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 比較9大優點

NUEIP 人易科技日前取得 ISO / IEC 27001:2013 資訊安全管理系統,通過認證不但代表了第三方國際機構對人易科技資安上的認可,也深化了企業客戶對 NUEIP 雲端企業管理平台的信賴感。 Canalys 這次排名統計,PC 的定義除了桌電、筆電,還包括平板電腦──對蘋果來說,就是 Mac 和 iPad 結合。 按照這規則,蘋果共出貨 2,207.5 萬台電腦設備,比第三名的惠普多 300 多萬台,比第一名聯想僅少 140 多萬台。 據 Canalys 近日數據,今年第三季世界 PC 市場(包含平板電腦)排名,蘋果同期相比增長率高達 40.9%,份額高達 17.7%,位居世界第二。 IDC 數據顯示第三季,蘋果 Mac 設備出貨量達 689 萬台,比去年同期 495.9 萬台增加 38.9%──雖然排名第四,但增幅為前五名(依次是聯想、惠普、戴爾、蘋果和宏碁)最高。 據調研機構 IDC 10 月數據,今年第三季全球傳統 PC 市場(包括桌機、筆電和工作站)出貨量達 8,127.22 萬台,與同期相比增長 14.6%。

m1 比較

在發表會之前,大家謠傳 MacBook Pro 搭載的 M1 晶片,升級應該會命名為 M1X 或 M1 Pro 或 M1 Max,果真蘋果正式推出 2 個 M1 晶片升級版,分別是「M1 Pro 晶片」及「M1 Max 晶片」。 在 Mac 電腦上成功調用 T2 晶片能力後,最初欠缺 CPU 與 GPU 處理器,讓蘋果決議由移動式設備在近年串起,更讓 A 系列仿生晶片加速成熟,如今蘋果將兩款晶片整合集成在一顆 Apple M1 晶片上。 自從 iPad Pro 搭載 A12X / A12Z 處理器後,在效能就能與 x86 處理器一較高下,如今蘋果也藉由花費 10 年在移動式設備上的累積設計能力,這個去除 Intel 局自 2016 年就開始展開,到至今 iPad Pro 上的 A12Z 處理器算是稱霸移動設備市場。 Intel 全新 10nm 筆電處理器跑分流出 根據外媒《Wccftech》的披露,Intel(英特爾)最新的第 12 代 Alder Lake 處理器的相關跑分數據已……

m1 比較: 差異之處

再觀察一下,Cinebench R23四輪跑分的CPU功耗與溫度變化情況(該曲線並非不間斷測試,每兩輪Cinebench R23跑分之間會有大約3秒的間隔;採樣頻率為500ms記錄一次)。 在Cinebench R23多執行緒跑分期間,CPU將近滿載的情況下,CPU package溫度全程維持在95℃左右。 而CPU package功耗,首輪測試有飆到131W的狀況發生,首輪測試的大部分時間也維持在了100W以上;從第二輪開始,功耗從100W掉落到93W附近,過了一會降至88W。 單純從外部來看,2022款ROG幻16的散熱設計、模具和2021款比起來變化並不是很大,但仍然能夠看出一些細微差別,比如最下方的那根熱管位置有些許調整,記憶體插槽的方向好像變了。 從重量、體積來看,ROG幻16並非純血統遊戲本定位,而更偏全能筆電。 也就是性能發揮理論上不會像遊戲本那麼彪悍、但明顯優於輕薄筆電;便攜性比遊戲筆電更好、卻不及輕薄筆電。

m1 比較

M1使用蘋果為iPhone及iPad 設計A系列晶片的經驗來設計桌機級SoC。 前者是用以加速繁重作業,像是呼叫應用程式的效能,而後者則在省電同時執行較低負載的任務,像是上網。 在功耗部分,蘋果也用 PC 筆電(MSI Prestige 14 Evo)進行比較,稱 Apple M2 晶片只要花費四分之一功耗,就能夠達到 Core i7-1260P 的 12 核心處理器 90% 峰值效能。

m1 比較: 電腦王網站地圖

一方面 M1 看起來很優秀,且堪稱 Mac 發展史上的革命性轉變;另一方面,基於 M1 m1 比較 晶片的全新 Mac,軟硬體體驗到底如何,還有不確定性。 手機功能不斷推陳出新,鏡頭越來越多顆、螢幕從平面變成曲面,但你覺得實用嗎? 一名網友表示,朋友嫌棄三星(Samsun)手機S22 Ultra曲面螢幕不好用,常「誤觸到邊邊」,讓他直呼難道曲面螢幕至今仍是「中看不中用」嗎?

m1 比較

Rosetta 2是蘋果macOS Big Sur的自動軟體翻譯工具,可即時將為Intel處理器撰寫的程式碼,轉為和M1相容的程式碼,等開發商為新晶片撰寫及組譯軟體。 Geekbench的多核心運算測試結果多核測試也差不多,M1得分7395,險勝16吋MacBook Pro的Core i9的7,067分,使Mac Pro的Xeon-W以8,632表現最佳。 這也表示,M1已超越今天許多Mac晶片,和許多高效能晶片相比也不遑多讓。

身為蘋果迄今最強大的晶片,M1 強的不僅硬體技術層面,也體現在軟體生態變革;它也預示電腦產業的技術方向,即個人電腦設備最終有可能走向與行動設備的某種生態融合,並由此煥發出新生機。 當然,蘋果自研晶片的最新最強之作,M1 還有一個最大優勢:支援新 Mac 設備執行 iOS 和 iPadOS App──這將大大豐富 Mac 的應用生態,同時增強和 iPad、iPhone 等的協同能力。 新年穿新衣、戴新帽,還要換上新的3C產品,不過這個「特例」似乎只有日本獨享! 蘋果(Apple)將在2023年1月2日至3日推出「48小時期間限定」買指定蘋果產品送特製「兔子AirTag」及Apple Store禮品卡的活動,禮品卡最高竟可以拿3萬2000日元,剛好這2天要前往日本遊玩的人可以搶購一番。 總結來說,先了解自己使用的軟體有沒有支援多核心運算、會不會使用到 ProRes 加速器、對於 GPU 要求度高不高,再來決定該怎麼選擇才是最適當的做法。

相較於最大型 PC 筆記型電腦的最高階獨立 GPU,M1 Max 使用減少達 100 瓦的功耗,即可達成相近的繪圖處理性能。 圖表顯示 M1 Max 搭配高達 32 核心的 GPU,能在減少達 40% 功耗的狀況下,實現與高階小型專業級 PC 筆記型電腦同等級的圖像處理性能。 筆者作為文書工作者,主要情況下還是使用電腦居多,iPad Pro 只是我的輔助和娛樂工具,因此升級誘因沒有那麼大,所以我不會選擇升級,除非蘋果真的打通了 Mac 與 iPad Pro 之間的界線,真的可以做為主要的生產力工具時,那我才會毫不猶豫選擇換代升級。 作為蘋果花長時間介紹的 Liquid Retina XDR 顯示器,是這次的重點升級項目之一,Liquid Retina XDR 的相關技術在這邊就不多贅述了,簡單來說蘋果就是把專業型電腦顯示器 Pro Dispaly XDR 放進了 iPad Pro,使得在顯示效果上更鮮豔、色彩更精準、亮度更高。 先從最基本款的 M2 與 M1 來看,乍看之下都是 8 核心的 CPU,但前者使用台積電第二代 5nm 製程,效能夠再提升 18%,且 GPU 最高數量進一步增加至 10 核心,記憶體也開放擴張至 24GB,並有快一倍的記憶體頻寬。

m1 比較: 分享

如今電池技術一直尚未有革命性變化,又加上筆電需要兼顧續航與效能下,低功耗的 ARM 處理器問世後,也將會成為未來 x86 處理器朝向大小核為發展方向,Intel 在無法將功耗壓底之前,都會持續受到 Apple Silicon 系列處理器帶來的極大壓力,也會讓更多廠商開始朝向 ARM 發展。 沒錯,這次是真的「64 位元桌上型電腦等級架構的 M1 晶片」,iPad Pro 迭代換新這麼多年,這次終於用上了實際意義的「電腦晶片」。 我們都知道去年 A12X 更新到 A12Z 來說,只是圖形處理器(GPU)解封而已,從 7 核心的 GPU 提升至 8 核心,其他部分完全沒變,只有記憶體大 2G 而已,也有許多報導表示:「根本就是同一顆處理器,只是蘋果把 A12X 封印起來了」所以相較於去年,今年的 M1 可說是巨幅提升,CPU 提升 50%、GPU 提升 40%。 Intel 以多種測試數字來比較搭載 Apple M1 晶片的 MacBook Air 及 MacBook Pro,但更強調軟體相容性,這也是當前的優勢,此外,也強調使用者體驗的 Evo 認證,如 1 秒喚醒、長效續航、快速充電與高速 Thunderbolt 4、Wi-Fi 6 規格…,讓消費者找到最貼近使用需求的筆電。 根據 TechInsights 的資料,蘋果多用了大約 2.1 倍的晶片來實現 M1 中 2 倍的 CPU 和 GPU 核心。

M2 晶片多處理器性能比 M1 晶片高出 18%M2 晶片散熱設計功率(TDP)目前尚未公布,不過從官方給出的續航力來看,大概和 M1 TDP 相似,預計 M2 TDP 也會達到 20W 或 25W,畢竟在推動高效能,相對也要更大瓦數才能夠達到 18% 以上提升。 與最新 m1 比較 10 核心 PC 筆記型電腦晶片的整合式繪圖相比,M2 晶片在同等功耗下帶來快 2.3 倍的效能。 最新 12 核心 PC 筆記型電腦晶片需要使用極大功耗才能讓效能提升。

m1 比較: 發表評論

M1 Pro 與 M1 Max 擁有 Apple 設計的媒體引擎,能夠加速影片處理,同時最大化電池續航力。 M1 Pro 也包括專為 ProRes 專業影片解碼器所設計的加速功能,允許播放多道高畫質 4K 與 8K ProRes 影片串流,且功耗非常低。 M1 Max 更加進階,影片編碼速度比 M1 Pro 快達 2 倍,且配備兩個 ProRes 加速器。 藉由 M1 Max,全新 MacBook Pro 能在 Compressor 用比前一代 16 吋 MacBook Pro 最多快達 10 倍的速度轉碼 ProRes 影片。

m1 比較

但是在多核心的 CPU 跑分上就可以看到明顯的差異,M1 Ultra 可以來到 的高分,確實也幾乎快要是 M1 Max 多核心跑分 的兩倍。 從以上 M1 與 M2 MacBook Air 價格比較可發現,其中 M1 與 M2 晶片之間僅價差 NT$7,000元,如果預算足夠,比較建議直衝 M2 MacBook Air 會比較好。 最新 M2 MacBook Air 「星光色」和「午夜色」剛好也呼應新款 iPhone 13 、iPad mini 6 和 iPad Air 配色,在「星光色」比起原本銀色完全不同,就像是淡色香檳色調,不像是金色有種我就是土豪金霸氣感,而「午夜色」則是呈現出深色海軍藍調,較適合想走低調入線商務人士。 要是考慮能夠隨身攜帶、不佔體積,能夠讓人一眼看出你買的是全新 MacBook Air,反而 M2 款 MacBook Air 比起 M1 MacBook Pro 會更有購買價值。

如果想要入手 iMac 的話,到底應該要選擇 M1 版本的 iMac 或是相較之下比較便宜的 Intel 版 iMac 呢? 根據 TechInsights 的資料,M1 的整體系統快取比 A14 少了 25%,其整體裸片尺寸比 A14 大了 37%。 首先,M1 增加了 CPU 和 GPU 核心的數量、L2 快取以及 DDR 介面的數量。

更小的 IceStorm 核心在 A14 和 M1 中都使用了相同大小的 L2。 數據顯示,搭載英特爾 i9-9880H 處理器的 Mac Book Pro 16 吋,兩次單核跑分分別是 104 和 1,215,多核跑分是 6,464 和 ,6812──無論單核還多核,表現均不及搭載 M1 的新 Mac,單核性能差異尤其大。 但如果是從 Intel 晶片或者他牌筆電跳槽過來,正考慮要不要選購 MacBook Air,除非預算就是只有 3 萬元,要不然直接選擇全新的 M2 MacBook Air 就對了,畢竟 Apple 也沒有把 M1 MacBook Air 降價販售,所以秉持著買新不買舊,長時間用下來也不會後悔當時怎麼不直接攻頂。 所以,如果原本就已經是 M1 的使用者,除非鍾愛這次新推出的顏色,以及想要感受 M2 帶來 CPU 提升 18%,GPU 提升高達 35% 的效能,要不然似乎沒有更換的必要。 看完 M1 與 M2 MacBook Air 規格比較後,大多數能夠了解新舊款差異,這些改變並非只是單純外觀和處理器改變, 嚴格來說今年 MacBook Air 改進相當顯眼,蘋果給的規格也相當有份量,如果先前看過瘋先生是否建議入手 M1 MacBook 分析文,有忍耐現在入手 M2 MacBook Air 確實是最佳時機點。 M2 MacBook Air 搭載全新 1080p 高畫質 FaceTime 前置鏡頭,比起 M1 MacBook Pro 前置鏡頭只有 720p ,也顯示 M2 款與上一代機型相比,相機擁有倍增的解析度與低光源表現,要是經常需要視訊開會,反而要選擇 M2 MacBook Air 會更適合。

實際上,蘋果M1晶片的彪悍更多的還在於達成相似性能和體驗(如日常工作)只需要低很多的功率值。 Corei H這顆晶片之上的核心顯示卡(下簡稱核顯)是祖傳96EU的Iris Xe。 作為核顯它其實已經算彪悍,但它在規模上與M1 Max頂配的32核心GPU完全無法相提並論,這項跑分也能看到兩者間的差距。

  • 以上遊戲測試對比中的ROG幻 版資料僅供參考,而且這份資料的樣本量也並不算充足。
  • 沒錯,得益於統一記憶體架構,GPU 和 CPU 能夠共享所有記憶體資源,讓 SoC 在 CPU 計算和圖形任務處理時能夠更快地傳遞數據。
  • 不過2022年款與2021年款的這兩個對比物件,可不只是GPU方面的差異。
  • 這次的測試多加了SPECviewperf 2020,這是個專業應用等級的圖形測試,測的內容是市面上比較流行的一些真實應用的渲染任務,包括3ds Max、Maya、Siemens NX、SolidWorks等。

針對今年年初許多新發佈的第12代Core遊戲筆電/全能筆電的GPU升級GeForce RTX 3070 Ti/3080 m1 比較 Ti,可一說的是絕大部分筆電的遊戲性能提升都相對有限,ROG幻 款算是相當不錯。 另外該測試中,After Effects的測試結果存疑,不知道是的測試流程有問題,還是AE與C4D的版本問題。 將Core i H的CPU package功耗透過XTU工具分別限制在35W、45W、65W和90W這幾個階段上(PL1、PL2均設為對應值),來看看與M1 Max滿載時的比較結果。 首先在單執行緒性能方面,從測試來看,讓i H的一個P-core滿載大約也就需要35W左右的功耗,所以單執行緒性能整體上是差不多的。

不知道有了E-core的加成,接下來要上市的第12代Core輕薄筆電會不會有出人意料的續航提升,起碼在續航上要在蘋果面前找回點面子吧。 在常規使用距離下,CPU和GPU風扇都達到6,400RPM轉速,可以讓雜訊飆到57dBA附近。 但有一說一,ROG幻16這款筆記型電腦在日常使用中非常安靜:深夜時分,風扇1,800RPM轉速基本都聽不到雜訊(似乎和風扇扇葉的設計有關);這一點在同檔性能發揮的筆記型電腦產品裡的確非常友好。 這種多媒體創作專案,理論上會是M1 Max的絕對長項,蘋果對Mac設備的定位非常清晰。 蘋果針對這個市場,為M1 Max配備某些常見的專用硬體單元,自然在效率方面優於競爭對手。

而相比之下,Intel 的 UMA 限制了 GPU 可使用的記憶體資源數量。 而基於 PCIe 獨顯的 Re-Bar 又只允許 CPU 單向讀取顯示卡記憶體,不允許 GPU 反過來使用 CPU 使用的這部分記憶體。 沒錯,得益於統一記憶體架構,GPU 和 CPU 能夠共享所有記憶體資源,讓 SoC 在 CPU 計算和圖形任務處理時能夠更快地傳遞數據。 所以說很明顯的,M1 版 MacBook Pro 與 MacBook Air 效能上差異真的不大,主要就差在其他附加特色,如:MacBook Pro 螢幕比較好,視訊鏡頭與麥克風品質更高、多了 Touch Bar 等等,就看你覺得多花 NT$9,000 而獲得這些值不值得。

  • 多核光柵處理方面,Mac Pro和16吋MacBook Pro超越M1,但M1仍然展現出它的實力。
  • 除非你的工作上有非常大量的影片剪輯、程式資料分析、數位編譯演算或是電影特效模擬需要進行,因為 M1 Ultra 可以同時處理 18 軌的 8K ProRes 422 影像,並且具有 800GB/s 的超高速記憶體頻寬,可以輕易地處理非常大量的資料,否則一般的影像剪輯、3D 動畫製作、廣告特效模擬,基本上使用 M1 Max 應該都綽綽有餘。
  • 根據Geekbench網站測試新晶片跑分,M1晶片的性能優於所有iOS設備。
  • 螢幕亮度也從原本的 400 尼特升級為 500 尼特,支援 10 億種顏色,讓照片和電影看起來更鮮明。
  • 其一是受限於處理器,4800 MT/s的規格是需要分頻的;其二是許多媒體提到DDR5記憶體延遲比較高會影響某些應用場景的性能(如遊戲_——筆者私以為這一點在筆記型電腦平台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反倒是更高的頻寬使整個系統受益頗多。

前10分鐘的CPU性能穩定度維持在最初跑分的98%左右,測了大約半小時,後續結果也大差不差,半小時以後性能也有首次跑分的97%。 另外有必要一提的是,ROG幻16背面的腳墊挺高,這應該是相當利於散熱的設計。 與此同時,螢幕頂蓋支援180°開合(甚至可以超過180°),在螢幕開合超過一定角度後,螢幕會將底座支起,為底面散熱形成更大的空間,這些對於其性能發揮都應當是有價值。 大方向上,散熱系統的核心應當還是華碩之前宣傳的Thermal Grizzly的液金,Arc Flow m1 比較 Fans雙風扇,貫穿CPU、GPU和VRM電路的6根熱管。可擴展性支援上,主機板上預留了一個M.2 PCIe介面,和一個DDR5記憶體插槽;原本出廠就有的那條來自美光的SSD硬碟(圖中位於散熱片下方)也可以自行更換。 當然除了比較M1 Max之外,透過這次ROG幻16的體驗,筆者還期望瞭解當代偏高性能的全能筆電,其性能表現大致走到了哪兒,以及持續性能發揮如何。

M1只是蘋果第一款M系列SoC,以後可能還會有M2、M1X等次世代晶片,用在蘋果未來中到高階Mac電腦。 m1 比較 而如果M1對上Intel處理器就這麼有看頭,未來的版本更令人期待了。 作為相片編輯工具,Affinity Photo相當吃處理器資源,且仰賴GPU和Metal來加速作業。

CPU 以 4 個高速核心和 4 個高效核心所組成,當執行瀏覽網頁或閱讀電子郵件等簡單任務時,MacBook Pro 會使用高速內核來延長電池續航,但對於多系統密集型任務(如照片和影片編輯等)則使用高效內核。 與高效內核相比,高速內核在提供用戶日常任務所需的效能同時僅使用十分之一的功率。 另外,從目前 Arm 架構處理器已經陸續進展至 5nm 製程,相較其他 x86 架構處理器仍停留在 7nm、10nm m1 比較 製程階段,以相同尺寸可容納電晶體數量,以及相同電力可驅動執行效率來看,Arm 架構除了 PC、伺服器端的軟體相容性仍相對不足,包含在效能、功耗表現都已經超越 x86 架構。 至於 Arm 架構處理器效能表現,實際上在近年內持續有大幅增長情況,尤其 Arm 本身更提出針對筆電等大尺寸裝置使用的 Cortex-A78C CPU 設計,而目前也有不少廠商已經藉由 Arm 架構打造伺服器等級處理器。 以目前來看,考量散熱、電池容量等因素,使得 M1 處理器僅能在相對狹小的 SoC 晶片空間設計內讓 CPU、GPU、NPU 等元件,與記憶體佔用位置取得平衡,但在未來處理器產品設計,確實有可能針對需求進一步加大記憶體容量。 另外從此次推出三款機種,僅有新款 Mac Mini 與 13.3 吋 MacBook Pro 額外搭載主動散熱風扇,可以猜測是在用於新款 MacBook Air 的 M1 處理器設計基礎,透過升頻等方式提高運算效能,藉此讓新款 Mac Mini 與 13.3 吋 MacBook Pro 能有更高效能表現,並且符合不同產品使用效能定位。

m1 比較: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