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養家庭津貼9大好處

社會 在孩子最脆弱的時候相遇──寄養家庭的幸福艱難 短暫的相遇,卻是孩子們一生中最重要的契機。 兒少保護體系中,寄養家庭是溫暖的中繼站,孩子可能來自暴力家庭、有對吸毒父母…,但他們來到這裡停靠,為的是找回身心健康後,再出發。 寄養制度一旦鬆動,家庭變故的孩子有可能轉而進入機構裡,讓台灣兒少保護反走回頭路。 從政府到民間團體,已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從開源、配對、專業化全面推動。 周大堯也指出,寄養童會面臨寄養家庭的適應問題,當寄養童不適應此寄養家庭時,需要轉換其他寄養家庭、嘗試另一寄養家庭的不同方式;但寄養家庭數不足,就算面臨不適應的狀況,寄養童無法轉換環境,對其來講,不一定是最好的安排。 周大堯解釋,寄養家庭是沒有休假的,寄養童一年365天跟著寄養家庭,這個喘息制度是希望讓他們能適度休息,讓寄養童移轉至另一寄養家庭幾天,但如果寄養家庭數不足的話,在運作上也會有困難,寄養的服務品質也會受到影響。

  • 在招募困難的現況下,寄養家庭的流失將進一步加劇供不應求這個痛點。
  • 同時提升寄養家長的獎勵金,以肯定寄養家長無私的付出,本處建議寄養家長的每小時奬勵金最少應與社區褓母(約每小時25元)看齊。
  •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斯哲)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今日(11月1日)發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118份有效問卷中,近兩成寄養家庭表示將於三年內退出服務,主要原因是健康及人生計劃,擔憂日後會令有需要兒童更難獲配對合適寄養家庭。
  • 「這個時候,我們就鼓勵寄養父母們多和社工、督導溝通,表達自己能接受的寄養童狀況,以及可照顧寄養童的年齡,讓社工媒合適合的寄養學童;若能了解自己的意願與能力,不但照顧品質好,也更容易勝任寄養家庭工作,續任的意願也較高,」范淑芬說。

社 會 福 利 署 中 央 寄 養 服 務 課 和 營 運 寄 養 服 務 的 非 政 府 機 構 會 定 期 為 寄 養 家 長 提 供 相 關 訓 練 , 以 提 升 寄 養 家 長 照 顧 和 管 教 兒 童 的 知 識 和 技 巧 。 除了衣、食、住、行外,寄養兒童生活開支津貼應增加合理的學習和發展性活動開支(如補習津貼);亦可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特別為照顧青少年的寄養家庭提高津貼額。 同時提升寄養家長的獎勵金,以肯定寄養家長無私的付出,本處建議寄養家長的每小時奬勵金最少應與社區褓母(約每小時25元)看齊。 過去2個年度全港寄養家庭總數目分別是962個及954個,減少8個已登記的寄養家庭。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建議社署完善對寄養家庭的支援配套,包括為同區寄養家庭建立替假支援網絡;調升及改善寄養服務津貼,建議寄養家長每小時奬勵金提升至約25港元,與社區褓母看齊。 以至透過提升社會認同感,加強宣傳寄養服務等,如表揚寄養家庭的付出,為家長提供交通及文娛等優惠,吸引更多家庭參與,為有需要兒童提供真正保護。

大力加強宣傳寄養服務,招募更多合適家庭,並提升社會大眾對寄養家庭的認同及重視。 鼓勵政府像推行「共創明Teen計劃」一樣,帶頭動員社會各界加入成為寄養家庭,讓有需要服務的兒童真正得到保護和照顧。 黃太期望社會大眾可以給予寄養家長更多的支持及認同,並建議政府完善替假支援配套、增加寄養津貼、加強宣傳,以提高成為寄養家庭的吸引力,同時阻止家庭的流失。 張貴傑表示,寄養家庭的安置目的,就是希望減少孩童的變動、能讓身心發展穩定。 國內外研究發現,孩子的成長環境頻繁轉換,對其穩定度以及人格發展有較負面影響。 寄養家庭若不足,孩子的變動性也會增加,有些孩子就必須被迫進入機構的團體模式,或寄養家庭待幾年後,又轉換到機構。

「這個時候,我們就鼓勵寄養父母們多和社工、督導溝通,表達自己能接受的寄養童狀況,以及可照顧寄養童的年齡,讓社工媒合適合的寄養學童;若能了解自己的意願與能力,不但照顧品質好,也更容易勝任寄養家庭工作,續任的意願也較高,」范淑芬說。 最近來到他家的,是一個國一的女孩,可能因為在原生家庭的隔代教養、缺乏互動刺激等問題,心智年齡明顯較低,但和沈昌毅小三的女兒和大兒子也能玩在一起,三個小孩相處得不錯。 沈昌毅一家人喜歡戶外運動,也常利用休閒時間,帶著孩子們一起在學校裡打打籃球,增加情感互動。 兒童會接受早期介入篩查和服務,幫助他們在接受寄養服務期間其身心發展得以改善,助他們充分發展潛能,讓兒童盡快加入永久家庭。 圖(二):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寄養服務總主任江嘉慧(左三)表示,寄養服務是香港兒童住宿服務的重要支柱,但現時面臨眾多挑戰,處境艱難。

就如同小時候由阿公阿嬤帶大的孩子,當要回到父母身邊時,一樣會產生親子衝突。 本處積極推動寄養家長成為宣傳大使,邀請身邊的有心人申請成為寄養家庭。 他們在是次調查反映多個令有心人卻步的原因,包括成為寄養家長的責任太大(71.3%)、寄養津貼太低(40.6%)、寄養家庭沒有得到社會大眾的認識(34.7%)、 社會大眾不知道寄養家長的重要性(32.7%)及社會沒有足夠肯定(19.8%)。 受訪寄養家長年齡介乎38至75歲,全為女性,平均年齡56.8歲。

服務處同時建議,制訂清晰透明、與通脹掛鈎的檢討及調整寄養服務津貼機制,特別為照顧青少年的寄養家庭提高津貼額。 同時提升寄養家長的獎勵金,以肯定寄養家長無私的付出,建議寄養家長的每小時獎勵金最少應與社區保姆(約每小時25元)看齊。 除了黃太,亦有不少寄養家長面臨着支援及津貼不足、老齡化等問題,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今年4月至6月訪問118位寄養家長,結果顯示近兩成寄養家庭擬於3年內退出服務,主要因健康及有其他人生計劃等,逾四成寄養家長年齡已達60歲或以上,50歲以下只有不足兩成。 有兩成半寄養家長表示,政府提供的生活津貼不足以應付寄養兒童的生活開支,有六成半人指生活津貼不足以應付兒童的多元興趣發展、補習及治療訓練。 流離失所的兒童需要寄養家庭照顧,有調查發現本港寄養家庭將在三年內大減近兩成,寄養家庭面對老齡化及津貼不足等五大挑戰,目前平均10名兒童爭一個新家,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恐令更多兒童被迫留在潛在危機的原生家庭及環境,影響身心發展。 基督教服務處建議當局提升津貼額及增加社會認同感等增加寄養家庭數目,為兒童提供適切照料。

寄養家庭津貼: 寄養津貼

社會福利署(社署)推行的寄養服務為有需要的兒童提供家庭式住宿照顧,設有1015個一般寄養服務住宿名額,服務處為香港11間提供寄養服務的機構之一,提供全港20%的寄養服務。 然而,多年來寄養家庭數量一直不足,令有需要的兒童難獲配對合適寄養家庭。 寄養服務為18歲以下且父母未能提供足夠照顧的兒童提供暫時性的家庭模式照顧服務,讓他們繼續享受家庭生活,直至達成長遠福利計劃:例如與原生家庭團聚、加入領養家庭或獨立生活。 眾所周知,寄養服務以家庭模式照顧,比院舍照顧對兒童有更多裨益。 緊急寄養服務目的是協助因遇到突發或緊急事故而缺乏父母照顧的兒童,提供即時及短期的家庭式住宿照顧服務,讓他們繼續享受家庭生活,直至他們能與家人團聚或獲得長期住宿安排。

寄養家庭津貼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斯哲)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今日(11月1日)發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118份有效問卷中,近兩成寄養家庭表示將於三年內退出服務,主要原因是健康及人生計劃,擔憂日後會令有需要兒童更難獲配對合適寄養家庭。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今日(11月1日)發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118份有效問卷中,近兩成寄養家庭表示將於三年內退出服務,主要原因是健康及人生計劃,擔憂日後會令有需要兒童更難獲配對合適寄養家庭。 羅致光回應稱,社署已由2017年起調整寄養兒童生活津貼及獎勵金,增幅逾2成,高於通脹,照顧3歲以下幼兒,更可獲額外獎勵金。 此外,社區保母計劃方面,本財政年度將會增加獎勵金,稍後會與營辦機構商議細節。

衛福部2017年一項針對6歲以上寄養家庭安置兒的調查顯示,在抽樣的100名孩子中,8成8認為寄養家庭讓他們有家的感覺;9成5認為寄養家庭父母對他們很好,管教合宜;9成6的孩子願意主動和寄養家庭父母分享,顯示寄養家庭在寄養孩子的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 周大堯說明,依照現行的寄養費用,讓寄養童基本溫飽沒問題,但有些寄養父母會送他們上才藝課或買東西,就不能光靠寄養費;每個人的認知不同,花在孩子身上的費用也不盡相同。 另外,撫育幼兒還得考慮尿布、奶粉等,在家扶基金會倡議下,近來才有些縣市,針對照顧3歲以下寄養童的寄養家庭補貼額外費用。

寄養家庭津貼: 調查:寄養家庭供不應求 倡建支援中心及調整津貼

家福會現時參與「在學前單位提供社工服務先導計劃」( 第一至第三階段) ,為32間幼稚園提供駐園社工服務。 本會亦同時以自資購買形式展開「小荳芽駐園社工計劃」,向幼稚園 / 幼兒園提供駐園社工服務。 「愛心社區保姆服務」 為一些因外出工作而未能為他們9歲以下的幼兒安排照顧的家長,提供家庭或中心託管形式的幼兒照顧。

寄養家庭津貼

她舉例,以受虐兒為例,受虐型態的嚴重度與複雜度較過去高,像是父親暴力、酗酒、吸毒,還有多重同居人、性侵等,家庭的不穩定及長期受虐,都影響孩子們的心理狀態,出現的具攻擊性、個性畏縮、生活習慣差、衛生習慣不好、偷竊說謊,嚴重程度也都比以往高。 請 聯 絡 綜 合 家 庭 服 務 中 心 、 醫 務 社 會 服 務 部 或 其 它 社 會 服 務 單 位 , 安 排 評 估 及 轉 介 。 黃國健則關注少數族裔權益組織負責人龍緯汶涉戀童非禮事件,他指樹大有枯枝,追問有否任何兒童服務監督措施,羅則回應指,如服務提供者過往涉不良紀錄,社署會嚴肅處理。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與社會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

為了進一步支援有需要的家庭,及招募更多寄養家長提供寄養服務,社署今日(1日)公布,即日起調高各項寄養服務津貼,增幅逾兩成以上。 為有需要兒童選配寄養家庭,提供24小時家庭照顧,並提供督導及支援,確保寄養家長的照顧質素和促進寄養兒童的適應。 寄 養 家 長 可 獲 發 津 貼 , 以 支 付 兒 童 每 月 的 生 活 開 支 , 另 外 亦 會 得 到 可 豁 免 報 稅 的 獎 勵 金。

沈昌毅說,這個孩子過去曾服用過動藥物,因某些因素先停藥,他和學校老師討論後,認為有必要讓孩子重新用藥。 用藥後,白天在學校的上課狀況不錯,但回到家卻開始欺負沈昌毅的大兒子,賴季宜當然很心疼。 沈昌毅靠半工半讀、當職業軍人,有收入後就經常存錢捐款給育幼院等相關社福機構,也曾在家扶基金會認養小孩,因緣際會了解寄養家庭的制度,除了在經濟上幫助這些孩子,也能以實際行動,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 因為自己成長過程歷經家變、感受無依無靠的無助,加上孩子是輕度腦性麻痺,更了解許多特殊孩童被爸媽放棄的無奈,讓沈昌毅願意展臂成為麥田裡的捕手,擔任更多特殊兒的「救援老爸」。 您的支持將有助於《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促進多元進步的社會對話。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寄養家庭津貼: 寄養家長多「花甲」 津貼「雞碎」少人做

除了社會結構改變的大環境因素外,還有許多制度本身長期累積的沉痾,讓台灣建立30多年、原本量能即不足的寄養家庭制度,更形雪上加霜。 發言人說,社署一直與11間寄養服務機構攜手合作,通過各種渠道宣傳寄養服務,並呼籲合適的家庭加入寄養家庭行列。 社署亦每兩年舉辦一次寄養家庭服務獎頒獎典禮,肯定及表揚寄養家長的長期貢獻。 為 十 八 歲 以 下 , 因 遇 到 突 發 或 緊 急 事 故 而 缺 乏 父 母 照 顧 的 兒 童 , 提 供 即 時 及 短 期 的 家 庭 式 住 宿 照 顧 服 務 , 期 限 最 長 為 六 個 星 期 。 社會 【幸福收養3堂課】「你是從我心裡生出來的」,當後天父母要有哪些準備?

不過,沈昌毅並未忘記年輕時對自己「要照顧別的弱勢孩子」的許諾,那半年裡他努力溝通、說服太太,又重新加入寄養家庭。 第二名接到照顧的孩子是高一的大女生,不但獨立也讓人放心,「她很成熟,告訴我們,她自己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心中有信仰的力量支持,要我們不用操心。我們和她約定好的事情都能做到、自律性高,最重要的是和我們孩子也相處融洽。」這個女孩讓沈昌毅夫婦重拾信心。 一開始接受到的資訊是,這名小學三年級的寄養男孩還算安靜,不難照顧,到他們家卻異常活潑,走在路上碰見陌生人,就不停告訴陌生人自己的家庭遭遇;在原本就讀的學校曾遭同學被霸凌,到新學校卻開始霸凌別人,命令低年級買東西給他,把過去自己遭受的欺侮加諸在現在的同學身上。 賴季宜說,當先生說想加入寄養家庭時,她的擔憂來自於,照顧孩子的責任重大,「我們真的有辦法好好照顧他們嗎?」後因先生給了她很多安定感,便同意展開寄養家庭任務。

根據本處的問卷調查,近兩成(18.5%)寄養家長表示將於三年內退出服務,當中的主要原因包括健康下滑(52.0%)、有其他人生計劃(如照顧家人或移民)(44.0%)、有感照顧兒童的壓力太大(36.0%)及社會對寄養家長沒有足夠的認同(20.0%)。 在招募困難的現況下,寄養家庭的流失將進一步加劇供不應求這個痛點。 根據社署分派予機構的資料,截至2022年3月31日,未能成功配對寄養家庭的兒童名冊上共有124名兒童,加上仍在進行配對的190名兒童,合共314名兒童正在苦候寄養家庭。 這些未獲安排入住寄養家庭的兒童往往被迫留在有潛在照顧危機的原生家庭,大大影響其安全及身心發展。 有些兒童甚至滯留醫院病房及緊急住宿服務,影響這些服務的首要功能。 服務處建議,特區政府可制訂清晰透明、與通脹掛鈎的檢討及調整寄養服務津貼機制,同時提升寄養家長的獎勵金,並建議寄養家長的每小時獎勵金起碼要與社區保姆(約每小時25元)看齊,以及設立「寄養服務支援中心」,提供寄養兒童暫託及支援服務,減輕家長照顧兒童的壓力。

  •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 2022/23年度,寄養家長照顧每名兒童可獲發每月6,530元生活津貼及4,898元獎勵金。
  • 今年61歲的黃太成為寄養家長已經15年,多年來共照顧四名女童,曾連續照顧一名14歲女童共11年,目前照顧的兩名兒童,其中一人已跟隨她6年。
  •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李斯哲 攝)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期望政府能夠「開源」的同時,也要「截」流,招募新家長並挽留現有的家長。
  • 如同沈昌毅所提,晚婚、晚育或不育,是目前寄養家庭招募最大的障礙。

有了一兒一女,孩子也都上學後,他認為,同樣是陪伴孩子成長、又是自己做生意,能有更多彈性時間照顧其他孩子。 還有另一項原因是,沈昌毅的10歲大兒子是輕度腦性麻痺兒,在他和太太的關愛照護下長大,有完整的復健治療機會。 「母親的抉擇」是一間本地慈善團體,服務香港眾多沒有家庭的孩子和意外懷孕少女。 橋樑計劃鼓勵社區人士關懷身邊的家庭,並為弱勢兒童和家庭提供支援,以致兒童能盡快加入一個安全、關愛和永久的家。 受傷的孩子進機構後,物質上被照顧,身體也不再有傷,然而有些東西仍是機構難以給予的,例如家人般的愛。 張貴傑曾接觸1名4、5歲時進入寄養家庭的寄養童,待了10多年後、正值青春期時,孩子詢問寄養父母是否願意收養他?

寄養家庭津貼

【本報訊】要申請成為寄養家長,須符合社署的各項條件和準則,並通過背景審核及接受寄養的培訓,社工會以直接家訪、會面或電話聯絡監察服務質素。 一般情況下,寄養家長可獲發約一萬港元津貼,支付兒童每月的生活開支,另外亦會得到可豁免報稅的獎勵金。 截至一七年十二月底,全港可提供服務寄養家庭有八百七十六個,全港正接受服務的寄養兒童有八百八十一人。 兒童出於各種原因需要寄養服務,例如兒童面對家庭暴力、父母濫藥或患有精神疾病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原生家庭照顧孩子的能力。 部分寄養兒童或因有特殊需要、殘疾或情緒問題,需要額外照顧及關注,而其原生家庭未有能力滿足兒童的需要。

寄養家庭津貼

社會 【收養為何那麼難】一年半的等待、單身和年齡潛規則,收養層層關卡的情與理 台灣每年有近600個等待出養的孩子找不到家。 收養程序漫長、媒合標準不一,甚至有單身的隱形限制,但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不受傷害。 2008年,台灣每年有154個家庭加入寄養家庭行列、2003年最高有161戶,然後便開始滑落,最新的統計數據到2017年,只剩下104戶。 如同沈昌毅所提,晚婚、晚育或不育,是目前寄養家庭招募最大的障礙。 過往,多數擔任寄養家庭者是因家庭經濟穩定、有足夠空間及時間,現今30、40歲族群仍是打拼事業時期,生育率也大幅下滑,青壯世代要投入寄養家庭行列難上加難。 新北巿今年(2020)1月起調漲,照顧2歲以下嬰幼兒每月25,000元、2歲到12歲為23,000元、12歲以上25,000元,跟了上來;其他縣巿近年也陸續調漲。

寄養服務是一項政府資助的服務,會為寄養家庭提供照顧兒童的生活津貼,但父母或監護人需負責兒童的特別開支,如學校有關費用及醫療費等。 根據本處的問卷調查,逾四成(40.7%)寄養家長的年齡已達60歲或以上,但50歲以下的寄養家長只有不足兩成(18.7%),反映整體寄養家長出現老齡化,令人憂慮服務的可持續性。 而對年紀漸大的寄養家長來說,照顧兒童將對他們的體能構成更大挑戰。 於2021/22年度1,全港每月平均可供配對的一般寄養家庭(不包括只能提供短暫照顧的替假寄養家庭)只有29個,僅是需要配對兒童數目的十分之一,即每10個申請寄養服務的兒童只有一個有機會可嘗試配對寄養家庭。 淡江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張貴傑解釋,寄養安置的相關理論中,有一項是「依附關係」,依附是指與主要照顧者的連結;當孩子最需要發展人際關係、親子關係連結時,都無法與任何一個人有完整的連結,不斷轉換環境,就一定會產生問題。

該 課 的 社 工 亦 定 期 在 各 區 舉 辦 聯 絡 分 享 小 組 , 收 集 寄 養 家 庭 的 意 見 及 了 解 他 們 的 需 要 , 以 持 續 改 善 及 發 展 寄 養 服 務 。 提供寄養服務的家庭會獲得社署的每月津貼作為經濟支援,支付兒童的開支及鼓勵寄養家長參與服務。 「母親的抉擇」最多可以同時支援65個為兒童提供寄養服務的家庭,寄養兒童入住的時間一般可達數年。

自2016年起,「母親的抉擇」亦推行名為「橋樑計劃」的寄養服務,為等待家庭的孩子擴大服務。 與寄養服務一樣,此計劃的重點是為正等待與原生家庭團聚或領養的兒童提供安全、關愛的暫時性照顧。 服務旨在為兒童度身訂做一套綜合早期介入方案,從而縮短兒童接受寄養服務的時間,使其更快達成長遠福利計劃。 為18歲以下,因不同原因而缺乏妥善家庭照顧之兒童/青少年,提供家庭式住宿服務,使兒童/青少年能在安全及備受關愛的家庭環境下生活,身心得全面發展。 社署發言人表示,政府在二○一七年一月的《施政報告》宣布提高各項寄養服務津貼,並會分階段增加240個寄養名額,令整體服務名額由現時的1 070個增至1 310個。

對於在等待回家團聚或領養期間而需要長期照顧的兒童來說,為他們提供一個關愛的家是非常重要的。 兒童與寄養家庭同住時可以繼續學業,他們亦可以在週末或假期時,定期回原生家庭渡假,以探望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 寄養服務在本港有三十五年的歷史,寄養家長要以無限愛心及無私奉獻,為未能由原生家庭照顧的兒童提供一個溫暖的家。 理想的寄養家長需具備合適條件,包括家庭生活愉快,生活安定,身體健康及情緒穩定,年齡在廿五歲或以上,有小學或以上程度,家居整潔安全,並有足夠居住面積,喜愛兒童,有照顧兒童的經驗和能力,能為兒童安排妥善的照顧計劃等,同時願意接受社工的調查及督導。 寄養服務是為18歲以下及因家庭問題或危機而未能得到家人適當照顧的兒童,提供家居以外的家庭式照顧服務,讓他們繼續享受家庭生活,直至他們能與家人團聚、入住領養家庭,或獨立生活。 寄養服務(緊急照顧)則為18歲以下因遇到突發或緊急事故而缺乏父母照顧的兒童,提供即時及短期的家庭式住宿照顧服務,直至他們能與家人團聚或獲得長期住宿安排。

2022/23年度,寄養家長照顧每名兒童可獲發每月6,530元生活津貼及4,898元獎勵金。 黃太只有小學教育程度,輔導兒童功課有困難,因此為寄養「女兒」報讀補習班,而英文補習班一個月索價1,800元,再加上生活開支,政府提供的6,530元生活津貼不夠用,連獎勵金也要動用。 她建議特區政府增加寄養津貼,減輕家長的壓力,並呼籲更多年輕人、家庭加入服務,為社會作貢獻。 由初生至十八歲以下、健康與智力正常或輕度智障的兒童可接受寄養服務,他們因家庭問題或危機,而未能得到家人適當照顧,寄養家庭可提供家居以外的家庭式照顧服務,讓他們繼續享受家庭生活,直至他們能與家人團聚、入住領養家庭,或獨立生活。 另一種寄養服務(緊急照顧),是為遇到突發或緊急事故,而缺乏父母照顧的兒童,提供即時及短期的家庭式住宿照顧服務,直至他們能與家人團聚,或獲得長期住宿安排。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