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葬必看攻略

園內種有吉野櫻、八重櫻、流蘇、金毛杜鵑、平戶杜鵑、茶花、桂花等22種近2萬株四季輪開花木,加上各式草花,一年四季百花盛開,無疑是先行者永居的好去處。 ▲張郡庭理事在座談結束後,特別邀請喪家家屬,在崇璞園葬區現場進行完整的樹葬流程示範,過程中的用心引導令人動容。 ▲臺灣環保自然葬協會策劃樹葬儀程發表會,旨在提醒大眾,儘管樹葬強調簡約,但葬禮應有的「溫度」卻不能因此被簡化掉。 喪葬習俗 樹葬是樹居的反映,因此,樹葬也是原始生活在葬俗上的遺存。 喪葬習俗天葬 天葬是蒙古、藏族等少數民族的一種傳統喪葬方式,人死後把屍體拿到指定的地點讓鷹(或者其他… 自然葬 自然葬,不同於一般的花葬、樹葬、草坪葬——留有骨灰,同時在小型紀念碑上刻有逝者名字。

對於判決逆轉的理由,閻王是如此解釋的:亡者生前所犯罪行,倘若能得到陽世的人真心原諒,地獄即不再追究罪責。 郭慧娟理事長表示,隨著時代進步,葬法日漸多元,臺灣的喪葬文化也開始轉型,大致上是以簡禮、短喪、薄葬為主要趨勢。 但是,在追求簡約、效率、環保的同時,往往反倒忽略了傳統的喪禮功能——藉此抒發悲傷,並透過親族的相互支持,走過失親之痛。 在中國等東亞各國,泰國等東南亞各國的很早時期,都有這種習俗存在。 葬 這種“風葬”或稱“樹葬”大概就是《蒙古秘史》里記述的“林中百姓”所特有的一種古老的喪葬習俗。

樹葬與植存這種環保葬,就「環境面」來說,不需要額外墓地也不造墓碑,可讓土地持續的循環利用,不會造成死人跟活人搶地的窘境,對環境來說是友善的。 就「經濟面」來說,因為政府目前大力推廣,目前的費用非常便宜甚至有些地方是免費的,而對留下來的親屬來說,也是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對著花朵樹木緬懷過世的親友,也是一種美好的感念! 就「文化面」來說,在火化之前的傳統禮俗還是可以繼續遵循,只差在後續祭拜家屬可以選擇使用線上祭拜去簡化相關流程。 樹葬是將火化後的骨灰經研磨再處理後裝入可被大自然分解的紙或環保紙袋內,或以灑葬的方式放入土中,並植花草樹木在上方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葬骨灰,且不記名、不立碑、不造墳,經過簡單的追思儀式,等一段時間後,骨灰化作春泥回歸大自然,延續生命的永恆。 經再研磨之骨灰,於裝入本處免費提供之容器後,由管理員陪同並由申請人選擇將往生親友之骨灰埋藏於詠愛園樹葬區內,讓其化為春泥、伴著大地長相眠,讓生命在大自然裡延續。

  • 共同討論,設計出符合現代人,可以無憾面對生死的服務體驗。
  • 另外,因焚燒紙錢容易造成空氣汙染,該網站也提供電子祭拜服務,透過網站進行拜土地公、燒紙錢等。
  • 就「經濟面」來說,因為政府目前大力推廣,目前的費用非常便宜甚至有些地方是免費的,而對留下來的親屬來說,也是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對著花朵樹木緬懷過世的親友,也是一種美好的感念!
  • 而就實際面來說,環保自然葬為我們及後代留下的是長存的地球,還能讓我們在未來掃墓時,抱著與家人相聚、出門郊遊的愉快心情,而不是沉浸在失去摯愛的痛苦當中。
  • 也可說是:「讓遺體化作春泥、回歸大地, 避免環境的破壞,樹葬、花葬地點節省土地的資源,提升殯葬文化及人的精神內涵」。
  • 參加葬禮親友此時可以至誠恭敬心,逐一輪流灑土蓋穴,或獻上花朵及花瓣,行禮恭送亡者入土;再將骨灰罐或骨灰袋週邊先以泥土填滿至罐頂或袋頂,並回填挖開之泥土,最後將原有草皮覆回蓋滿整平。

這種在人死亡後,不在我們有限的地球上佔有空間,讓人的軀體在失去生命後,如凋花落葉般回歸自然,化為塵土的「自然葬」方式,為吾等眾生展示了一切空無的禪理,也為臺灣自然葬的推動,做出示範與大貢獻。 台灣喪禮流程,從過世到出殯平均需要13~15天,喪禮程序會因為家屬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或是家庭因素有所不同,充分了解喪禮流程的重要性和意義,即能為往生者多盡一份心力,家屬破碎的心也能因此得到些許安慰。 ○○○先生(女士),生於民國○○○年○○月○○日;歿於民國○○○年○○月○○日,並於○○月○○日舉辦告別儀式,與諸位親友道說再見後隨即火化,且於○○月○○日植存在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回歸大自然懷抱,與日月星辰大地為伴,精神永存。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為了具體演示環保葬儀程,精心拍攝了一部樹葬流程示範短片,只可惜礙於時間和場地硬體限制,無法在發表會上播放分享。 不過,楊師兄特別指出,無論有沒有宗教信仰,樹葬都需有兼顧人文關懷的儀式,以楊子規劃的流程為例,大致可分為五項重點: 前行講解; 誦經迴向; 骨灰樹葬; 祈願祝禱; 獻花祝福。

殯儀館儀式及火化:會先於火葬場火化,之後將受葬者骨灰研磨再處理,然後裝入殯葬管理處免費提供可分解之棉紙袋,待火化人員確認完畢後便會於申請文件上註明「已完成骨灰再處理」,由申請人將骨灰攜回。 就經濟面來說,一般公墓約8千元起,造墓至少也需6萬元起跳;出殯相關費用約10萬元起;公立骨灰塔位平均也需約2萬元。 樹葬 而各縣市推廣環保葬都有一定補助,以新北市來說,推廣期間免使用費;若參加聯合公祭,從追思會,火化,到植存都是免費,且政府會事先安置好環保葬前置作業,民眾可省下一筆費用。 環保葬不需要墓地也不造碑,土地持續循環利用,火化後的骨灰直接置入植存穴中,對環境來說是更友善。

例如藝人李傑聖的父親就以海葬的方式拋灑骨灰;而最知名的莫過於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圓寂後,就以植存的方式葬在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為眾多台灣人示範了不建墳塚、不立碑石的環保葬禮,也是對空無禪理做出最好的身體力行。 目前樹葬區面積計約19,400平方公尺,15,900個樹葬穴位。 葬區不立墓碑、不記亡者姓名,將先行者骨灰置入穴位後埋藏,讓生命與自然合而為一,既保有入土為安的傳統,又不占用土地空間,土地資源得以永續循環使用。 依照2003年施行的《殯葬管理條例》規定,將骨灰研磨後,裝入可分解的玉米罐後,埋入深約50-60公分深的洞穴內,然後再覆土、植草。 目前台灣實施樹葬已有15年,原本預期骨灰埋藏地下將在2年後分解,但黃裕銘指出,各縣市政府若未事先評估各葬區的土壤土質;溼度太高或黏性過高的土質,都可能造成骨灰不易分解的原因。

樹葬: 樹葬和植存有什麼不同?申請方式、費用、下葬流程、優缺點總整理!

骨灰磨得再細,也無法完全分解,而土地不斷翻新,舊有的骨灰被翻至表面上與新骨灰翻攪再一起,難免會造成民眾觀感不佳。 樹葬需經由管理,在公墓中的樹葬區域挑選好區位和穴位,以及確定下葬日期,經巡察員實確認範圍位置後才可開始進行。 死後「不造墳」「不立碑」「不留記號」,不再佔有空間,不給地球造成負擔,讓一切回歸大自然的「自然葬」順勢產生,並迅速被人們接受,且獲得很好的發展。 「自然葬」是近幾年來經常被提及,並且迅速發展的新式葬法,由於自然葬與今人對「綠色地球」的環保意識相符合,所以很快地這一新式葬法獲得許多人的認同和履行。

樹葬

政府補助:因人口密集與響應環保需求,政府鼓勵民眾採用環保葬,因此各縣市皆有提供補助,甚至已放置在塔內的骨灰政府也鼓勵改以環保葬遷葬,一樣能夠享有補助。 另外,現在許多人家裡都寵物,許多人也希望自己心愛的寵物在過世後,可以施行環保葬,因此,某些地區也開設了寵物專屬的「祕密花園」,提供寵物灑葬的服務。 樹葬 家屬可以透過政府的網路線上追思系統,或親臨環保葬現場緬懷,也能在家中祭祀,依照自己的宗教信仰舉行追思。 台北市花葬區陽明山臻善園自102年年底啟用,位於陽明山龍鳳谷遊客服務站旁,園區面積8,200平方公尺,目前共設置18個葬區、5千個花葬穴位。

黃裕銘主任建議,政府殯葬主管單位應盡速進行科學性的實驗,建立相關數據,規範出樹(植)葬的葬區設置與骨灰埋藏作業標準,達到「回歸自然」與「重複使用」的環保樹(植)葬理念。 例如藝人李傑聖的父親就以海葬的方式拋灑骨灰;而最知名的莫過於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圓寂後,就以植存方式葬在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為眾多台灣人示範了不建墳塚、不立碑石的環保葬禮,也是對空無禪理做出最好的身體力行。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採用新式環保葬的場地是不是不多? 目前總共有台北、新北、宜蘭、桃園、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金門等16個縣市提供環保葬,範圍涵蓋北中南東及離島。

樹葬: 相關新聞

有些法師提倡樹葬是因為沒有後代無所謂,但是有子孫後代的人,千萬要留意。 如果這個骨灰沒有找到很好安頓的地方,魂魄不安子孫就不安,留再多的財產都枉然。 近年常被討論的樹葬跟海葬,聽起來很環保又浪漫,今天要用認識魂魄的角度,讓大家了解安葬的方式對我們其實大有影響喔。 灑葬:直接將骨灰灑在公墓內的泥土或植物上,不過為了避免風吹導致塵土飛揚,現在灑葬多以將骨灰直接埋進土內的方式進行。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願意在此毫不藏私地分享樹葬儀程做法,主要是想藉此告訴一般民眾:只要禮儀人員心存恭敬,願意處處用心,「樹葬」其實可以有不一樣的做法與風貌! 除了為親人送行祝福,家屬更可透過親身參與圓滿至親「人生最後一件大事」的過程,有效宣洩悲傷、撫慰心靈。

內政部自民國90年起開始推動環保自然葬,根據統計,95年有200多件,到了105年有6774件,近10年成長約20倍,顯示確實有愈來愈多民眾認同環保自然葬。 殯葬管理處分析,民眾考量後代子孫漸少,盼減少繁複祭祀,才考量選擇參加環保葬。 由殯儀館聯繫金山環保生命園區﹙法鼓山﹚、三芝櫻花生命園區確認可進行植存之日期,並通知家屬於當日自行將骨粉攜至園區進行植存。 樹葬及植存,兩種都是屬於環保葬,環保葬的起源主要是因為台灣地狹人稠,土地入不敷出,以長遠眼光來看,即使是土葬或是增建靈骨塔都可能會造成太大的土地負擔,因此近年來政府也逐步推廣環保葬。 傳統觀念:部分家屬會考慮到樹葬不記名、不立碑、不造墳,無法慎終追遠,且傳統觀念祖先的墳墓風水將影響到後代子孫的運勢,這部分仍需時間與家族長輩溝通才能順利推動環保葬。

這樣的人,對於自己的死亡和身後事,經常也是以豁達與脫俗的方式處理。 而近幾年來環境保護意識高漲,更讓許多人反省到一個人死後留下的,應是生命創造的價值,而不應是一丘黃土墓園或一棟水泥骨塔。 這些年因應時代社會結構改變而地位崛起的毛小孩身後事亦然。 三、當日欲陪同申請人登船海上拋灑骨灰者,需檢附身分證明文件影本,因受限船舶容量及載客安全性,每一名額只限兩位家屬登船參加。

由禮儀師陪同家屬一齊誦讀,藉著向佛陀恭敬祝禱,來為逝者與生者祈福,家屬亦可從中獲得心靈的撫慰。 這樣簡陋的「樹葬 SOP」,別說是對往生者的祝福了,連恭敬心都蕩然無存,家屬失去親人的悲傷更加無從宣洩了。 真相工作室由陳政翰創立,主旨遠離宗教正視生活實事求是不迷信,盼世間人能夠以理智看待玄學祖先事,並好好拜祖先。 主要經營項目:靈界翻譯溝通、祖先陰陽連線、寵物溝通及代寫祖先牌位內板等,多年來幫助許多人遠離宗教回歸生活正軌。

要想著自己有永遠的過去,也有永遠的未來,這是接受死亡最好的心理準備。 誠如歐陽克言秘書長所言,短短十年,國人對樹葬的接受度就呈現大躍進的趨勢,為親人選擇樹葬的比例成長了一倍有餘,從 15% 一路攀升至36.9%(統計至 106 年為止)。 聆聽完金母的夢中告白,閻王隨即撤除了原本的有罪審判,改判金自鴻無罪,不必打入地獄受罪,可以立即轉世投胎。

當祖先或父母往生後要找一個山明水秀、山脈連綿的「龍穴」,是能量集中、藏風聚氣正能量很強的地方,將棺木或者是撿完的骨骸放在龍穴中,是一種超智慧。 黃裕銘主任說,從植物根的吸收來論,樹(植)葬埋藏骨灰的深度,應該在地面下20-30公分為宜。 而骨灰在埋藏時,最好能夠磨細,並拌入土壤,溶磷菌,有機物等,加速骨灰分解。 黃裕銘主任指出,骨灰在土壤中是可以被「溶磷菌」、「菌根菌」等微生物分解,並由植物的根吸收。

樹葬

骨(灰)骸存放設施寄存遷出證明影本(骨灰(骸)由代理人代為遷出者,另應檢附原申請人出具之遷出委託書影本)。 而且,後續家屬也一樣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向已逝親人表達追思,例如祭拜家中牌位、跨越時空線上追思,或是至安息骨灰的園區獻花,都不減表達慎終追遠之思情。 人死後,終究黃土一坏,與其讓蛆蟲啃食,倒不如火化成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無論是樹葬、灑葬、海葬、花葬,都是透過大自然的洗禮,讓生命經火化蛻變,而脫胎換骨,浴火重生,來得自然,走得輕鬆安詳。 以土地永續利用的角度來說,節省土地資源,對於後代子孫是件好事,再加上,台灣跟日本一樣未來少子化趨勢難以抵擋,祖先可能面臨無人祭祀的窘境,若以環保葬方式,可以減輕子女負擔。 一旦進行樹葬就無後悔餘地,因為骨灰如同覆水難收,撒出去後再難找回,家屬樹葬前做好功課且勢必要三思而後行。

除了不為後代環境留下負擔,更重要的,也是一種亡者對於家人的體貼。 花葬與樹葬園區多半禁止點香、燒紙錢,部分人會在清明節聚會望著海邊遙祭親人、對著花朵樹木緬懷過世的親友,或依照不同信仰方式追思。 在台灣樹葬有廣義及狹義的定義,依照《殯葬管理條例》第二條第十款,把「樹葬」定義為:指於公墓內將骨灰藏納土中,再植花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之安葬方式。 狹義的「樹葬」則是相對於「花葬」、「草葬」…等詞彙,即依骨灰拋灑或植存地點的周圍環境不同,而各有不同之稱呼。 周圍環境種植有樹木/喬木者,如松樹、楓木或櫻花等,才會稱為「樹葬」。

樹葬: 把「樹葬」定義為:指於公墓內將骨灰藏納土中,再植花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之安葬方式。 圖/聯合新聞網

也可說是:「讓遺體化作春泥、回歸大地, 避免環境的破壞,樹葬、花葬地點節省土地的資源,提升殯葬文化及人的精神內涵」。 樹葬 德恩禮儀社支持樹葬的推動不僅是愛護自然環境,更是落實環保的實際行動,對於選擇樹葬的客人未使用禮儀服務中的骨罐,可轉換為代辦手續之工資及樹葬相關用品。 德恩也提供葬儀用品愛心捐贈,將用不到的骨罐或其他葬儀用品,以亡者的名義免費提供給需要幫助的人。

花葬同樹葬一樣將骨灰妥善處理後,裝入可分解的紙或環保紙袋內,不立墓碑,不記亡者姓名,管理員陪同下由申請人選擇將往生親友骨灰埋藏於園內,讓其化為春泥、伴著大地長相眠,讓生命在大自然裡延續。 經再研磨之骨灰,於裝免費提供之容器後,由管理員陪同,由申請人選擇將往生親友的骨灰埋藏於樹葬區內,讓其伴著大地長相眠,讓生命在大自然裡延續。 申請通過後,即可安排骨灰研磨,待研磨完,將骨灰裝入台北市殯葬管理處所提供的免費容器後(其容器材質應易於自然腐化,且不含毒素成份。目前多使用玉米澱粉製作、可分解的骨灰罐。),民眾便能在管理員陪同下將往生親友的骨灰埋藏於臻善園花葬區內。 樹葬是指將骨灰研磨處理過後,裝入可被大自然分解的紙或環保紙袋內,樹葬不立可讓人識別的墓碑,也不記錄亡者姓名,存放於樹木的根部或拋灑在特定區域的區域,讓人死後與自然合而為一,不占用土地空間也有助於環境綠化,樹葬這樣的禮儀方式在一些先進國家逐漸風行。 樹葬採循環利用方式,強調不立碑、不造墳、不進塔,將遺體火化後,骨灰經特殊研磨處理後,葬埋於綠草如茵的園區內,回歸大自然。 園內不得私自設置任何標幟及設施,且不得焚燒或放置香燭紙錢等祭品,符合本市推動「節葬、潔葬、簡葬」的綠色環保殯葬理念,提供市民優質環保的殯葬空間。

出境生命禮儀前篇簡單介紹過了環保葬,我們了解到了所謂「殯葬」,殯的部分,環保葬跟傳統葬禮都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只有下葬的方式。 環保葬是近年來才興起的概念,英國早在1993年就推動環保自然葬,是最早推動的國家,後續環保葬的概念又慢慢推行至美國、北歐、日本、紐澳等國家。 日本在2008年時,火化率就達到99.85%,為世界第一,同年瑞典及丹麥火化率皆達75%以上,英國為72.45%,紐西蘭70%,澳洲則為65%。 而各國因民情不同,環保葬盛行的方式也不同,例如日本靠海因此不少民眾採用海葬,而丹麥、瑞典、挪威三國除了紀念花園之外,也設置海岸墓園,供民眾提供多元選擇。 環保葬又分為:樹葬、花葬、海葬、灑葬和植存,以自然景觀代替過去的墓碑和墓園,讓死亡不再只有哀傷的情緒,雖然沒有替逝者留下實體的實體居所,不過卻達到了「回歸大地」,也能減少傳統喪禮、祭拜造成的環境破壞。

樹葬

是指將骨灰埋入穴中,再種植花苗或樹苗於上,或於樹木根部週圍埋藏骨灰。 灑葬則是以拋灑或埋藏骨灰的方式,不立墓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讓骨灰歸為土地的一部分,永續循環於世上。 然而,「火化遺體」後再以土葬或是靈骨塔的的方式安置遺骨,對台灣這個小島來說,依然會耗盡太多土地資源。 就土葬而言,一般常見的墳墓小則3-4坪,豪門家族動輒購地上百坪也很常見。

  • 通過植物和雕塑藝術的運用,改變了傳統墓園壓抑、沉重的氣氛。
  • 狹義的「樹葬」則是相對於「花葬」、「草葬」…等詞彙,即依骨灰拋灑或植存地點的周圍環境不同,而各有不同之稱呼。
  • 周圍環境栽植花卉(灌木或草本)者,如玫瑰、杜鵑或茉莉花等,稱之為「花葬」。
  • 就土葬而言,一般常見的墳墓小則3-4坪,豪門家族動輒購地上百坪也很常見。
  • 樹葬是將火化後的骨灰經研磨再處理後裝入可被大自然分解的紙或環保紙袋內,或以灑葬的方式放入土中,並植花草樹木在上方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葬骨灰,且不記名、不立碑、不造墳,經過簡單的追思儀式,等一段時間後,骨灰化作春泥回歸大自然,延續生命的永恆。
  • 但我也看到一個遷葬糾紛的新聞,主要原因是後代子孫「不順的人想改運,順遂的怕壞風水」。
  • 近年新設的樹、灑葬區都會檢測土質,如果是黏土就會進行土質改良,問題已不常見。

備妥死亡證明書正本、申請人身份證件影本,向辦理樹葬的縣市政府(可到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查詢)提出申請。 以上即是簡單的樹葬和植存的流程、優缺點介紹,冬瓜行旅也有提供樹葬,也提供花葬、海葬與植存。 對於選擇環保葬的客人,未使用禮儀服務中的骨罐,可轉換為代辦手續之工資及相關用品。 如有任何相關問題也歡迎聯絡冬瓜行旅,將有專人替您服務。 樹葬 樹葬 環保:樹葬為環保葬的一種,最直接的優點即為對環境友善,沒有過多的儀式、無須耗費不必要的資源,骨灰回歸大自然延續生命的永恆。 法鼓山聖嚴法師日前圓寂,他的遺體荼毗後,今天以不建墳塚、不立碑石、不封不樹、不留記號的方式,把骨灰值存在臺北縣金山生命園區。

環保自然葬(簡稱環保葬)是指人死之後,將遺骸燒成骨灰,不做永久設施、不放進納骨塔、不立碑、不造墳,避免破壞環境、節省土地資源。 宜蘭縣立殯葬管理所(員山福園)表示,福園的土是砂礫土,透水性強,骨灰會隨著雨水溶解,沒有全聯會反映的現象。 若是黏土,黏著性強,骨灰倒在土裡,就像麵粉黏在土上揉在一起,不易隨著水溶解,會有結塊情形,但透過土質改良可以改善。 近年新設的樹、灑葬區都會檢測土質,如果是黏土就會進行土質改良,問題已不常見。 葬儀全聯會理事長李濂松說,許多殯葬業者反映,骨灰就算磨得再細,放入土中也無法分解,不僅如此,遇到水還會結成塊狀,這是因為骨灰經過高溫燃燒,已經碳化、鈣化,無法再與周遭土壤融合;因而翻土重複使用環保葬地區時,常見骨灰遭掘出地面。 人;園區墓道空周邊連接福德坑復育公園步道以及富德靈骨樓旁的枕木階梯,與周邊環境未明顯區隔,為開放式設計。

樹葬

死亡證明書正本、申請人身份證件影本等資料,向有辦理海葬或劃定海域的縣市政府提出申請。 委託葬儀業者或第三人代辦時,須檢附申請人委託書,受委託人身分證正反面影本1份與私章。 結合科技,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網」提供線上追思功能,部分縣市政府(臺北市、臺南市、高雄市、宜蘭縣以及金門縣)架設「生命紀念網」,讓民眾能夠打破時空的藩籬,隨時隨地追思祭拜祖先,解決以往一年僅一次的祭祖儀式。 植存:在政府劃定的特定綠化地點拋灑或埋葬骨灰,與灑葬的差異在地點的差別(公墓外),植存需在公墓外的政府指定地點,如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等地。 【早安健康/吳慧禎、李宇涵報導】基於人口膨脹,環保需求,政府鼓勵採用樹葬、花葬、海葬、植存等環保葬,名人也紛紛以身示範,如資深瓊瑤劇演員李麗鳳以樹葬歸塵;藝人黃鴻升以花葬長眠於陽明山。

目前法規已規定不得超過8平方公尺,以長遠眼光來看,即使是土葬或是增建靈骨塔都不是好辦法,因為會造成太大的土地負擔,因此近年來政府也逐步推廣環保葬。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長期照顧不僅成為重大的公共政策,善終議題普遍受到國人的關注。 可是,妳/你知道,骨灰植葬可能產生結塊不化的結果,無法達到土地再利用、進行新一輪的樹葬,也遠離了環境保護與土地永續的初衷。 日前在中興大學一場「骨灰如何有效分解交流研討會」中,與會的產官學各界提出了骨灰、花瓣、樹葉、沙土分層堆疊淺層埋藏為有效分解骨灰的樹葬新法。 臺灣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環保樹葬、植葬,但卻出現骨灰結塊不化情形。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主任黃裕銘教授認為,目前樹(植)葬的葬區規劃與骨灰埋藏方式有許多可以檢討與改進的地方,建議主管機關應該盡速進行科學性的實驗,確實掌握骨灰分解的環境與速度。

「環保葬」節省土地資源又環保,但也有許多人擔心亡者「居無定所」、無法「入土為安」,更傳聞有人海葬,卻託夢親友喊:「好冷」。 華人過去重視身後事和陰宅風水,如今環保葬打破傳統,讓往生者回歸自然,也毋須堪輿,從風水信仰的角度來看,風水師認為恐使先人生魂不安寧、影響後人運勢。 以下整理全國各縣市可實施環保葬之地點、葬式、聯絡方式及收費標準,也提醒您以下相關資訊以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實際公告為準。 禮儀公司建議欲提前規劃身環保葬後事者,可以至各縣市政府的殯葬管理處填寫該意願書。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