梘頭9大優點

進入原始林後,坡度減緩,我們順著林蔭間小徑,攻向海拔881公尺高的向天池山。 隨後小徑向下,不久眼前豁然開朗,登山小徑變成康莊大道,進入向天池到了山友們熟悉的陽明山山區。 天元宮位處淡水區水源里,水源里日據時期地名是「水梘頭」大字,底下還有山子頂、破布子腳、白石腳、南勢埔、山仔邊、樹林口、鄒厝崙、社厝坑、埔子頂、瓦窯坑、大溪、楓樹湖、百六嘎等小字名。 過去山區有保甲路溝通這些聚落,近期在熱心登山隊努力下,溝通散布在淡水山區各聚落的保甲路一條一條都重現天日,有興趣的可注意。

梘頭

回顧此復育公園,其實就是在1970年9月間所啟用,位於基隆河畔窪地的「葫洲里垃圾場」。 由於當年只採簡單的覆土倒棄法,導致後來成為堆積如山且環境惡臭的「垃圾山」。 這個佔地15.5公頃的垃圾場,其垃圾堆置面積高達14.3公頃、體積有429萬立方公尺、高度最高曾超過60公尺。 至1985年因新穎的福德坑垃圾掩埋場完工後,市府就關閉內湖的垃圾山。 但歷經十多年的就地直接掩埋的垃圾山,除佔用基隆河行水區外,也嚴重影響附近的空氣、土壤、水源的乾淨。

梘頭: 在〈活動通知( 淡水山子頂古道〉中有 1 則留言

在天元宮斜對面水源橋下可見湧泉,是公司田溪的上游之一,也是水梘頭圳的起點。 梘頭 現今水梘頭上方為大型社區、高樓大廈,水源橋下則是附近居民裝水、洗衣服處,同時延伸出各水管線路往各個民家。 原先於內湖國中操場舉辦,源自於清治時期末年民間自衛以及類似鹽水蜂炮驅逐瘟疫的意象;民國85年(1996年)由內湖區公所指定為地方文化特色活動。 當時,淡水、三芝一帶農家不是種田就是種植茶樹、柑橘,原本有許多病蟲害,奉迎大道公出巡的庄頭,皆能免除病蟲災厄,米穀、茶葉、柑橘皆能豐收,好幾年下來神靈顯赫,廣受民眾歡迎。

堂址位於碧山路二號;碧山路入口百公尺處,左邊拾級而上的太陽堂,係於民國二十四年,從五常街遷建到此;當時,重建內湖太陽堂,是經過申請、爭辯後,由日治時期的臺北州知事破例同意。 每年農曆的三月媽祖聖誕進香季,內湖庄六角頭媽祖按例於農曆正月十九、二十日辦理;每次前往參加的信眾,約有三、四百名;藉著一年一度的中南部進香活動,增進彼此感情,更強化宗教信仰的力量。 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爭之後,日本政府在臺灣殖民地實施「皇民化運動」,著手壓迫民間宗教,進行「寺廟整理」,將神像集中管理;內湖地區的神明,多數就這樣被集中在碧山巖,少數「家神」不願被集中管理,所以有私自藏收於住家的土埆壁內的情形。 建於碧山路登山入口旁的太陽堂,能夠並列於眾廟之林,歷經重重關卡,由申請不成、辯論力爭,最後才由當時的臺北州知事(首長)破例同意重建。 漢人移民的宗教信仰,源自原鄉--中國大陸閩粵地區的傳統文化;「唐山公」甘冒生命危險,遠度重洋,隨身攜帶著故鄉的「守護神」(神像或香火袋),前往「險惡」的環境墾荒,精神上唯一的支柱,就是仰賴神明的庇祐。 梘頭 清乾隆中葉,拓墾業戶林秀俊,隨身的守護神「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神像,組成卅六人的「神明會」;另外,「內湖庄六大角」五尊神明的信眾,也組成「神明會」組織,分由各村莊輪流祭祀。

梘頭: 負責人同名的公司

原宮址位在松山區濱江街,於民國八十年底,因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施工而搬遷內湖。 福德祠神龕內供奉土地公、土地婆神像與簡公夫婦神主牌位,構成「雙雙對對」的搭配;一般的土地公廟,極少奉祀土地婆(內湖地區僅此一座)。 梘頭 簡公名乾恭,諡侃直,妻陳淑惠;清乾隆年間,是內湖開拓業戶何士蘭的佃農,畢生勤勞耕耘,田產面積約有一、二甲。 晚年,留有遺囑,稱將田產充作「…本庄福德宮為香燈(香油錢)…」。

9.港墘:位於港墘路底,基隆河北岸;「墘」就是「岸」,邊緣之義。 「粗糠崎」因其碼頭旁,恰有一碾米工廠,將稻殼(閩南語粗糠)堆放於岸邊;如遇下雨時,行人怕碼頭斜坡道路濕滑,選擇「粗糠斜道」爬坡而得名。 梘頭 8.番仔陂:分為頂番仔陂和下番仔陂兩地區(以成功路三段為分界線);頂番仔陂範圍包括現在的清白里與紫星里;下番仔陂有瑞陽、瑞光和紫陽三個里。 內湖國中校園東北角(成功路三段與陽光街口西南側)處,曾有「番仔陂」水塘;「番仔」陂之命名,疑與平埔族先住民生活在這附近,有地緣之關係而得名。 7.後湖仔:位於金湖路清白新村、干城新村一帶;「湖」意指盆地地形,「後湖」即是「內湖庄盆地後方之小山坳」。

日治時期,受到基隆河天然地理形勢的阻隔,對外交通聯絡僅依賴渡船和唯一的「內湖吊橋」,因為交通不便,農業社會型態的民風淳樸、善良,對宗教信仰活動積極參與,形成色彩濃烈的「民間宗教」。 人們心中的「守護神」如「開漳聖王」、「天上聖母」媽祖、福德正神等,農事方面的守護神「五榖大帝」、醫藥神「保生大帝」,自然崇拜以「黃石公」(或稱石頭公)為典型代表。 梘頭 最早期,由於漢民族移民的社會裡,受到「血緣」和「地緣」的因素,促使彼此牽親引戚結伴墾荒,聚集成庄形成部落。

上元節慶典活動,通常是從農曆正月初十,即拉開序幕;終日,都有上演布袋戲和信徒前來乞還米龜。 「夜弄土地公」遶境範圍,東起金龍路,西至內湖大陂(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旁),北鄰碧湖國小,南到成功路四段、湖光市場之間。 字面意思「梘」字意為木竹製的引水管水梘頭 ,是新北市淡水區的一個地名,位於該區東部,範圍大致為水源里不含西南端凸出部分、樹興里東北部條狀地區。

  • 民間信仰的「神明觀」(神明的世界),乃以中國傳統的帝王政治背景為架構;其至尊者為玉皇上帝(即宇宙帝王,或稱天公),統率三官大帝(或稱三界公;民間以堯、舜、禹帝為天、地、水三官),暨文武眾神明「治理」天下百姓。
  • 19.洲尾(洲仔尾):位於今週美里和行善里(三陽工業公司至麥帥橋之間)一帶;舊時,因基隆河流至此地,形成一片三面臨河的沙洲地,位處沙洲地的尾端,故稱為「洲尾」。
  • 八十八年底,由於該祠後方新建高樓住宅之故,將福德祠地基升高約五十公分整修工程,隔年元月十八日舉行入祠安座;當今,已呈現出一番新的祠貌。
  • 開基祖廟前下方的正殿興建,始於光緒十七(西元1891)年八月,由地方仕紳郭文鴻發動募捐,籌集貳仟伍佰圓而建成;民國十三年間,以約捌仟圓經費正殿重建。
  • 1920至1930年代間,陸續再闢建由庄役場到洲尾的「內湖至松山道」(今成功路3段、2段與新明路),以及可從梘頭經後湖仔越嶺,通十四份的「五分道路」。

並且配合臺北市因應全球化過程中的產業結構快速變遷,所以變更原有的內湖輕工業區為「臺北內湖科技園區」,藉此來吸引國內、外較無環境污染且高產值的相關科技領域之研發、設計為主的廠商進駐。 在沒幾年的光景之下,內科就打敗了竹科,躍身成為全臺身價最高的科學園區。 所以百年來,內湖地區重要的傳統吊橋與現代化聯外橋梁之數目,可說是位居臺北市第一。

梘頭

每年三月櫻花盛開季節,是淡水天元宮人氣最旺的時候,但是天元宮不是只有櫻花可賞,附近的聚落、古道同樣有迷人的景觀。 神轎是鐵製的,所以不會燒起來,當鞭炮點燃之後,你會聽到劈哩啪拉的聲響後,接著是「哄」一聲,像是爆炸一般,整個火光往天空竄成菇蕈狀,整個活動就很熱鬧,一般人可能也不會相信這麼傳統的活動會在台北市舉辦。 提醒一下這活動還是有危險性,鞭炮是不長眼的,之前有有報導過,曾有女學生經過被炸到眼睛倒至弱視,也有住家在窗台觀看時被炸到手指,建議前來參加活動的朋友一定要全副武裝,安全帽是不可免,另外有帶眼鏡的朋友就還好,沒帶眼鏡的朋友就要帶個護目鏡,接著煙霧都很大,口罩是必需的,不要赤腳或穿拖鞋,節慶當下也要平安渡過。 民國三十七、八年,地方長老請出碧山巖開漳聖王公、六大角天上聖母(媽祖)和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公,一起來指點出當今祠址;祠址是由老里長謝南的大舅舅捐獻。 信徒們發起樂捐,蓋了一座平房式的祠堂後,再請回土地公入祠供信徒祭拜。

梘頭

民間信仰的「神明觀」(神明的世界),乃以中國傳統的帝王政治背景為架構;其至尊者為玉皇上帝(即宇宙帝王,或稱天公),統率三官大帝(或稱三界公;民間以堯、舜、禹帝為天、地、水三官),暨文武眾神明「治理」天下百姓。 目前,已在區公所辦理登記手續的寺廟,分別為佛教四座:峰碧山圓覺寺、財團法人金龍院(即是金龍禪寺)、恆光禪寺、竹月寺。 道教有十一處:碧山巖開漳聖王廟、內湖承天宮、太陽堂、臺北護國延平宮、金碧宮、臺北市內湖區碧霞宮、三教山清靈宮、臺北慈光廟、福德祠(內湖庄六角頭)、梘頭福德祠、新坡尾福德廟。

湖區土地公廟「梘頭福德祠」已具有百年歷史,元宵節兩天前開放現場向土地公【求龜】,有金錢龜及點心做的平安龜,包含綠豆椪、咖哩酥、沙其馬、紅片龜等等…。 建議在活動開始就趕緊去向神明乞龜,依照預算及食量,才有較多種類及大小的平安龜可以選擇。 內湖區擁有「大湖、碧湖、成功、清白、彩虹河濱、成美右岸河濱、南湖右岸河濱、東湖樂活」等公園,其中又以擁有臺北市少數天然大湖泊且可踏青環湖的大湖(13公頃)與碧湖(16公頃)等兩座最為知名,早期碧湖公園旁的內湖大埤還可以讓市民划船。

基於「救命」等諸多的感恩、覺悟到報恩歷程,於是發心設立儒、釋、道三宗教為一堂的信仰處所,期望藉此匡正人心,改善社會風氣。 於正殿內,供奉三尊「鎮殿三寶神像」——開基神像、延平郡王戎裝神像和福建石井延平郡王神像。 民國七十一年間,因祠堂上方的屋瓦破舊不堪,信眾集資重建燕尾式屋脊新廟。 八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神龕裡的百年石雕土地公神像「不翼而飛」;兩個月後的某一天,被住在大直北安路的傅先生晨跑時,無意中在路旁踢到該尊神像;事後,從媒體得知尋找的消息,主動聯繫廟方領回。 八十八年底,由於該祠後方新建高樓住宅之故,將福德祠地基升高約五十公分整修工程,隔年元月十八日舉行入祠安座;當今,已呈現出一番新的祠貌。 現今,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日,祭拜六角頭土地公婆和簡公夫婦;同時,清掃簡公墓塚。

中田寮(忠寮)民眾便慨然將神像、香爐獻出,由淡水、三芝一帶村里八個聚落角頭輪流奉祀,八庄大道公便由此起源,後來添增中田寮一聚落角頭,才定為九庄輪祀的祭典,每一聚落角頭,先一年農曆三月十六日由爐主頭家迎奉,次一年大道公聖誕舉行聚落角頭的殺豬酬神、迎神繞境各式活動。 位於內湖路一段、港墘路、瑞光路、環東快速道路、民權東路所圍的「臺北內湖科技園區」,面積達上百公頃,根據北市府產發局在2019年年底的統計,此園區共計有5,299 家企業進駐,從業員工人數有166,322人,年產值高達 4 兆 4,462 億元,居全臺所有科學園區之冠。 回顧此一園區所在的時空發展,在1960至1980年代重劃之前,屬於內湖鄉的西南隅,是基隆河畔附近的農業區,區內仍可見農田、果園、磚窯廠、魚池等分佈其間。 梘頭 1988至1996年重劃階段時,由當年陳水扁、馬英九前市長團隊,規劃設計此區以無污染性且適宜臺北市未來可永續發展的輕工業用地為主,以市地重劃方式來整體開發此園區,面積高達143公頃,約5.5個大安森林公園,其中可作為建築用地的面積達96公頃。 1996年至今,重劃開發後釋出的工業用地,為了健全臺北市產業機能均衡發展,以及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