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1 戰鬥機必看介紹

空战中7中队队长叶望飞和王光复的座机都曾中弹,但却顺利脱离战场返航。 1945年2月10日为配合盟军在菲律宾的登陆作战,第3大队出动12架P-51战斗机从老河口出发远征日海军航空队在青岛的机场。 P-51在这次远程奔袭中击毁了地面敌机45架,而未见敌机升空应战。 1945年初,美国海军陆战队攻下硫磺岛后,P-51也进驻岛的上的机场以为轰炸日本的B-29轰炸机护航。 1943年11月25日,中美双方出动B-25D轰炸新竹机场,美14航空队出动8架P-51B掩护B-25D。 P-38G先上前攻击,P-51B随即迅速脱离编队冲上去抢先开火。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正式全面參戰,美國陸軍航空隊也開始裝備P-51戰鬥機。 同樣,美國的P-51戰鬥機也是專司中低空對地攻擊任務,美國甚至在P-51戰鬥機的基礎上研製了一種俯衝轟炸機。 但總體而言,這時的P-51戰鬥機還只是一種性能並不突出的中檔戰鬥機。 1941年3月,“租借法案”獲得美國國會通過,在此之前英國空軍對野馬Ⅰ型進行了試飛,認為該機擁有極為優良的中低空性能,因此很快就訂購了一批用於低空攻擊和偵察。

在中國戰場,P-40N-1與馬力受限的初期型四式戰鬥機對戰時,在動力落差懸殊的狀況下仍然具有優勢的加速性能。 本機在後世評價上被認為是二戰主力戰鬥機中綜合性能最出色的機種。 有別於美軍當時的戰鬥機無論是液冷或氣冷發動機都傾向採用渦輪增壓器以強化高空性能的方針,P-51由於非美軍內定機種,設計初期無法取得渦輪增壓器配額;因此北美公司採用與P-40相同、僅搭配一級增壓器的國產艾利森液冷發動機作為動力來源。

p-51 戰鬥機: 萬格 飛機P-51野馬戰斗機軍用戰斗小顆粒拼搭兒童玩具積木4006

理解時間不充裕的美軍,決定同時進行兩個方案,也就是開發新戰機,同時也採購墊檔用的戰機因應戰力擴充之需。 1939年4月26日,美國陸軍向寇蒂斯訂購524架Hawk-81,這在當時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建軍以來採購數量最大的一批訂單。 1942年,英國試飛員建議為P-51戰鬥機換裝羅爾斯-羅伊斯公司最新研製的發動機。 美國工廠根據英國提供的技術資料開始大規模生產英國發動機,並將原有“野馬”戰鬥機做了若干設計改進以適應新式發動機。 英國發動機使得P-51在保持較好的低空性能的情況下高空飛行性能上趕上了德國戰鬥機,而且換髮後的P-51大大節油,再加上新配上的副油箱,P-51成為了第一種能從英國直飛德國腹地的戰鬥機。 換髮後的P-51戰鬥機同時承擔高空作戰任務、低空偵察與攻擊任務。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總共有9架P-51參與開國大典,為了防止中華民國空軍前來騷擾,在機翼的機槍是有子彈的,現在於北京小湯山航空博物館仍展出一架解放軍的P-51K。 最終該機幾乎在所有評鑑項目中都獲得陸航”滿意””優良”的極高評價,也得到該型號開發初期技術合作的英方高度肯定,此等成就在美製機種之中算是相當罕見。 P-51E的編號原本是要給德州達拉斯廠生產的P-51使用,但是稍後這些生產的P-51編號改為P-51D-NT。 注意此圖中M2傾斜的安裝角度,此設計正是前期P-51在高G運動時經常卡彈的元兇。

P-38G先上前攻擊,P-51B隨即迅速脱離編隊衝上去搶先開火。 經過這項改進,P-51“野馬”戰鬥機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其高空最大速度由原型機的614千米/小時提高到709千米/小時。 1940年5月4日,陸軍勉強同意北美對英國出口新型戰鬥機,條件是要北美免費提供兩架NA-73樣機給USAAC測試。

但由於同盟國佔有物量上的優勢,日本人即使曾短暫的取得戰術均勢,但最後仍在數量上被壓倒。 本型機是由早期生產的Hawk 81-A2(戰斧IIA)改造而來,英國拒收的Hawk 81-A2雖有部分被中國採購,但仍然有一小批沒人認領;美國陸軍航空隊將這批飛機修改回7.62公厘機槍武裝、配備自封油箱與防彈裝甲。 雖然增設防護設備,但維持輕武裝配置的結果讓本機型全備重量只有3,273公斤,空重更只有2,439公斤,是整個Hawk 81家族中最輕盈的機型,在機動性、續航力表現上也不遜於後來的機型。 得到了更多動力後,Hawk 87系列增加更厚實的駕駛艙防禦裝甲、自封油箱,且機翼武備統一升級成0.5英寸的M2重機槍,投射火力仍維持4挺設計,並未因取消機鼻武備空間而削弱。

p-51 戰鬥機: 動力

自1939起,戰爭中美國總計生產了15575架的野馬,僅次於P-47雷電,另外澳大利亞按許可證生產了100架,最終共生產了約15875架P-51各型號,是二戰美國戰鬥機總生產量第二名,僅次於P-47戰鬥機。 由於生產數量的龐大以及卓越的設計,野馬戰後在一些國家一直服役到1980年代,並且民間還保有150餘架能飛的野馬。 1943年P-51A首先被部處在中緬印戰區的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第十航空隊第311戰鬥機大隊,基地在雅魯藏布江附近,以保護通往中國的駝峰航線,P-51A也和A-36俯衝轟炸機聯手攻擊在緬甸的日軍以支援正要反攻緬北的中國駐印軍。

雖然P-40N-1看似飛行性能改良幅度明顯,但是這已經是歐洲西線戰場二至三年前的主力機水準;盟軍側已有高性能的P-51D、P-47D、噴火Mk.VIII / IX / XIV等高性能戰機的時期,靠大幅度減重工程才獲此性能的P-40N-1仍舊只配擔任密接支援與低空戰術偵查等任務。 問題是二線任務又不需要這樣子的空戰性能,低空偵查與轟炸掃場時又顯得性能過剩、裝備不足,最後P-40N-1該批次只生產400架,推出配發前線後使用者依然發出了與P-40L當時同樣的抗議:火力和裝甲不得減少、機載裝備和外掛能力是多多益善。 美國實驗即使同樣裝備只有一級增壓的V-1710發動機,三款當時主要量產的單引擎戰機:P-51 (NA-91)、P-39D和P-40E之中,P-51幾乎擁有全部的優勢,能主動選擇交戰與否,格鬥性能上三者則難分軒輊,即使P-40F更換引擎也未能改變這個實驗結果。 不過P-40F長時間格鬥下能以些微優勢成為三者之中最佳,也只能證明她在低空運動性能差強人意,和原本需要的高空性能已經無法搭配。 P-40F雖能有限度抗衡納粹德軍的BF109E ,但面對後者的新型號BF109F及新戰機Fw190A則幾乎陷入一籌莫展的處境:因為幾乎所有的自身優點都與對方重疊而對方更強,對方的弱點恰恰也是自身的弱點 而自己更弱。 P-40F對Fw-190那不明顯的迴旋性優勢對改變戰局幾乎毫無幫助,因為同一時期 迴旋性明顯更佳的噴火Mk.V也難以抵擋Fw190A的優勢。

機內設備部分,包括重新設計的輕量化起落架與削減機首裝甲佈置、新型鋁製冷卻器替換原先運用的黃銅製散熱器等、降低為122加侖的內藏油箱、保留最低限度的外掛能力,武備減少至4挺.50重機槍。 本型號的P-40吸取了英國對戰斧I型的批評,武裝有機翼上的4挺0.30英吋機槍,發動機整流罩上方增裝2挺0.5英寸的M2重機槍。 不過最早的戰斧IIA仍維持未裝設防護系統的設計,因此英軍拒收,這批為數100架的飛機後由中華民國購入。

1940年9月20日,北美与美国陆军签署的合同中,同意将第4和第10架NA-73移交给美国陆军,这两架飞机获得了XP-51的型号。 1940年9月9日,在英国订单下达后的102天,北美在英格伍德完成了最后的组装工作,大大提前于120天的最后期限。 但这并不是一架完整的飞机,由于艾利森的延误没有安装发动机,并且由于缺少新的碟刹,暂时安装了AT-6教练机的轮子,原型机没有涂装,也没有安装机枪,发动机交付延迟的原因是这属于“政府特供设备”,NA-73X是一项私人投资没有获得比P-40更高的优先权。 最后安装的发动机是没有涡轮增压的艾利森V-1710-F3R[2-3]。 1945年8月14日,中美混合聯隊第5大隊的P-51D從芷江出發,4架P-51D前往湖南醴陵轟炸敵倉庫,4架P-51D出擊湘潭之敵,2架P-51D前往寶慶進行氣象偵察。

P-51战斗机(英文:P-51 Fighter,编号:P-51,代号/绰号:Mustang,译文:野马,通称:北美航空P-51“野马”,改称:F-51),是美国一型螺旋桨式战斗机。 對陣戰鬥機時+5 戰鬥力;+2飛行範圍;獲得的經驗值+50%。 1943年11月25日,中美雙方出動B-25D轟炸新竹機場,美14航空隊出動8架P-51B掩護B-25D。

而大部分在國外服役的P-40B/C在1942年中就被野馬式取代。 第一批次量產的P-40機系,公司代號Hawk-81A-1,生產340架;主要武器為2挺0.3英吋機槍、2挺0.5英吋機槍,無防護裝甲、自封油箱。 在水牛城工廠量產的P-40並非集中在單一工廠製造,寇蒂斯公司將機翼與機身在個別工廠製造,,再由專用運輸卡車運到8英里外的機場進行最後組裝與交機。 2022年8月2日,由於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中國人民解放軍旋即宣布将於台灣附近6块海空域進行軍演以示反对,而央視屬下账号“玉渊谭天”在佩洛西甫一抵达台湾时便宣布消息,称解放军空軍已经派出Su-35飛越台灣海峽。。

P-51戰鬥機(英文:P-51 Fighter,編號:P-51,代號/綽號:Mustang,譯文:野馬,通稱:北美航空P-51“野馬”,改稱:F-51),是美國一型螺旋槳式戰鬥機。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把P-51投入國共內戰,1946年,中華民國空軍航空委員會改組成為空軍總司令部,P-51戰鬥大隊原轄四個中隊,每中隊配屬12架,後又接收278架P-51,經過篩選及作戰試飛等損失後,編制為三個大隊,每大隊轄三個中隊,各大隊配屬D、K型75架。 1945年初,美國海軍陸戰隊攻下硫磺島後,P-51也進駐島的上的機場以為轟炸日本的B-29轟炸機護航。 A.P.公司的新螺旋槳原本就是為輕量野馬而量身訂做的新設計,因此末期量產的H型未遭遇K型的問題,即使輸出大幅提升,在馬力利用率與安定性的表現上依然更佳。

戰後的P-82 / F-82在內翼部採用6挺12.7mm白朗寧重機槍作為固定武裝。 在北非戰場的P-40到1942年末期開始由改良的沙漠版噴火戰鬥機替換,至1943年大部分退出第一線作戰部隊。 有46位英國皇家空軍飛官在操作P-40的期間獲得王牌飛行員之榮譽。 1943年中,同盟國的新型戰鬥機生產均上軌道,前期機型的產線資源分配上便出現困境;寇廠原本持有英國1500架使用梅林發動機的戰鷹訂單,且留了P-40P這個代號,卻沒有梅林發動機的配額可供履約;為了維持生產線,寇廠使用M型的引擎為P-40進行大規模細節優化工程。 P-40較為人知的戰績是在東亞戰場締造,由美國飛行員陳納德成立的空中傭兵部隊—飛虎隊在二戰初日軍攻勢摧枯拉朽之際,駕駛著P-40戰鬥機與鋒芒正盛的日軍交手並多次贏得勝利,其發動機下顎漆上的鯊魚嘴成為宣傳中廣為人知的P-40塗裝象徵。

  • 標準翼厚比的主翼搭配著層流翼剖面型在保證擁有充分強度與翼內空間的前提下獲得了良好的低阻高速巡航特性。
  • 自1939起,战争中美国总计生产了15575架的野马,仅次于P-47雷电,另外澳大利亚按许可证生产了100架,最终共生产了约15875架P-51各型号,是二战美国战斗机总生产量第二名,仅次于P-47战斗机。
  • 在本型號以前的P-40,受限V-1710設計只有一級增壓器,且艾利森發動機公司無法抽出額外人力設計新型增壓器之故,P-40飛行優勢圈只限1萬5千英呎以下。
  • 在各環節都實施嘔心瀝血的「減肥」工程後,P-40N-1空重降回6,000磅 (2,722公斤),為Hawk 87系列中最輕者,略重於初期的Hawk 81系列。
  • 這些飛機儘管載彈量大、航程遠,但自衞能力較弱,面對德軍“福克”式戰鬥機和“梅塞斯密特”式戰鬥機的攔截,戰損較大。
  • 僅使用機內油箱時,P-51D的續航力為950英哩,在攜帶可拋式油箱時才具備1300英哩的續航力,而P-51D的絕對續航距離為2080英哩。

1945年1月5日,中、美空军集中优势兵力强攻日军武汉据点,P-51B和P-40N轮番进入低空扫射. 待P-40N扫射过后,P-51B随即进入攻击航线,沿敌停机线投放炸弹。 其后两天中、美空军的大机群继续出动,使用燃烧弹和杀爆弹轮番轰炸,将敌机全部摧毁在掩体内。 二战时期,MustangI多用于低空侦察任务并配属给英国空军陆地协作司令部,并在飞行员座椅后的左侧座舱玻璃倾斜安装了一台照相机,右侧对应水平安装了一台照相机。 自1939起,战争中美国总计生产了15575架的野马,仅次于P-47雷电,另外澳大利亚按许可证生产了100架,最终共生产了约15875架P-51各型号,是二战美国战斗机总生产量第二名,仅次于P-47战斗机。 由于生产数量的庞大以及卓越的设计,野马战后在一些国家一直服役到1980年代,并且民间还保有150余架能飞的野马。

1960年代美國國防部軍援部分經濟困難的友好發展中國家,把完全翻新的F-51D 卡維利爾野馬MK-2持續投入作為反遊擊戰直到1984年方全部退役。 同時轉戰太平洋戰場上的P-51也成功護衛B-29轟炸機群進行轟炸日本的任務,在太平洋參戰雖晚且參戰次數較少,但獵殺率卻相當高。 發動機散熱器和中冷器承襲輕量試作機的設計,機腹的散熱進氣口距機身下表面更遠,滑油散熱器從散熱器組中移出,使得散熱器組體積減小並消除了通往發動機那長而易損的滑油管。 這正是先前應急改裝梅林動力的P-51B / C / D / K等型號因下方罩門面積過大,導致對地攻擊時生存性不佳的要因。

P-40K-1-CU到P-40K-5-CU批次的K型機,機身仍使用E型機設計,P-40K-10-CU以後的機型在後段機身使用延長尾段的長胴型去抵銷發動機提升推力後帶來的力距增加問題。 P-40K的廠商宣稱性能在高度1,520公尺(5,000英尺)極速為515公里(320英里)、高度3,560公尺(15,000英尺)極速為582公里(362英里)、爬升到15,000英尺需7.5分鐘,勉強恢復回P-40D型以前的飛行極速表現。 但是中國戰場的使用經驗顯示即便在最優勢空域(12,000-15,000英呎),K型機最佳極速仍落在555公里(345英里)這個區間,稍優於英國測試的P-40E數據,但沒有本質上的差異。 早期雖然在動力上只能採取和P-40相同的僅搭配一級增壓器的亞利森液冷發動機,但相較於P-40,該機以更先進的進氣配置與總體佈局使冷卻和空氣動力效率大為提高,並納入層流翼設計進一步強化高速性能。 之後改裝搭配有二級二速的機械增壓器的英國梅林發動機,使其高空性能突飛猛進,北美公司還針對新發動機帶來的問題逐一修改,進一步提升其飛行性能。 國府早期獲得軍援的優先順位低於其它主要參戰國家,加上國內無自製飛機能量,為了盡早恢復戰力故吸收了許多美製特規機種,這狀況在P-40上也存在;第一批100架P-40原本是為英國製造的戰斧B型機,但是英國後來拒絕接收,因此將這批飛機轉售國府。

也由於87系列增強駕駛區域的防禦,因此飛行員可以對耐戰損性較差的軸心國戰機(尤其是日本系機種)執行被彈風險大的迎面對射戰術,爭取戰術優勢。 P-51戰鬥機,綽號「野馬」(Mustang),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有名的戰鬥機之一,也是美國海陸兩軍所使用的單引擎戰鬥機當中航程最長,對於歐洲與太平洋戰區戰略轟炸護航最重要的機種,並且一直使用到韓戰為止。 1942年,英国试飞员建议为P-51战斗机换装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最新研制的发动机。 美国工厂根据英国提供的技术资料开始大规模生产英国发动机,并将原有“野马”战斗机做了若干设计改进以适应新式发动机。 英国发动机使得P-51在保持较好的低空性能的情况下高空飞行性能上赶上了德国战斗机,而且换发后的P-51大大节油,再加上新配上的副油箱,P-51成为了第一种能从英国直飞德国腹地的战斗机。

  • 自1939起,戰爭中美國總計生產了15575架的野馬,僅次於P-47雷電,另外澳大利亞按許可證生產了100架,最終共生產了約15875架P-51各型號,是二戰美國戰鬥機總生產量第二名,僅次於P-47戰鬥機。
  • 二战爆发后,金德柏格急切搜集来自双方的作战报告,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 必須指出的是,儘管由於北美公司的設計與陸航自相矛盾的需求之間經過了多次拉扯與妥協,迴旋性與滾轉率並未達到預設的期望指標,但總合機動性也已較先前所有野馬型號接近設定目標。
  • P-40M主要供給海外盟國運用,在1942年11月起出廠交貨,該型號僅量產了600架,在1943年2月完成交機;最大宗使用者為英國皇家空軍與大英盟邦國家,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英國給它的代號為小鷹III型。
  • 1942年,英國試飛員建議為P-51戰鬥機換裝羅爾斯-羅伊斯公司最新研製的發動機。
  • 在戰斧IIA(P-40B)起,配備裝甲、防彈玻璃、部分的燃料系統加固;戰斧IIB(P-40C)時,換裝容量609公升的改良式自封油箱提供燃料系統的全面防護、增加對地武裝掛架,機腹掛架亦可增裝1具容量236公升的可拋式副油箱。

金德柏格回答巧妙,他表示如果的确必须这样做,北美航空会接受,为生产P-40需要进行准备,所花费的时间足以设计出一种比P-40更好的战斗机,英国委员会认为可以接受金德柏格的建议,1940年4月10日正式批准,附加条件是在120天内准备好原型机,北美公司将该项目称为NA-73。 接下来北美还要过军方这一关,当时的美国陆军航空队(USAAC)具有无条件禁止任何飞机外销的权力,无论是否涉及陆军利益。 外形優美的具有氣泡座艙蓋的P-51D/K是“野馬”家族中最著名的型號,也是生產數量最多、使用最廣泛的型號,共生產9602架。 其中位於英格伍德的工廠生產了6502架P-51D,位於達拉斯的工廠生產了1600架P-51D和1500架P-51K。

p-51 戰鬥機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