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104戰鬥機6大伏位

F-104S的主翼底下多出了兩個掛架,供其攜帶AIM-7E麻雀飛彈,另外兩個翼下掛架攜帶副油箱,纏鬥用的AIM-9使用翼尖掛架和機腹掛架攜帶。 一九八五年,加拿大空軍開始以CF-18汰換CF-104,到了一九八六年就將所有的CF-104除役,情況較好的CF-104交給了土耳其空軍與挪威空軍。 註:F11F-1F是F11F的改良型,纏鬥性能優秀,但推銷不順,沒任何國家購買,幾乎每次都是被F-104把到手的訂單奪走的。 就在這時,四處碰壁找不到買家的格魯曼F11F-1F超級虎式找上了航空自衛隊(註),空自也表示,比起諾斯洛普的N-156(日後的F-5A家族基礎構型)、洛克希德的F-104A、北美航空公司的F-100,他們對F11F-1F是更有興趣的。

f 104戰鬥機

1965年,F-104戰鬥機隨第479戰術戰鬥機聯隊在越南上空執行了短暫的戰鬥飛行任務,1975年,最後一批F-104從美國國民空中衞隊退役。 F-104G是F-104主要的外銷型號(即美國未採用),也是產量最多的型號,共生產1,127架,裝備西德、希臘、挪威、土耳其、中華民國、比利時、荷蘭、義大利、丹麥、西班牙等國家。 F-104G的需求是來自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F-84與F-86戰機的換裝需求,這兩型戰機在北約擔負空中攔截、空中作戰、對地攻擊與偵查等任務。

顯示器刻度為32公里,但由於無回波信號,距離刻度無意義,只能確定干擾源方向。 全機採用正常式布局,單發單座,兩側進氣,機翼為帶大下反角的平直翼,T形尾翼布局。 負責經營空軍軍史館的得意志公司表示,「F-104星式戰機傳奇」特展展期至今年9月底,在航空教育展示館中,另有展示F-104實體機,同時,為配合政府防疫,該館落實各項消毒、體溫量測與戴口罩等做法,請民眾安心前往參觀。

f 104戰鬥機: 中華民國空軍與F-100

XF-104是洛克希德公司根據1953年3月11日簽定的合同研製的原型機,共有2架。 由於原來計劃採用的J79發動機的研製進度趕不上飛機試飛的需要,所以XF-104裝備的是XJ65-W-6發動機,軍用推力為3540千克,加力推力為4630千克。 第1架(首飛時發動機還沒有加力裝置)和第2架原型機分別於1954年2月28日和10月5日首飛。 裝備1門固定式的20毫米M61“火神”6管炮,有2個外掛架。

此等情形下,被拿來當成密接支援機的F-104C在戰場上自然是栽了個大跟斗,被北越高砲擊落了三架,兩名飛行員喪生,一名飛行員被俘。 儘管如此,這十二架F-104A/B仍令印度空軍軍機聞之色變,曾有一架印度自製的Gnat攻擊機在返航時遭遇巴基斯坦的F-104A時立刻放下起落架,無任何損傷的降落在巴基斯坦基地投降。 一九六五年八月初,一場由喀什米爾游擊隊引起的衝突讓兩國未宣戰隨即進入戰爭狀態,為了有效反擊,雙方都出動了空軍支援,連帶的爆發了爭奪制空權的混戰。 f 104戰鬥機 Star mark看完了,寫得很好啊.只是說為啥哈特曼建議不要讓飛行員直上2馬赫飛機的會讓高層懷疑他的忠誠度? 在義大利空軍的F-104S-ASAM退役前,義大利空軍的F-104S-ASAM塗上各種華麗的塗裝,以最燦爛的衣著,告別了這個自己守衛多年的國家。 R-21G/H最重要的一項法寶非能導引AIM-7E的乘波導引器莫屬了,有了這項祕密武器,F-104S猶如鹹魚翻身,從只能纏鬥的舊式戰機擠身擁有BVR發射能力的前衛戰機之堂。

  • 由于高耸的T形平尾,加上F-104的高速度,常规向上弹射方式很可能造成飞行员与尾翼相撞,从而严重威胁飞行员的安全。
  • AIM-9 響尾蛇飛彈在當時還是發展中的飛彈,第一款量產型AIM-9A服役時間很短就被AIM-9B取代,因此搭配F-104A的即是AIM-9B。
  • 最受詬病的事故率,也在飛行員在接受有針對性地訓練後,顯著下降。
  • 有鑑於美國中止了對伊朗的軍火援助,伊朗當局只好自行複製組件,有傳指中國曾經幫助伊朗製造飛機零件,逐漸將F-14零件國產化,令F-14可操作至今;在此同時伊朗也轉而向前蘇聯、北韓和中國購買武器。
  • 此後,伊拉克宣報不再承認禁飛區(NFZ),開始部署防空飛彈及戰機,嘗試擊落進入的外國軍機,伊拉克的戰機只在沒有美軍預警機時才出動且行動經精心部署以避免交戰,因此美軍難以欄截。
  • F-104D最終生產了二十一架,全數配發四七九聯隊服役,退役後共同轉交波多黎各空中國民兵的兩個中隊,並衍生出西德空軍使用的F-104F。
  • 然而,印度空軍也非省油的燈,坎培拉式很快地便以低空飛行,將F-104A拉往其所不擅長的低空領域,星式的ASG-14T1雷達也無法偵照到利用地形回波隱藏身形的坎培拉式,大大增加了空戰的難度。
  • 為了補充損失的與老舊的RF-104G,台灣空軍從“阿里山8號”計劃引進的39架F-104G中挑選了飛行時數較少的8架F-104G改裝成RF-104G,其中前4架安裝了LOROP照相機,換裝計劃稱作“始安計劃”。

因此,常常望著飛高的米格十五興嘆的軍刀機飛行員們,最想要的就是一架能飛得比米格十五高、把那可恨的共產飛機打下來的戰機。 為安全起見,日本防衞廳在太平洋中的硫磺列島上空進行飛行試臉。 F-104C裝備的武器分為固定安裝的機炮和外掛的導彈、各種炸彈和火箭彈等兩部分。 顯示器刻度為32千米,但由於無回波信號,距離刻度無意義,只能確定干擾源方向。

f 104戰鬥機: 查看完整版本: 台灣空軍F-104星式戰機

西班牙的五架F-104G、兩架TF-104G為加拿大製造,在一九七三年除役,因天候乾燥、飛行次數較少,完全沒有任何一架損失。 f 104戰鬥機 F-104G機身內共有五個囊狀油箱,可攜帶3392公升的油料,主翼下可攜帶兩具740公升副油箱,翼端兩頭則各可攜帶一具645公升副油箱,同時可加裝洛克希德的可卸式探針空中加油管。 機翼前方為材鋁合金製的全翼展電動彎垂翼前緣襟翼、機翼後緣則為兩段的襟翼,內側段為降落襟翼、外側段為副翼,由液壓缸調整動作、電動制動器控制,加裝的機動襟翼使F-104G在五千英呎高度的迴旋半徑縮短了三分之一。 早在F-104C時,F-104便走向了多用途戰機的大道,F-104G亦是一款多用途的戰機,他不再侷限於單純的空優任務。 回到訓練問題上,西德空軍在接收F-104G前先接收了數架雙座型的F-104D,經過完善的轉換訓練,因此要說是否橫跨世代過大,還難下定論。

f 104戰鬥機

F-104全機採用正常式佈局,單發單座,兩側進氣,機翼為帶大下反角的平直翼,T形尾翼佈局。 外觀上由於不具地面攻擊能力,F-104J/DJ的操作重量比較輕,不用像F-104G一樣使用加寬的主起落架輪胎,主起落架艙門就沒有突出的腫包。 荷蘭皇家空軍為了更有效運用機隊與簡化後勤,研發供F-104G使用的偵照夾艙,可掛載於F-104G的機腹中線掛架。 於是荷蘭皇家空軍將所屬的RF-104G改回F-104G,出偵察任務時使用偵照夾艙出勤。

f 104戰鬥機: 限量 全新 現貨 1/48 Hasegawa 長谷川 國軍 中華民國 F-104 G/DJ 星式 雙座 戰鬥機

第一種是具有先進雷達、航電系統,速度快且能攜帶大型飛彈,負責攔截入侵我方領空的攔截機,如F-106等。 而另YF-104A具有高速能力的動力來源:J79-GE-3/3A是新式的優秀引擎,卻也擁有發動機動輒熄火、容易點火失敗等無法忽視的問題,可能是壓縮段設計不良所致,這些嚴重的問題也使美國空軍多架YF-104A墜機。 在設計戰機時,凱力強生團隊擔心F-104的T型尾翼會讓向上彈射的飛行員被T型尾翼攔腰斬斷________日後星式服役,確有不少飛行員撞上T型尾翼負傷、身亡,但鮮有攔腰斬斷的慘劇,便放棄了向上彈射的彈射椅,改用向下彈射椅。

f 104戰鬥機

根據胡壽根的描述,當時是向臺灣方向追擊RF-104偵察機時,于海峡上空经地面指挥调头,转而攻击後方的F-104G一個四機編隊,4架MiG-19中只有胡壽根获得射击机会发射30mm机炮弹48枚,進而擊落該編隊中的一架F-104G,MiG-19未有损失。。 f 104戰鬥機 也由於機翼過薄,F-104的機翼也幾乎沒有可用容積裝設其它航空機材,驅動副翼的液壓缸厚度就被限制在1英寸內以便於安裝。 f 104戰鬥機 而油箱、起落架等全部都裝在機身中,惡化了F-104本身的續航力。 然而J79後燃器的開發延誤,以及美國空軍要求整合AIM-9響尾蛇飛彈,導致F-104服役進度仍遭到拖延,直到1958年1月28日,首架正式量產型F-104A才撥交給美國空軍第83攔截機中隊服役。

f 104戰鬥機: 生產次型

F-104戰鬥機的設計一反當時美國空軍大型化、重型化的趨勢,強調輕巧與簡單。 1992年,儘管F-104S-ASA服役近30年,機齡已經老化,但是後繼機種:颱風戰機開發進度延宕,義大利空軍只好再從現役機中挑選狀況較好的作提升,除了加強機體結構外,主要在無線電與導航系統作提升,並加裝GPS導航裝置。 這批飛機一直到21世紀(2004年)才全部除役,是世界上最後除役的F-104。

據當時第八中隊的教官回憶,受訓時體驗到的與F-86相差很大,從前飛F-86F即使是未帶副油箱從離地到爬升至三萬五千呎也需十多分鐘,而星式機僅要一分半,也因為F-86F起飛時須以較淺的角度爬升,初次改飛F-104的飛行員常等到美國教官提醒才發現空速過大,趕緊拉高機頭。 美國軍援我國F-104A的原因很可能是F-104A小的作戰半徑讓他難以深入中國領空,也能增強我國的空防能力,大幅縮短我國與中共軍力差距之餘又不違背美國政府不贊成我國反攻大陸的立場。 事實上,早在一九五八年六月,一位試飛員在試飛F-104後便對F-104惡評不斷,其中就一針見血的指出這架戰機不適合纏鬥、速度過高、難以駕馭、操控性能不佳,並大膽且精準的預言,星式的服役歷程將被飛安問題所擾。 星式機為了要達到兩馬赫的高速,採用的短薄主翼,太過短薄的機翼導致氣流容易分離造成失速,T型尾翼又讓他極難做出改正的動作,往往一失速就無法更正。 一架F-104A被印度一架米格二十一突擊,先被紅外線導引飛彈擊傷後被機砲擊落,稍晚又有兩架星式機在執行護航任務時被米格二十一擊毀。

常规襟翼放下后,在其上表面会产生紊流,从而导致襟翼效率下降。 F-104则从发动机第17级压气机处引气至襟翼、机翼结合部,当襟翼放下至15度时,引气系统开始工作,当襟翼达到45度最大偏度时,引气系统也处于全开状态。 高压气流从襟翼铰链线处的狭缝沿襟翼上表面喷出,给附面层补充能量,减小了由于附面层分离而导致的紊流,从而提高了襟翼效率,F-104的失速速度因此减小了15节。 高效率的吹气襟翼大幅改善了F-104的低速性能,使得这种高速构形飞机能够满足空军的起降要求只能单向偏转的副翼。 由于翼展小,副翼操纵效率不高,而T形尾翼布局大迎角操纵性极差,二者共同作用是飞机一旦失控就可能进入尾旋。 F-104的薄机翼和同时代的米格-21的机翼前缘半径对比,即使同样注重高速性能,F-104的机翼前缘半径仍然要小得多。

f 104戰鬥機: ARMOUR 1/100 F-104 Aeronautica Italiana #5073 飛機模型【Tonbook蜻蜓書店】

眼看F-4E無法發揮自己大推力的優勢,其中一架F-4E收油門放減速版,速度下降到在失速邊緣,這是空戰術語中的首尾分離,不讓敵機有機會進行機腹攻擊。 F-104G在戰管單位的導引下鎖定目標機,並各自發射兩枚飛彈演習,全程都在烏雲之中,飛行員能不受空間迷向的影響完成演習,我國空軍的精良可見一班。 在一九六零年(民國四十九年)七月二十日,我國接收的第一架F-104B(編號4101)失事墜毀;隔年五月五日,我國接收的第二架F-104B也在清泉崗基地附近失事墜毀;一九六二年三月三日,一架編號4104的F-104B在清泉崗基地失事墜毀。 我國的F-104A/B機身塗裝與美軍的塗裝大致上相同,除了機鼻的雷達罩外,機身採金屬原色塗裝,進氣口前有四碼本軍編號,F-104A/B為42開頭,,垂直尾翼上有生產序號與本軍編號。 據第八中隊的教官回憶,第八中隊的教官在琉球美軍基地進行訓練時,恰逢菲律賓空軍的一批飛行員完成噴射機換裝,菲律賓飛行員極為驕傲的不斷炫耀著。

在最初的改裝計畫當中,F-14A+/F-14B只是一個中間改裝計畫,所有F-14B最後都將提升至F-14D的規格,最後卻因惡劣政治干涉取消。 F-104C是戰鬥轟炸型,裝備加力推力為7165千克的J79-GE-7發動機(軍用推力4540千克),具有有限全天候性能力。 1958的9月開始交付,1959年6月交付完畢,共生產77架。

1955年10月开始订购,总共生产了153架,1958年1月开始交付,同年12月交付完毕。 后来有部分F-104A战斗机换装成加力推力8120千克的J79-GE-19发动机。 由于这种飞机航程短和火力弱,特别是不能装备与地面“赛其”防空系统交联的数据传输设备,于20世纪60年代初全部退出现役转入国民警卫队的第151(田纳西州)、第157(北卡罗来纳州)和第197(亚利桑纳州)3个飞行中队。 在“柏林危机”期间,上述3个中队于1961年11月~1962年8月先后被动员重新进入现役,并在欧州展开,第151和第197中队部署在前西德,第153中队部署在西班牙。 紧张局势缓和后,3个中队的飞机再次配署给防空空军(ADC),分别划归第319和第331两个截击机中队。

  • 意大利空軍決定對F-104S 進行中期壽命改進,這項計劃稱爲F-104S ASA(武器系統更新)。
  • 由F-14A換裝發動機之後的編號最初為F-14A+,海軍生產38架全新F-14A+與及改裝48架F-14A為F-14A+。
  • 義大利空軍先後訂購2批共205架F-104S,裝備第、10、12、21、22、23等6個飛行聯隊。
  • F-104A-1和F-104A-5两批飞机装备MA-10(AN/ASG-14T1)火力控制系统。
  • 這4架F-104G平時和一般F-104G沒有差異,執行偵照任務時才將原本F-104G雷達與雷達罩拆下,換上裝有相機的長機鼻。

由美國洛克希德公司所設計的第二代戰機 F-104 Starfighter,是世界上第一架擁有兩倍音速的戰機。 美國從1960年開始,以阿里山計畫的名義將F-104出售給中華民國。 儘管這款戰機有很多令人讚嘆的戰績,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飛行意外頻傳,在台服役38年的過程中,空軍共接收247架各型F-104戰機,在全面除役前至少有114架失事,造成66名飛行員喪生的記錄。

基礎設計在1951年7月7日完成,在接受美國空軍審查後在1951年11月30日初步通過,美軍定名為F-100。 原型機在1952年1月3日決議下訂2架,在1952年2月完成簽約建造。 隨後加訂了23架F-100A,在原型機未出廠前,訂單在1952年8月已暴增到250架。 基本上F110也是這樣,由於噴管動作方式不一樣,停車後F110已經收縮的左噴管會在重力的作用下慢慢變回擴散狀況,故停泊狀態的F-14A+/D兩個噴管都處於最大狀態。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美軍連同34個國家的多國部隊在沙烏地阿拉伯執行沙漠之盾行動,以保護沙烏地阿拉伯。

緊張局勢緩和後,3 個中隊的飛機再次配署給防空空軍(ADC),分別劃歸第 319 和第 331 兩個截擊機中隊。 F-104A 截擊機的最後退役時間是1969年12月(第319中隊解散),前後總共服役 12年。 退役後的F-104A 飛機中,1 架改成 CF-104的原型機,3 架被改成超高空飛行訓練用的 NF-104A,24 架(含部分 YF-104A)被改成無人靶機,10 架買給了巴基斯坦空軍,25 f 104戰鬥機 架買給了臺灣,16 架買給了約旦。 YF-104A 是裝備J79 發動機的研制發展用的試驗機,開始裝備的是J79-GE-3,後來換裝成改進了加力燃燒室的J79-GE-3A,軍用推力爲 4,220 千克,加力推力爲 6,710 千克。

f 104戰鬥機

與交付美國防空司令部的F-104A相比,F-104C這款專為戰術司令部研發的戰機空重較F-104A輕二十磅,拜當時更為先進的J79-GE-7A一萬五千八百磅推力之賜,C型的戰鬥重量多出A型近兩千磅之多。 我國先前接收的部分F-104A在一九六七年經由美國之手轉交給約旦空軍,而我國在一九七零年獲得相對應的回報:阿里山六號計畫購入的二十二架F-104A/B,使用大推力的J79-GE-19型發動機。 美國防空司令部共有四個戰鬥攔截機中隊配有F-104A,第一個使用F-104A的是美國防空司令部在加州漢彌爾頓基地的第八十三戰鬥攔截機中隊,第一架F-104A交付的時間是一九五八年一月二十六日。 早在韓戰爆發前,洛克希德的首席設計師"凱力"強生(”Kelly” f 104戰鬥機 Johnsion)就有意設計一款能擊敗北美航空公司F-86的戰機,韓戰爆發後一年,美國國防部派員前往美軍駐韓基地調查,而凱力強生也在隨行人員之列。

f 104戰鬥機: ITALERI 義大利 1296 – 1/72 F-104G STARFIGHTER 星式戰鬥機

1982年以後第 202 中隊、第 203 和第 204 中隊先後換裝成F-15J 戰鬥機,1985年以後第 207 中隊散,到此日本的F-104J 戰鬥機全部退役。 冷戰時代,蘇聯為首的共產國家勢力所擁有之機載型反艦飛彈以及反艦巡弋飛彈,有能力對美國艦隊短時間內發射多枚飛彈,令美國艦隊在同一時間內受到多枚飛彈攻擊,也就是飽和攻擊。 為了防禦敵方的飽和攻擊,F-14配置休斯(Hughes)開發的AN/AWG-9長程雷達系統,配合專為此雷達而設計的AIM-54鳳凰飛彈(由於雷達系統與重量問題,其他戰機難以使用此型號飛彈),可以同時追蹤24個90km內的目標,並能同時對其中6個目標進行攻擊或欄截。 這是當時美軍海軍所擁有唯一的多目標同時接戰系統,另一個多目標接戰系統是9年後服役的神盾系統。

XF-104是根據1953年3月11日簽定的合同研制的原型機,共有 2 架。 由于原來計劃采用的J79 發動機的研制進度趕不上飛機試飛的需要,所以 XF-104裝備的是 XJ65-W-6 發動機,軍用推力爲 3,540 千克,加力推力爲 4,630 千克。 第1架(首飛時發動機還沒有加力裝置)和第 2 架原型機分別于1954年2月28日和 10月5日首飛。 裝備1門固定式的 20 毫米 M61“火神”6 管炮,有 2 個外挂架。 第 2 架原型機于1955年4月在試飛中墜毀,第1架原型機于1955年10月交付給空軍,1957年7月也在試飛中墜毀。

同時,第一架在俯衝時超音速以及世界上第一架裝備空對空飛彈的戰機,也都是 F-86。 它的家族後來衍生出 F-100 超級軍刀(Siper Sabre ,或暱稱為軍刀45)戰鬥轟炸機,是第一架能在平飛狀況下超音速執行作戰任務的戰鬥機,也曾大量軍援北約各國。 接替機種為衍生於 F-100 的 YF-107A(Ultra Sabre,後來競標時為 F-105 擊敗)。 中華民國空軍前後一共接收14架雙座的F-100F,118架單座F-100A以及4架RF-100A偵察機,幾乎所有美國空軍沒墜毀的F-100A最終都移交給中華民國空軍使用;在民國47至50年軍援F-100主要撥交四聯隊,民國59年的軍援機則撥給了二聯隊操作。 因為損失了這些後勤人員,此後空軍的F-100機隊妥善率便急遽降低;原本499聯隊全聯隊操作F-100,到1980年代只剩48中隊仍少量運用,但在1984年6月至8月間連續發生3起墜毀事故,逼使空軍在1984年9月5日將超級軍刀機完全除役。 由於A-6的退役,而且無後繼機,F-14在1990年代被賦予對地攻擊任務,但因為F-14的主要任務是艦隊防護,對地由其他戰機負責,起初F-14使用無導引的炸彈。

空軍方面因為擁有大量現役F-104,因此在下一代攔截戰機F-X計畫(也就是後來開發經國號戰機的鷹揚計畫)中,早期的鷹揚構型受到F-104型機、特別是J79發動機極大的影響。 1988年,空軍新竹基地F-100機隊全面除役,實施阿里山十號計劃,經美國協助向北約組織會員國採購除役的F-104型機,空軍新竹基地也開始全面換裝F-104型機。 1993年至1996年,空軍實施「天安特檢」計劃,執行F-104機隊四階段汰除,第一階段檢整75架現役,第二階段降為44架現役,第三階段降為32架現役,第四階段降為16架現役。 美國空軍對於普惠解決F100渦輪扇發動機問題的消極態度不滿之下,決定與海軍合作發展第二來源,也就是獲勝的奇異公司F110渦輪扇發動機。 空軍用來換裝F-15與F-16,海軍則為飽受批評的F-14更換。 由F-14A換裝發動機之後的編號最初為F-14A+,海軍生產38架全新F-14A+與及改裝48架F-14A為F-14A+。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