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天壇懶人包

誕辰以農曆六月初六日虎爺,農曆九月十五日吳府千歲最為盛大,旅外鄉親都會返鄉參加。 演布袋戲及祝壽活動,吳府千歲誕辰時會筊選翌年爐主。 代天壇 元宗在位四十五年,親祀南郊五(開元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天寶元年二月二十日,六載正月十二日,十載正月十日,十三載二月八日)。 其面南的午陛則寬于其他十一陛,午陛(即南階)比其餘十一陛寬,是皇帝登壇的階道。

其亦是臺南縣政府選定的「八景八勝三園」之一、台61線、台84線、臺17線臺南段的重要旅遊景點。 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俗稱「天地牆」。 外壇牆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牆上開闢祈穀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日本昭和十四年(1939年),因為新都市計畫,市役所遷至鹽埕埔榮町高雄川(今愛河)西畔,即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闢有六門:祈穀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 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乾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穀壇,構成內壇的南北軸線。 民國一百零八年(2019年),因建築老舊,出現煙燻裂紋漏水等情形,進行大規模修繕,預計2023年完工。

代天壇: 天壇志工長期招募中

由於天壇屬於古代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祭祀建築群,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1998 年將天壇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日壇又名朝日壇,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太陽的地方。 太陽在古代也被看作是神,祭祀太陽的時間是每年的春分。 日壇是直徑10丈的圓形建築,正中有一座方臺,叫做拜神臺,邊長16米,高1.89米,面砌紅琉璃磚,象徵太陽,清代重修時改為方磚。 另一名專家也認同說道,「西安天壇是唐朝這個中國歷史上最鼎盛時代的某種象徵,而北京天壇是明清建築」,而明清時代的中國社會已經逐漸走向衰落。

儘管北京天壇興建至今,只不過將近六百年而已,可它卻代表著自古以來尊天敬神、天人合一的神傳文化精髓! 它始建於嘉靖九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起改稱皇穹宇。 乾隆十七年重修後為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築,用藍色琉璃瓦鋪設屋頂,象徵青天,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撐起巨大的殿頂,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構造精巧。

代天壇: 天壇公園門票價格

上層中心為一塊圓石,外鋪扇面形石塊九圈,內圈九塊,以九的倍數依次向外延展,欄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數,象徵“天”數。 2022年11月23日起,天壇公園祈年殿配殿、北宰牲亭、齋宮無樑殿室內展廳暫停開放,具體開放時間另行通知。 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 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

天壇建築的主要設計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 代天壇 在布局方面,內壇位於外壇的南北中軸線以東,而圜丘壇和祈年壇又位於內壇中軸線的東面,這些都是為了增加西側的空曠程度,使人們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後,就能獲得開闊的視野,以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 就單體建築來說,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圓形攢尖頂,它們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層層收縮上舉,也體現出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位於祈谷壇中央,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

代天壇

民國66年至78年且陸續雕塑西方佛祖、五師元帥、李府、溫府千歲等尊神金身奉祀。 其間神威顯赫,遠近馳名,信眾紛至沓來,香火日益鼎盛。 民國84年,以信徒眾多,祭祀空間嚴重不足,由時任主任委員之郭姓弟子倡議,鳩金購地興建廟宇於現址,於86年農曆10月動工,92年10月竣工,計費時六載,耗資近億,巍峨堂構乃成,是為現之「竹港玉勅代天宮」。 先農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諸神及舉行籍田典禮的場所。 先農壇的全部建築由內外兩重圍牆環繞,平面為北圓南方的長方形。

皇穹宇由環轉16根柱子支撐,外層八根簷柱,中間八根金柱,兩層柱子上設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撐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內滿是龍鳳和璽彩畫,天花圖案爲貼金二龍戲珠,藻井爲金龍藻井。 圜丘為潔白如玉的三層石築圓壇,是舉行祭天大典的地方,壇高一丈六尺,每層四面有九級台階。 壇面石板仍嚴絲合縫,平整如鏡,是我國石質建築的傑作。 壇上所有的石板、欄杆、欄板以及台階都與九字有關,因「九」字在古代常被用來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 例如從壇中心向外、三層台面,每層鋪九圈扇面形狀的石板 … … 台面中心的太極石,也有聲波反射作用,皇帝把這看作是天下萬民對朝廷的歸心和響應,所以將這塊中心圓石稱為「億兆景從石」。 天壇的建築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又巧妙地運用了力學、聲學和幾何學等科學原理,在古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代天壇: 天壇公園交通位置

院門外有走牲道與圜丘東欞星門相連,祭時臨時搭設走牲棚以運送祭品。 建築規整莊重,是中國祭祀建築中僅存的幾座神廚之一。 天壇主要建築在內壇的南北中軸線上,圜丘壇在南,祭天,有圜丘、皇穹宇等;祈谷壇在北,祈谷,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中間有牆相隔。 兩壇由一座長360米、寬近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橋(也稱海墁大道或神道)相連。 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樑殿、長廊、雙環萬壽亭等,還有迴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蹟。 2021年12月07日,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獲悉,天壇公園、陶然亭公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免費開放。

代天壇

是皇帝舉行祭天大典前進行齋戒的場所,位於祈谷壇內壇西南隅。 宮內建有無樑殿、寢殿、鐘樓、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禮儀、居住、服務、警衞專用建築,均採用綠色琉璃瓦,以兩重宮牆、兩道御溝圍護。 齋宮佈局嚴謹,環境典雅,是中國古代祭祀齋戒建築的代表作。 無樑殿即齋宮正殿,綠琉璃瓦廡殿頂,殿內為磚券拱頂,殿前月台崇基石欄,三出陛,正階13級,左右各15級。

代天壇: 建築特色

因為這是一座十分重要的禮儀建築,畢竟登臺祭天的人是皇帝嘛! 從唐高宗到唐昭宗這約近300年間,唐代相繼有17名皇帝親自登上這一座圜丘來舉行祭天活動,但唐人依然採取如此簡單、素雅的築造方式,這也難怪讓不少專家只感到驚奇。 此外,唐代圜丘的建築方式十分特別,因為整個壇體居然都沒有使用到一磚一石。 換言之,唐代天壇居然全部以素土夯築,台壁、檯面都是以黃泥來抹平,在外露的部分全部都抹上了一層白灰面,而這厚達0.4至1.1釐米的白灰和有穀殼、秸稈。

業經多年努力,本宮座落之土地終於民國九十四年間分割完成。 於土地分割後,本宮建物所座落之基地,其土地分為本鄉勝利段1016地號及同段1017地號。 為能使用勝利段1017地號國有土地,本宮於民國九十五年間特向國有財產局辦理承租。

代天壇: 天壇公園齋宮

為連檐通脊式的一面暖房,北面砌磚南面安設大窗門,俗名稱為“七十二連房”。 代天壇 代天壇 長廊中部偏北,有五間“神庫”,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庫房。 “神庫”西面是“神廚”,祭天時,在這裏製作供饌和糕點。

代天壇

祈年殿的平面呈圓形,直徑32米,高度38米,外觀為三重圓形屋檐,頂層屋檐為圓形攢尖屋頂,其上覆以鎏金寶頂,每重檐均用碧藍色琉璃瓦覆蓋。 大殿內屋頂天花用了九龍藻井,造型極其精美華麗。 大殿內外的柱子分佈,既是結構中不可或缺的構件,也是建築藝術中恰到好處的象徵性符號,分別代表了一年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二十四節氣。 整座大殿坐落於一個高達六米的三層漢白玉石台基上,橫向舒展的白色台基與豎直方向矗立的三重檐大殿,在碧藍的天空與周圍蒼松綠柏的映襯下,顯得高貴、優雅和舒展。 同一塊磚被同一人連續3年刻字,公安部門介入調查據此前媒體報導,位於天壇公園成貞門東側的老壇牆上,不少遊人亂刻亂畫,個別遊客甚至連續三年在牆磚上刻下「到此一游」。

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聽大臣言:“古者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 ”於是決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 代天壇 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方澤改名地壇。 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壇被廢,於十九年在壇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 西安天壇位于西安南郊天壇路南,初建于隋而廢棄于唐末,它是皇帝進行祭天活動的禮儀建築,也是西安作為古都僅存的較完好的皇家建築,作為 “唐天壇遺址”保護。 唐代21位皇帝除順宗、哀宗外均在此處進行過祭天的禮儀。

代天壇: 天壇公園歷史沿革

而主要建築上廣泛地使用藍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壇重視「陽數」、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設計,也是這種表現手法的具體體現。 天壇公園,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 天壇以嚴謹的建築佈局、奇特的建築構造和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 總佔地面積約270萬平方米,分為內壇和外壇。 主要建築物在內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條貫通南北的通道——丹陛橋,把這二組建築連接起來。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7年5月8日,天壇公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天壇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壇,合祭皇天后土,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整個面積比故宮(紫禁城)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 祈年殿的內部結構比較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僅用沉香木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 殿內地板的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帶有天然的龍鳳花紋,與殿頂的蟠龍藻井和四周彩繪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使整座殿堂顯得十分富麗堂皇。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旅居哈瑪星的北門郡居民,因為宗教信仰關係,募款購買湊町舊市役所之地,並建置寺廟以奉祀其家鄉神明-「南鯤鯓代天府」分靈的五府千歲、「蚵寮保安宮」蠔寮池王、清水祖師,是為「代天宮」。

  • 根據文獻記載,這一次發掘出土的唐代圜丘,最初經建於隋代,到了唐代,則又沿用了近300年。
  • 東殿殿內供奉大明之神(太陽)、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則是夜明之神(月)、雲雨風雷諸神神牌供奉處。
  • 據了解,這段「老壇牆」建於1420年(明永樂18年),1538年(明嘉靖17年)進行過局部改造,是體現天壇早期風貌的代表性建築。
  • 祭天禮儀即從歷史角度系統介紹中國古代的祭天禮儀,展示中國的祭天曆史即中國古代的祭天文化。
  • 針對可能出現的遊客聚集現象,市屬各公園已升級各項防控措施,確保疫情防控和春季遊園平穩有序。

從中國史書記載的三皇經歷的漫長歲月來看,神曾經直接傳授文化給人類,神傳文化經過時間淬鍊而能歷久彌堅,所以中國人對天有無限的崇敬,「敬天」不只是代表中國人信神,更體現中華半神文化的表徵與內涵同在。 神樂署在西天門外,是專門用來培訓祭祀樂舞人員的機構,俗稱天壇道院。 內有三進院落,前殿面闊五間,用於排演,後殿面闊七間,供奉神祇。 齋宮在西天門內,是皇帝在祭祀前的沐浴齋戒之所。 宮殿面向東,占地約4萬平方米,外圍有城壕環繞,內部房屋總共60多間。 大殿面闊五間,殿內沒有梁枋木柱,因此也被稱作無梁殿。

代天壇: 西安最深藏不露的文物古蹟(組圖)

圜丘壇的欄板望柱和台階數等,處處是9或者9的倍數。 最內一層有9塊石塊,而每往外一層就遞增9塊,中下層亦是如此。 三層欄板的數量分別是72塊、108塊和180塊,相加正好360塊。

1990年市政府組織搬走土山,恢復了齋宮與丹陛橋之間的景觀聯繫。 植物配置是天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天壇壇域寬廣,氣勢宏大,建築集中,在主體建築周圍密植松柏,使中心祭壇蒼翠環繞,形成一種莊重、肅穆、寧靜、純潔的祭壇氛圍。 祈年殿西柏樹林西側,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丁香林,佔地6300平方米,種有丁香240叢,樹齡近50年,在北京城已十分少見。 天壇菊花以品種多、養護水平高聞名遐邇,著名的有“瑞雪祈年”、“丹陛金獅”等。 皇穹宇院落位於圜丘壇外壝北側,坐北朝南,圓形圍牆,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築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 皇穹宇由環轉16根柱子支撐,外層八根檐柱,中間八根金柱,兩層柱子上設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撐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內滿是龍鳳和璽彩畫,天花圖案為貼金二龍戲珠,藻井為金龍藻井。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