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聖歌詳細懶人包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媽祖信仰遭到嚴重的打擊,許多宮廟和神像被毀。 譬如媽祖信仰發源地莆田湄州島上的廟宇和相關文物,就在文革中被摧毀殆盡,包含分身大媽。 只有少數廟宇如莆田文峰宮,在文革時將媽祖神像藏於郊區的古井中,保住了神像。 泉州天后宮則是因為曾被當作工廠使用,因此躲過被摧毀的命運。 改革開放後民間信仰逐漸恢復、加上兩岸交流頻繁,媽祖信仰重新活絡。

媽祖聖歌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曾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而媽祖正是海商的守護神。 元朝政府為發展海上貿易,忽必烈在公元1278年尊媽祖為「泉州神女」,並封其為「天妃」。 泉州人用舊稱,所以泉州天后宮在當地閩南話稱為「天妃宮」(thian-hui-king)。 媽祖的誕生地福建是媽祖信仰最盛的地方,僅在媽祖的家鄉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媽祖廟,在民國以前,福建沿海各府縣,每縣都有幾十座媽祖廟,如今,福建各地的媽祖廟數量仍十分龐大,香火旺盛。 福建的媽祖廟中有三座被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遶境進香隊伍有「天上聖母」神轎班、轎前吹、、三十六執士、莊儀團、哨角隊、神童團、太子團、彌勒團、福德團、繡旗隊、開路鼓、三仙旗、頭燈、頭旗等陣頭。

媽祖聖歌: 大甲媽祖聖歌

鄭和在劉家港天妃宮和福建長樂南山寺都立天妃紀念石碑,將下西洋的成功,歸功於天妃的神佑。 )在越南各省皆建有「天后宮」,奉祀「天后聖母」(或稱「天妃娘娘」,越南人稱為)為主神,而其他主神的廟宇亦有配祀「天后聖母」。 香港附近的深圳南頭半島赤灣之上,亦有明代與鄭和有關的赤灣天后廟(明時為天妃宮),此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不少水上人前往參拜。 金門料羅灣濱海處建有「金門媽祖公園」,恭設湄洲媽祖廟所捐贈高達990公分的媽祖聖像。

因漕運水手大多是福建人且篤信媽祖,就在島上立媽祖祠以事供養,後來就成為風俗。 南京天妃宮位於南京獅子山麓、長江之濱,建於明朝永樂五年。 相傳鄭和下西洋遇險,受救於林默娘(媽祖),返航歸來上奏永樂帝而後修建。

  • 馬港天后宮是南竿鄉的信仰中心,據說,每次有大災難之前,都會見到由靈穴飛出一團火球,當地居民說看到火球飛出,就知道媽祖娘娘又出去救海難了。
  • 日請來醒獅團和花鼓陣表演,現場熱鬧滾滾,鎮瀾宮也特地邀請詞曲創作家蔡振南,製作一首媽祖聖歌,為大甲媽祖遶境活動注入藝術活水。
  • 歸程前,亦要至久米村天妃宮、關帝廟祈禱,並將三像奉回封舟之上。
  • 為目前中國最大的閩臺傳統木結構建築形式天后宮,完全建成後,將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最大的媽祖廟。
  • 烏坵原隸屬於福建省莆田縣,與媽祖同鄉,且同說媽祖之母語–莆仙話,烏坵島距湄州島約18海浬,本為一生活圈,故亦信仰媽祖。

料羅港為兩岸分治後在金門縣「宗教直航」之港口(馬祖為南竿鄉福澳港),採類似「小三通」之方式,輸送信眾往返兩岸。 澎湖天后宮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位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原稱娘娘宮、天妃宮、媽宮。 「媽宮」本作此地地名,大正9年(1920)臺灣總督府將媽宮澳改名為「馬公街」。

媽祖聖歌: 相關條目

福州居民宗教信仰多元,道教和佛教是福州影響力最大的兩大宗教。 嚴格來說,大多福州人屬於兩者兼信的華人民間信仰者,奉祀福州各地流行的不同的鄉土神靈,其中媽祖與臨水夫人同為福州極為重要的女神。 媽祖姓林,相傳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出生於清源軍泉州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宋太宗年間,莆田縣改隸興化軍),民間傳說媽祖「出生時不啼哭」,因而取名為「默」。 文獻或有記為「默娘」,而「娘」字為舊時對單名女子之通稱,故媽祖原名應以「林默」為是。 僅提供喜愛「白沙屯媽祖」進香歌曲的信徒方便聆聽及下載,所有相關進香歌曲的版權皆為其原創人所有,請勿用作商業用途。

  • 媽祖”是福建方言,相當於其它地區的”娘娘”之類,媽祖廟即娘娘廟。
  • 因此老王就在沿路不對放著白沙屯媽祖的專屬歌曲持續往彰化前進,但就當音樂跳到〈白沙屯媽祖聖歌〉時,媽祖鑾轎突然開始用跑的,後面的人則對的他喊「你稍微開快一點!」於是他就開始加速,直到這首歌結束後,媽祖鑾轎的速度才稍微放慢下來。
  • 鄭和每次下西洋回國,必定新修各處天妃宮,或擴修殿堂,或種植青松翠竹;在南京靜海寺、太倉天妃宮,鄭和還栽種特地從西洋帶回來的海棠花。
  • 改革開放後民間信仰逐漸恢復、加上兩岸交流頻繁,媽祖信仰重新活絡。
  • 目前馬祖馬港的馬祖天后宮仍可看見媽祖的靈穴,且從未移動過,據說每次有意移動,都會有一些不可思議事件發生。
  • 由此活動可見「大甲天上聖母」之靈驗與受人信仰之程度。
  • 而歷屆派往琉球的冊封船隊中,多有福、漳、泉之人士,故而冊封使亦非常崇信媽祖。

還有馮璿、馮甲、馮乙(甲、乙則名已軼,三馮為兄弟)、蔡某、丁仲修等五水仙王,多的時候,另有二十四司輔助神之說,甚至三十六仙官,如江淮水師信仰中的龍山大王、樂山大王、金總管、倪總管與馬元帥、路元帥,在媽祖信仰崛起後,幾乎都被視為媽祖從神。 「中華湄洲媽祖廟」,位於加拿大多倫多市,為莆田湄洲媽祖祖廟分靈而來,2017年7月15日舉行安座典禮。 從韓國正史─《朝鮮王朝實錄》中可知當時朝廷已經對媽祖崇拜有所了解;從海路使行錄中可知,從高麗王朝末期到丙子胡亂之前,使臣們多以沙門島爲背景創作詩文,抒發瞻仰媽祖廟後的感想,並向媽祖祈願航海平安無事。 青島天后宮始建於明代成化三年,初稱「天妃宮」,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

媽祖聖歌: 媽祖

(清)《長樂縣誌》:「相傳天后姓林,為莆田都巡簡孚之女,生於五代之末,少而能知人禍福。室處三十載而卒。航海遇風禱之,累著靈驗」。 你可以到內文下方的「雲端硬碟歌曲下載連結」點選連結到下載頁面,點選您要下載的歌曲;右下角的向下箭頭符號就可以下載了。 已付款純取貨,未加購海報筒,海報將折疊方式,隨貨寄出加購海報者將在取貨完成後,另郵局掛號寄出,系統可加購海報筒。 商品贈送之海報為非賣品,為一比一贈送,派送過程如遇凹損,恕無法更換與退。 (加購海報筒為保障運送過程中.降低損壞海報毀損,商品贈送之海報為非賣品,為一比一贈送,派送過程如遇凹損,恕無法更換與退)。 媽祖”是福建方言,相當於其它地區的”娘娘”之類,媽祖廟即娘娘廟。

天福宮除了主祀媽祖之外,配祀關聖帝君、至聖先師(當地稱「孔子公」)與觀世音菩薩。 1973年7月6日,新加坡政府指定天福宮為國定古蹟。 「美國媽祖廟」位於舊金山中國城,前身為1986年所創朝聖宮,1996年遷至現址,媽祖為臺灣北港朝天宮所分靈。 香港境內各大小天后廟,常以漂浮之說立廟,如在海岸拾到天后神主牌、木像等,人便就地立廟,奉為神明。 這點與福建和臺灣等地天后廟不同,因為神主多乃漂來的,各廟無從屬分香關係。

也有把來自莆田者稱大媽,來自仙遊者稱二媽,來自惠安者稱三媽。 廟島顯應宮位於山東省長島縣廟島,始建於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是中國北方建造最早、影響最大的媽祖廟,初為沙門島(廟島古稱)佛院,僅茅屋三間。 隨著元代定鼎於燕京汗八里(北京),海運日漸繁榮,京都的貢物大多由南方沿海漕運至燕京。 當時的沙門島是海上漕運的必經之地,往來漕船需在此泊舟候風。

媽祖聖歌

例如某村天后節慶,開神功戲,也會請附近村落之天后來觀看。 香港各地皆有天后廟,其中以佛堂門天后古廟歷史最悠久,每年皆有不少市民聚集進香,而1982年3月興建的港鐵港島線車站,亦因鄰近銅鑼灣天后廟而以「天后」命名。 目前馬祖馬港的馬祖天后宮仍可看見媽祖的靈穴,且從未移動過,據說每次有意移動,都會有一些不可思議事件發生。 而靈穴就在香案前方,為保護靈穴,廟方也裝上了強化玻璃。 最顯著的例子,澳門葡文名稱「Macau」,即是由「媽閣廟」一詞轉化而來。

皆由信徒自行組成隨同「天上聖母」遶境進香,沿路熱鬧莊嚴。 所經之鄉間小路市街大道,民眾莫不駐足圍觀,讚嘆此全省所罕見之傳統民俗曲藝活動。 隨後他們親眼看到媽祖鑾轎在他們前面,直接穿越中央分隔島跑到對面的民宅賜福,而正當媽祖鑾轎還在對面民宅搖晃的時候,恰巧那棟民宅有位婦人用輪子推了一名老婆婆出來,媽祖這時似乎有感應到,馬上回頭,並在老婆婆的頭頂上賜福。 沒想到後來,媽祖竟突然在老王的車子後方停下且不再移動,讓他和朋友當時完全一頭霧水,結果一位身穿文化組背心的小姐竟然請他們趕快開車,並說「媽祖想跟在你車子後面聽歌」讓老王又驚又喜。 福建前往琉球的路途,要穿越黑水溝即沖繩海槽,海象非常惡劣,經常發生船難。

媽祖聖歌

十六歲時,與朋友們以井為鏡,井中有一威武金甲大神手執一對銅符,緩緩昇上,其他人紛紛逃遁,媽祖鎮定跪拜,神人將手中銅符交予媽祖,駕雲而去,媽祖得此銅符,從此法力更高,騰雲駕霧,呼風喚雨,廿八歲仙遊上界,(福州人傳說媽祖逐波而去,遺體被埋葬在馬祖島)。 具體生日,雖只見於《東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媽祖信徒奉為媽祖生辰,舉行慶典。 因此老王就在沿路不對放著白沙屯媽祖的專屬歌曲持續往彰化前進,但就當音樂跳到〈白沙屯媽祖聖歌〉時,媽祖鑾轎突然開始用跑的,後面的人則對的他喊「你稍微開快一點!」於是他就開始加速,直到這首歌結束後,媽祖鑾轎的速度才稍微放慢下來。 老王憶起當時媽祖的鑾轎在當地一間國小停轎用餐,朋友得知他開著音響車前來後,就請他播放一系列與媽祖相關的歌曲。 然而過沒多久,媽祖的鑾轎又跟隨的前方的鑼聲起駕,老王說到,這是他第一次有幸可以非常近距離的親眼目睹傳說中的「媽祖鑾轎時」,他坦言自己當時情緒相當激動且熱淚盈眶,在周遭的氛圍感染下自己也不自覺的雙手合十跪了下來。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