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冷感症候群7大分析

达到这些,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改变很多了,这时候可以尝试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了。 我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问的是,爱上一个人是什么体验,有一个答案只有一句话:“像有了盔甲,又想有了软肋”。 虽然回避可能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但是还是希望你们能感觉到这种极其美妙的体验。 有一些孩子可以说物质条件非常不错,但是孩子却并没有表现得非常自信和幸福,后来才发现,这些孩子年幼时基本父母都不在身边,陪伴时间非常少,外出打工或出去经商情况甚多,因为各种原因又不方便把孩子带在身边,所以很多孩子是由亲戚或老人抚养长大的。 因为从小并没有与父母建立很深厚的依恋关系,所以孩子从小到大也是习惯一个人,变得很孤僻,不太喜欢与他人接触。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会教会孩子责任与担当,给予他们勇气和力量,母亲会给予安全感,引导他们懂得爱与被爱。)因为没有与父母建立天然的依恋关系,所以孩子很难获得安全感,显得很畏惧,表现为特别任性或腼腆孤僻。

戀冷感症候群

不过回避不知道的是,愿意跟回避处对象已经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了,没有特别的包容心和爱是没办法支撑这种不对等关系的。 所以回避分手之后基本没办法找到更好的了,回避这种认知偏差导致的自我感觉良好真的很害人。 那么问题来了,两个人都没安全感,都想通过自己的方式索取安全感,都是只考虑自己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而且一个倾向于主动出击,一个倾向于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那这两个人该怎么把亲密关系进行下去呢? 此时两个人的表现就是,焦虑感觉不到来自回避的爱,焦虑会不停的让回避说你爱我,不停的让回避报备行踪,让回避陪着自己,让回避说情话给自己听,总之要求非常多。

戀冷感症候群: 回避型依恋人格

当然这里说的要你主动并不是控制回避,而是充满善意的对他们好,对他包容付出,且不求回报。 依恋的调整有时候需要的是一面镜子,我们都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客观的自己。 而当你在谈论你自己时,对方感受到了你的信任和坦诚,他也会去说他自己,这样你们就有了比其他人都深入的关系。 这是建立深厚友情及亲密关系的第一步,彼此以信任为基础建立的紧密连接,愿意去暴露真实的、过去的自己。 你要相信对方,他们不会挖苦嘲笑你,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挖苦嘲笑别人,何况现在你开始慢慢相信,你是很优秀的,即使别人觉得你过去不怎么样,但是你知道你自己现在还是很牛逼的,稳定的内源性自尊是你愿意跟别人交流但是又不在乎他人评价的基础。

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人,一旦有人想走进我,我就会难受。 这种感觉就像天天让我吸纯氧,虽然氧气是个好东西,但是过量的氧气和过量的爱都会让我出问题。 最后一个自我实现,我感觉这一条中国人普遍是达不到的。 拥有自我意识就已经很难了,我还记得我刚学心理学那会,老师第一节课上了就说很多人身上可能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之后她又补充一句,可能身边心理完全正常的人几乎没有。 当然心理问题并不是大问题,可以进行自我调整,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人都是会面对不同压力的,一时间解不开心结患上心理问题都是正常现象。

戀冷感症候群: 个人工具

回避型依恋占人群四分之一,25%的概率并不低,并且我觉得,以后这个概率可能会更高。 但无论你是还是你的朋友或者家人是回避型依恋,我都希望你们能认识到自己问题,然后尽可能去修正它,或者用这些知识去更好的与朋友家人相处,回避不是大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回避或者焦虑或者回避与焦虑并存的状态,只是程度问题。 大家其实都差不多,并没有什么不同,毕竟文化背景相似,父母那一代也都差不多,成长环境也大同小异,大部分也都是普通家庭,所以很多问题就具有普遍性和相似性,没有谁多什么或者少什么。

你没办法找到你幻想中完美的另一半,那只是你的精神伴侣。 即使你换一万个伴侣,世界上也不会有那样完美的人出现。 当然阅读也是不错的改变认知的方式,可以自己去查阅一些心理学相关书籍。 比如《把不安当做朋友》、《孤独的冷漠》这些就是跟回避型人格有关的书籍,还有《重遇未知的自己》这些都可以看看。

戀冷感症候群

还有人问我怎么跟回避型伴侣或者焦虑型伴侣相处,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你要做到的是,如何与你自己相处。 前几天去看了《夺冠》,郎平在回国训练中国女排时说过几句话,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在乎输赢? 而女排精神就是在国人内心还不够强大时通过死命训练夺得冠军证实自己强大的。 但新时代不同了,郎平需要的女排不在是为了国家为了父母去打球,而是为了自己,为了热爱去打球,让他们享受排球的快乐,至于是不是夺冠反而无所谓。 郎平希望她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排球里找到自我价值,这才是最高级别的热爱,这才是自我实现,我爱故我做。

這類型的人也常常感到矛盾,一方面擔心過於親暱的舉動,卻又害怕伴侶的離去,這種又近又遠的距離,不僅讓自己難受,伴侶可能也會摸不透你的思緒。 若你或你的伴侶為安全型依戀者,那恭喜你他們會是很好的戀愛對象。 相對於其他類型,這類的人較能真實的表現自己的好惡,會將愛的等級劃分清楚,通常也容易信任對方,能給伴侶很大的安全感。

说到自卑,我之前一直以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卑的成分,只是程度不同。 后来我跟我妈聊天,我说妈,有些人其实心里会有自卑的一面,我妈反问,什么叫自卑,我说自卑就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与别人比,然后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我妈又问,为什么要跟别人比? 再说就当一方面不如别人,你也有别的优势啊,为什么会有不如人的想法? 我当时很震惊,我妈竟然从来没有过跟别人比并且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换句话说,我妈并没有自卑的心理。 我妈在家是最小的孩子,可以说是被我姥和姥爷捧大的,虽然不至于四体不勤,但真的五谷不分,这我是领教过的。 姥姥老爷不求回报的付出和放养式的教育方式,让我妈从小到大都不用考虑太多问题,轻松的家庭氛围让她可以更多的考虑如何做好自己,只要自己过得开心快乐就好了,而大部分家庭是没办法做到对孩子绝对包容和无条件关怀的。

戀冷感症候群: 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

如果有瓶消除悲伤的水,你选择喝么 如何有一瓶可以消除悲伤的“水”,你选择喝不喝? 确实,如果有这样一瓶忘记情绪的水,我们的生活会少了不少疲惫和无力。 但是感觉不到任何情绪反应,意味着我们无法感觉到自己。 PTSD一般在精神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天至6个月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个别甚至达数十年之久。 其中病期在3个月之内的称为急性PTSD,病期在3月以上的称为慢性PTSD,而若症状在创伤事件后至少6月才发生则称为延迟性PTSD。 若在创伤事件发生后能通过一些心理评定工具来初步评定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将有助于筛选出PTSD高危人群,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高危人群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

  • 两个人如果想进入稳定的亲密关系,那么暴露自己的缺点和软肋获取对方的信任是加深亲密关系的必经之路,这也是亲密关系有别于普通交往的没在原因。
  • 回避与焦虑前期是非常容易建立吸引力的,中期又是互相虐的死去活来的,后期基本就一拍两散了,哪怕真的进入婚姻或者进去婚姻很多年,大部分也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 一直以来的经验告诉他们不会有人帮助你,你只要提了需求对方一定会拒绝,所以要么自己完成,要么放弃。
  • 一个安全型人格的人,可能经历重大挫折表现为回避型人格甚至伴随抑郁倾向,等等。
  • 然后到了第二阶段,进入洞穴期,再因为一些小问题,直接一方开始冷暴力,而伴侣看到对方回避,也知道这是冷暴力,都是千年的狐狸,自然见不得对方跟自己玩聊斋。
  • 而回避在进行冷暴力时,自己可能也是矛盾和痛苦的,但是他没有勇气去沟通,因为沟通可能意味着争吵,意味着被对方完全的压制,这会让他们更害怕,所以哪怕冷暴力他们也不愿意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

就如同伸出脑袋看着米袋子的老鼠,它们饿得要死,却怕跑出来被抓住。 所以他们希望,你能把米袋子拿过来放到老鼠洞门口,这样它们才开心。 也就是说,回避喜欢主动的另一半,如果他走一步你走一步,一直这样,那感情是很难进展下去的。 他需要百分之一万的肯定眼前的异性真的不会离他而去,他才会慢慢接近你。

戀冷感症候群

他们都没办法与伴侣建立最基础的信任,还停留在怕被抛弃和高度敏感的状态里。 伴侣的爱他不接受,伴侣对他的亲密举动不接受,伴侣的鼓励支持他当做可怜。 伴侣需要的承诺和责任他给不了,伴侣需要的情感链接他也没有,伴侣想跟他温存他直接跳脚躲开了。

戀冷感症候群

到了第二阶段,回避与暧昧对象进入了更深入的关系,回避就开始进入洞穴期了。 对回避来说,只要保持界限,保持距离,那么对方就不会知道真实的自己,自己也可以随时全身而退,其实深层次是对再次被抛弃的恐惧。 距离感可以保护自己,在自己也没有付出太多的前提下,即使对方提出分手,自己也不会损失什么。 两个人如果想进入稳定的亲密关系,那么暴露自己的缺点和软肋获取对方的信任是加深亲密关系的必经之路,这也是亲密关系有别于普通交往的没在原因。 彼此建立深厚的信任感,自己的事情可以毫无保留说给伴侣听,在安全型人格的人眼里,这是很自然而然的,既可以将自己柔弱的一面展示给对方,同时也会从对方那里得到安慰和鼓励。 但是对于非安全型人格(焦虑、回避、恐惧)的人来说,他们都很难与伴侣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以及自然的进行自我暴露,对于他们来说,这么做无疑是自己递过去一把刀,伴侣可以随时可以用这把刀捅死自己,那太可怕了。

不过安全型毕竟是安全型,无论是情绪管理还是内心成熟度都不是不安全人格能够比的。 安全型会去尊重对方,找到对方喜欢的相处模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对方进入正确的亲密关系最后把对方也变成安全型,安全型深知,喜欢的前提就是尊重,并给予安全感。 对方的包容理解,成熟稳重都是可以让回避觉得安心。 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回避才能安心做自己,慢慢与对方建立安全感。 但是不得不说,即使回避最后与安全携手并进了,但回避依然不能100%变为安全,回避在与其他人身边人相处模式中依然会表现回避的一面,只有面对自己的安全型伴侣,回避才能感到安心舒适并像个小孩子一样粘着对方。

不安全人格因为对自己认知有偏差,所以自信是没有的,自尊是外源性的,所以这一层面他们依然是达不到的,而这一层面的缺失也会影响亲密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 在亲密关系里,不安全人格因为自尊心不足,所以容易在与伴侣发生争执时无法正视自己的问题,选择抵死不认错,也会因为缺乏自信觉得配不上对方而贬低对方,更会因为要保持自身的完美主义而刻意打压伴侣及子女,总之婚姻中很多矛盾都是来自于一方或者双方安全感不足及自尊水平不足。 不安全依恋往往内心充满各种矛盾及不确定性,严重甚至会影响心理及生理健康。 长期的压抑回避或者长期处在应激状态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 不安全人格可能的表现为无法冷静,思维不清晰,长时间感受痛苦,反应迟钝,无法感受到快乐和正能量,无法获得满足感及安定的自尊感,无法从身边的人身上感到依恋及亲密感,无法从所做的事中感受快乐。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