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隆宮8大分析

所謂大改就是信眾自認業障深,需擲筊請示王爺賜與責杖或鞭打以消罪業。 用大板打一下代表已挨打一百下,若用二板打一下則代表挨打十下。 女信眾則以紅鞭(未婚)或黑鞭(已婚)打手心,打一下代表十下。

  • 若有運勢不佳的信眾,到廟中擲筊請示神明獲允後,由廟方振武堂(班頭團的堂號)老一輩的班頭人員於神前(溫王爺或中軍府前)責打該信眾。
  • 歷經大變的東港亟待重建,溫王爺適時諭示,擇定「浮水蓮花」穴地新廟址,信眾集腋成裘,匯流成海,終於完成嶄新的東隆宮。
  • 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東港發生海嘯,濤天巨浪, 淹沒太監府,東隆宮淪陷滾滾駭浪中,險象環生,當時,避難他處的莊民皆欲搶救王爺金身,士紳林合於是發動信眾,駕筏劈開廟殿后壁,及時搶救王爺神像,剎時之間,神廟坍塌瓦解,沖逝無遺。
  • 第七天的「遷船」繞境會將全台灣最具規模且最精緻的木造王船以「陸上行舟」方式繞行於東港境內,但見家家戶戶門前擺著香案,祈求千歲爺除厄賜福。
  • 班頭是世襲職務,目前值班的都是資深班頭,身穿深色藍衫制服、頭戴班頭帽,裝扮十分特殊少見。
  • 2、國道三號:至最尾端林邊交流道下,沿台17線往東港鎮方向行駛,接187線道沿船頭路、中山路行駛至東隆街,即可到達東隆宮。

另外,本網站也提供周邊景點自動偵測服務,我們建議您允許本網站取得您的位置資訊,以開啟及使用此智慧化服務。 東港東隆宮建築於1706年,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當地香火鼎盛的宮廟。 東港「迎王」的傳統儀式聞名遐邇,不僅依循古禮儀式進行,也處處充滿著神秘感,這使它成為台灣最受歡迎的寺廟之一。 「迎王」祭典每三年舉行一次,亦即每逢農曆丑、辰、未及戌等科年就會舉辦,祭典期間為八天七夜。 在「迎王」平安祭典期間,東隆宮會舉辦了一系列的儀式來歡迎代天巡狩五府千歲,祈求祂賜福給當地信眾。

東隆宮: 屏東租車推薦

迎王平安祭典聞名臺灣,每三年舉行一次,會於祭典前第二年建造豪華又威嚴的王船,透過繁複的宗教儀式,最後在祭典最後的壓軸好戲:『送王』,將王船火化,希望五位千歲爺與中軍府回駕天庭繳旨時,能帶走鄉里中的不幸、邪氣、還有惡鬼。 除此之外,在東港地區的迎王信仰又有另一層含義,迎接奉玉旨代天巡狩千歲爺也視為迎接同為東隆宮主神溫王爺的義結金蘭兄弟,這也就是俗稱的東港溪流域『三十六進士』迎王系統,在迎王期間東港鎮內處處可見家家戶戶辦桌請客,正所謂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除此之外尚有具傳說性的程序及慣例習俗,如:溫王安館、迎接田中央中隆宮與恆春鎮恆隆宮、請王後繞行至新街、升帥旗帥燈、嘉蓮宮迎請大千歲過夜、大總理依古禮敬王、中隆宮割香當科大王香火、王府內執事嚴格『舉案齊眉、跪進酒食』、溫王爺查夜、溫王爺看大戲、班頭作紙、放告、三十六省燈、七隻涼傘、七角頭拜王等等,不勝枚舉。 在民國97年(公元2008年)十一月十二日以「東港王船祭」被指定為「臺灣文化資產」之民俗類,經地方人士努力,到民國99年(公元2010年)五月時正名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且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十一月時東港東隆宮的迎王平安祭典,被文建會列為國家無形文化資產。 溫王成神之後,經常在閩浙沿海地區顯靈,每當船隻在海上遇到驚濤風險時,若見檣懸「溫」字旗字之巨船出現,立即風平浪靜,履險如夷,自後王船所及之處,必造福地方,庇謢百姓。 中國福建的泉、漳二州,對於溫王爺在海上顯靈護航之事,皆耳熟能詳,人人稱頌。

於溫王爺神尊前擲茭,必須是擲到聖茭才算數,第一次擲到聖茭時,打十下。 因為神威顯赫,信徒日增,經過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臺灣(西元1945年)以來的多次重建、整修,東隆宮以新修巍峨正殿與俗稱「黃金牌樓」的金製轅門,威震東港。 相傳,清治康熙年間,居住於東港地區的移民就已經開始奉祀溫府千歲。 清治康熙四十五年(西元1706年),東港海岸上發現大批寫有「東港溫記」字樣的木材漂來,神靈顯示溫府千歲欲在此地建廟,於是鄉民為之立廟,取名「東隆宮」,意為「東港興隆」。

東隆宮: 屏東

至今每逢一定時日,廟方人員循古禮鳴鼓擂鐘時,仍使用此口銅鐘進行。

歷經大變的東港亟待重建,溫王爺適時諭示,擇定「浮水蓮花」穴地新廟址,信眾集腋成裘,匯流成海,終於完成嶄新的東隆宮。 得風水之賜,每逢颱風海水倒灌或山洪急泄期,低窪地區常有淹水之苦,然東隆宮卻絲毫未受影響,誠乃一大奇蹟。 這些儀式包括第一天在鎮海公園海灘上舉行的“請水”儀式,目的是在海邊迎接天庭派來的代天巡狩五府千歲。 「過火」儀式是在千歲爺的引領下走過火堆,被認為可以潔淨與消除民眾的厄運;而第二天開始的「繞境」活動則代表著代天巡狩五府千歲在境內各地巡視,驅除邪祟,保佑合境平安;在這段期間每天早晚都會依循古禮來「祀王」及「敬王」,當然也有充滿神秘色彩的「放告」及「和瘟押煞」等儀式。

逢太平盛世時,為宣揚大唐德威而奉旨巡行天下,不料卻與其他義結金蘭的救駕有功進士共36人一起遇海難身亡,被貞觀皇帝追封為「代天巡狩」。 歲月更替,外貌隨著風雨侵蝕而班駁古舊,極需重建;民六十六年〈丁巳年〉,在全體信徒的共識下成立重建委員會,全權負責重建事宜,承蒙各界善信大德慷慨捐輸,熱誠參與,使得這項歷時七年的浩大工程得以順利於民國七十三年〈甲子年〉竣工落成,仲秋時節隆重舉行入廟登龕平安祭典。 若有運勢不佳的信眾,到廟中擲筊請示神明獲允後,由廟方振武堂(班頭團的堂號)老一輩的班頭人員於神前(溫王爺或中軍府前)責打該信眾。

東隆宮

後來王爺信仰逐漸升格,人們把王爺視為保境安民的大神,則以透過燒王船等祭典祈福保安。 東港鎮除了「迎王」聞名全台,小吃也享有名氣,例如華僑市場的瑞字號旗魚黑輪、邱家雙糕潤、林記肉粿、慶祥的福州丸,到東隆宮參拜,千萬別錯過這幾道美食喔。 1、國道一號:走一號高速公路最尾端接走國道十號高速公路,於最尾端下交流道,沿台17線往南行駛過東港大橋,轉接中正路至東隆街,即可到達東隆宮。 最奇特的習俗是「祭改」,也就是民間俗稱改運,又分為「大改」、「小改」、「改車」,信眾透過這種獨特民俗文化,得到心靈上的寄託。 班頭是世襲職務,目前值班的都是資深班頭,身穿深色藍衫制服、頭戴班頭帽,裝扮十分特殊少見。 東隆宮最特別的建築是用黃澄澄金箔層疊裝飾的山川牌樓。

號稱是全台最大黃金牌樓,所費不貲,貴氣逼人,彰顯出王爺的權威。 東隆宮正殿右側,吊有一口於台灣日治時期打造、沿用至今的銅鐘。 相傳二戰時期,日本軍在中國與東南亞諸國戰事吃緊,國內與殖民地的資源日漸匱乏,乃向民眾徵收金屬器物以作戰略之用,此口銅鐘也無可倖免。 後來在送進鋼鐵廠的熔爐時,所有的金屬器物都已融化為熔漿,赫然發現銅鐘完好無損、經多次溶解也損傷不得,鐵工廠人員便意識到此乃神蹟,故而秘密將銅鐘送回東隆宮。

  • 後來在送進鋼鐵廠的熔爐時,所有的金屬器物都已融化為熔漿,赫然發現銅鐘完好無損、經多次溶解也損傷不得,鐵工廠人員便意識到此乃神蹟,故而秘密將銅鐘送回東隆宮。
  • 相傳,玉皇上帝為懲罰惡民,特派瘟神下凡罰惡,但因瘟疫而死者卻不計其數,後因感念上天有好生之德,則特派王爺下凡,召回瘟神、賞善罰惡、除病救民,也因此造成往後王爺信仰與瘟神脫離不了關係,所以常常需將載有王爺神像的船(王船),放出海漂流或火化,送走王爺,為全鄉帶來祥和吉利。
  • 另外,本網站也提供周邊景點自動偵測服務,我們建議您允許本網站取得您的位置資訊,以開啟及使用此智慧化服務。
  • 東隆宮,東港人慣稱為「王爺廟」,主祀溫府千歲,是每三年一科迎王平安祭典的主廟。
  • 東港鎮除了「迎王」聞名全台,小吃也享有名氣,例如華僑市場的瑞字號旗魚黑輪、邱家雙糕潤、林記肉粿、慶祥的福州丸,到東隆宮參拜,千萬別錯過這幾道美食喔。
  • 東隆宮最特別的建築是用黃澄澄金箔層疊裝飾的山川牌樓。
  • 迨抗戰勝利臺灣光復,百癈待舉,東港士紳乃於民國三十六年發起修建之議,由蔡糞擔任管理人,林庚申、蔡朝取擔任總經理,陳聯豐、張萬寶擔任會計,善男信女捐輸經費,齊心戮力完成廟殿修建工程。

第七天的「遷船」繞境會將全台灣最具規模且最精緻的木造王船以「陸上行舟」方式繞行於東港境內,但見家家戶戶門前擺著香案,祈求千歲爺除厄賜福。 整個迎王祭典的最高潮則是在第八天凌晨的「送王」儀式中,七角頭合力護送這一艘木造王船回到了第一天千歲爺所駕臨的海灘,以民眾所奉獻的金紙、天庫、米包、豆包及「替身」固定船身,最後在熊熊火焰中將代天巡狩五府千歲送回天庭,祈求帶走瘟疫邪祟,保佑在地居民的平安。 漳、泉二州人民因溫王爺常顯靈護佑往來閩浙沿海船隻平安而十分崇敬之。 康熙45年(西元1706年)東港海邊發現有大批木材隨潮水沖上岸,木材上寫有「東港溫記」字樣,信徒有感於溫王爺旨意,將這些所賜木材興建溫王爺廟。 信徒相信王爺是為地方造福,「東」港興「隆」有望,乃命名「東隆宮」。 東港東隆宮,位於臺灣屏東縣東港鎮,是一座臺灣民間信仰廟宇,也是南部著名的王爺信仰重鎮與東港的信仰中心,主祀溫府千歲,以財團法人臺灣省屏東縣東港東隆宮董事會作為管理主體。

東隆宮

後來時值鄰近地方賊寇作亂,勢甚猖獗,民不聊生,官兵出剿無功,群臣乏策,最後皇帝派溫鴻統領軍隊討伐,三十六進士亦領精兵一同進剿。 溫鴻用兵如神,舉兵直搗賊穴,賊酋授首,群賊四竄,主帥下令招撫,數萬叛軍來歸,自此國泰民安。 溫王是唐朝進士當時在奉旨巡行天下時,遇難而亡,成神之後,常巡行閩、浙沿海,護佑往來船隻,所以漳、泉二州人民對溫王崇禮有加。 日據時期,戰亂倥傯,東隆宮維護不易,傾圮之態畢現。 迨抗戰勝利臺灣光復,百癈待舉,東港士紳乃於民國三十六年發起修建之議,由蔡糞擔任管理人,林庚申、蔡朝取擔任總經理,陳聯豐、張萬寶擔任會計,善男信女捐輸經費,齊心戮力完成廟殿修建工程。

溫王原系唐朝進士于奉旨巡行天下時,遇難而亡,成神之後,常巡行閩、浙沿海,佑護往來船隻,是以漳、泉二州人民對溫王崇禮有加。 清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年),東港地區設置巡檢署,漳、泉移民陸續前來定居。 康熙四十五年(西元一七0六年),東港海岸「太監府」附近,即舊稱崙仔頂(今鎮海 里)海灘上,一夜之間擱置大批自福建潮沖而來的木材,上書有「東港溫記」字樣。 斯時溫王亦曾顯靈指示,欲在太監府舊址建廟,並諭示信依照木材的長短大小,揀選恰如其分的用途。 溫王鎮台駐蹕已定,東港信徒乃恪遵神意,展開建廟事宜,並聘請名師雕刻溫王金身,擇吉安座。 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東港發生海嘯,濤天巨浪, 淹沒太監府,東隆宮淪陷滾滾駭浪中,險象環生,當時,避難他處的莊民皆欲搶救王爺金身,士紳林合於是發動信眾,駕筏劈開廟殿后壁,及時搶救王爺神像,剎時之間,神廟坍塌瓦解,沖逝無遺。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