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保安宮10大好處

皇民化運動時期,據說日人到保寧宮指名要交出軟身的二大帝神像,當地居民無奈將同樣是軟身的朱元帥神像交出。 而據說因為朱元帥代替二大帝受難,二大帝乃在1987年降駕指示朱元帥功不可沒,歷劫已滿,要居民重塑神像入祀保寧宮中。 保寧宮創建後,於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並將廟名改為「保寧宮」。

但關於府城迎媽祖的由來尚有其他說法,詳見該條目。 二次大戰後,保寧宮於民國卅六年(1946年)因地震遭到嚴重破壞,因當於聚落沒落,無力重建,二年後(1948年)才在林在定、翁玉龍、許逢源等人提倡下,利用舊廟建材重建,但規模已大不如前。 之後在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再次重建,於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完工。

  • 乩童逝世後,廟方為感念其犧牲而在廟宇龍邊為他立了「童乩墓」。
  • 1823年(道光3年),曾文溪氾濫並改道,沖入大量泥沙,臺江逐漸陸化,遂失港口機能,轉變為農村。
  • 同年12月發函擴大範圍「後殿及兩側廂房、 過水廊(正殿與後殿之間)、龍虎門、文昌殿、神農殿」。
  • 道光十二年(1832年),舉人林廷璋、林世賢重修。
  • 之後在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再次重建,於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完工。
  • 而舊日香境的頂八庄、下九庄,則採用車巡方式繞境。
  • 次日也就是四月二十二日,洲仔尾人如往常到臺江內海捕蟶,結果有海嘯襲來,令居民死傷慘重,而洲仔尾也因而衰敗,此次災情又稱「白蟶仔報」。

就在這時二大帝神靈方到,趕緊降駕並指示旁人作法試圖救乩童性命。 而北港媽則化身一老婦去乩童家報憂,乩童之妻趕緊前往探視。 但此時她正在坐月子(一說是月事來潮),在傳統習俗上視為不潔,一進到保寧宮內反而破了二大帝的法。

安定保安宮: 台灣熱門目的地

日後倖存者在此日要祭祖時,因為所需的供品相當多,當天市場上的東西幾乎會全被買光連豆腐乾也沒買不到,因而有諺語「四月二十二,買無豆乾來作忌」。 此外在發生海嘯後,二大帝化身一蓑衣老翁,施法退去水患。 大大帝金身:洲仔尾保寧宮開基大大帝在皇民化運動時期被沒收焚毀,但有傳說大大帝的金身越燒越大尊,日本人不知如何處理,就將金身偷偷掩埋在洲仔尾北邊的北閘一帶。 而目前廟裡供奉的大大帝則是二次大戰後才重新雕刻的。

安定保安宮

保寧宮除供奉保生大帝外,還有配祀虎爺,另同祀中壇元帥、趙康二元帥、江胡二仙官、朱元帥、註生娘娘、福德正神。 安定區行政區劃編號里名編號里名編號里名1蘇林里2蘇厝里3安定里4安加里5港尾里6文科里7海寮里8港口里9中榮里10港南里11嘉同里12新吉里13中沙里2018年進行里鄰調整,在1月29日將保西里併入安加里。 4月30日,將六嘉里與大同里整併成「嘉同里」、管寮里與南安里整併成「文科里」。 據傳香科起源於清代,定期三年一科,遶境安定地區頂八庄、下九庄,與西港香、蕭壠香齊名。 當時慣例刈香前一年年底先舉行醮典,醮典後隔年三月舉行刈香。

安定保安宮: 安定保安宮

城隍夜巡時,由保安宮城隍爺擔任遶境主帥,居香陣前首開路,而由保安宮保生大帝、媽祖壓陣。 而舊日香境的頂八庄、下九庄,則採用車巡方式繞境。 民國95年(2006年)6月,雲林縣政府公告指定「麥寮拱範宮」為縣定古蹟,範圍包括「三川殿、(前)過水廊、拜殿、正殿」。

同治元年五月十一日(1862年6月7日)臺灣南部發生大地震,保寧宮遭到重創,當地信眾集資重建後,於同治四年(1865年)落成。 此外二大帝為金面,在2009年5月20日與安定保安宮的「紅面大帝」、學甲慈濟宮「黑面大帝」在安定保安宮舉行會香,相傳三尊神像均出自同一位雕刻師傅之手。 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日本政府取名「安定庄」,將原鹽水廳的海寮、新吉等劃入本庄,劃歸臺南州新化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安定鄉,2010年12月25日臺南縣市合併升格而改稱安定區。 2.據傳洲仔尾保寧宮之金身大帝,學甲慈濟宮之黑面大帝及安定保安宮之紅面大帝皆出自同一唐山雕刻師傅之手,為軟身神像。 早年三年一科的「安定香」刈香遶境,以保安宮為主廟,出巡頂八庄與下九庄,民國時期改為不定期舉辦。

同年12月發函擴大範圍「後殿及兩側廂房、 過水廊(正殿與後殿之間)、龍虎門、文昌殿、神農殿」。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純真璞禪師自湄洲廟迎來媽祖神像,登陸於海豐港(海豐村),於海豐港街創建「拱範宮」。 乾隆七年(1742年),遷廟於麥寮街現址(海豐莊/麥豐村)。 近年來兩岸宗教交流頻繁,台南安定保安宮所奉祀的開漳聖王,即將在6日起駕回大陸漳州進行謁祖尋根之旅,在該廟宇歷來的祭典活動中,開漳聖王僅是陪賓,這次成為祭典主角,信眾都相當開心。 近年來,台灣經濟起飛,生活富裕,重建或翻修廟宇蔚為風潮,但一道「招標文化」卻戕賊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只求「量」豐「價」廉,忽略「質」美,因此滿街新廟,但廟構、石雕、剪黏、木作,千遍一律,觀之乏味,了無建築藝術之美。

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天上聖母,據廟志記載,保生大帝之金身係來自泉州府同安縣的白礁(今福建省龍海市),於明鄭時期傳入。 臺南市政府於2017年12月公告登錄為市定民俗,而於2019年城隍夜巡完成當夜,由市長黃偉哲頒發市定民俗文化無形資產證書。 1994年安定保安宮新建完成後,為減輕信眾負擔,改採香醮合一的形式。 2006年後,又將香科繞境改為「城隍夜巡」,將醮典改為「三朝祈安禮斗法會」,而於丑、辰、未、戌年舉行,採三年一小科、十二年一大科形式,於未年擴大遶境,巡視全香境刈香。

安定香慣例為「先醮後香」,即於刈香前一年底先舉行醮典活動,香科當年三月再刈香遶境。 戰後,為使祭典更加熱鬧且延續節慶氣氛,同時減輕地方負擔,廟方遂將醮典與刈香合併舉辦,發展成「香醮合一」的祭典模式。 安定保安宮直加弄香,又稱「安定香」由臺南市安定區保安宮主辦的神明遶境活動,因安定舊名直加弄庄,故稱為「直加弄香」。 民國101年(2012年),文化部公告指定「麥寮拱範宮」為國定古蹟,範圍包括「三川殿、前過水廊、拜殿、正殿、後過水廊、後殿」。

安定保安宮: 台南旅遊網

同治三年(西元1865年)新廟於直加弄庄尾重建完成,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於今址重建廟宇。 保安宮創建於清嘉慶元年,舊廟原本坐落於大道公營(今安定區蘇厝里南五百公尺處「宮九堀」附近),由於大帝神威顯赫,化及萬方,香火鼎盛,信徒絡繹不絕。 然因大道公營已不適合再建廟,便以擲筊方式擇定建廟地,原由油車庄得之,但油車庄民因感地狹人稀,恐無力負擔日後祭典經費,幾經協議,決定重建於直加弄庄。 保安宮可溯源自1796年(清嘉慶元年),建舊廟於安定大道公營。 1862年6月(同治六年)因地震,舊廟傾頹,而大道公營聚落受創嚴重,漸趨沒落。 地方仕紳耆老集結倡議重建,擲茭請示神意,原議定重建於「油車庫」,然油車庫庄小人稀,恐無力承擔,反覆商議後,決議立廟於直加弄庄。

去年順利擔任爐主的保安宮總幹事陳建誥恰好是陳厝角出身,他曾向神明發願,若當上爐主將安排開漳聖王返鄉謁祖,後續詢問神明相關事宜時,一連出現好幾個聖筊,便積極籌備,最後決定3月6日前往大陸,11日再返安定遶境。 串首且戰且走退到深夜,在樹林中迷路時,突然有一道紅光指引他。 返回洲仔尾後,乃雕刻金身供奉,以神明會的形式在十八串成員家中祭拜。 四月二十二,買無豆乾來作忌:傳說在道光元年四月十五日(1821年5月16日)有個養鴨的修行人趕著鴨子發現保寧宮所在地是雙龍搶珠穴,便想要讓保生大帝讓出此穴,雙方最後展開了七天七夜的鬥法。 結果保生大帝眼看保不住靈穴,乃用劍敗了此穴的地理,也令洲仔尾失去屏障。 次日也就是四月二十二日,洲仔尾人如往常到臺江內海捕蟶,結果有海嘯襲來,令居民死傷慘重,而洲仔尾也因而衰敗,此次災情又稱「白蟶仔報」。

而後又在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增建鐘鼓樓,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進行廟頂翻修工程。 到了日治時期,保寧宮在大正十七年(1928年)經許祿、李青灰、林在德等人提倡下整修。 到了皇民化運動時期,保寧宮也遭到波及,大大帝金身被日本人拿去焚燒,二大帝金身則被藏起來,用朱元帥代替,三大帝金身則被送到關仔嶺碧雲寺藏起來,戰後才迎回洲仔尾。 根據臺南市善化戶政事務所統計,2021年底安定區戶數約1.1萬戶,人口約3萬人,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港口里與中沙里,2021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3,415人與787人。 安定區原屬平埔原住民西拉雅族直加弄社(Tackalan)故地,在西拉雅族語中意為「乾草港」,為臺江內海的一個小貿易港。

明鄭時期漢人進入開墾,命名為「永定里」,清治初期改為「安定里」。 1823年(道光3年),曾文溪氾濫並改道,沖入大量泥沙,臺江逐漸陸化,遂失港口機能,轉變為農村。 戰後,民國35年、民國61年重修,至民國75年因廟地所有權順利取回,加上廟宇老舊,遂拆除重建,民國81年竣工落成,入火安座,成今日之廟貌。 日治當時刈香,首日先迎請保安宮保生大帝至洲仔尾溪請水,而後遶境下八庄;隔日再迎請媽祖至茄拔溪請水,回程繞境頂八庄。

  • 結果保生大帝眼看保不住靈穴,乃用劍敗了此穴的地理,也令洲仔尾失去屏障。
  • 1994年安定保安宮新建完成後,為減輕信眾負擔,改採香醮合一的形式。
  • 安定區公所是臺南市政府在安定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臺南市政府。
  • 皇民化運動時期,據說日人到保寧宮指名要交出軟身的二大帝神像,當地居民無奈將同樣是軟身的朱元帥神像交出。
  • 同治三年(西元1865年)新廟於直加弄庄尾重建完成,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於今址重建廟宇。
  • 保安宮算是招標文化下的異類,在此次重建中,排除萬難,聘請本土匠師主持完成。

乩童逝世後,廟方為感念其犧牲而在廟宇龍邊為他立了「童乩墓」。 安定區公所是臺南市政府在安定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臺南市政府。 在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4課3室等7個內部單位。 安定區東北角被劃入南部科學園區臺南園區,臺積電18廠即座落在此。

安定保安宮

嘉慶五年(1800年),集公眾資金修建。 道光十二年(1832年),舉人林廷璋、林世賢重修。 保安宮算是招標文化下的異類,在此次重建中,排除萬難,聘請本土匠師主持完成。 神龕雀替重重,精雕細琢,圓形藻井,崇高深邃,木雕藝術在此散發匠心獨運,巧奪天工的藝術氣息。 當地有說法認為大天后宮媽祖因為到湄州謁祖時,因為渡海時遇到風浪,遂到北港避風,後來因而分靈到北港,北港媽祖因而會南下到大天后宮。

安定保安宮創建於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主祀保生大帝、天上聖母,同祀城隍爺、謝府元帥、註生娘娘、田府元帥、中壇太子、福德正神、虎爺將軍等神祇。 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保安宮舊廟原本坐落於大道公營(及本宮東方一公里於「宮九崛」附近)。 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六月六日,發生大地震,庄頭受損嚴重,廟宇亦因地震重創倒塌,庄頭市況逐漸式微,當時地方耆老有鑑於此,及大力倡議並發起十八庄頭主是共謀重建。

同治三年(西元1865年)新廟於直加弄庄尾重建完成,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於今址重建廟宇。 據傳洲仔尾保寧宮之金面大帝,學甲慈濟宮之黑面大帝及本宮之紅面大帝皆出自唐山同一雕刻師手藝之軟身尊像,其時神靈顯赫,香火鼎盛,為附近十八庄頭宗教信仰活動中心。 安定保安宮創建於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主祀保生大帝、天上聖母,同祀城隍爺、謝府元帥、註生娘娘、田府元帥、中壇太子、福德正神、虎爺將軍等神祇。 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保安宮舊廟原本坐落於大道公營(及本宮東方一公里於「宮九崛」附近)。 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六月六日,發生大地震,庄頭受損嚴重,廟宇亦因地震重創倒塌,庄頭市況逐漸式微,當時地方耆老有鑑於此,及大力倡議並發起十八庄頭主是共謀重建。

昭和十二年(1937年)地圖麥寮拱範宮,是臺灣雲林縣麥寮鄉麥豐村的一座媽祖廟,主要奉祀媽祖。 前身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於海豐港街的廟宇;乾隆七年(1742年),遷建於麥寮街現址。 清嘉慶元(一七九六)年,保安宮建廟於安定的大道公營,同治元(一八六二)年大地震,廟宇倒塌,庄頭式微後,搬遷至現址。 某年農曆三月保寧宮二大帝交代如果看到天邊有烏雲來,就是祂神靈已到,屆時會附在乩童身上招待北港媽鑾駕。 結果這次北港媽的鑾駕比往年來得早到,乩童並對保寧宮的迎接陣頭操起五寶。 此時二大帝神靈未到,但保寧宮乩童為了面子仍硬上前與之比劃鬥法,結果在北港媽乩童將月眉斧往天上一丟時,保寧宮乩童竟用頭去接而劃出一道大傷口。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