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功德款7大優勢

即使後來編務轉到台北,他仍常在所屬的《中華日報》上發表文章,傳遞慈濟訊息。 一九六七年、功德會成立次年,陳貞如向上人提出「辦雜誌」的構想,一則可宣揚佛教的慈悲理念,再則也能藉此號召更多善士捐款贊助。 然而,一天存五毛買菜錢,累積善款的速度,非僅緩慢、且十分有限。 這當中,有位在花蓮市區經營委託行、兼任《民聲日報》記者的女子,便想到要利用傳媒力量,將功德會行善的宗旨與濟世觀念廣布——此人即是慈濟第五號委員、法號「靜智」的陳貞如。

慈濟功德款

當收功德款的親阿姨知悉後,便不斷透過筆者父母跟我勸說慈濟有多美好,千萬別被名嘴輿論或社會氛圍所影響。 筆者無奈回答,這十來年我也繳了十幾萬的功德款,但認同慈濟行善的理念不代表我們要無條件地視若無賭,尤其釋昭慧法師屢屢用詛咒惡毒的話語來回應質疑的聲音,這不是出家人該有的良善。 當慈濟功德會變成財團怪獸時,我寧願將錢捐助給真正需要的窮苦人。 医护人员的天职是以专业的知识、技能,把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好处,送到社会各个角落给需要的人。 「病人不能来, 我们就要走过去!」慈济延伸医疗网络,照顾医疗贫瘠地区的民众,包括贫户、街友、原住民、独居长者等。 而遍布各地的志工有如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主动发现需要帮助的病患,协助他们就医或提报进行居家往诊。

慈濟功德款: 自由開講》南投人值得擁有一個更好的縣長

海内外慈济人响应证严上人的号召,为全球的血液疾病患者,争取生存的权利,于1993年成立「慈济基金会骨髓捐赠资料中心」,2002年改制为「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以脐带血、周边血干细胞移植,希望为人类医疗带来新的展望。 在慈济志工全力倡导及热烈参与下,许多善心民众加入骨髓捐赠验血行列。 每一对案例都是由慈济志工一路劝髓、捐髓、陪髓、抽髓、取髓,程程髓缘显示台湾的爱心密度之高,这些具备大爱胸怀的捐赠者所奉献的,是清净无染的大爱,证严上人说,这就是「清水之爱」。 1966年证严上人创立于东台湾的花莲一隅,最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妇每天省下五角钱,投入竹筒里,与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以克己、克勤、克俭、克难的精神创立慈济,开始济助贫困,拔苦予乐的工作。

保生大帝俗名吳本,宋朝人,少年時學習醫術,學成懸壺濟世,深受鄉里百姓的愛戴。 鄉民為緬懷他濟世救人的菩薩心腸,便為他建造廟宇,供世人祭祀,並稱他為『大道公』或『吳真人』。 兩場慈善歌舞大會盈餘九千三百九十八元兩角,功德會分為兩部分運用──針對慈濟照顧的十九戶家庭,視狀況給予一百元到七百元補助金;餘款三千九百一十八元,響應東區警備司令部為期一個月的「冬令貧民供膳」活動。

林敏隆每月北上,將月刊運回花蓮;他先走北宜公路、再接蘇花公路,一趟路總共得花費七個鐘頭;出發前,他會先電告精舍何時抵達,讓大家有充裕時間可以召集人手幫忙。 等發行到六千份時,摩托車已載不動了,還好有位開設塑膠行的會員楊振隆很護持,每次雜誌出刊,他就開著小貨車進精舍幫忙載送;他常看常住眾為了包裝而忙碌,更發心買了一部自動打包機,此後不但打包效率加快,大家也不會再忙中出亂,或被塑膠繩打到手。 德宣師父表示,最初他對雜誌編務可說是門外漢,幸好有邱錫英耐心教導如何編寫,還要他多看報紙、比較各種文章的寫法,才慢慢磨出了功夫。 「邱記者很誠懇,沒有一點傲氣。他很護持慈濟建院,幾乎全心投入為此事奔走寫稿。」一九八二年來到靜思精舍常住的德宣師父說。 若說,陳貞如是早期《慈濟》月刊的催生者,由她引薦義務協助編撰的侯蔚萍,則算是靈魂人物,舉凡社論、貧戶故事、委員小傳等,都有他的撰稿潤飾。 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九七○年左右,她和一群委員跟著上人全台訪視,當來到屏東探視一位患有烏腳病的貧民,一踏進屋內,惡臭撲鼻而來,很多委員都忍不住跑到屋外嘔吐;她因為要負責照相,仍努力憋住氣,觀看上人與其互動。

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国国国水患,揭开国际赈灾的序幕,迄今援助七十个国家及地区。 依循“直接、重点、尊重、务实、感恩、及时”等原则,对于受灾国家,除了提供粮食、衣被、榖种、药品的紧急援助外,还援建房屋、协助开发水源、提供义诊;关怀项目尽管有别,“尊重生命”的理念却是始终如一。 目前慈济在全台各乡镇小区的回收定点超过四千五百个,有六万多人领有环保志工证,参与做环保的志工超过二十万人。 2002年起,慈济志工将环保回收基金转作护持大爱电视台,让「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爱心化清流,清流绕全球」。 1997年4月18日,安徽省刘姓少年因罹患白血病,经由慈济骨髓数据库配对找到捐髓者,此后两岸髓缘不断。 本着「尊重生命」,以及「救人一命,无损己身」的理念,慈济骨髓数据库截至2008年底已逾三十一万笔资料,已完成一千八百零一例移植配对,移植成功率更超过百分之八十,受髓者遍布全球二十七个国家及地区,其中大陆地区就达七百四十八例。

有網友爆料,自己母親想穿素雅的慈濟志工旗袍,但慈濟有嚴格的規定,要先擁有足夠的功德款戶數,也就是下面要有25個固定捐款戶才能「升級」,成為見習委員;此外,慈濟志工收功德款,不是隨便收的,還得自費買指定平板電腦記帳。 每月五日及二十日出版的《慈濟》雜誌,及時發揮了號召善士援助風災的功能。 一九六九年七月,創刊屆滿兩年的《慈濟》月刊,正式由「花蓮佛教慈濟功德會」發行。

慈濟功德款: 台北街頭驚見「緊急用無後座力砲」? 日本網友吃一驚

那時的我不會了解,當年因為一攤血故事而成立的慈善事業,16 年後的今天會擁有雙北土地 5 萬餘坪,成為金錢與權力交織的大財閥;「商人」與政客們則是搶著奉承「上人」,為自己遺臭萬年的做為購買贖罪券。 不要告訴我甚麼慈濟不是以服裝分階級的,也不是用大理石蓋房子,身為一個「受害者」,我的眼睛跟我的心告訴我,慈濟就是用服裝來分階級的,就是用大理石在蓋他們的靜思堂,慈濟人三鞠躬膜拜的對象不是神佛,是證嚴法師的畫像,就是這樣,不要自己寫解釋錄來欺騙其他人了。 所以並沒有要穿旗袍,得有多少功德款收入的規定,只有成為委員的門檻,而且培訓上課才是最大考驗,至於專用平板,只能說軟體不外流(專機專用),要當委員,只能接受。 功德會立即響應,挨家挨戶勸募,收集一件件舊衣,彙整三元、五元的捐資,悉數交給花蓮縣黨部,再透過黨部各鄉鎮的聯合服務大隊,配送給受災民眾。 災後兩天,十一月二十日出刊的第九期《慈濟》雜誌,頭版新聞標題:「吉達颱風猛襲,花蓮災情慘重,有待各界發揮同情心,慷解義囊濟萬千災民」,呼籲大眾幫助災胞迅速重整家園。

拜釋昭慧之賜,過去幾年低調到不行的慈濟,在這一兩個月以來不斷躍上主流媒體版面,很多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宗教陋習、金錢流向,社會大眾終於有機會看見真相。 同時,也讓我有空回想了當年那段充滿著「師公上人」和「靜思語」的可怕童年,猶如直銷般深植人心。 結果碰到旗下食品染上銅葉綠素時,證嚴表示「我們幾十年都這樣吃,不都這樣過來嗎?」並強調,以部分麵食含銅葉綠素為例,其實是要一天吃上九十包才會過量。 結果慈濟基金會自 2005 年起,多次針對內湖保護區土地進行闖關申請,並變更地目,直到昨(16)日才放棄撤案,這個大是大非花了將近 10 年才放下。 猶記得國中那年的班導是個慈濟人,在她的要求淫威下,班級的標語布置全部換成證嚴法師靜思語、廁所小便斗前的冷笑話也變成靜思語、遲交作業的處罰是抄寫完整張靜思語、考試加分的條件是背誦 10 句靜思語,生活週記還必須要挑寫一句靜思語,寫下在該周實踐的心得。 :從慈濟大學、慈濟護專(前慈濟技術學院),到奢華的靜思堂、靜思精舍等等,年幼的我們看著一棟棟慈濟在花蓮砌成的各式雄偉建築,當然,那時的我們,也不可能察覺腳底下踩的,都是從農業區所變更地目的「社福用地」。

創刊初期每期所需紙張及印製費用約一千五百元,由陳貞如和吳玉鳳分擔。 隨著會員逐日增多,無法逐一張貼徵信;如果能有一份刊物,不只能詳列捐款人及捐款金額,還可以讓大眾知道善款用途,啟發更多人行善之心。 一九六七年七月《慈濟》雜誌創刊,言明每一筆善款用於救濟,絕不浪費一字一行,說那無益於人、無利於世的話,一切以「慈悲」「濟世」為要旨。 1991年中國大陸華中水患,法師見災情嚴重,便發起募款救災工作。 大陸賑災與國際賑災,在臺灣都曾受到不同立場批評,而法師要求慈濟人不涉入政治、不參選的原則,也曾受挑戰。 但法師於各地奔波募款,始受社會各階層及政府單位支持,歷經當時林洋港、宋長志、李登輝等人協助,解決用地。

臺灣秋末冬初時節,因為西北太平洋海溫降低,一般來說不利颱風生成。 但《慈濟》雜誌發行這年「立冬」剛過,十一月十八日上午,強烈颱風吉達登陸東臺灣,是當時氣象觀測史上「全年最晚侵臺」的颱風。 報導好人好事,啟發人心向善行善,是《慈濟》雜誌欲傳達的另一理念,猶如「酵母」,經過轉化的觸媒,讓大眾明瞭,進而護持善業。 此舉也,定能會員日眾,善款日集,受援濟者日多,而發心者功德日日增長也,是為啟。 山東籍的林志勝個性豪爽,人脈很廣,同意擔任《慈濟》雜誌發行人。 另外《中華日報》以及《中國時報》花蓮特派員侯蔚萍、溫煥元,則協助辦理刊物登記。

在這個場域裡,我們髮型有標準、盤腿有範本、吃飯要端正、禮佛要虔誠,膜拜的是已經幾近神格化「師公上人」,背誦的則是毫無押韻章法可言的「證語錄」「靜思語」。 年幼無知的我們,就像懵懂的羔羊般,進入了慈濟創造的體制,膜拜著似真似假的「師公上人」,然後不知不覺的被體制化,成為這些大人們定義的乖小孩。 我相信慈濟有很多婆婆媽媽都是好人,因為我媽是好人,但慈濟的上層上層上上層呢? 我不知道他們算不算好人,但還好我媽是好人,而且她甚麼層也不是。 要一個將近70歲的老太太,中文又不認識幾個,用平板收功德款,為何?

一九六八年元月十二日,功德會和陳貞如服務的《民聲日報》合作,在中美戲院舉辦兩場「冬令救濟慈善歌舞大會」。 1979年,法師舉辦多次義診,也因二十多年來的慈善志業,發現「貧由病而生」、「貧病相依」,又感於臺灣東部(花東)地區長期缺乏醫療資源,決定發起建立「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功德會創立初期,與幾位弟子仍在普明寺做手工,發放救濟品,地方十分狹窄。

  • 慈济人文志业,是守护道德的盘石,融合中华文化,肩负「为心灵净化作活水、为祥和社会作砥柱、为闻声救苦作耳目、为癫狂慌乱作正念」的使命,为时代作见证,为人类写历史,创造爱与善的循环。
  • 1966年,法師前往鳳林某私人醫院探望開刀信徒,見地上一攤血跡,聽人告知為豐濱一名原住民婦女小產,卻因缺少八千元開刀保證金,無法開刀,只得又帶回部落。
  • 沿襲這個傳統,上人創辦功德會開始,就要求委員們將每一筆捐款詳細記錄在勸募本上,隨時公開資料,以此作為「徵信」。
  • 幾年後,隨著工作調動及轉換報社,張新舟從花蓮、台東、台北,而後又轉回花蓮擔任《自由時報》特派員。
  • 率先響應的是一群手挽菜籃的婦女,她們靠著口耳相傳、努力奔走勸募。
  • 接著她的母親又要買「慈濟用電子書」,慈濟表示那是用來記帳,紀錄收了多少功德款,一台要9000元,不過該網友看完之後,認為那「根本是華碩要被淘汰的舊商品」,只是灌了慈濟用的記帳軟體而已。

簡單來說,只要有捐款就是慈濟會員,但要成為真正的志工,第一年必須找25個家庭捐功德款,加入慈濟會員,才能開始見習,再過一段時間才能進階接受培訓,還要嚴守十戒,經過授證,女生作委員,男生叫慈誠。 慈濟的志業包括: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項, 統稱為「四大志業」;另投入骨髓捐贈、環境保護、社區志工、國際賑災,此八項同時推動,稱之為「一步八腳印」。 慈濟的經費完全來自民間,志工也是各項服務方案的主要執行者,因此善款的使用得到最佳監督,獲得海內外社會大眾的信任與支持。

慈濟功德款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是立足台灣、宏觀天下的慈善團體,四十年來在台灣致力於社會服務、醫療建設、教育建設、社會文化等志業。 1966年,法師前往鳳林某私人醫院探望開刀信徒,見地上一攤血跡,聽人告知為豐濱一名原住民婦女小產,卻因缺少八千元開刀保證金,無法開刀,只得又帶回部落。 後來法師又遇三名天主教修女到普明寺傳道,討論教義,修女說起佛教缺乏社會關懷,法師大受震撼。 醫院建院完成後,醫院有硬體而無軟體──即醫療人員,便逐步推展教育志業工作,建立慈濟護專、慈濟醫學院。

舊時靜思精舍的牆上,貼有每月救濟的收支情形,隨著資料日增,無法逐一張貼,《慈濟》雜誌創刊後,最重要的是負起「徵信」之責。 每期詳載每位委員募款金額,五元、十元點滴善款,積累出救助貧戶的綿長力量。 除了代收賑災款與物資交政府統籌運用,因為很多慈濟長期照顧戶也受災,上人也希望能提供他們一些援助。

已在全球各地演出逾百场的《亲恩浩连天》音乐手语剧,2005 年8 月20日首度在大陆苏州开明大戏院公演,短短两天即吸引八千多位民众前往观赏,并于2007 年在南京人民大会堂再次演出。 整出戏以孝道为主轴,诠释母亲怀胎之苦、父母冀子成材的殷切和失落,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懊悔,阐述「行善行孝不能等」的道理,深获好评。 慈济人文志业,是守护道德的盘石,融合中华文化,肩负「为心灵净化作活水、为祥和社会作砥柱、为闻声救苦作耳目、为癫狂慌乱作正念」的使命,为时代作见证,为人类写历史,创造爱与善的循环。 出版杂志、书籍、广播、电视、因特网,以阐扬人性真善美为依归,担负「报真导正」之责任,彰显人与人之间关怀互助的大爱情操,藉着有形的志业来净化无形的心灵空间,进而提升社会的祥和美好。 慈济在川震的重建脚步,将以四年三阶段的执行方案,以「走在最前,做到最后」的精神协助灾民重建家园。

慈濟功德款

慈济推动各项志业都以人为本,期待人人依循伦理,敬天爱地,培养内在品德,而仪表言行都能守分合宜,让人欢喜。 譬如证严上人的《静思语》是上人身心实践而体会的智慧法语,也是他思想理念的结晶,《静思语》已经翻译超过十一种语言版本,由于内容与生活贴近,言浅意深,丰富且实用,普遍受到读者喜爱,发行以超过三百四十五万本,是现代人立身处世的智慧宝典。 在江苏、安徽、甘肃、贵州、福建、广东等二十七省市自治区,分别进行各种慈善工作,对洪灾、雪灾及震灾地区的民众发放民生物资,援建新村、敬老院、福利院、希望中小学,提供清寒奖助学金,援建水窖,移民迁村、冬令发放粮衣被等。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获国务院批准通过于大陆成立基金会,成为大陆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由非营利组织所成立的全国性基金会,并于2010年8月20日于苏州静思书院举行挂牌典礼。 繳交一個月 100 元的功德款,可以換得一本慈濟月刊,還能領取幾罐以八寶粥為內容物的「福慧珍粥」。 慈濟的刊物成為了父母親閒暇時的消遣品,而一罐罐福慧珍粥就是我與老弟的下午茶點心。

自1990年证严上人在一场「幸福人生讲座」中呼吁「以鼓掌的双手做环保」开始,慈济人对环保工作的坚持与推动,可谓不遗余力。 为倡导垃圾减量、提倡资源回收,环保志工不分年龄、阶层,不畏脏乱,低头弯腰,为地球环境而无私付出。 其中不乏身障、年迈者,如高雄仁武资源回收站的环保志工邱淑惠克服眼盲的不便,照料家人之余,仍投入环保工作,为地球尽一分心力;宜兰礁溪的张林蕉老阿嬷,从九十岁开始做环保回收,直至一百零四岁往生,共带领出数百位环保志工继续她的遗志与愿力。

证严上人一念悲悯,于慈善工作中发现,大多数人因病而贫,因此初始设义诊所为贫困者义诊,进而创立医院。 在累积十余年救贫经验中,深知「疾病是痛苦的根源,贫穷的由来」,救济工作只能治标,「防贫止病」才是根本之道。 于是,怀抱悲心,再度挑起重担,发愿为缺乏医疗设施的台湾东部民众筹建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推向「人本医疗、尊重生命」的愿景,提升东部医疗水平。 2008年5月12日汶川强震,5月14日慈济志工紧急赶赴灾区;5月15日,全球慈济人同步展开「慈济川缅肤苦难,大爱善行聚福缘」募款、募心活动,启动人人的爱心善行,汇聚善的共振、爱的福缘。 慈济由设立赈灾服务点,展开热食供应、义诊服务及心理的关怀等服务工作,并鼓励受灾的乡亲一起投入志工,以服务走出悲恸。

感念上人來到貧窮的後山濟貧救苦,他們熱誠護持,順利讓《慈濟》雜誌申請到核可執照。 受戒後,法師返回花蓮,在普明寺地藏殿持誦抄寫法華經,後又移往花蓮慈善寺、基隆海會寺,直至1964年秋,方纔回到和數位弟子地藏殿安居修行。 堅持「一不趕經懺,二不做法會,三不化緣」,手工製作毛衣、飼料袋、嬰兒鞋等維生。 德慈師父說,在機車後座裝載那麼多雜誌,必須有很好的平衡感和纏繞技巧,否則當時花蓮大多是石子路,路面凹凸不平,稍一轉彎或剎車,雜誌可能就會失去平衡而晃動。 當年月刊的篇幅為六十四頁,其中徵信名單就占去三分之二篇幅,剩下三分之一,包括要摘錄印順導師《妙雲集》文章、會務報導、個案資料、委員小傳等,每月都要用心精算,才能完全符合篇幅所需。 常跑訪視個案的因緣,讓張新舟體會到貧苦人的可憐,因此號召一些年輕友人,幫忙貧戶打掃房屋;之後,他還組織「炬光青年工作隊」,隸屬於功德會,定期前往育幼院、孤兒院、殘疾所等關懷。

慈濟醫院立下免繳住院保證金之先例,後來衛生署要求全國醫院也比照辦理。 先後移居鹿野王母廟、知本清覺寺、玉里玉泉寺、花蓮東淨寺、臺東佛教蓮社。 後經許聰敏引薦,前往花蓮秀林鄉佳民村普明寺弘法,兩人就暫住許家。 1962年,修道法師返回豐原後,證嚴法師獨自留下,自行落髮,現沙彌尼相,許聰敏為取法名「修參」。 光文社老闆林敏隆說,他接手雜誌印刷時,發行量才一萬多份;到一九九○年移交台北時,已達二十一萬份。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