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德宮必看介紹

民國106年(2017年)舉行南巡北狩,北狩至宜蘭縣蘇澳鎮,南巡至高雄市鼓山區,參訪南方澳南天宮、大甲鎮瀾宮、北港朝天宮、笨港口港口宮,並至大龜山恭請聖火回駕遶境安座。 左營店仔頂慈德宮,位於台灣高雄市左營區店仔頂,主祀天上聖母和福德正神,屬於左營庄六七甲的主廟,亦為鳳邑舊城城隍廟興隆內外里十三公廟之一。 對於建廟原因,張文杞在1990年說佛祖托夢指示他要多行善事樂於助人,於是樂捐作為建廟用地;1996年,他說夢見一名老人一再出現,要他蓋一座廟狀要像一個倒葫蘆的廟宇;在2007年,是報導他夢到果園大榕樹下的土地公希望能在此長住,且希望廟宇像「臥蘆」,因此捐出土地。 日南慈德宮建築體分為兩殿、兩護室,廟體外觀採傳統南式廟宇風格,三川殿為硬山升簷式,正間突起與小港間呈現斷簷形式,至過水門屋簷依次而下,呈現建築的主從規格,也讓正間的視覺更加雄偉。 脊飾以剪黏、陶俑為主,展現南式建築華麗以及浪漫的氛圍。 慈德宮位於金沙鎮後浦頭榮湖畔,創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係該村先賢黃卓科往南洋勸募後,攜資回鄉所建。

慈德宮除主祀外,還有朱府二王爺、黃府三王爺、朱府四王爺、白府五王爺,以及恩主聖侯、廣澤尊王、廣澤娘娘、保生大帝、蘇邱梁三尊王爺,最特別的是有一尊旗牌軍,據說其生前是黃府王爺的乩身,還有蔡醫先生和明醫先生,都曾在村子裡行過醫,某次瘟疫流行時因救人無數而受塑像供奉。 廟內供奉的廣澤娘娘也是后浦頭人,村人亦以「姑婆」相稱,右殿供奉的呂仙祖,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這些神像在金門其他寺廟都是少見。 創建於清光緒2年(西元1876年)的慈德宮,為金門后水頭的族裔黃卓科感念其德澤,往南洋勸募後,清末攜資回鄉倡建於現址。 後世族裔將具有德望或功績的祖先提升為神明,除具有彰顯祖先德澤、惕勵後人,更具有凝聚族人向心力的作用,目前臺灣高雄也有慈德宮的分靈廟。 本宮位於大安溪北邊,(離大安溪500公尺)距日南火車站300公尺,距福爾摩沙(中二高)公路交流道一公里,貫穿南北海交通要道,座落於臺中縣大甲鎮孟春里通天路152號,後方緊鄰鐵路,當初興建時只限於土地侷限問題,採取正方形開闢建築,又陸續增購廟旁,廟前土地,使整片土地更加廣笵,視野更加壯觀,其廣場讓鄉親當做聚會場所,夜市擺攤,完全發揮取之社會用於社會原則。 日南慈德宮天上聖母考據起源、至今缺乏詳細資料,本章沿格來自先民口傳而成,經百歲以上人瑞多人證實及請示聖母(擲茭杯方式)係出無誤。

起初三庄媽未建慈德宮,由三合庄輪流擲爐主供俸,民國67年建廟後開基媽永駐慈德宮,但爐主制度並未中斷,分靈一批分身,按職務分值年爐主媽、值年副爐主媽;二香爐主媽、二香副爐主媽;三香爐主媽、三香副爐主媽固定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生過後第一個禮拜天過爐。 早期徒步往彰化南瑤宮進香,日治時期海線鐵路開通,改搭火車、糖鐵往北港朝天宮刈香,延續至今。 三庄媽信仰圈包含大安溪北岸三庄九張犁庄、樹仔腳(太白里、孟春里),日南庄、打鐵庄(日南里、龍泉里),番社、三張犁(幸福里),每年依序輪值頭香、二香、三香,三庄媽北港進香回鑾停駕頭香庄內隔天依序遶境。 後因北港牛墟買賣牛隻甚大,先民做生意買賣牛隻,發現北港朝天宮後殿供奉著聖父母,經回來協商後改由乘坐火車至嘉義,再乘坐五分車(甘蔗車)前往北港進香(稱媽祖回娘家由來,本宮天上聖母並不是北港朝天宮分靈)至今仍未改變。 日南慈德宮建宮後陸續增加正爐媽、副爐媽、至西元(1988民國77年農曆5月28日)由大陸湄洲恭迎回湄洲媽乙尊,至目前已有一百多尊聖母分靈。

慈德宮: 台灣歷史文化園區

清治時期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楊姓先民於畑頭建祠供奉土地公,當時四周一片荒蕪,居民每逢五穀豐收,就會舉行祭典祭祀土地公。 臺灣南投縣草屯鎮虎山路威虎巷55號主神土地公建立时间1979年地圖草屯慈德宮,是位於臺灣南投縣草屯鎮山腳里的土地祠,以造型為葫蘆、斗笠而著名。 1.黃偉不僅是黃氏的祖先,而且被稱為「品德完人」,不僅其後裔引以為傲,也普受金門人所尊崇。 慈德宮列入縣定古蹟,其建築藝術與價值增添金門有形之文化資產,更能彰顯其人品,豐富金門無形的精神文化資產。 葫蘆造型是以混凝土建立,塗以粉紅色表面,右側表面雕有蛟龍翻騰,左方刻著鳳凰戲春圖。

金門民間有關他和許獬的傳說很多,兩人以「文章許鐘斗,品德黃逸叟」並稱,兩位都是有明一代金門最具盛名的人物之一。 左營店仔頂慈德宮主祀天上聖母、福德正神,陪祀神農大帝、北極玄天三上帝、九天娘娘、順天聖母、西天佛祖、太歲星君,配祀虎爺、千里眼順風耳將軍、撑扇宮女、招財郎君、進寶神童、五谷百草神童、康趙元帥、撑印撑旨宮女、花公花婆。 斗笠造型拜亭廣寬約二十多平方公尺,外表漆成桂竹殼的黃白色,週遭點著無數小燈泡,夜來燈火通明,拜亭內是圖形藻井以四支龍柱支撐,繪以百神圖。

民國74年(西元1985年)加建左側護龍,將土地公移請入內供奉,民國88年(西元1999年)6月15日金門縣政府公告慈德宮為縣定古蹟。 農曆四月十六日下午一時會將二媽神像送回野柳的發現地祭祀,由姊妹宮桃園慈護宮的六媽神像與金包里慈護宮開基神像陪同。 2018年12月11日,新北市市政會議中,市長朱立倫頒授證書給廟方「金包里二媽回野柳媽祖洞祭典」無形文化資產證書。 為后浦頭村莊闔境廟的慈德宮,每年農曆8月15日建醮,繞境巡安活動,附近居民共同參與,使慈德宮的信仰地位從原先的宗族組織外,逐漸演變成汶浦地區住民的信仰中心。

2.慈德宮創建至今已有百餘年,跨越清代、民國二個時代,建築的發展過程極為豐富,而且經過四個時期的建築時期,由其中可探究不同時期材料、工法及細部做法,見證了不同時期的營建史,也組砌了金門地區各個時期建築工藝發展的地方特色。 道光元年(1821年),因六七甲人丁旺盛,欲建廟奉祀本甲主神,經由陳鼎元老師爺協調,自左營元帝廟迎奉天上聖母、福德正神、玄天三上帝三尊神,於現址建築簡陋廟宇,並定名慈德宮。 後於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增祀迎自舊城東門外先農壇的神農大帝,大正十年(1921年)又增供釋迦佛祖。

在晚七時三十分許,法師開始拋糖果、餅乾,邀請孤魂野鬼與民同樂;參加普渡的民眾搶孤,沾染福氣。 農曆七月十四日晚上六點三十分,參加遊行遶境的陣頭包括媽從此廟出發,遶行中山路、慈護街、民生路、金包里街,最後抵達水尾漁港,至晚間十時三十許開始釋放水燈。 燈斗首分為總會、爐主、天官、地官、三官、水官及主普、主會、主醮、主壇等十個,燈斗有各宗姓和公司行號。 農曆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廟方分別舉行請頭燈、放水燈、普施。

慈德宮: 台灣媽祖聯誼會

登錄種類:寺廟詳細登錄資料金包里慈護宮,又稱金山慈護宮、金山大廟,是位於臺灣新北市金山區金包里金山老街的媽祖廟,為金山的信仰中心,廟身於2019年6月17日被列為新北市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資產(歷史建築類)」,祭祀則於2018年11月6日被列為「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 2003年初,正殿上方樑柱有移位情況,廟方有意將廟拆掉重建,引起當地文史工作者發出保存聲浪。 建築原列為暫定古蹟,在2017年2月22日新北市文化局招開的文資審議大會中,不列為文化資產。 同年9月30日舉行動土典禮,但等到文化局審議通過才會拆除動工。 2019年2月廟方申請為登錄歷史建築,經市政府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史蹟聚落建築群及文化景觀審議會決議,於同年6月17日公告。

慈德宮

慈德宮初創期的門口埕地坪,以龍鬚分為三堵,中央寬而兩旁窄。 由於八二三炮戰,金門遭大量砲擊,加上民國49年(西元1960年)的六一七砲戰,當時慈德宮前廣場即遭2發炮彈擊中,使鋪面殘破不堪。 民國70年(西元1981年)將廟埕廣場原有殘破紅磚地坪整修,重新鋪上水泥砂漿而成今貌。

金包里堡昔日只分成頂萬里、中萬里、下萬里、頂中股、下中股、頂角、中角和下角此八個庄頭。 該堡昔日與石碇堡、基隆堡、三貂堡都屬於老大公廟的普渡圈範圍。 金山金包里老街是基隆北海岸最早開墾的地區,依文獻可追溯至乾隆年間的契約。 慈護宮監事李國昌表示,嘉慶初年,漁民在野柳海邊石洞內發現有一尊媽祖神像,地方百姓捐錢建廟,並塑造一尊媽祖做為紀念,將原先漂流而來的媽祖神像放於大尊神像腹內,俗稱「二媽」,石洞也被百姓尊稱為「媽祖洞」。

民國102年(2013年)重修,民國103年(2014年)入火安座。 農曆七月十五日早六時,廟方舉行掛榜儀式,以昭告鬼魂接受世人邀請,出席中元節祭祀,然後法師開始誦經超渡。 傍晚,法師燒香祭拜神明後舉行淨桌,民眾才將祭品擺至供桌上,法師則在施普台施普。

慈德宮

其宗教信仰內涵具有闡揚祖德、凝聚族人向心力與教化功能,以「祖佛」做為境主,乃金門民間信仰特例,加上慈德宮之建築特徵,文化資產價值更加提升。 自明朝末年與清朝元年間西元(1628-年-1657年鄭成功來台之前)由先民從福建沿海泉州一帶、藉由水路遷居來台開墾、當時登陸初期大安溪每遇刮風、下雨、土地如同蠻荒風沙走石、洪水氾濫如臨大敵當前、再加上土角? 成之土厝屋頂需要大量麻竹支撐、茅草披上屋頂、才能遮風避雨,每年茅草都要更換、茅草、麻竹需往火焱山山上開採、突遇原住民頑強對抗、致使先民飽受風雨摧殘、原住民殺戮、先民飽受身心受苦、精神疲憊,先民都是居住於福建沿海泉州一帶,對於當時稱為『海神媽祖』信仰非常熱烈 。

  • 慈德宮位於金沙鎮後浦頭榮湖畔,創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係該村先賢黃卓科往南洋勸募後,攜資回鄉所建。
  • 慈德宮除主祀外,還有朱府二王爺、黃府三王爺、朱府四王爺、白府五王爺,以及恩主聖侯、廣澤尊王、廣澤娘娘、保生大帝、蘇邱梁三尊王爺,最特別的是有一尊旗牌軍,據說其生前是黃府王爺的乩身,還有蔡醫先生和明醫先生,都曾在村子裡行過醫,某次瘟疫流行時因救人無數而受塑像供奉。
  • 慈德宮由清代創建迄今已有百餘年,跨越時代變遷,歷經創、修、改及增建四個建築時期,可看出不同時期的材料、工法及細部做法,見證不同時期的營建史,除了展現金門地區各個時期建築工藝發展的地方特色,也記錄後世族裔加強氏族間團結,凝聚族人向心力的歷史經歷。
  • 1867年基隆海嘯,廟身全毀,地方鄉紳以六年時間重建,陸續增建成今日閩南式宮殿規模。
  • 慈德宮位於南投縣草屯鎮南側虎山頂,其一帶名為榕樹嶺,因為在慈德宮後有醫棵300多年的大榕樹,其枝葉茂盛且生機盎然讓當地人放為神樹,在樹下建了一作小廟讓信眾膜拜;慈德宮因其外形如同一個臥倒的葫蘆,因此又有『葫蘆廟』之稱,每年的農曆正月17以及八月13至15日是慈德宮的祭神活動。

張文杞為建廟將原先楊桃樹砍除,挪出二千多坪,向草屯鎮農會貸款八十萬元,請建築師設計成一個平放的葫蘆形建築,廟口則設計成一頂大草笠,有四支代表忠孝仁愛的龍柱。 慈德宮由於造型相當特殊,常有外地民眾慕名前往參觀,草屯鎮公所遂將慈德宮選為該鎮觀光景點之一,列入公所網站中加以介紹。 嘉慶十四年(1809年),歲次己巳年間,在金包里街興建的媽祖廟落成,初名為「天后宮」,後更名「慈護宮」。 廟為金山地區的信仰中心,俗稱「金包里媽祖廟」 、「金山大廟」,在《淡水廳誌》中記載此廟為天后宮十七廟之一。 1867年基隆海嘯,廟身全毀,地方鄉紳以六年時間重建,陸續增建成今日閩南式宮殿規模。 廟內仍保有同治十二年(1873年)到昭和年間歷次修繕的樑柱、對聯、題刻與牌匾等構件。

廟內供奉大小神祇近百尊,神號稱為「南無福德如來佛祖」、「南無福德如來佛」、「南無福德活佛」等。 張文杞說,廟完成後,他自己只作了一尊六尺二的大神像,其他大大小小的神像都是信徒自己供奉的。 慈德宮整體設計建築採葫蘆型,加上上笠型拜亭,廟身以泥塑的龍為雕飾並以鮮紅色為底色,設計融合傳統建築特色且繁複;慈德宮廟埕左前方是著名的『護國天柱』,其高高達30公尺,柱底基座以紅色蓮花襯托,柱子上有著19條龍和十八羅漢的塑像,而每條龍的眼睛裝有燈光,因此到夜晚的時候其景耀眼,令人嘆為觀止。 護國天柱的頂端是持淨瓶柳枝的觀世音菩薩立像,代表對蒼生的慈悲為懷。

慈德宮

金門民間信仰研究-以金沙鎮太守祖崇祀與明進士黃偉關係為例。 民國34年(西元1945年)農曆12月2日慈德宮舉行犒軍時,因燒紙錢,不慎引燃廟前堆放的農作物而發生祝融,大火由慈德宮左前方蔓延至廟內堆放之玉米桿,前落與川亭木構架遭嚴重毀損,一直到民國37年(西元1948年)始重修。 民國64年(1975年)因廟宇破舊,經信徒共同決議重建廟宇,民國65年(1976年)竣工落成,並在兩側廂房增奉九天玄女娘娘及順天聖母。

  • 慈護宮監事李國昌表示,嘉慶初年,漁民在野柳海邊石洞內發現有一尊媽祖神像,地方百姓捐錢建廟,並塑造一尊媽祖做為紀念,將原先漂流而來的媽祖神像放於大尊神像腹內,俗稱「二媽」,石洞也被百姓尊稱為「媽祖洞」。
  • 日南三庄媽由來據日南吳龍筆記載:「乾隆年間,日南劉銀章大族,族人前往火炎山割取茅草,遭生番掠人頭數十人,事後地方協議,庄民前往火炎山工 作,需有藤牌火槍隨隊,並求天上聖母保佑,此為日南三庄媽的由來。」 日南三庄媽始於清乾隆年間三合庄內防衛組織信仰,清道光7年成立天上聖母會,民國77年由詹金碧先生迎請一尊軟身湄洲媽永鎮日南。
  • 日南的媽祖信仰和臺灣中部海線許多地方的信仰形式一致,均以「爐主」為傳承方式。
  • 慈德宮供奉南無福德如來佛祖、南無福德如來佛、南無福德活佛、以及諸聖佛神共56尊,其神尊數量之多,是在全台寺廟中相當特別的。
  • 嘉慶十四年(1809年),歲次己巳年間,在金包里街興建的媽祖廟落成,初名為「天后宮」,後更名「慈護宮」。

拜亭後方就是廟的大門,仍是葫蘆口形狀,題有雅俗兼俱的對聯。 草屯鎮公所表示,慈德宮的廟埕向下可俯瞰草屯鎮市區、中興新村與遠處的南崗工業區等,若天氣晴朗,甚至看到台中市區、彰化八卦山等地。 客運:由台中干城站搭乘台汽客運往草屯、南投、埔里、水里、日月潭方向之班車至草屯站,沿虎山路步行即可到達慈德宮。 1、國道一號:由中清交流道下,接台74線(中彰快速道路)續行台14線至草屯,轉博愛路、玉屏路,續行虎山路即可到達慈德宮。

日南慈德宮建造於民國67年(1978)7月28日,主祀神為天上聖母,當地人稱為三庄媽,是日南庄、九張犁、日南社庄、三張犁、六股及樹仔腳居民的信仰中心。 早期值年爐主是由擲筊決定,再由爐主將天上聖母請回家中供奉直到慈德宮落成後,才改供奉於宮內。 日南的媽祖信仰和臺灣中部海線許多地方的信仰形式一致,均以「爐主」為傳承方式。 此外日南慈德宮有著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的傳統,此傳統一直保留至今,展現出傳承的價值與歷史的意義。 隨著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狀況富庶,信徒自然會興起替媽祖建廟的念頭,而日南慈德宮的創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 日南三庄媽由來據日南吳龍筆記載:「乾隆年間,日南劉銀章大族,族人前往火炎山割取茅草,遭生番掠人頭數十人,事後地方協議,庄民前往火炎山工 作,需有藤牌火槍隨隊,並求天上聖母保佑,此為日南三庄媽的由來。」 日南三庄媽始於清乾隆年間三合庄內防衛組織信仰,清道光7年成立天上聖母會,民國77年由詹金碧先生迎請一尊軟身湄洲媽永鎮日南。

慈德宮供奉南無福德如來佛祖、南無福德如來佛、南無福德活佛、以及諸聖佛神共56尊,其神尊數量之多,是在全台寺廟中相當特別的。 慈德宮位於南投縣草屯鎮南側虎山頂,其一帶名為榕樹嶺,因為在慈德宮後有醫棵300多年的大榕樹,其枝葉茂盛且生機盎然讓當地人放為神樹,在樹下建了一作小廟讓信眾膜拜;慈德宮因其外形如同一個臥倒的葫蘆,因此又有『葫蘆廟』之稱,每年的農曆正月17以及八月13至15日是慈德宮的祭神活動。 農曆四月十五日遶境以紀念百多年前蝗災,金山各廟宇派出神像參加。 廟方董事長王淵源在2001年表示,二百多年前金山曾大量蝗虫入境,將三、四月間正值生長期的農作物全部吃光,民不聊生,後來金面媽祖結合眾尊神祇一起遶境出巡,去除災運後,類似情事就不曾再發生,因此年年出巡。 慈德宮由清代創建迄今已有百餘年,跨越時代變遷,歷經創、修、改及增建四個建築時期,可看出不同時期的材料、工法及細部做法,見證不同時期的營建史,除了展現金門地區各個時期建築工藝發展的地方特色,也記錄後世族裔加強氏族間團結,凝聚族人向心力的歷史經歷。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