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吃藥懶人包

護士和醫生都很友好耐心,於是不免多說了一句,每天都覺得很累,很虛弱,不開心,沒什麼有意思的事情,可能心理上也有點問題。 醫生即問我要不要試試看精神科,就給我寫了去綜合醫院的推薦狀,護士隨後幫我約好了初診時間,在一週後。 抗憂鬱藥物並不會有成癮的現象,患者服用時不需擔心。 昕頤診所徐宏銘醫師特別強調,患者需要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不可以擅自停藥,若是有不適的狀況,可於回診時與醫師討論劑量增減。 並不是每一位憂鬱症患者都需要服用藥物,依照程度上的不同,有些輕症患者是可以自己痊癒的。 醫師開立的抗憂鬱症藥主要作用是調節神經傳導物質之間的平衡,以緩解憂鬱症的症狀。

而rTMS治療本身可能的副作用在於少數患者可能有短暫頭痛狀況,極少數個案則可能出現癲癇情形。 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副作用可能,相對比較之下,屬於非常安全的憂鬱症療程之一。 許小姐最近無故感到煩悶怕吵,甚至會遷怒於小孩,嚴重的疲憊感讓過去可以使她快樂的事情不再引起她的興趣,失眠與胸悶也影響到工作的注意力與體力,無力與無助感使她有厭世的念頭。

說實話當時我覺得這個醫生有點過分,明明我很認真地在苦惱。 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的建議收費標準,一次40分鐘的TMS治療,費用為5,000元,建議需含至少20次以上治療才能完成療效。 心情持續低落,煩躁,易恕,或是起伏很大,跟過往經驗過的壞心情都不一樣。 對很多事情都興趣缺缺,提不起勁,沒樂趣,沒感覺。

此外,SSRIs類藥物也可能造成體重增加、容易激動,血壓變高等狀況。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於開場致詞時提到,憂鬱症防治除了政府政策外,民間團體投入也很重要。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前理事長張家銘過去調查發現,台灣憂鬱症有三大不足,分別為:診斷不足、就醫不足與持續性治療不足。 國家應該投注更多資源,用用於憂鬱症與其他精神疾病防治。

當抑鬱症受到控制後,胃口自然會好轉,體重也會回復正常。 如果體重不斷增加,可能是抗鬱藥的副作用,因為它可以刺激胃口,使服用者愛吃甜食,也可以影響身體處理和存放多餘熱量。 體重增加的問題,在服用傳統抗鬱劑(如三環抗鬱劑、單胺氧化酶阻化劑)的患者中比較常見,服用 SSRI 藥物的患者則很少有這個副作用。 這些徵狀可能是抗鬱劑的副作用,也可能是抑鬱症的表現。 有些患者需要減藥,或短暫服用鎮靜劑以減少焦慮,有時醫生會建議轉用另一種抗鬱劑。

憂鬱症吃藥: 女人高潮靠男人「那話兒」長度? 研究:其實靠的是…

作為一個初期體驗者,我沒什麼資格給出建議,只能借用精神科醫師的說法:抑鬱症是很常見的病,誰都有可能得,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恢復的可能性也很高。 近年隨著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關注逐漸上升,抑鬱症確診者數也不斷攀升。 在日本,職場、學校也會定期引入心理醫生做講座和麵談。 因為工作性質關係,我得以知道公司幾乎每個部門都會有人或多或少有點抑鬱,嚴重的還會因為抑鬱停職,或者離職。

通常單純只使用抗憂鬱藥物做治療的患者,多數是不會有體重增加狀況發生的。 台中憂鬱症治療推薦-昕晴診所徐宏銘醫師接下來為您排解疑惑。 附註二:這篇文章數度提到憂鬱症藥物,基於醫療專業應有的平衡報導,在此提醒您,藥物治療是健保醫療的選項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治療模式。 有許多病人服藥後因為成效不錯,定期回診,我們醫師持續看到的,自然是這些對藥物反應好的病人。

台中精神科專科推薦-昕頤診所,除了提供藥物協助,我們更重視的,是透過心理治療聆聽、同理每一位患者背後深藏的故事,一點一滴為心理的傷口清理、上藥、纏裹,在復原的過程中陪伴、悉心照護。 不過民眾也不必過度恐慌,藥物仍然是治療憂鬱症的有效方式,且抗憂鬱藥物與自殺風險的相關性也還在研究中。 抗憂鬱藥物通常必須長期服用且視病情及副作用不斷調整,服用抗憂鬱藥物後並不會馬上見效,而是會漸進式改善病情。

  • 門診上多數患者只會產生輕微的副作用,如上述所所提的倦怠與噁心感,而月經混亂與性功能障礙則屬少數狀況,大約僅1-2成患者會遇到。
  • RTMS早在2008年在美國已核准用於治療憂鬱症,10年來已累積了豐富病例資料,台灣在2018年也通過rTMS使用,為國人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 衛福部表示,去年在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挹注下,希望在114年完成全國71處據點布建並配置專業心理衛生人員,讓有憂鬱症或情緒困擾民眾,都能就近獲得優質服務。
  • 在憂鬱症狀痊癒後,臨床結果顯亦建議患者應在持續用藥6個月,但這只是一參考數據,主要還是要依照每個的憂鬱程度和體質不同,可與醫師彈性討論、調整。
  • 張妻向警方表示,丈夫有長期憂鬱症狀況,但近期未按時服藥,事發當時在房間內聽見聲響,趕緊跑出來後才得知發生意外。
  • 我們可能會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並不被社會認同、接納,久而久之,也開始學會去抑制自己的痛苦;不斷餵自己毒雞湯,相信流血流汗都是為了更好的未來。
  • 但如果已反覆發作、或每次發作的嚴重 程度令人擔憂,就可能帶有「體質性」的憂鬱症,不宜太快停藥。

藥物雖是憂鬱症治療主流,精神科並未排斥心理社會處遇的重要性。 重點是中重度憂鬱症,若缺乏生物治療,社會心理處遇是杯水車薪。 個案睡不著,情緒不穩,注意力分散……可能連一般建議都聽不進去,遑論需要內省的心理諮商? 所以先以藥物改善大部分病情,再加上社會心理處遇提升個案的壓力調適能力,才是最好的治療策略。 儘管服藥之後沒辦法幾天內立即見效,因為憂鬱症的藥是要長期穩定服用後才會有不錯的效果。

憂鬱症吃藥: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但是高中1次、大學2次,每次憂鬱期都拖得很長,那真的要認真考慮心理治療,還有「不能停藥」。 RTMS早在2008年在美國已核准用於治療憂鬱症,10年來已累積了豐富病例資料,台灣在2018年也通過rTMS使用,為國人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RTMS全名為「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中文翻譯為「經顱磁刺激」或「跨顱磁刺激」治療。

憂鬱症吃藥

徐宏銘醫師分析:服用抗憂鬱藥物變胖是許多患者對於憂鬱症治療的刻板印象。 事實上,大部分抗憂鬱藥物的副作用之一是患者的胃口會稍微變差一些,因此體重些微減輕是患者較為可能遇到的副作用,而非服藥變胖的狀況。 一般來說,只有少數的抗憂鬱藥物會使患者胃口增加,在這種前提下,患者才需要擔心體重隨之增加的後果。 藥物治療對一些憂鬱症患者而言很有效,既然我們選擇了藥物治療,就好好依醫生的建議服藥,讓這項治療能發揮最大最好的效果。 即便我們遇到了不適合的醫生、不合適的藥,只要想透過這個方式治療,或這個方式對我們是有效果的,都不要輕易放棄。

由於腦細胞之間是用電流互相溝通,rTMS就利用強力的磁場去引發腦細胞的電流傳遞,進而活化大腦,改善憂鬱症狀。 出現活著很累,很痛苦,自我了斷的想法(很多人會被自己的自殺意念嚇到,覺得自己怎麼會這麼想)。 台南市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許秉毅日前在臉書上,分享一件已經許久不見的病例,他提到該名患者因為有拉肚子的情形,且持續兩個月,因此前來就診,…

若動不動就跟病人說:「你不要去想就好啦」、「你想那麼多幹嘛」、「要靠自 己!」,可能會帶給病人更大的傷害。 當你的親友陷入重度憂鬱時,你反而應該說服他不要害怕藥物,勇敢面對藥物副作用, 給醫師時間調整藥物,才能盡快復原。 大部分病人都會擔心:「醫生,吃藥會不會傷肝、傷腎?」在非專業的親友團或網路流言的誤傳下,製造了病人對藥物莫名的恐懼。 常見到憂鬱症病人第二次看診拿兩星期藥後,隔了一個月才回來看診。 因為吃了三星期藥物後(第一次通常開一星期),病人覺得有改善了,就自行停藥,結果狀況變糟,才又回來看診。 對抗憂鬱症是一場長期的戰爭,我們需要一步一步地慢慢來,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憂鬱症吃藥

在憂鬱症狀痊癒後,臨床結果顯亦建議患者應在持續用藥6個月,但這只是一參考數據,主要還是要依照每個的憂鬱程度和體質不同,可與醫師彈性討論、調整。 一般用較科學的角度來解釋憂鬱症是因為血清素過低,開始產生注意力不集中、頻繁失眠及情緒低落的徵狀。 罹患憂鬱症病不一定都是因為外力影響,也有可能是來自遺傳基因。

台中憂鬱症治療推薦-昕頤診所徐宏銘醫師指出,抗憂鬱藥物確實是目前最主流的治療方式,而如果在療效不佳的狀況下,醫師也將會考慮其他如rTMS與非典型藥物治療等方式。 其他關於憂鬱症停藥副作用是什麼等相關問題,以下將一併說明。 而在中長期的副作用如月經混亂與性功能障礙等,在月經混亂部分,通常不會特別去處置。 這是因為人的身體有一個自動調節機制,當女性荷爾蒙受到藥物影響,腦中的回饋機制也會隨之調整。 有些病人第一次服用憂鬱症藥物時,會出現噁心、想吐、頭暈、煩躁之類的副作用,從此害怕這些藥物。 但每個人的體質本來就不一 樣,對藥物反應也不同。

或者就算去看了本來喜歡的戲劇,但卻沒有感受到愉快、放鬆的感覺。 埋首讀書的他,很多時候連自己有什麼感受,也說不上來。 因為過去師長叫他不要想那麼多,乖乖讀書比較實在;更別說要求他理性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憂鬱症吃藥

徐宏銘醫師表示,當患者被診斷為憂鬱症,藥物治療仍是目前全台診所中最大宗的治療方式,一般在2-3個月之後才會達到比較好的療效。 一般而言,副作用是短暫且輕微的反應,常發生在服藥後1-2週,面對這些副作用,必須了解正確的應對方式,才能降低對身體及生活的影響。 造成你壓力的來源,比如說感情、經濟或者心理上的問題解決了嗎? 之前得過憂鬱症,或遇過類似的情況需要多久才能恢復?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雖然在民國96年就從「得設」改為「應設」,功能卻未被好好發揮。 衛福部表示,去年在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挹注下,希望在114年完成全國71處據點布建並配置專業心理衛生人員,讓有憂鬱症或情緒困擾民眾,都能就近獲得優質服務。 「發病症狀非常嚴重,幻覺或妄想、自殺念頭與行為。」:這樣的病人從風險度來說,復發時的嚴重度會較高、較危險,但說到要「吃一輩子的藥」?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可能陷入極度混亂,輕生的念頭其實很多人有過,最近的調查甚至顯示,青少年每10人就至少1個曾有過輕生的念頭。 憂鬱症發病時有幻覺或妄想是比較奇特的,必須考慮是否有思覺失調症、雙極情感性疾患,或物質濫用,這時治療則是另一種的考慮。 21世紀腦神經科學的蓬勃發展,證實憂鬱症其實是大腦疾病,更精確的說,是腦細胞的「活性不足」與「溝通不良」所致。

服用抗憂鬱劑若出現輕微噁心、頭暈等副作用,常在服藥一至三天就出現,但對情緒改善的效果有時需一、二周。 不少患者會覺得吃藥沒效果,或覺得情緒稍有改善而未順從醫囑服藥,使得治療效果變差或復發。 建議仍應持續治療到有反應,若很不舒服應與醫師討論,不要自己停藥。

憂鬱症吃藥

分析105至107年憂鬱症使用抗憂鬱劑趨勢,使用最多的仍是SSRIs,但使用百分比在下降。 張家銘指出,憂鬱症是很複雜的疾病,過去血清素的假說不完全能解釋憂鬱症,SSRIs的效果及限制這幾年也被挑戰,其他各種不同機轉的抗憂鬱劑使用在增加,提供憂鬱症患者更多選擇。 這些重要的思考歷程,對許多台灣的孩子來說,是「消失的」。

醫師也告訴大家,若有以下服藥後的副作用,屬於正常現象。 看看眼前一天已經十幾顆的藥丸,林林總總的抗憂鬱、抗焦慮藥物,加上情緒穩定劑,我還能做什麼? 把作息簡單分成睡眠、吃飯、清醒的時間這三項,主要這三項能安排每天規律就行了。 好比我現在的工作,這個月輪值夜班,固定的上班時間,下班後補眠,固定吃兩餐,清醒的時間是下午和晚上,上班前有時間再小睡一下,然後上班,週而復始。 作息的規律是對生活最簡單的掌握,我們穩定了生活的基礎,也才能在這基礎上穩固自身更多的東西。 維持穩定狀態是需要用心經營的,我整理出五項生活策略,是這幾年努力用心累積經驗的心得。

國外研究多數建議要連續服藥4-9個月,確定症狀穩定後再逐 漸調降劑量。 門診上多數患者只會產生輕微的副作用,如上述所所提的倦怠與噁心感,而月經混亂與性功能障礙則屬少數狀況,大約僅1-2成患者會遇到。 臨床上,患者在初開始使用憂鬱症藥物第一周、第二周後,可能會出現倦怠、嗜睡,甚至是注意力比較不集中的感覺。 另外,口乾舌燥、腸胃出現噁心想嘔吐感、腸胃不適以及便祕等等,這些都是在短期內,患者常見且較為可能會遇到的憂鬱症藥副作用。

若本身有相關慢性病則建議來診告知醫師,讓醫師提供相應的解決方式。 另外,在依療程正常停藥2-3個月後,醫師表示患者會有症狀復發的可能。 因此建議患者,首先在服藥時需要長期穩定的服用,其次在停藥前,一定要謹慎地與醫師諮詢討論目前時機是否適合,切勿自行突然的停藥。 當您最近發現親人、好友最近工作不能專心,有時會情緒不穩定,越來越難約出來活動。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