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6大伏位2024!(小編貼心推薦)

2019年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公祠列為法定古蹟,孝悌為仁之本,藉有形之公祠世世代代承傳下去。 二次世界大戰時,港府興建了這些爐灶,準備供市民在戰亂期間煮食。 可是戰事爆發不久,香港便失守,所以這些爐灶從來未被使用,至今仍保留原有面貌。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這是政府在新界設立的兩條文物徑中的其中一條,全長約2.6公里,1999年開放遊人參觀,沿著龍躍頭文物徑,您可以遊走於自然與古蹟之間,訪尋皇族的蹤跡。 整條文物徑都是平路,很好走,順序走,花兩小時可遊覽其中10大景點,適合一家大小遊覽,走累了,還可以中途離開。 其中以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粉嶺圍、風水魚塘及古炮等著名。 附近建有的思德書室及彭氏宋祠,建築古雅,重修後仍保留清代建築的風格,保留之文物甚為豐富。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上水圍

屏山文物徑是非常熱門的圍村文物徑,沿途能看到不少香港圍村歷史文物,非常值得去郊遊! 屏山文物徑中比較出名的地標有香港現存唯一的500年歷史古塔聚星樓、供奉土地公的社壇、圍村上璋圍和法定古蹟仁敦岡書室。 元朗錦田吉慶圍建於明朝1465至1487年間,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絕對是古老圍城。 直到17世紀晚期為了防止寇盜,吉慶圍才興建四面圍牆。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吉慶圍的神廳、圍門、四面炮樓及圍牆也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可見吉慶圍的圍村歷史意義。 粉嶺是香港其中一個宗教建築最豐富的地區,涵蓋香港六大宗教中的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重要宗教場所。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首先看到的是高射炮台遺址,一片頹垣敗瓦引證着戰事白熱化,盟軍擊落日軍戰機的時刻。 深入這條路線,你會發現數個雜草叢生的機槍堡,一直走到最後,渣甸洋行的瞭望台映入眼簾,這裏不只誘發更多歷史思考,還讓你俯瞰迷人的城市景色。 味峰侯公祠這個兩進式設計的祠堂,建於清朝乾隆53年間,數數手指已有232年歷數。 當時由舉人侯倬雲,為了紀念別號侯味峰的國學生侯聚裴而興建,現時主要用作祭祀祖先的家祠,更被列為一級古蹟。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圍村文物徑7:中西區山頂文物徑

古砲出土後,擺放於圍村之內,且刻石以記其事,見證著這一段段的歷史往事。 粉嶺圍包括四條鄉村:粉嶺村、北圍、南圍和南便村,附近建有思德書室和彭氏宗祠,重修後仍保留清代建築的風格,保留的文物甚為豐富。 粉嶺圍還有保留不少傳統文化,如每十年一次的太平清醮及每年春節舉行的太平洪朝。 龍躍頭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是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聚居之地。 從13世紀已從錦田移居此區,與宋朝皇室淵源最深。 在南宋末年,宋室皇姬逃亡至錦田,嫁與鄧氏族人鄧惟汲,他們的長子在元朝末年移居龍躍頭,先後建立了「五圍六村」,至今有800多年的歷史。

舊屏山警署已改建成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提供豐富導賞資料及地圖,讓你的旅程更充實。 在香港眾多法定古蹟中,有41個水務設施,而當中大部分位於大潭,組成大潭水務文物徑。 文物徑於2009年成立,全長五公里,沿經上水塘、副水塘、中水塘、抽水站、水壩、上水道等古蹟。 這些文物可追塑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至今依然服務香港大眾,為中西區提供食水。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傳統節慶活動

聯和墟於1949年由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村民集資成立。 粉嶺火車站,沿新運路走,步行十五分鐘,在北區公園旁邊。 粉嶺圍旁邊,停車場內進,則可見到另一個很有歷史價值的彭氏古祠。

  • 1898年新界被租借給英國,但錦田的村民拒絕被英軍接管。
  • )多設在新界,主要分為兩大類:「本地圍」與「客家圍」。
  • 本地村民新建的三層樓村屋,如雨後春筍般聚集在老石牆外。
  • 婆婆說,以前村門會在日落時被鎖上,使居民免遭危險。
  • 粉嶺早期不見經傳,南宋時有人開村;而鄰近的上水華山,則發現漢代文物, 直到清嘉慶編制的《新安縣志》卷二收錄「粉壁嶺」。
  • 粉嶺圍旁邊,停車場內進,則可見到另一個很有歷史價值的彭氏古祠。

松嶺鄧公祠是龍躍頭鄧氏的祠堂,於16世紀初為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而建,於1997年被列法定古蹟。 松嶺鄧公祠採用三進式建築,建築物的祖龕、斗栱、橫樑、簷板及牆頭均飾有精緻的木刻、彩塑及壁畫,各種圖案都寓意吉祥,反映出工匠的精湛技藝。 麻笏圍四面築有圍牆,建有更樓炮台,是鄧氏族人於清乾隆年間興建。 最值得參觀的便是於199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的門樓,門樓由花崗石牆及青磚建造而成,並裝有連環鐵門,既可通風,又能防禦盜賊,十分特別。 龍躍頭鄧氏至今仍保留農村風俗,除春、秋二祭及天后誕外,正月十五仍有為初生男丁舉行開燈儀式,又於二月初一祭祖及設齋宴,並舉行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 現在的粉嶺圍可分三部份,由原來的中心村,開始對外擴展,形成了今日的正圍、南圍和北圍。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歷史古蹟

粉嶺圍外貌呈方形,由高約二丈的圍牆圍繞,以花崗石作為牆基,覆以堅硬的青磚,圍牆上設有炮樓和炮孔,原來的圍牆及壕溝已不留存,只剩下圍門、門樓、兩個碉堡及門前的風水魚塘。 圍牆上圍斗有白色成品字形的三顆圓點,據說是為風水而加上的,亦有說為粉嶺彭氏的家族徽號。 粉嶺圍興建時已開始挖掘風水魚塘,圍門「前環鳳水 後擁龍山」這句對聯,形容粉嶺圍前呼後擁,有財雄勢大之格局。 值得一去的景點有莊士敦道上的法定古蹟和昌大押,這棟建築物建於19世紀末,古典的外牆絕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有別於香港圍村文物徑,在山頂文物徑能體驗殖民時期文化,古典英式建築非常受打卡愛好者歡迎!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山頂文物徑包括1888年建成的山頂纜車總站、香港海拔最高的松林炮台、前身為總督別墅的山頂公園和可飽覽港島風景的盧吉道。 參觀完麻笏圍後,便沿龍躍頭文物徑,向天后宮方向行走,5分鐘內便會到達天后宮。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天后宮於2002年被列為法定古蹟,供奉天后及侍神千里眼和順風耳,右殿放置的兩口古鐘,分別是投契天后,以及保佑居民路上平安的酬神之物。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圍村列表

村大門的門框以花崗岩製成,當中打了幾個圓孔,做插門栓之用。 婆婆說,以前村門會在日落時被鎖上,使居民免遭危險。 前往方法:由西貢碼頭乘坐的士,大約20-30分鐘就可到達。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石廬正面矮牆有一半圓形山花,上有「石廬」字樣的灰塑。 衙前圍村位於九龍新蒲崗東光道,東頭村側,是九龍其中一條古老的村落,亦是市區內僅存且風貌不變的圍村,仍然保存了完整的村屋、祖堂及天后廟。 鄉內的廖萬石堂,建於1751年,是香港保存最好及最具規模的圍頭宗祠之一,建造講究,陳列大量珍貴文物,1985年獲列為法定古蹟。 圍村結構嚴謹,仍然保留原有的護河,是鄉郊各個聚居地之中的極少數。 上水圍是廖氏家族的核心,其遠祖在元朝(1271年至1368年)從福建南下,立籍於此。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圍村文物徑】走訪500年歷史!8大香港圍村文物徑 吉慶圍/屏山/龍躍頭/中西區

相傳大嶺山上有一塊石壁,雪白如粉,居於附近的鄉民,便稱之為「粉壁嶺」,位於附近的鄉村,便成為「粉壁嶺村」。 天旱時,鄉民會帶備三牲酒禮,跑到壁前祈求天降甘霖。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據說由於有求必應,村民漸漸稱這座山為「靈山」。 山既已改名,粉壁嶺村也被簡稱作「粉嶺村」,粉嶺也就逐漸成為附近一帶的名稱。

粉嶺亦曾是香港北部重要軍事基地,曾建有粉嶺軍營、芬園軍營、皇后山軍營和新圍軍營,目前新圍軍營及其大嶺練靶場仍然爲解放軍駐港部隊使用。 粉嶺南部的和合石有全香港規模最大的和合石墳場,每逢清明節和重陽節都會有大量孝子賢孫前往拜祭先人。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 村莊由五個當地家庭聯合興建,一入村,左手邊就能看見五個相鄰的宗祠,還可能遇上一些坐在祠堂外納涼、聊天的老村民。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圍村文物徑3:西貢白腊村

老圍 :龍躍頭鄧族於十四世紀由錦田移居龍躍頭,先後建立「五圍六村」,老圍便是五圍中最早建立的聚落。 原先的圍門是北向,但由於風水理由,圍門被改建為東向。 老圍雖曾經歷多次改建,但其原本的圍牆結構和圍村布局仍基本保存完整。 消費券可用於「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所涵蓋的公共交通服務及的士等,並不會對「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計算補貼有任何影響。 前往方法:西貢巴士總站乘94號或96R 巴士(只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行走),「上窰」站下車即到上窰村入口。 中環九記牛腩,向來名人客眾,陳奕迅、梁朝偉、何超蓮等亦是其座上客,加上有米芝蓮推介加持,向來深得內地遊客歡迎。

後進東面偏殿的兩個古鐘,是廟內現存最古老的文物。 其中一個古鐘鑄於一六九五年,乃鄧氏族人為子投契天后的酬神之物;另一古鐘則於一七○○年鑄造,為村中子弟出門往省城應試,祈求路上平安的酬神之物。 山頂文物徑前往方法:中環港鐵J2出口外轉右,穿過遮打花園向皇后大道方向行,橫過行人路後沿著花園道直上山頂纜車總站。 孫中山文物史蹟徑前往方法:從港鐵中環站D2出口,沿皇后大道中走,然後乘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到達堅道後轉右步行約5分鐘。 孫中山文物史蹟徑由就讀醫學的母校香港大學開始,途徑曾就讀的拔萃書室舊址、皇仁書院舊址、曾策劃革命史上首次起義的興中會總會舊址,還有非常適合打卡的簡約風百子里公園。 龍躍頭文物徑串連起粉嶺的五圍六村,最著名有東閣圍和鄧族宗祠。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政府宿舍

逾500年歷史的圍村,原始風貌不變,依舊築於高台上,因護城河長年圍繞之故。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文物徑途經的大部份古蹟均不對外開放,包括逾百年歷史的基督教堂崇謙堂及結合中西建築特色的華麗大宅石廬。 其實單純欣賞古蹟的外圍建築,包括廟堂及書室屋頂的華麗雕刻,已經目不暇給。 灣仔是香港最早期發展的舊區之一,至今仍有不少文物古蹟保留。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吉慶圍

右手邊則是一座建於戰前的鄉村學校,拐角處還有一個客家圍村,其外牆至今完好無損,在香港的客家村落中實屬罕見。 本地村民新建的三層樓村屋,如雨後春筍般聚集在老石牆外。 走完文物徑,回到沙頭角公路時,遠處不僅可以看到山峰,還能看見一棟棟高層豪華住宅大樓。 從海外或台灣地區來港人士已免除隔離及疫苗接種要求。 香港與內地亦全面通關,包括開放全部口岸及取消出行前核酸檢測要求!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好去處

由於龍躍頭文物徑沿線古蹟並非全部對外開放,我們只選擇了 「松嶺鄧公祠 」, 「天后宮 」及 「老圍 」參觀。 西貢上窰村大約在1830年客家人所建,並於入口築有塔樓防禦海盜。 以往上窰村村民以燒石灰為生,將蠔殼放在窰內燒成灰可作灰泥及肥料。 上窰村於1981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現在開放了上窰民俗文物館讓遊人參觀。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