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灣卡片教堂6大好處

在台東成功鎮愛情詩篇裡,宜灣卡片教堂原本只是用茅草屋所搭建,然而不堪颱風摧殘,賴明德召集部落年輕人,透過他早年遠洋經驗、獨特創意,以及生活旅行經驗,再加上歐洲修士寄來的卡片,重新將小教堂打造以白色為基底有歐式風格、原住民元素,且拿下金曲獎最佳包裝的建築。 現在宜灣卡片教堂還是部落居民做禮拜的聚會場所,平時並不特別開放,雖然後來由於天主教傳入,吸引很多族人改信,目前教徒僅有十餘戶,無駐會牧師。 但一個社區型的信仰中心,透過賴明德先生一手打造而呈現這獨一無二的卡片教堂,是台東成功鎮的故事,也是部落裡頭永久留存的珍貴記憶。 從台11線100.5K旁順著小徑轉入,可以看見一座白色的哥德式教堂,有高聳的尖塔與細膩的裝飾,這是成功鎮宜灣部落的信仰中心「宜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大家口中的卡片教堂。

從正面看教堂彷彿是小一號的哥德式建築,但是繞到側面後就可以發現原來教堂正面的結構只有薄薄一片,所以被稱為卡片教堂。 宜灣的卡片教堂最初也是普通的木造結構,但在1974年的一場風災被摧毀。 部落研議重建新的教堂,因此參考了聖誕卡上的教堂圖騰,依樣畫葫蘆,造就了這處位在東海岸山脈下傳奇的教堂。 參觀卡片教堂的同時,我們透過盧葦媽(鍾慧君)認識一位用音樂說故事的盧葦,她的音樂就像是冬天盛開在海邊那白茫茫一片的蘆葦花一樣純淨、搖曳、自然。 走進端看這座教堂,正面講究華麗而繽紛可愛,不似一般偏鄉的教堂簡單,但牆後卻連結著一般鐵皮屋頂的磚瓦平房,有一股詼諧的趣味。 顯眼黃色外觀,是隨著蘭嶼日升日落不斷變化,日出是鵝黃淡麗,日落是金黃閃耀。

宜灣卡片教堂: 旅遊叮嚀

民國63年,一場颱風毀損了原本的教堂本體,於是又有計畫興建新的教堂。 宜灣長老教會,又稱宜灣卡片教堂,是位於台灣台東縣成功鎮的一座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教堂,1951年12月1日設立,禮拜堂於1953年3月完工,在1974年毀於颱風,之後重建。 現在的教堂設計者是賴明德,因其外觀類似聖誕卡中的教堂,故有「卡片教堂」的別名。 宜灣長老教會位於台東縣成功鎮海岸公路省道旁,因為白色的立面外牆參考了聖誕卡上的教堂圖騰設計、又薄如卡片,有「卡片教堂」的別稱,後來被台東縣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可愛的教堂也成為旅客在海岸公路旅行時的小小亮點。 民國39年,基督教傳入台東宜灣,並在這裡搭蓋了教堂;民國63年,一場颱風毀損了原本的教堂本體,於是有了計畫興建新的教堂。 教堂正面外觀仿歐洲鄉間小教堂形式建造,以白色外牆為基底,搭配哥德式的屋頂,並分別在屋頂尖端與大門兩側設有十字架與天使雕飾,成為東海岸沿線上極富建築的色的教堂之一;民國92年,更由臺東縣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

入口處在台11線126公里附近,是交通部管理整個花東海岸旅遊景點的大本營,許多臺東海岸線的觀光休閒設施,都是東管處努力規劃的成果,也是旅客獲得東海岸豐富旅遊資訊的最佳去處與旅遊據點。 據說,在人力物力的匱乏的當時,承接改建任務的賴明德先生憑藉著小時候收到的聖誕卡片上常會出現國外教堂畫面,來想像這座教堂的樣貌。 因此,宜灣長老教會有高高的方形尖塔、還有圓形拱門,但都只是一面薄薄的裝飾牆而已,有可能是因為經費不足;也可能是因為收到的卡片是平面的,所以賴明德也不知道完整的立體外觀該如何建造,但這就是卡片教堂由來的小插曲,也讓卡片教堂多了一分可愛純樸。 05|教堂仿歐洲鄉間教堂的樣式為磚造平房,屋頂上有哥德式建築風貌,最大特色為白色的立面外牆薄如卡片。

宜灣卡片教堂: 旅遊景點地區分類

這座教堂與許多其他教堂不同,它是由部落裡的教徒自力建造的,最早是以竹造茅屋建造(民國40年),雖後來有改以木造茅屋但結構依舊脆弱,民國63年時颱風來襲而致毀損後,才由信徒賴明德再次重建。 02|教堂座落在宜灣部落,最初為木造教堂,現在所見之樣貌已經是在1974年發生的颱風中損毀後、由賴明德先生設計再次重建後的模樣。 從正面看教堂彷彿是小一號的「哥德式建築」,繞到側面可以發現原來教堂正面的結構只有薄薄一片,所以被稱為「卡片教堂」。 「宜灣的卡片教堂」最初也是普通的木造結構,但在 1974 年的一場風災被摧毀,部落研議重建新的教堂,因此參考了聖誕卡上的教堂圖騰,依樣畫葫蘆重新建造。

宜灣卡片教堂 教堂裡面向大海,就像接通天際有與上帝最近的距離,如果安靜下來,海浪拍打在岸邊的聲音也就不難聽見,在於宣揚他們文化跟信仰,這教堂可說是相當特別,沿著東海岸旅人來到這除了留下張張美照,也不妨仔細看,只有經過40~50年才有這樣小小教堂的身影。 教堂裡面向大海,就像接通天際有與上帝最近的距離,如果安靜下來,海浪拍打在岸邊的聲音也就不難聽見,在於宣揚他們文化跟信仰,這教堂可說是相當特別,沿著東海岸旅人來到這除了留下張張美照,也不妨仔細看,台東教堂只有經過40~50年才有這樣小小教堂的身影。 教堂外型高聳而尖塔直立的拱頂造型,帶著那麼一點神聖與嚴肅感,教堂拱門上好像有寫著中、英文字介紹,拱門上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宜灣教會,SAANIWAN CIWLOE KIWKAY」。

宜灣卡片教堂

宜灣的教堂最初也是普通的木造結構,但在1974年的一場風災被摧毀,重建後的教堂十分具有特色,因而成為觀光景點。

宜灣卡片教堂: 宜灣卡片教堂|東部海岸最富童趣的教堂

現在宜灣卡片教堂還是部落居民做禮拜的聚會場所,平時並不特別開放,目前教徒僅有十餘戶,無駐會牧師。 這座獨特而悠久的社區教堂,因部落裡的生活而誕生、因信徒而獨具魅力,是台東成功鎮的故事,亦是部落裡頭永久留存的珍貴記憶。 現在的卡片教堂已經由臺東縣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成為東海岸上極具特色的小景點。 雖然平日不開放,但外圍簡單看看,看看這東海岸線上相當有特色的教堂。 位於成功鎮都歷的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背山面海,北望可見成功鎮和三仙台,南眺可看見綠島,四周景觀絕佳。

另有一說是當時大家在討論教堂外觀時,賴明德先生拿出小時候蒐集之小卡片,依照卡片上的樣式為建築藍圖打造而成,也因此得名,是東海岸沿線上極富建築的色的教堂之一。 隨著知名度的提升,越來越多人蒞臨成功鎮北端的宜灣部落,想一窺卡片教堂的風貌。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來臺灣的歷史根源,最早可上溯至1865年英國馬雅各醫生台臺灣南部,以及1872年加拿大長老教會馬偕博士至台灣北部,進行行醫宣教工作。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於民國39年傳入宜灣部落,有朱蘭妹等人從其他教派中陸續皈依,當時亦有陳志豐宣道師及林川明牧師協助教會傳福音的工作。 於是,隔年信眾們決議自主籌建、出錢出力完成禮拜堂,於民國42年完成具備水泥瓦頂的禮拜堂。

宜灣卡片教堂

伴隨著東海岸的陣陣浪潮聲,成功鎮宜灣部落的信仰中心「宜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大家口中的卡片教堂坐落於此,與大海相隔一條路的距離,充滿怡然童趣、卻又恬靜如詩畫。 從花蓮出發,沿著省道海岸公路往台東前進,公路串聯起沿線聚落,是當地居民主要的聯外幹道。 而我們開著車、車上播放著與風景搭襯的歌曲,欣賞著左邊是浩瀚的太平洋,右邊是高聳的海岸山脈的美景,最後我們來到了台東縣的成功鎮。 原本的宜灣教堂只是普通的木造結構、水泥瓦頂的禮拜堂,1974年風災被摧毀後重建,採磚造平房結構,由賴明德先生設計。 正面看來華麗精巧的教堂建築,繞到側面就可以發現原來教堂的正面結構只有薄薄一片,因為參考卡片上的圖騰,加上建築結構薄如卡片,因而被稱為卡片教堂。 而《卡片教堂》是一張100%譜寫出台東成功鎮故事的專輯,其中《卡片教堂的鐘聲》從東海岸的陣陣浪濤聲中揭開序曲,我特別喜歡豎琴版本,短短圓潤的優美音質讓卡片教堂如詩一般化作旋律,讓這景點更加醇厚有味。

  • 於是,隔年信眾們決議自主籌建、出錢出力完成禮拜堂,於民國42年完成具備水泥瓦頂的禮拜堂。
  • 02|教堂座落在宜灣部落,最初為木造教堂,現在所見之樣貌已經是在1974年發生的颱風中損毀後、由賴明德先生設計再次重建後的模樣。
  • 現在的卡片教堂已經由臺東縣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成為東海岸上極具特色的小景點。
  • 走進端看這座教堂,正面講究華麗而繽紛可愛,不似一般偏鄉的教堂簡單,但牆後卻連結著一般鐵皮屋頂的磚瓦平房,有一股詼諧的趣味。
  • 這座獨特而悠久的社區教堂,因部落裡的生活而誕生、因信徒而獨具魅力,是台東成功鎮的故事,亦是部落裡頭永久留存的珍貴記憶。
  • 從花蓮出發,沿著省道海岸公路往台東前進,公路串聯起沿線聚落,是當地居民主要的聯外幹道。

第一次認識卡片教堂是在2012年某次講座上聽設計大師「蕭青陽」提到,當時我就對於這座教堂充滿了憧憬。 直到後來拜訪了卡片教堂,發現教堂規模然不大,卻是如大師口中所說,是座非常有特色的小教堂。 台東製造 共發表115篇文章 山風吹著,海味散在空氣裡, 夕陽燃起山巔的一抹桔紅,甚美。 大眾運輸搭乘資訊(公車):搭乘鼎東客運海線8101、8102、8105、8106、8119、8181次公車至南宜灣站下車後往台11線北上方向步行約50公尺可到達。

教堂很多都是手作或使用在地素材,就連大鍋蓋也成為教堂外一處裝飾,仔細看看,你們有發現它在哪嗎? 鍾慧君老師接著這麼說,關於卡片教堂有兩個傳說,一個就是用歐洲的明信片概念所建造,一個說著這教堂只有看到正面,側面就是鐵皮屋薄薄的就像張小卡片,然而這傳說裡正也突顯早年物資缺乏,沒有足夠資金跟資源,都靠部落自發性去完成信仰中心,就讓人特別感受到它具生命力所在。 來到台東旅遊的朋友們,今天我們要帶你去看一座獨特又悠久的社區教堂,它像,也不像時下建造的那些特殊造型景點,它因部落裡的生活而誕生,也因信徒而獨具魅力。 另有一說是當時大家在討論教堂外觀時,賴明德先生拿出小時候蒐集之小卡片,依照卡片上的樣式為建築藍圖打造而成,是東海岸上極富建築的色的教堂之一。 既然無法看到裡面,那還是來仔仔細細看一下這教堂外觀也不賴,教堂正面是純白色的建築,是仿歐洲小教堂的樣子。

宜灣卡片教堂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來臺灣的歷史根源,最早可上溯至西元1865年英國馬雅各醫生台臺灣南部,以及西元1872年加拿大長老教會馬偕博士至台灣北部,進行行醫宣教工作。 在臺灣政治經濟困窘且貧乏的年代,教會提供了在地居民許多醫療、教育、精神上的支持與協助,成為不少地方上的信仰中心。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於西元1950年(民國39年)傳入宜灣部落,有朱蘭妹等人從其他教派中陸續皈依,當時亦有陳志豐宣道師及林川明牧師協助教會傳福音的工作。

  • 直到後來拜訪了卡片教堂,發現教堂規模然不大,卻是如大師口中所說,是座非常有特色的小教堂。
  • 教堂裡面向大海,就像接通天際有與上帝最近的距離,如果安靜下來,海浪拍打在岸邊的聲音也就不難聽見,在於宣揚他們文化跟信仰,這教堂可說是相當特別,沿著東海岸旅人來到這除了留下張張美照,也不妨仔細看,台東教堂只有經過40~50年才有這樣小小教堂的身影。
  •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來臺灣的歷史根源,最早可上溯至西元1865年英國馬雅各醫生台臺灣南部,以及西元1872年加拿大長老教會馬偕博士至台灣北部,進行行醫宣教工作。
  • 原本的宜灣教堂只是普通的木造結構、水泥瓦頂的禮拜堂,1974年風災被摧毀後重建,採磚造平房結構,由賴明德先生設計。
  • 據說,在人力物力的匱乏的當時,承接改建任務的賴明德先生憑藉著小時候收到的聖誕卡片上常會出現國外教堂畫面,來想像這座教堂的樣貌。

於是,隔年信眾們決議自主籌建、出錢出力完成禮拜堂,於西元1953年(民國42年)完成具備水泥瓦頂的禮拜堂。 西元1974年(民國63年),一場颱風毀損了原本的教堂本體,於是又有計畫興建新的教堂。 現今的新教堂由賴明德先生設計,為磚造平房,教堂正面外觀仿歐洲鄉間小教堂形式建造,白色外牆為主視覺基底,屋頂有哥德式建築的風格,並分別在屋頂尖端與大門兩側設有十字架與天使雕飾。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