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世代比較詳細資料

極致性能的處理器,是同世代裡性能最好,規格最頂尖的型號,後綴 X 算是比較特別的存在,一般人不會買到這種。 但超頻好玩就好玩在於,明明是買 i5 系列的,但只要買可超頻的 K 版本,就能將頻率提高,效能甚至能超越 i7,也就是說花比較少的錢,卻能超越比較貴的型號,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都愛瘋超頻。 世代後面三位數就是代表這顆 CPU 的性能高低,數字越高代表越強,上面說到系列是區分 CPU 性能的最好指標,但每一個系列還有在細分等級,這個三位數就是代表這個細分的性能。 I7 在以前還沒有推出 i9 系列的時候是最強性能的代表,但在現在依然是高階性能的等級,也是很多玩家的首選。 現職為前端工程師的他,下班後便化身為分享各類軟體資訊、教學以及3C產品開箱的部落客,每篇文章皆實用且具參考價值,讓部落格人氣水漲船高,累積瀏覽人數已突破850萬人。

cpu世代比較

A:簡單說就是 CPU 的運算速度,時脈速度愈高,CPU 的速度也相對愈快,所以電腦 CPU 好壞不只有要看核心數量,更要看時脈是否足夠。 好棒的講解比喻方式,文章說明的很詳細,CPU真的更新好快,沒想到已經到研究所等級了,已改用mac系列多年,好久沒研究了。 的,因為有代理的話,萬一故障或要送保固,會比較方便,通常各大通路(順發、聯強等等)都可以幫你送修、送保固等等。 P.S.有些字尾可能是2個字母的,大多都是結合2種特性,像是HK這種就是結合H跟K的特性,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字母,像是Q、C、R等等這些隨時進步都快被淘汰了,這裡就不多介紹。

cpu世代比較: CPUベンチマークと性能比較(デスクトップ)

而當然,「i 」的性能會比「i 」來的強一些,因為後面三位數數字比較大,就是這個意思。 但每個系列的性能數字不是只會有一種,通常會有多個型號,例如第 11 代 i5 有「i cpu世代比較 」、「i 」、「i 」這三種型號,後面的性能數字有多種。 如果你只是要應付這些日常基本需求,沒有要打遊戲、剪片等等的需求,那麼其實選擇 Intel 的 i3 系列或是 AMD 的 R3 就足矣。 由於顯卡是支援圖片處理的重要部件,若無顯卡電腦也將無法使用,因此會比較適合自身電腦已裝有獨立顯卡的讀者。 可以將執行緒想像成核心工廠裡的工人,工人越多生產力則越強,也能進而提升 CPU 的運作效能。 在 Intel® Core™ 處理器中,處理器的世代是 cpu世代比較 i9、i7、i5 或 i3 後的第一個數字。

cpu世代比較

這就已經超過一般使用者的範疇了,通常只有電腦 DIY 領域比較資深的玩家才會接觸超頻,不然超頻對於一般人來說不需要也用不到,一般使用者只是要好好的、穩穩的用個電腦,沒必要搞得那麼複雜。 原本 Ryzen G 只用於 OEM 的組裝電腦上,直到2021年年中才正式下放到桌面的消費級市場中。 同樣採用先進的 Zen3結構,而且擁有高達8核心16執行續,即使將 L3快取砍半,但效能依舊屬於中高階的水準,而且因為 TDP 僅僅只有65W,就算全力運作消耗的功率也相當低,既省電也不用擔心散熱器無法壓制熱量。 Ryzen系列的7nm工藝具有密度優勢,與第一代 Ryzen 型號相比,具有更高的性能及更好的電池效能,內核以及緩存增多之下,佔用的存儲空間愈小。 尤其這一顆9-3950X 以16核心和32線程,重新定義了主流產品的可能性。

cpu世代比較: CPUの種類と性能

當然廠商為吸引消費者的目光,一定會持續推出比以往更高規格的產品,但當掌握使用需求,與各廠牌和各型號的特性以及優缺點後,就能順利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處理器了。 高達16核心32執行續的強大多核效能搭配加倍 L3快取記憶體,更是帶來相當出色的使用體驗,不管單核心或多核心的應用,除了 Intel 12代以外幾乎沒有其他處理器可追上,尤其對需要執行3D 渲染等工作的使用者來說更是如虎添翼。 自從 AMD 採用台積電的7奈米製程以後,整體 CPU 的效能已經追上 Intel,尤其 Zen3架構的5000系列更是稱霸兩個世代,至今仍然很少對手。 Ryzen X 屬於 AM4腳位最高階的款式,拜強大的晶片工藝之賜,在效能與功耗的表現上取得極佳平衡點,並且支援 PCIE4.0通道,在顯示卡效能或 SSD 讀取速度上優勢極大。 這款 CPU處理器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搭載了 Vega 系列的8核心內部顯示晶片,與10代甚至11代具備內顯的商品相比效能更加強勁,在遊戲的表現上更是有極大差距,不須搭配獨立顯示卡也能輕鬆遊玩。 AMD 致力於設計能夠搭配高階遊戲的中央處理器,因此總是能以新產品回應遊戲玩家對於高效的性能與規格之追求。

Q:代表是有實體四核心的處理器,不過現在新筆電很多都超過四核心,因此後綴 Q 的 CPU 現在也沒有再推出了。 像是最新的 X 版本則是在 2019 年推出的第十代 i X,腳位是 LGA2066,同期世代的其他 CPU 型號腳位則是 LGA1200,因此要使用 X 版本的話,主機板還要買專屬的版本才能裝。 通常 X 版本只會出在高階的 i9 系列上,而且腳位也與其他型號的 CPU 不同,無法使用同一張主機板。

cpu世代比較: CPU世代・見分け方の一覧表

然而在比較處理器時有些不可不知的專有名詞,像是核心數、時鐘頻率、超頻、執行緒等等,對於電腦新手來說不免感到一頭霧水。 對於喜愛線上遊戲的玩家,在分秒必爭的遊戲世界裡速度就是一切,而時鐘頻率(clock rate,又譯時脈速度、主頻)的高低,便影響著 CPU 的運行速度。 通常3.5GHz的參數便已足夠,但為了提供玩家更佳的遊戲體驗,部分廠商甚至推出了帶有超頻的高規格電腦;例如 Intel 尾碼帶有 K字母的 Core系列、AMD 尾碼 X字母的 Ryzen系列。 對於有剪輯動畫、和需同時處理多項高負荷軟體的工作者來說,推薦搭載6核心的 Corei5和 Ryzen5系列。

要特別留意的是,帶有超頻功能的處理器由於運行速度過快,容易導致硬體過熱而縮短電腦壽命。 再加上 Intel 的超頻商品幾乎不會附原廠散熱器、或是冷卻的功能並不完善等等,導致消費者需要額外加購散熱器,因此整體預算會再提高。 因此本篇除了會以排名的方式推薦目前備受矚目的商品之外,更將針對 CPU 整理出各項需留意的重點、選購訣竅,且文中也會詳細列出每款產品的價格、特性和優缺點等資訊,希望能提供讀者指標,順利買到符合期望的商品。 Intel® Core™ 處理器 i7-3820QM 處理器是第 3 代,因為在 i7 之後列出的數字是 3。 Intel® Core™ 處理器 i3-4350T 處理器是第 4 代,因為在 i3 之後列出的數字是 4。 Intel® Core™ 處理器 i7-5650U 處理器是第 5 代,因為在 i7 之後列出的數字是 cpu世代比較 5。

cpu世代比較

而 CPU 剛好又是高性價比,同樣的價格,AMD 的效能卻能比 Intel 的高出許多,真是一舉兩得,這也是為什麼 AMD 會這麼受玩家的喜愛的原因。 但這些都不是我們一般人會去玩到的等級,也不需要去比較這些,對我們來說沒什麼意義,反正我們也不會買,只是看爽的而已。 當然也是世代愈新,性能愈強,不過像是 AMD 中最頂級的線程撕裂者只有出到 3000 系列,但是性能卻比 Ryzen 系列最強的 R9 5950X 還要強很多。 跟 Intel 一樣,CPU 有分很多種定位,上面舉例的「Ryzen(銳龍)」就是目前最常見的定位,其他還有比較低階的「Althlon(速龍)」、「A系列」和最高等級的「Threadripper(線程撕裂者)」。 不過人家有品質的背後就是昂貴的價格,而且越來越貴,不過這很正常,畢竟也要考慮通貨膨脹和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種種相關問題。 但這只是感覺,不影響使用就好,他出的快那是他的事,我們用的爽就好,Intel 就是一個穩字,不容易發生問題,送修的機率也小,所以感覺起來品質相對穩定。

cpu世代比較: Intel CPU 型號怎麼看?

AMD 非常推薦給本身有預算考量,抑或是喜歡自行組裝電腦的超頻玩家。 該品牌的強項為處理動畫編輯等影音作業,尤其在最新的 Ryzen系列上市後,更是將 CPU 性能提升至更高境界,無論是規格、效能、續航力和售價等都十分具有優勢,以整體表現來看,與 Intel 的差距可說是逐年減少。 2019 年的第 9 代開始才有的後綴,代表無具備核心顯示的處理器,必須搭配顯示卡才能顯示畫面,但價格也會比一般型號來的便宜一些。 追求 CPU 效能的朋友應該會對10代的 i K 很有興趣,有些程式運行需要高時脈需求,這顆單顆運算就能最高達到5.3 GHz,而且它一次有10核心,不論是要組裝工作機或遊戲機,基本上都能應付。 即使屬於較早研發推出的10代系統,但與11代同等級處理器相比依然擁有多核心的優勢,再加上消耗的功率也稍低,可說是相當穩定的款式型號,對需要進行多核心運算的使用者來說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只是以往 PCIe 只使用在中、高階的 CPU 上,現今終於也出現在 AMD Ryzen 3系列,可說是為有預算的玩家提供一個絕佳的平台!

  • 這就已經超過一般使用者的範疇了,通常只有電腦 DIY 領域比較資深的玩家才會接觸超頻,不然超頻對於一般人來說不需要也用不到,一般使用者只是要好好的、穩穩的用個電腦,沒必要搞得那麼複雜。
  • 只是以往 PCIe 只使用在中、高階的 CPU 上,現今終於也出現在 AMD Ryzen 3系列,可說是為有預算的玩家提供一個絕佳的平台!
  • 例如 R7-5800X 基本頻率是 3.8GHz,而 CPU 會視溫度、資源情況來動態超頻到 4.7GHz,但是還是要需要搭配可超頻的 X 系列主機板比較容易超。
  • 2019 年的第 9 代開始才有的後綴,代表無具備核心顯示的處理器,必須搭配顯示卡才能顯示畫面,但價格也會比一般型號來的便宜一些。
  • 大家都知道,Intel 基本上每年都在推陳出新,每一年都有新一代的 CPU 推出,今年已經推出到了 Intel 第 12 代。
  • 我搞電腦這麼久的經驗,常常遇到主機板秀逗、電源供應器老化、記憶體故障,硬碟壞軌,但唯獨 CPU 是最不容易壞的一個零件,為什麼呢?
  • 當然廠商為吸引消費者的目光,一定會持續推出比以往更高規格的產品,但當掌握使用需求,與各廠牌和各型號的特性以及優缺點後,就能順利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處理器了。

此處理器儘管時鐘頻率比同系列的10700K 稍微降低,但其全核 Turbo(渦輪加速技術,主要提高核心 cpu世代比較 CPU 的時鐘頻率來加快處理速度)速度僅比可超頻版本低了100MHz。 雖然其為鎖定倍頻的版本,仍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單線程和多線程工作負載的處理器性能。 對於平日只有上網瀏覽、觀看影片和收發信件的輕度電腦使用者來說,買太過高階的產品不僅價格不划算,還可能要加購其他配件,比如散熱器等額外支出。 從上述兩個廠牌中推薦4核心的 Corei3和 Ryzen3系列,除了速度相較以往的單核或雙核 CPU 要來更快之外,也能完美應付基本使用需求。

從高中時代開始撰寫部落格的多尼,在2016年大學畢業後即出版了「免送修! 免花錢! Windows 10升級、優化、疑難雜症、效能全面進化一本通」電腦相關工具書,深受使用者的一致好評。 除了在超頻玩家之間擁有一定的聲量與定位,該顆處理器也足以應付建築工程、藝術創作所需的運算需求,著實為該廠商的誠意之作。 相信讀者對 CPU 已經有初步的了解,接下來將由編輯部介紹市面上的人氣商品,來看看目前當紅的處理器吧。 相信有些讀者在使用電腦時不會只進行單一作業,比方在玩遊戲的同時,會瀏覽其他網頁或是觀看線上影片;又或是在編輯圖片時,會同時開啟別的網站搜尋素材等。 如果這時候 CPU 內含的執行緒(tread,又譯線程)數值高,就有助於同時進行多項作業。 下面將提供各項可以留意的功能,希望能更進一步協助讀者搜尋到適合自身的商品。

本篇沒有講太多深入和太硬的知識,只讓你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目前的市場現況,如果有仔細看完的話,對於你自己在組電腦的時候,會有一定的概念,起碼自己挑的時候可以有點方向,而不至於得完全依賴別人,甚至是給店家坑。 通常除非買世代相近的 CPU,不然如果你是要升級原本的舊電腦,而且隔了很多世代,那通常也要連同主機板一起換,不然腳位不合也沒辦法裝。 這篇帶你了解 CPU 該如何選擇,如果你懶得看也懶得比較,那本篇也都有附上對應每種需求的 CPU 選購懶人包和連結,點進去就能直接選購。 通常是給工業級的主機使用,對於專業領域或是設計需求的工作者,甚至企業用戶才會用到的等級,一般人不太會用到。 AMD 還有一種技術,就是 Ryzen 系列其實都可以超頻,但後綴為 X 的代表有「XFR 自動超頻技術」,可以擁有更高的超頻幅度。

附帶一提,除了 CPU 之外有些電腦還會另外裝載 GPU(繪圖處理器),對於預算充足的3D繪圖需求者來說,也會是一項不錯的投資。 因為很多時候在你購買的時候,店家會跟你說家多少錢可以升級成之類的,請務必要注意你所選的CPU,他推薦的不一定更適合你,有時候店家為了要清庫存,可能會用許多話術跟你推薦,你很可能多花錢還買到更爛的CPU…. 這裡我會把Intel跟AMD分開來,因為不同廠商的產品拿CP值來相比的話,比較不客觀,單純只看跑分的話,AMD因為售價比較便宜,還有超多核心數的情況下,CP值平均比Intel來的高。 基本上也是越多越好,以Intel-Core i7-8700為例子,它有6個核心12個執行續。

AMD 的 Ryzen X 安裝在具有8核和16線程的 AMD Zen 3架構中,成為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的主流力量。 遑論更擴大內核32MB 的 L3快取記憶體,種種追求效率的規格,均使這款處理器被玩家們備受肯定。 ,因為這種高階計算軟體,為了讓結果更加準確,可能會只支援單核或是雙核,也就是說他不支援多核心運算,所以你買再多核心,CPU也只會用一個核心去運算。 Intel® Core™ 處理器 i5-2500K 處理器屬於第 2 代,因為數字 2 列在 i5 之後。 所以大部分會組 AMD 的人要馬是因為性價比高,要馬是 DIY 超頻玩家,因為 AMD 對於超頻新手比較友善,即使不太會,CPU 也會自帶超頻技術,不用手動操作就能超頻,這也太方便了。 AMD 的 CPU 不同於 Intel,AMD 大部分的 CPU 是沒有內顯的,必須是後綴有 G 字母的型號才有內顯,不然一般的型號都得要搭配顯示卡才能顯示畫面。

代表嵌入式處理器(Embedded),是工業用的主機才會用到,一般想買也買不到,這種通常是嵌入在主機板裡的,也無法單獨販賣,只有企業有特殊用途才會需要。 每個後綴字母都代表不同的含意,用來分辨每顆 cpu世代比較 CPU 的功能,這個很重要,所以一定要看,因為這會影響到使用上很直接的關係。 上面講到系列決定性能的定位,但其實也不能完全看系列來決定一顆 CPU 的好壞,因為還有世代這個變數。 I5 則是最普遍的系列,中階效能,算是 CP 值較高的位階,也是一般人比較合適的等級,如果沒有特殊需求,i5 絕對是第一優先考量。

在考慮更換處理器以前,請務必確認預定安裝的 CPU,與要搭配的主機板規格是否吻合,因為即使是出自於同個廠商,也有可能出現針腳數不同等問題,導致彼此無法相容。 如果是想從頭組裝電腦的話,也可以先決定處理器規格,再尋找相容的主機板。 快取(cache)是用於儲存臨時文件的特殊空間,能夠記憶先前已瀏覽或開啟過的網頁和 App。 當相同的資訊再度被調出時就能迅速載入,對於每天需要使用一樣的軟體或網頁工作的讀者來說,這項功能可以節省不少時間、並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選擇 CPU 時可以將快取的容量列入考量。

就跟 Intel Xeon W-3175X 明明是 2018 年推出的,卻比最新的 i K 還要強的意思差不多。 大家都知道,Intel 基本上每年都在推陳出新,每一年都有新一代的 CPU 推出,今年已經推出到了 Intel 第 12 代。 而 AMD 是近幾年才追上來,整體來說還沒到達 Intel 那種長年霸佔寶座的帝王姿態,用戶使用時間整體來說也不算長,穩定性還沒有一個很有規模的說法。

而另一派說 AMD YES 的就是看準 AMD 的超高 CP 值而紛紛入坑,但也是因為 AMD 一系列的推出超佛產品急起直追,才能在短時間就累積了一群無 AMD 不歡的信徒,這幾年也在擂台上給了 Intel 一記連續組合重拳。 而這次發表的六款桌上型處理器,另一大亮點就是升級支援到 DDR5 和 PCIe 5.0 連接性,也是,DDR4 都用這個多年了,也該升級了。 大家都知道,做 CPU 的就兩大廠牌,Intel 和 AMD,一派人說 Intel 比較穩,另一派人說 AMD YES,你說哪個好? 大家都知道 CPU 是電腦中最核心的零件,沒有 CPU 一台電腦就無法運作,一台電腦效能好不好的關鍵因素也是取決於 CPU。 A:通常主要需要藉由 CPU散熱器協助散熱,但當環境太過熱或 CPU散熱器能力較差,這時候可以依靠電風扇之類設備幫忙。

由香港SEO公司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