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拜拜祖先詳解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 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过了冬至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 但是,并非随意乱补就能达到效果,冬季进补也需要一定的方法。 冬至后的“三九天”,天气寒冷,体内阳气刚刚生发,比较弱小,养生要调节体内平衡、顺应自然。 因此要注意躲避寒冷、适当运动、多多休息、心情平稳,养护自身内刚刚生发的弱小阳气,使其利于以后的生长繁盛。

雖然各地都有不同的說法,但通常在祭拜床母時,不會擺放魚類、酒、青菜、筷子等物品。 這是因為魚類有刺,床母會花時間挑刺,忘記照顧孩子,不可祭拜酒也是同理,避免床母因酒醉而疏忽。 另外,避免床母用筷子打小孩,因此有說法表示祭拜床母時不可以擺放筷子,至於青菜則是擔心床母會因此「青青菜菜」地照顧小孩。 集體祭拜時現場不要有空桌,普渡後馬上收拾供品及桌椅(不要留客人)。 拜拜時千萬不要說自己的名字,忌說好兄弟為「鬼」,要敬稱其為「好兄弟或好姐妹」;另外,也不可放鞭炮,避免驚嚇到好兄弟。 《釋氏六帖》也記載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

本篇介紹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開的拜拜時間、供品、需要注意的事項,並且介紹鬼月相關習俗禁忌,可以當作參考。 2021年七夕換算國曆為8月14日,除了情侶會在當天共度七夕情人節之外,許多父母也會祭拜七娘媽與床母,希望能夠保佑孩子平安健康。 農曆七月七日是七娘媽和床母的誕辰,在習俗的演變之下,也產生了例如做十六歲、吃麻油雞酒等獨特祭祀文化。 若為不能燒掉的材質,則可以拿回家裡收納,等到隔年鬼月再重新使用。

祭祀時以白米作為香爐,燒香3炷,從床外向床內祭拜,告知床母孩子的名字,並且祝禱「暗時好睏日時好」。 在拜完之後,立刻燒金紙並撤下供品,這是因為早期認為吃飯慢的人做事懶散,因此趕快撤下供品,讓床母吃快一點,也就能勤於照顧小孩。 床母又稱為鳥母仔、鳥仔婆,誕辰和七娘媽同天,不過兩者是不同的神明。 在傳統民間信仰上,信眾認為嬰兒的床上有床母,表示孩子白天由註生娘娘守護,晚上睡眠時則是由床母照顧。 床母會保護或養育孩子至16歲為止,嬰兒出生第3天就會開始祭拜床母,之後孩子滿6天、12天、滿月、七夕、以及孩子生病或是哭鬧時也都會祭拜,希望床母能夠隨時保佑孩童。

中元節拜拜祖先: 中元節拜祖先供品與拜拜時間

拜拜的時候,記得切勿嬉戲、更不應該讓未足歲的小孩靠近火爐,尤其在燃燒紙錢的時候,不可讓幼兒燻到煙味,以免有穢氣上身。 此外,在鬼月放鞭炮也是一項大禁忌,所以記得不要燃放鞭炮,以免因此嚇走好兄弟,讓它們無法超生,找不到回鬼門關的路。 不要偷吃祭品或腳尾飯,因為這些食物本是屬於好兄弟的,未經他們的同意私自食用,惹毛了牠們可是會招來厄運的。 點天色漸黑,陰氣會隨之變重,人的陽氣變弱,所以盡量不要在外逗留,早點回家。 吃湯圓避免「單數」:吃湯圓盡量「成雙成對」,因為吃單數可能會增加落單的可能性,還有盡量吃白色與紅色湯圓,分別可招人緣與姻緣。 其實跟鬼門開時的拜法差不多,唯獨時間需要提早,最好是在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一點之間,供品則可選擇泡麵、罐頭、餅乾、白米、油、鹽巴等,讓好兄弟們可以將乾糧帶回陰間,象徵在明年七月前都不愁吃。

就拿最近一次來說,去年的中元普渡,當時我加入了一間新公司,任職電腦工程師,公司參與大樓管委會舉辦的中元普渡活動,準備了供品與金紙來祭拜。 我雖然知道參與普渡會有什麼結果,但我還是去了,原因有二:第一、我才剛加入這間公司,想要融入他們的文化,不想特立獨行。 第二、我想用實地體驗的親身經歷,把我看到的事物寫出來。 普渡的時間為中元節當天國曆8月22日,祭拜方式有許多說法,最完整的流程就是分別祭拜神明、祖先、地基主與好兄弟。 一般來說,上午祭拜神明、中午祭拜祖先、傍晚祭拜好兄弟、最後再祭拜地基主,不過也有說法是先拜地基主、後拜好兄弟,或是將神明與祖先一起祭拜,與普渡公分開。 在自家門口擺放桌子,不得在家門內,以免好兄弟以為被邀請進屋,而祭拜好兄弟一樣不需設置香爐,只須用杯子裝八分滿的白米,將香束各插一支在供品上後,剩餘的香則在拜完後插進米杯裡即可。

  • 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
  • 農曆七月一日:鬼門開的日子,傍晚的時候,一般住戶會準備豐厚的牲禮,準備拜門口,敬奉好兄弟,俗稱「孝月頭」或說「拜門口」。
  •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 不如就在準備給好兄弟們最後一餐中,多為地藏王菩薩多準備一份素果、壽桃、素菜等素食供品,將供品擺放在自家神明廳前,並且點香誠心祭拜,在家普渡外也能同時祝壽地藏王菩薩。
  • 小旭山脈專門:『發覺果物的美好』,並且讓他成為生活的小確幸,也許從一顆小種子、一顆小果實開始。

祭拜祖先的供品在不同的節日也會有所異同,例如在元宵節要拜元宵、端午節要拜粽子、中秋節要拜月餅、冬至要拜湯圓。 大節日時(除夕、清明、端午、中元、重陽)通常會準備六盤至十二盤的家常菜,一鍋白飯、酒水、飲料、水果及紙錢;而平日只要早晚上一炷香向祖先請安,最後初一、十五準備簡單的水果餅乾、紙錢即可。 一般认为,中元节也即为“盂兰盆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 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 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 [12-13]道教的斋月斋日是古灵宝经最早受佛教斋月斋日的影响创造的。

另也有說法認為要準備「半生不熟」的空心菜,意即人們和好兄弟的關係與空心菜一樣半生不熟,吃飽後請好兄弟離開,大家好聚好散。 蘿蔔糕的閩南話為「菜頭粿」,在中元普渡祭品中象徵著「好彩頭」,也會有人準備「芋粿」,有庇佑子孫之意。 祭拜供品:五味菜碗(家常菜餚,有雞腿與雞蛋更佳;供品需全熟)、2 碗飯、2 雙筷子、3 杯酒(亦可使用清茶替代)、水果。 祭拜供品:熟食飯菜(供品需全熟;6 碗,雙數以上的倍數皆可)、7杯酒(亦可使用清茶替代)、7副碗筷、牲禮、水果。

中元節拜拜祖先: 中元普渡拜好兄弟該怎麼拜?準備什麼供品?時間及流程,以及注意事項

道教出現後,加入了道教相關內容,七月十五這一天,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持人鬼錄簿,檢閱善惡,若被選中,則永世難以超脫。 因此,這一天,餓鬼囚徒、十方大聖都會齊集起來,道士則會供奉花果、設壇頌經,作法事,期望地官赦罪,有普度之意。 燒化給好兄弟的紙錢包括小銀和經衣,其中經衣上繪有衣物、生活用品,讓鬼魂可以使用。 因此在燒化時,建議每張分開燒化,且燒化時不可以撥動,避免用品毀損。 在普渡過程結束之後,建議立即收拾相關用具,避免鬼魂長時間逗留。 在中元普渡過程中,切記不可嬉鬧,至於禁忌則有不可以說自己的名字、不可以在門內祭拜、不可以稱呼好兄弟為「鬼」等等,也不建議在普渡時燃放鞭炮,有可能會嚇到鬼魂。

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也称盂兰胜会或庆赞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贯的传统习俗戏剧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人建立了新加坡华人相似的歌台文化,一般跟新加坡大同小异。 湖北: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 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平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 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

中元節拜拜祖先

如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為例:由一道長扮演太乙救苦天尊,端坐高臺正中。 中國北方盛行太乙救苦天尊之類的法事,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中專責救度亡魂的大神,道教超度科儀中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神者,名目繁多。 如:《太乙救苦天尊說拔度血湖寶懺》、《靈寶煉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燈儀》等等。 例如盥洗用具應另外放置於供桌旁的矮凳上,且供品由外而內的擺放順序為零食、水果、三牲、浮爐(用來插香的米杯)、酒杯和燭台。 至於擺放三牲時,讓雞頭朝外,魚頭朝內,象徵雞咬錢入家裡,且家中有餘。 然而現代人生活繁忙,多採用「一案式」流程,簡化多次祭拜的手續。

祭毕燃冥具,将祭品(酒饭)留在门外不收回,俗称“烧幽”。 河北: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 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 到了当代,虽又重提传统文化的复兴,但“七月半”祭祖追远的文化意蕴很大程度上与清明节共有。 加上由后期演变成的“中元节”所赋予与鬼魅“迷信”的密切关联,所以在现有的节日体系中并没有得到突出。 如今原始内涵的“七月半”祭祀活动,多是民众自发地、零星地在家庭内举行,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

2021 冬至拜拜會根據不同祭拜的類型準備合適的供品,共分成「神明、祖先、地基主」,對於上班族、新手媳婦或年輕一代可能不太了解,這次替大家準備好冬至祭拜流程與各種流程。 象徵團圓、圓滿,兩種顏色湯圓都要一起吃,願新的一年圓滿如意。 冬至拜拜以上午為佳,通常會祭祀神明(三界公)、祖先,有些家庭則會再另外祭拜地基主。 在供品方面,節慶食品湯圓是少不了的,通常會以「紅白湯圓」為主,做成甜湯祭祀,代表著「食甜嘴甜」。 冬至的祭祀傳統已經流傳許久,直到現在許多家庭仍然會祭祀神明和祖先。 ▲在台灣各地有不同的冬至習俗,對於湯圓的解說也不一樣。

中元節拜拜祖先

鬼月祭祀無主的孤魂野鬼稱為「拜門口」,因此一定要選在室外,一般以門口外面空地最常見,忌諱在室內或家中陽台,除了不希望讓好兄弟進到家門之外,再則,好兄弟會被門神阻擋進不了室內,無法接受供奉。 響應式網站(又稱回應式網站)就是根據不同裝置的螢幕大小做出相對應的變化。 不可拜指定食材:包含香蕉、鳳梨、李子,因為帶有「招你來」的含義,容易將好兄弟引進門! 另外,像「番茄」在台語中有發臭的意思、「芭樂」則被認為內部有籽,有不潔淨之意。

中元節拜拜祖先

“元”是始、开端的意思,农历正月为一年之始,故称元月。 古代术数家以第二甲子为“中元”,即农历七月十五(在广大南方地区,俗称“七月半”)。 就其文化内涵而言,七月半也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之一,其文化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信仰。 七月半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华人地区中,七月半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 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

不過,民間習俗經過各地文化演變,時常因地區而有不同的差異,也提醒民眾以尊敬的態度祭祀即可,保持平常心,不須太過迷信。 掌管地獄的地藏王菩薩,是救渡地獄中受苦眾生的大菩薩,祂有求必應的靈驗傳說,也讓信眾們津津樂道,若是在祂生日這一天沒有空檔到廟宇參拜。 不如就在準備給好兄弟們最後一餐中,多為地藏王菩薩多準備一份素果、壽桃、素菜等素食供品,將供品擺放在自家神明廳前,並且點香誠心祭拜,在家普渡外也能同時祝壽地藏王菩薩。 農曆七月最後一天為「鬼門關」,所有七月一日來到陽間的好兄弟都要回去地府,就好像開學前的最後一天假日依樣,民眾會準備供品來招待好兄弟最後一次,也算是這段間裡普渡的最後一天,於是也稱做「孝月底」。

而中元普渡以祭拜神明「普渡公」與「好兄弟」為主,以往會單獨祭拜普渡公,再拜好兄弟,現代的做法較為簡化,可同桌祭拜普渡公與好兄弟! 同時祭祀普渡公與好兄弟時,供桌前方應以小桌案墊高,擺放給普渡公的供品,與給好兄弟的供品略為區隔。 祭拜時,通常要準備好毛巾與洗臉盆,方便讓好兄弟擦洗乾淨,民間習俗相信清洗乾淨猶如可以洗心革命、重新開始,而好兄弟也能在這段中元普渡期間裡,好好放假輕鬆一番。

”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 然而,长久以来,我国的一些地方认为七月是鬼月,是不吉祥的月份,料想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 因为以讹传讹,于是有一些地方把七月认为是一个“诸事不宜”的月份,例如七月不可出门、不可开刀、不可结婚、不可购屋、不可搬家等等。 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是道教大神,最流行的說法即帝舜,是黃帝的八代孫,母死後父再娶,繼母生了兒子象,舜常遭繼母及象所害,唯舜仍事奉父母、相待幼弟恭敬友愛如一。 舜後來在歷山耕作,在雷澤網魚,在河濱製陶,人民相攜來聚追隨他,兩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歲時以孝舉聞名天下,三十歲時堯帝以二女賜為妻並禪讓帝位,而後成為大神。 因舜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民間在這天都會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

中元節拜拜祖先

祭祀天地,是报答天地承载和滋养之恩;祭祀祖先,是感谢祖先的生养和开化之恩。 而湯圓除了吃之外,其實還有其他用法,例如早期有「餉耗」的習俗,也就是慰勞家具物品的辛苦,於是在冬至會將湯圓黏在物品門窗上。 那些黏在物品上的湯圓在乾燥後會被收集起來,傳說煮熟後再給小孩吃,代表器物會保佑小孩平安長大。 在台灣傳統禁忌中,結婚要避開「四立四至」,四立分別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而四至則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其他像是新居落成、開工或是動土興建等也都應該盡量避免。

同时,中国的鬼神对其他国家的妖鬼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本身处岛国,多山环海,妖怪文化发展繁盛,出现了像“百鬼夜行”这样的体系,但有70%的妖怪原型都来自于中国。 比如很有名的河童,源于《山海经》中的河伯,黄河之神。 除了祭祀烧纸,中元节也可以这么过 中元”即汉族传统节日“三元”之一。

  • 普渡中只有好兄弟的供品需要插香,其餘不插香的都是準備給普度公的,祭拜順序也是先拜普渡公再拜好兄弟,燒紙錢的正確流程要先燒普渡公的那一份,接下來才是好兄弟的。
  • 阎王会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烟食,所以七月也称为鬼月,这个月被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 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
  • 唐代僧人曾揭发道士刘无待仿拟佛教盂兰盆会伪造《大献经》。
  • 而後民間信仰便將此「孝道」延伸至每個家庭中,所以除了祭拜好兄弟外,也會祭拜祖先,讓神明、好兄弟、祖先們都能感受到人們的祭拜與招待。
  • 祭拜祖先的供品在不同的節日也會有所異同,例如在元宵節要拜元宵、端午節要拜粽子、中秋節要拜月餅、冬至要拜湯圓。

許多人會四處求神拜佛、祈求財運,卻忽略了自己家中便是最好的求財地,藉由感謝神明、祖先這一年來的照顧和庇佑,家神和祖先感受到家中成員的誠意,自然會為家中帶來好運和財富。 供品除了準備常見的鮮花、水果、餅乾、糖果外,冬至最重要的便是「湯圓」,讓神明和祖先也能一起團圓過節。 此外,許多家庭也會準備橘子(象徵「大吉大利」)、鳳梨(象徵「財運旺來」)和佛手瓜(象徵「招財如意」)。

中元節其實是充滿意義的節日,體現人們懷念祖先的孝道之外,也展現心中的善良與無私之意,是具有正面意涵的節日。 普渡分成祭拜神明與好兄弟,神明是「天地水」三官中的地官,俗稱「普渡公」,是專司赦罪的神明,大型普渡會另設供桌。 民眾自宅門前普渡,供桌前、香爐後的水果或三牲供品是祭拜普渡公,傳統上不插香,祭拜好兄弟的供品才要插香。 中元普渡應於下午時進行,雖然各地習俗不同,但習俗上都必須等到未時過後,也就是下午三點過後再開始祭拜會比較合宜。 三界公紙、香爐、燭台一對、鮮花、3只茶杯、麵線、6齋(如金針、木耳、紅棗、香菇等有金木水火土具備之意)或12道菜碗、中元節拜拜水果,牲果 (雞豬魚) 要完整,不可斷首去尾。

唐代僧人曾揭发道士刘无待仿拟佛教盂兰盆会伪造《大献经》。 一般祭拜祖先、神明時會說自己的名字、出生年月、住址,但祭拜好兄弟千萬不能說名字,避免好兄弟找上門,用尊敬的心祭拜就好。 在水果的供品上,建議以奇數三、五、七為主,且水果不可以切開。 在種類上,避免選擇多籽的品種如芭樂、番茄等,因為籽無法消化,被視為「不潔」。 另外還有香蕉、李子、梨子不可一同祭拜,因為有台語「招你來」諧音。

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農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進行。 也有送中元禮物的習慣,民俗上也會眾人聚集,跳一種名曰「盆踊」的舞蹈,專注於手部動作。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