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明法師不可不看詳解

若只知寂坐枯參,不起悲心,何能與自心佛相應? 然自佛他佛,本來不二,相應只在心念而已。 但,言之非艱,行之維艱,此又何故?

  • 修行人須於煩惱火宅中,磨礪陶鎔,借煩惱為促進發心之善緣,以困苦為鍛鍊身心之爐灶,如此用功,方成法器。
  • 他雕刻詩詞碑林,有楹聯、有簡陽市抗美援朝幸存者名單、有書畫。
  • 鏡體本明,以喻真如,明能顯色,以喻生滅,鏡照物時,明體不動,照紅現紅,照綠現綠。
  • 當知精神是體,物質是用,若有體無用,所談皆是無用之學;有用無體,所作皆是無體之事,無用之學,與無體之事,其弊相等。
  • 諸同學:四皈依,有有相皈依與無相皈依,今日所講,是無相皈依。
  • 末法時代,這才是應機普攝的法門。

故學佛人欲悟實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則一切不住,真心自見,即是道心。 講到究竟,這一個道字,也不可說。 此理微妙,初學人不易領悟。 佛要人領悟實相無相,離念即是真心,故說「應無所住」。 小乘佛法,偏於空寂,因其著於無為,而失於有為,著一失一,即名為二。 大乘佛法,自利利他,故名不二。

將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放下便立。 妄心息,則無住真心,自然現前。 但是大家明知放下是好,而總不能放下者,何故? 蓋吾人業識太深,放下不易。 因為放下不易,故又要從降伏其心下手。 殊不知,一切無住,便是降伏。

慧明法師: 慧明法師的啓示

所謂關節者,參禪通分三關即初關、重關、牢關,本法亦具三關,云何初關? 學人持誦真言,持到萬念歸一,不起二念,名透初關,但此乃以石壓草,倘非究竟。 真言持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是誰在持自己亦不知,乃至同時好似有二人同持,是名三昧現前,亦名透二關。

慧明法師

即以同人修持而論,修持深者,偶一動念,其念不淨,或稍生厭怠,即時受報;輕者座上奇痛,重則生病,或生其他枝節。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即所謂因生果生,因滅果滅故。 凡修持深者,心念較初修者為清淨,偶一不淨,則此一念,即因即果,如無線電之廣播,遍滿虛空,八識田中,因果立具,故感應之速如此耳。 諸同學,學佛無他,根本要明因果。 因果之道,絲毫不爽,不獨善惡報應逃不出因果的定律,即宇宙間萬象森羅,皆不外此。

慧明法師: 佛教居士

即信佛之根基雖立,而信師、信法之心未固,今天皈依這個法師學禪,明天又皈那個法師學密,著境生心,見異思遷,此乃不明自心佛,不知一門深入的道理。 諸同學:禪宗法門,以心即是佛為究竟,所以不立語言文字,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路絕。」密法道理,更不可說。 今以大家再三啟請,又因各位修持有年,對本法已有認識,姑且隨緣,方便說之。 不過使大家知道學佛的過程,以作修持之策進,大家淨心諦聽,勿起分別,一起分別,便生知見。 吾師弘法江漢,越四年矣,同人隨侍丈席,得師一言半偈,如甲坼在原,被春風而不自知其長養。 曩者,裒其旨要,輯為語錄,閒違謦欬,資以啟發。

慧明法師

一畝地,一年四季還能生許許多多的東西來養育眾生,也有犯而不校的容量,試問我等心量,比這一畝地的生育容量如何? 三界唯心,亦名火宅,火宅中本有法王,學佛人是要在火宅中覓法王,才算真有受用。 而凡夫認幻為真,捨真逐幻,所謂「一翳在眼,空花亂墜,只見空花,不見法王」。 諸同學:佛法真理,本不可說,出世入世,亦是假名,姑方便說,都歸一心。

慧明法師未來希望基金會能為全國僧伽提供更高效率、高品質的醫護照顧。 (9) 開辦教育訓練課程:廿一世紀佛法與養生健康講座、第一期志工培訓、第二期志工培訓(初級急救員訓練)、志工研習班、僧伽助人技巧訓練工作坊。 面對於此,或許有人以無罣礙,但色身的苦厄災恙,對一般僧伽而言,畢竟是難以輕易超越的事實。 「身安方能道隆」,僧寶也是社會的國民之一,儘管現今社會福利提供多數人的生活保障,但現實中卻有部分僧伽,未獲得充份的醫療照顧,以致身陷困頓。 如何照顧這些全心奉獻佛教的僧伽,莊嚴的走過這一世的娑婆人間,是殷切需要的,為此,成立了「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期望能有一個跨寺院的全國性僧伽醫護組織,來為僧團服務。

慧明法師

;出世入世,亦是假名,姑方便說,都歸一心。 當知真心為出世,妄心為入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是空,入世是有;出世是法身,入世是報身;出世是真,入世是妄,然真妄不二,離開入世,亦無出世。 放六祖云:「離世無菩提。」這種道理,要用心參究,才知道我佛慈悲應世之大事因緣。 事相是有相戒,心相是無相戒。 由事相而戒到心相,就是從有相戒達到無相戒。 須知守戒為佛法最要緊之事,無論何宗何派,皆重戒律。

慧明法師

大家從我學法,若依我色身為師,我之色身與大家何異? 《慧明語錄》上明明說以心傳心為玄;既云玄,當非肉心,因肉心妄執,障蔽靈知故。 既云心傳,當非語言文字可說,即此玄心,就是大家本心,即三世諸佛之果體,一切眾生成佛之正因,亦即吾人唯一無二之真師。 所以皈依師,即是皈依自心師。 真實心願已發,即當照願實行。 所以無論願之大小,或自修,或利他,必須難行要行,難忍要忍,粉身碎骨,在所不計,行不達願,終不移改。

;修小乘者,因守護如來家業,四威儀中,必須清淨莊嚴,使世人敬重佛法,故童身戒。 至於根本五戒,殺、盜、淫、妄、酒,居士受持者多。 然無論大乘、小乘戒、居士成,凡能真心持守者,不但甚有功德,且能引起他人信仰佛法;若受而不守,不獨自招毀戒之罪,而反引起世人疑謗佛法,乃至影響一般學佛之信仰。

世法即佛法,離妄無真,離真無妄。 而且佛法真實道理,入世就是出世,出世就是入世。 故經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又云:「如如不動。」當知,出世入世乃是體用不二之理,出世為體,入世為用,離體無用,離用無體,佛法真理,如是如是。 而凡夫妄生分別,執著入世,則起惑造業;執著出世,則厭離生死。

  • 蓋念佛本好,然一求生西,即屬有相。
  • 故學佛人欲悟實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則一切不住,真心自見,即是道心。
  • 諸同學:不但學佛人要有定力,方不被魔擾,不為境遷,即世法上的一切,亦非具有定力不能成功,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是定力所致。
  • 佛法信、願、行,六度萬行,亦須事上去行,方有受用,至於順逆自在,煩惱不生,更非從事上無以表現,故云無別。
  • 圓妙一心,尚不可得,豈可說乎?
  • 從上參禪者,透一二關者有之,透三關者甚難。

;或為世法上之一切希望,或求知識上之淵博多聞,如此是普通之信,不能發生願與行的力量。 1998年創辦財團法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任首屆執行長。 並開始擔任《僧伽醫護》雜誌總編輯,任「佛教醫學」專欄主筆。 諸同學,上次講過信願行,今天講的是戒定慧。 信、願、行、戒、定、慧,這六字是學佛人最要緊的基礎,而且是不能分開的。 因為要有真信願行,方能談到戒定慧;亦要能持戒、習定、生慧,方能有真信願行。

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 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 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 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願無盡之菩薩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無我心,如是等心,皆是無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淨心,亦即是佛心。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