸,當中第35、36及38座是因為鄰近斜坡於1999年8月25日發生山泥傾瀉而需儘早清拆,所有受影響租户也於事件發生後1星期內獲發新單位。 石硤尾邨美山樓 香港房屋委員會原先建議保留石硤尾邨第15至18座4幢7層大廈,重新規劃和包裝,並且發展成為集歷史、文化、教育及旅遊一身的主題建築組群,命名為「石硤尾邨生活體驗及旅遊活動中心」,不過計劃卻被腰斬。 之後於2005年由鄰舍輔導會在17及18座空地開辦「石硤尾人文館」作為石硤尾邨50週年紀念。

面對此批樓宇日益老化,房委會多次表明沒有再作重建的意向,該會去年就指會在該邨進行適時的維修保養和改善工程,讓住戶享有安全居住環境,同時延長其使用年期和經濟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第2期樓宇採用非標準設計,但部份1及2房大型單位重新使用了新和諧一型構件,連同第5期成為最後一批附帶和諧式設計單位的大廈。 第42-44座樓宇的基座為停車場、酒樓、商舖、社區會堂,平台層設有屋邨辦事處、居民協會、非牟利機構辦公室、酒樓2樓後門入口、貨倉、平台花園、3座天橋連接19座平台及第五期。 第42座及第44座樓宇設有平台層(P/F)出入口及升降機大堂,升降機亦會停於此層。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相關樓宇除第21-23座外已納入整體重建計劃下重建、而第21-23座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另外由新福港承建,以舊長型大廈設計的第42座美山樓、第43座美虹樓及第44座美彩樓,建於原來徙廈第7至10座位置,於1983年落成,用作安置大坑東邨第3至6座及第10至13座重建的住戶。

石硤尾邨美山樓: 香港公共屋邨 / 维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书

第五期重建計劃樓宇於2012年5月入伙,其中美益樓地下,預留地方作為展覽廳,展示石硤尾邨文物與歷史。 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 截至2008年4月,除了第41座獲保留外,其餘徙置大廈均已清拆。 石硤尾邨美山樓 另外,為保留第25-34座位置的大樹,房署會在第5期重建中,在大廈原址興建四幢“小Y形”式樓宇,而第29及30座的位置則會改建為中央廣場。 只有較後興建的第廿七至廿九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廈。 在石硤尾邨第二期(美薈樓、美亮樓和服務設施大樓)、第五期(美盛樓)的地下,共設有9個商舖,總零售面積約為1,300平方米,於2012年7月落成啟用。

  • 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本邨也獲分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 香港房屋委員會原先建議保留石硤尾邨第15至18座4幢7層大廈,重新規劃和包裝,並且發展成為集歷史、文化、教育及旅遊一身的主題建築組群,命名為「石硤尾邨生活體驗及旅遊活動中心」,不過計劃卻被腰斬。
  • 設有平台層,有兒童遊樂設施、商店、餐廳、非牟利機構辦公室、商場管理公司辦公室及公廁,而地下層亦有郵政局,四面設有樓梯連接地下層,並有4條天橋連接美山樓、美彩樓、近美亮樓對出空地及重建第六期。
  • 據當區區議員民協秦寶山、文家傑咨詢居民意見的單張及報章報道,第6期的地盤於2014年進行重建,聯同第3、7期將提供約1520個公屋單位,於2019年分段落成。

這兩幢公屋以白色為底色,再襯上深紅色,共提供487公屋單位,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葵樓更是目前全港唯一擁有三睡房(3B)構件式單位的非標準公屋大廈,於2019年3月入伙。 兩期面向白田街的一邊均設有街舖,而美葵樓一樓亦設有商舖。 第37座和附近的第39至41座於2005年6月12日封閉,但是第41座美荷樓獲列為1級歷史建築,獲得保留;第17、18座曾於2004年底改建為「石硤尾人文館」(與其他徙廈一同於2006年10月16日封閉)。 所有舊徙置大廈於2007年6月20日起清拆,並分7期進行重建,但該7期工程並非按數字順序進行,故此處以各期建成時間先後次序述之。

石硤尾邨美山樓: 石硤尾邨美山樓評論

)是香港首個由政府興建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的石硤尾,在1954年最早期建成入伙的徙置大廈,於1973年開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其後採用的舊長型大廈及新落成之非標準型樓宇分別於1977年至1984年間、2007年至2019年入伙。 徙置大廈(第41座美荷樓除外)於2007年6月20日拆卸後,第二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開地基工程,於2012年5月入伙,並接收部份2012年蘇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舊邨受重建影響的租戶。 美荷樓青年旅舍由AD+RG 建築設計及研究所設計,拆卸重建了中座,加裝了升降機和環境保護裝置。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特別在美荷樓地下和一樓撥出共14個120呎單位,設立美荷樓生活館,面積逾400平方米,用以展現4個原裝間隔住宅單位,包括分別兩間以1950年代為主題和兩間以1970年代為主題的舊有房屋,讓到訪者親身了解當時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實際情況。 美荷樓生活館亦重塑了舊時公共廁所、浴室、居民在走廊煮食、婦女以舊式腳踏衣車幫補家計的普遍情況,連同口述歷史個案、舊照片和傢俬等資料,合共展出逾1,200件從160名舊居民搜集得來的展覽品,亦邀請舊居民擔任導賞員。 石硤尾徙置區是香港第一個徙置式的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63年間興建,共有29座樓高6至7層的徙置大廈(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

第24座比第21至23座遲3年落成及只有半幢,亦不設大堂入口及沒有升降機服務,而24座信箱設於第23座大堂內,要從第23座進入或第24座側門才可到達第24座。

石硤尾邨美山樓: 設計資訊

其後政府工務局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7座7層高的廉租屋大廈,最初稱為「偉智街政府廉租屋邨」,於1964年落成,每兩個單位共用一廁所。 石硤尾邨美山樓 其後港英政府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 與南昌街交界興建七座廉租屋大廈,於1964年落成,當中第三座是首座採用單塔式設計的廉租大廈。 房屋署於2009年7月,安排改建前的最後開放日供公眾參觀石硤尾邨美荷樓地下,讓市民了解其內部建築設計,並設導賞團,由歷史研究員介紹石硤尾邨和美荷樓的歷史。 2008年,美荷樓成為首批《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7幢建築物之一,落實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改裝成為設有129間房的青年旅舍,復修成本約2億2千萬港元,於2013年竣工。 房委會於1990年決定重建部分石硤尾邨,把殘舊的大廈拆卸,並特別保留其中一幢美荷樓 (41座) 。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