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6大優勢

薩莫利的作品通過具象的形象與破壞性的介入手段之間強烈的視覺差,這種衝突通過視覺的想象達成了某種意義上的關聯。 整個義大利視他為天才,把他作為一個最有未來的年青藝術家看待。 不僅如此,他的藝術影響力,隨著他藝術創作的成熟而增加,迅速從義大利擴展至整個歐洲。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今年10本藝術家傳記叢書,包括賴明珠著「清妍.鶴苑.陳永森」、江明親著「蒔光.漆韻.王清霜」、陳長華著「中道.常新.謝棟樑」、蕭瓊瑞著「歡愉.抽象.陳正雄」、陶文岳著「翻轉.能量.鐘俊雄」、楊永源著「南方.彩度.簡嘉助」、黃冬富著「優雅.傳神.梁秀中」、潘襎著「民藝.躍動.林智信」、蘇瑤華著「母樹.藝動.蕭麗虹」、林翰君著「王者.大器.黃銘哲」。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展覽標題「問世間,情不為何物」,典故出自西元十二世紀詩人元好問的「雁丘詞」,其膾炙人口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詩句,在此轉變為否定問句,把兒女私情的一般意涵,打開為數位技術時代裡對「有情眾生」本性的追問。

人類對動物的矛盾情感,表現在既想要避居城市之內、遠離肉食狩獵者的侵襲,又希望在生活中有寵物和家畜的陪伴和勞力。 在自然缺席、動物隱身的都會裡,人工塑像於是填補了這種慾望,成為創造空間經驗的手段。 一樓美術街後側的104展間內,〈神遊圖〉(第七品)描繪一座幻獸齊聚的中式庭園供人遊憩,龍、虎大張的嘴裡建造了方便上下的階梯,白鹿、斑馬、麒麟有的供人騎乘,有的正在池邊飲水,姿態神情各異、虛實難辨。 藝術家孫培懋用漫遊的神思搭建起兒時記憶裡的公園,弱色盲的影響讓畫面猶如加上一層濾鏡,暖色和互補色大量堆疊。 踏入美術館大廳,尾部懸吊於挑高數米的天花板、身長12公尺的抹香鯨擱淺在乾涸無水的地板,以龐大量體衝擊久未接近海域的都市心靈,讓後方魷釣船顯得渺小。

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本條目需要清理以符合維基百科的標準,尤其是中立的觀點、可供查證和非原創研究。 而其他偏好的作品,則是101展間中的《像生秘境》與《七七四十九》,這兩件作品置放於同一個空間,讓我覺得相當有趣,前是墓碑的拓印,後是7排7列的捕蚊燈,在生死的意象之中,彷彿朝捕蚊燈飛去,不會是蚊子而是靈魂,在空間之中也會有一種強烈的幽冥氛圍。 個人特別喜愛這件錄像的鏡頭語言,在表達現實無奈的同時,仍帶有一種感性、詩意的鏡頭語言,錄像中最後的畫面更是直接地觸動了我,左邊是在荒涼地景中獨自站著的挖掘者,而右邊則是清掃婦望向窗外的寂寥背影,左右兩旁都是形單影隻的身影,而中間又跳回了不斷奔跑的馬,三段錄像並行,彷彿生活像馬不斷地行走看不到盡頭,不斷的期待並等待。 當老城倒下之後,大家都期待在荒涼的土地上,挖到一塊玉石,反而形成一種奇特的現實考古,台灣也曾有這樣的年代,去年在看亞雙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也有一件在講開採、挖掘玉石的作品,有興趣可以看看之前的觀展文。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藝術與文化

日前故宮博物院「明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清康熙款暗龍白裏小黃瓷碗」、「清乾隆青花花卉盤」三件文物破損,引發了軒然大波,這三件文物雖有幸入住台北故宮博物院庫房,卻如深宮怨婦一樣,得不到故宮歷任策展人的青睞,三件文物都不曾展出,直到瓷器破了才聲名大噪。 它應該是讓人欣賞的,可以是教育的,也是科技史或是藝術史的一部分。 展示文物的博物館建築,通常也具有歷史價值,不過在台灣似乎遭到輕忽。 〈拉什麼龐克〉以非事實模型的概念,杜撰未來阿美族樂舞文化的模組。 阿美族年齡階層的傳承方式,該如何以最少的資源來適應變遷;在未來,阿美族可能會出現的年齡階層「拉什麼龐克」。

兩位專家分享長期實地進行動物生態與研究資料蒐集,以及推動相關專業人員與公民參與的經驗。 面對動物的死亡,生態專家透過科學解剖、資料採集及標本製作等過程與多樣化方式,讓人類更加瞭解動物的生死因由。 進一步再將生物標本透過博物館等教育推廣,及將調查成果透過「開放資料」等方式公開,廣泛應用於交通、醫療、農業等多種政策領域,進而促進其更多個體與整體族群的保護。 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倫敦V&A博物館LGBTQ+導覽員,現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展覽組擔任專案助理。

本次台雙展共邀請49位(組)具臺灣經驗的藝術家參與展出,規模擴大突破以往,以視覺藝術、聲音藝術、現場行為等多樣化的展演形式,以及新世代藝術家的創作主題,開啟觀眾對當代藝術與社會議題的多重想像與討論。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簡稱「2020台雙展」)將於10月17日開展,於今(17)日展前記者會,公布本屆所有參展藝術家名單、衛星展及平行展等展覽相關活動訊息。 國美館林志明館長表示,今年是國美館主辦的第七屆台灣雙年展,本屆邀請臺灣藝術家暨策展人姚瑞中統籌策展,共展出49組藝術家201組件作品。 更特別的是,本屆也首度突破以往的格局,推出平行展及衛星展,透過不同地域展覽空間的串聯,更加完整地呈現近期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對大部分原民藝術家而言,這是一個令人期盼卻又害怕受傷的過程,主流藝術圈習慣利用傳統、現代、當代的區分對作品進行分類與評判,把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強行分隔,無視於復振的原民部落並未劃分這些領域,因為這一切就是生活整體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主流藝術圈也強調藝術家的個體性,一種來自歐洲文藝復興所標榜的個人主義思想,而無視於許多原民藝術家的創作依然與他們的原生部落生活密切聯繫,作品不只是關於自己,也關於部落,不只是為了部落而作,也和部落族人一起合作。 藝術家皆以其過往投身環境保育、關注並參與社會議題等自身經驗,對創作媒材的突破與探索,透過視覺藝術、聲音藝術、現場行為等多樣化的展演形式,用當代藝術創作語彙共同為生態環境發聲,成為本屆台雙展參展藝術家之獨具特色,充分展現臺灣當代藝術的豐沛創作能量與獨特創作視野,展現臺灣當代藝術生「猛」新能量。 被譽為電腦界的諾貝爾獎的全球最大電腦相關協會之電腦協會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擁有超過7萬5千名成員,致力於電腦發展研究,出版ACM通訊專刊、舉辦會議與競賽,並設立不同專業的跨領域組別(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提供其成員特殊的技術資訊與服務。 ACM SIGGRAPH為ACM SIG的其中一支,以電腦圖形與互動技術為關注焦點,此平台號召了來自藝術、軟硬體開發、電影、科學與商務…等個領域專業人士共同討論與交流技術與創作,想像並建構藝術與互動設計的未來形式/形勢。

已故藝術家黃土水雕塑作品「甘露水」去年現身,國美館今年透過藝術家紀錄片計畫,進一步挖掘黃土水生平,而除黃土水外,也透過專書、紀錄片等方式描繪14名台灣藝術家故事。 既然台中市政府登錄「北溝故宮文物典藏山洞」為歷史建築,政府機關就必須依照《憲法》、《文資法》積極保留這樣歷史地景。 2014年,因翠玉白菜等故宮文物赴日本展出,日本NHK等媒體來台拍攝兩岸故宮相關介紹影片,至北溝取景,再度喚起故宮曾經在北溝的這一段歷史。 但也讓人反省,為何包含中國央視、香港鳳凰衛視、日本NHK等媒體都了解北溝故宮山洞歷史重要性,反而多數國人無動於衷? 在莊靈等老故宮人的協助之下,北溝山洞開挖重見天日,社區團體爭取北溝故宮山洞文化資產身分,部分地主也表示願意配合政府共同再利用,保留文化資產。 就在這樣的氣氛之下,2014年北溝山洞經文資審議取得歷史建築的身分。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活動內容介紹

台灣藝術家吳修銘受邀參加12月6日-12月9日於韓國大邱SIGGRAPH ASIA國際科技藝術展會DAEGU展出。 長期以自行研究數列邏輯進行繪畫創作的藝術家村山悟郎,本次參展也將數理模型融入織品提花創作,與產地的知名提花製傘品牌「槙田商店」協力製作,將「資訊」實體化為藝術作品《強韌的資訊帶》,獨特的數列模型除了構成幾何性的視覺效果,也因此產生強韌布料織成結構。 他在歷經多年時尚圈的洗禮下,反思製作服飾時對於布料剪裁後產生的廢棄物問題,藉由日本傳統和服「不需版型」的單一長方形布料創作展開發想,並與富士吉田的在地有機棉紡織廠「前田源商店」合作,利用機棉製成的正方形布料進行單件服飾創作。

故宮文物在遷台之後落腳北溝的原因,最初是基於文物安全,選擇在地處偏遠的隱蔽鄉村,但開放參觀後,反而因偏遠交通不便成為缺點。 隨著政局的穩定,1966年之後,文物與圖書均搬遷到外雙溪的新「故宮博物院」,「北溝故宮」就此走入歷史。 機關文物抵台之後,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箱件留存楊梅外,餘皆貯置於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台中糖廠倉庫。 台中糖廠倉庫畢竟不適合存放文物,因此政府先擇定於霧峰北溝興建庫房、辦公室與宿舍等,於1949年4月由台中糖廠搬遷至霧峰北溝。 又為避免文物遭空襲,1953年興建防空洞庫房, 1957年再興建陳列室以供參觀。 故宮文物遷離北京紫禁城,最初是起源於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平津局勢岌岌可危。

在策展機制上,從最初主題式展覽,爾後發展成普查臺灣當代藝術生態的展覽型態,2016年又再度回到主題策展,並藉由與館外策展人合作的雙策展人制,以突破國家展演機制的框架,發展出一種更靈活、廣闊的展演型態與論述視野。 本屆台雙展更進一步邀請藝術家姚瑞中擔任策展人,期望藉由其在創作、策展、評論、著述等多面向豐沛的藝術動能,長期關注臺灣當代藝術的前沿發展,以及結合場所與歷史反思的創作型態,將策展作為一種創作行為或方法,與參展藝術家展開更密切的對話關係,為本次台雙展開拓出新的藝術經驗與策展模式。 其中,「獻祭與救贖」集結藝術家林鉅、吳其育、紀凱淵、張徐展、陳建泯與Meuko! & NAXS Corp. 涅所開發等創作,傳達有情眾生並非人類「贖罪劵」的大同理念,進而規勸人類放下獻祭與救贖心態。 「無名戰爭肖像」藉二戰軸心國戰場為背景,透過藝術家李立中、區秀詒、歐靜雲及吳權倫以影像、平面繪畫、歷史材料等媒材之創作,思考戰爭、生命與死亡的議題。 「實驗室/手術室/標本室」以空間為視角,提點人類文明本是踩著由無數生物屍骨構築的基石成長以及生物基因改良在科技昌明的當代社會之演進,作品包含藝術家顧廣毅、宮保睿、魏澤、陳懋璋、彭奕軒、張辰申、杜韻飛及陳聖文等人創作。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近期出版之研究以《台灣人權議題之文化政策與藝術之回應》為代表。 他將「標本」和「採集」的概念應用於藝術創作,發展為網路圖庫與雲端的影像採集。 並表示,標本的概念可以讓訊息透過處理程序而保存下來,讓事物彷彿定格凝結於特定時空,將事物轉換為圖像的數位編碼程序也有如標本採集與製作一般,但相對來說這些標本與圖像卻也脫離了外在時間與生命的變化,產生了與原本事物所不同的、新的功能與意義。

姚瑞中以展覽透過不同角度呼應並延展近年來全球雙年展聚焦於「人類世」的生態環境議題,展覽內容深切觸及後疫情時代下社會及生活等各項層面。 本屆台雙展由台灣藝術家暨策展人姚瑞中統籌策展,以「禽獸不如」命題,藉由佛教「六道輪迴」的「畜生道」為切入點,反思人類對自然生物的長期掠奪與宰制,以之關注與回應科學、藝術與哲學界,對於人與動物之間關係,將國美館打造一座不存在世上的動物園,也期盼引起觀者反思人類對待眾生的方式。 主會場三樓則展出在地織品統籌顧問森口理緒的「TEXTILE LINK」,此展作為織物產地的製造現場與觀眾的橋樑,提供各種領域的創作者與設計師與織品有關的諮詢服務,讓給各領域創意工作者有更多對於布料的想像。 展出內容包含布料樣本、素材本、織品布料的創意應用的範例介紹等資訊,讓民眾觀賞各種布料應用的可能性之後,可以實際在此接觸到布料的真實樣貌。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專任副教授,主要教授現代與當代藝術、藝術史學理論與策展實踐。 她的博士論文主要研究美國評論如何透過詮釋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與1960年代美國新達達藝術,建構其反現代主義版本的後現代藝術理論。

由技術演化與資本流動所造成的劇烈加速度,也造就了日常生活空間中的許多畸零地,在建築法規上,畸零地是指基地面積狹小或地界曲折,未符合法定之最小面積,或基地線與建築線之斜交角度,而致不能興建的土地。 廣義上,畸零地是指城市發展所遺留下來難以使用的「失落空間」,它們或造成使用者行進動線的阻隔、迷失方向、或視覺干擾等不舒適感,成為閒置無用的地方,例如廢墟公園、軍事基地、工廠,但也可能存在於室內空間,例如美術館內部。 事實上,生活在加速度的城市中,我們的自然、社會、心靈環境,處處皆有劇烈動盪所遺留下的畸零地:今天處於巨變中的臺灣,在戰爭與威權統治所遺留下來的失落記憶、個人或家族的創傷、族群遷徙互動所埋藏於聚落和土地上的陰魂,媒體化城市空間的記憶重疊,人與其他物種之破碎關係,都是個人或集體所深刻感受的畸零方寸。

讓觀者在撞見人工乳牛、梅花鹿時,被真實和虛假擺弄而猶疑不定。 平面繪畫和攝影作品在館內、館外相互呼應,都是人類在野生動物無法共存的生活空間裡,所構築的幻想伊甸園。 動物園般萬獸齊鳴的空間建構,加上佛教哲學思考理出的分類方式,讓這場展覽彷彿一個以善書為體裁的立體文本。

「流觴」碑,日治時期遺留,但是沒有列入故宮文化景觀保存範圍。 (攝影/蕭文杰)「坐次」碑,日治時期遺留,但是沒有列入故宮文化景觀保存範圍。 (攝影/蕭文杰)然而比台北外雙溪故宮更慘的是「霧峰北溝故宮山洞」,雖然它是法定文化資產,卻遭到兩度「活埋」。

霧峰北溝故宮山洞2019年遭到地主掩埋,直到2022年都沒有依照文資法恢復原貌,堪稱台中市最悽慘的歷史建築,也顯示主觀機關失能與失責,攝於2022年11月。 (攝影/蕭文杰)「北溝故宮文物典藏山洞」遭埋之後,台中市文資處長李智富表示,地主行為已違反《文資法》第106條規定,並表示地主若不願復原,將依法裁罰3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鍰。 但「北溝故宮文物典藏山洞」在新聞事件冷卻之後,至今仍沒有被開挖復原,也查無被罰鍰新聞。 歷史建築被活埋的現象已經超過三年,這也顯示台中市政府文資處的失職。 圍繞於地方產業而生的「FUJI TEXTILE WEEK」,除了像其他地方藝術祭促進在地觀光之外,也藉著「在地產業X藝術」的共創過程中推進了在地產業的技術與創新能量,創作出了一系列只在此地才能製作出的獨特作品,也讓具備專業背景的觀眾在觀展過程中發現更多地方職人,進而在未來也有產生合作機會的可能。 紡織藝術家小林万里子以富士吉田神社的「神馬」,與富士山吉田登山道的途中站「馬返」,從地方與「馬」的關聯性進行了作品《弄髒雙腳,看見世界》的大型紡織創作。

  • 本次在富士吉田市舊喫茶店 NIKORU 展出的系列作品《Memoriam/追悼》,集合兩年多來 Patric Carroll 的所有作品,讓觀眾看見這位新銳藝術家思緒細膩的內心與富幽默感的編織作品表現。
  • (攝影/蕭文杰)位於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北院在1965年落成,為近代著名建築家黃寶瑜的代表作品,反映當時國共對抗意識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特殊代表建物,一直拖延到2020年才勉強有歷史建築身分。
  • 展中邀請49位新生代藝術家,集結共201件作品(其中有96件為新作,比例為歷年之冠),至明年228紀念日之前,邀請觀眾在疫情災難下入園遊覽,對過度開發招致的文明惡果,進行一場黑暗觀光(Dark Tourism)。
  • 第三場〈讓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展開〉邀請生態研究專家與參展藝術家座談,透過講者們長期耕耘生態研究的經驗與藝術家獨特的觀點和創作內涵,探討生命的變化如何透過科學研究與藝術創造各種不同價值與更深入的思維。
  • 與日本其他鄉下地方一樣,此地也面臨人口外移問題,然而近 10 年多以來這個距離東京 1.5 小時車程,鄰近河口湖、山中湖與富士山的小鎮,在織物產業、地方公務員與多所大學等執行了許多創意導入地方的計畫,近年陸續吸引來自都市的年輕移住者,包含了廣告企劃、視覺設計、建築設計、紡織設計等創意工作者遷入富士吉田市。
  • (攝影/蕭文杰)然而比台北外雙溪故宮更慘的是「霧峰北溝故宮山洞」,雖然它是法定文化資產,卻遭到兩度「活埋」。

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表演性」和舞蹈學者蘇珊. 佛斯特(Susan L. Foster)的「編舞」(choreography)理論,提供了我們思考表演的切入點:前者認為「表演性」是透過不停重複的操演來建構意義系統之過程(Butler 1990),而後者則提出「編舞」是透過姿勢和動作形成文化符碼,以此重新配置個人認同與在社會間的關係(Foster 1998)。 對佛斯特而言,舞蹈傳遞了一種類似「無器官的身體」之可能(Deleuze 1995),這個概念在表演藝術學者安德烈. 勒沛奇(André Lepecki)比較「警政編排」(choreopolice)和「編舞政治」(choreopolitics)的論述中得到更深入的闡述:假若「警政編排」代表的是由上而下對身體掌控的監視系統,那麼「編舞政治」則說明了,透過編舞,舞者有能力將原本的既定空間轉化為具有政治批判意識的場所(Lepecki 2013)。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而在這次「台灣美術雙年展」的表演作品中,既展現了表演者自身的身體訓練史,又同時與藝術史裡其他的表演互文呼應,在每個演出的當下與過去的歷史對談,並同時批判了臺灣人身體的殖民系統,提出身體作為反抗和連結的可能。 而假若身體可以被視為文化與記憶的載體,那麼表演了作為「日常生活」的身體史,召喚的正是作為一整代臺灣人的身體記憶——不僅僅只是舞者的,同時也是作為一個臺灣人的集體記憶—— 這也成為重新思考臺灣史至關重要的參照。 莫斯(Marcel Mauss)的「身體技術」、到社會學家米歇爾. 傅柯(Michel Foucault)的「規訓」,現代的規訓技術透過空間而對身體進行監控,讓身體則成為政治意義製造的場所,而當代數位監控技術的使用,更再次將身體放置在生命政治的核心。 在遭受更長期的殖民與同化過程之後,平埔族群的復振運動也和民主化運動同時起步,但卻面臨了更加嚴厲的考驗,語言和文化傳統的消失,加上政府政策的偏頗,造成平埔族群劇烈加速度的覆滅狀態,其所遭受的刻板印象、歧視,不遜於已經正名的原住民族。 他們被質疑:這些已經變成漢人的熟番,生活樣態幾乎與主流文化無異,為什麼他們要正名變成「番」?

因不堪長期照顧父母、伴侶等親人,進而動手殺害對方的悲劇,其實並非單一個案。 在台灣,每年都會發生「照顧殺人」的案件,例如2019年時高雄一名男子因不堪照顧久病老父的疲累,勒斃父親後隨即在高屏溪上吊自殺的雙殺命案;亦有悉心照顧中風病妻30年的體貼丈夫,最終卻不堪身心負荷,以塑膠袋悶死妻子的案例。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

故宮在北溝時期興建的相關建物有文物庫房、宿舍、防空山洞及陳列室等,其中山洞約興建於1952至1953年間,平面呈U字型,結構採鋼筋混凝土構造,作為文物防空及典藏空間。 文物遷往台北後,全區的空間使用,歷經多次變遷,從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交響樂團作為辦公廳舍、台灣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台灣電影文化城使用,後受九二一地震影響,建物受損嚴重,現今僅存此山洞,本歷史建築見證故宮文物搬遷歷程,具備歷史文化價值。 近年演出、編導及創作領域橫跨影像、戲劇及舞蹈,有「創作怪獸」之稱。 創作風格多變,旨意在探討也分享「人」的趨性、動向,讓他不斷地向自然界尋找,以大自然為師。 痕 Mailulay〉榮獲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作品獎。

此處也不採用西方科學的生物分類法,而由策展人姚瑞中依循佛經體裁,將牠們分成七「品」(梵文意譯,意為類別。佛經中稱一章為一品。)。 兩年一度台灣當代藝術年度盛宴,第七屆「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台雙展)10月17日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美館)正式開展! 本次參展的49組藝術家皆為新世代創作者,雖為首次參與台雙展,但表現絲毫不遜色,在處理環境保育、社會參與等議題,極具深度及感染力。 2022年「台灣美術雙年展」,將呈現當代藝術家如何應對上述這些問題和概念,他們的藝術作品,各自持有多元的宇宙觀點作為支撐,是藝術家利用不同型態的表現形式,進行時代的宇宙政治;有別於武斷的現代性給予的無神論、二元論、人類中心主義、進步主義、直線型的時間觀,這類宇宙觀將不再是這個展覽和藝術家們所唯一遵從的指令。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