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師7大著數

相反的,若是想要成就佛道而不發大慈悲心,欲證成佛果者,無有是處。 諸位要明白,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從何而來呢? 就是從情欲淨化而來,以大智慧化導感情為大慈大悲,化小我為大我,以獨善其身化為兼善天下,以個人觀感化為整體的觀感,處處都是為眾生著想,眾生的苦難就是菩薩的苦難,眾生的快樂就是菩薩的快樂,沒有彼此自他相對立的分別,一律平等相待,打成一片,這是菩薩具有無量劫修行的風範。

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引發,是永遠要受情欲的支配而帶來輪迴的。 Madhyama-pratipad)妙行。 約自己而言,可證成無上佛道,約眾生而言,可度化無盡六道四生,本著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中道妙行,名為悲智雙運菩薩。 Bodhi-sattva)在修行的過程中,每位行者其個性志向皆有不同,有偏獨善其身的,有偏兼善天下的,其心境不外乎三種性質:一、悲增菩薩。 Vasana),煩惱塵埃,無明妄惑努力精進淨化,所謂大死一番即是,不然法身慧命焉能復甦!

眾生為了情欲,因而造了無量的業障,自食其果,如人挖陷阱,不料自陷其阱。 四十二章經云:「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情欲的生活過習慣了,自以為情欲生活是正當的,是合法的,是名符其實的,就這樣被情欲所束縛而不自知。 無奈的就是有情都是以情欲過活,如膠如漆,越粘越深,難以自拔,有情假使一旦失去了情欲,就像失去了生命一樣,生活沒有方向,失去了依靠,茫然失措,身心覺得乏味,失去了情欲比死更痛苦,真是要他的老命,可見有情就是以情欲為生活,以情欲為命。

如本法師: 如本法師:守口業的果報

六道輪迴不出身語意三業,身口意三業可令人墮入十八地獄;亦可令人上升人天;欲證成無上菩提,轉凡入聖,亦須依此三業而修證,因修證而超越解脫。 也就是說,我出生之時,佛早已入涅槃,無法見佛聞法,名為佛前難;我命終之後,佛出世人間,大轉法輪,廣度無量眾生,我卻不在人間,無法見佛聞法,名為佛後難。 如本法師 佛出現於世,為人天導師,令諸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有緣者乃得值遇,因而一一得度,超越生死;若生在佛前佛後者,由業重緣薄,既不得見佛,亦不得聞法,重重障礙,遇佛甚為艱難,故名佛前佛後難。

常對國內自修自利之出家和尚,屢屢勸請其出山,為芸芸眾生苦難分擔,為如來繼慧命,可見其為教、為眾生悲願之一斑。 地清法師弘法利生,前後創建台灣佛頂山朝聖寺小琉球道場、台南報恩講堂、台南左鎮道場、苗栗縣三義道場,培育僧才,弘傳佛法,廣納眾生,並長期護持世界各地佛教寺院或蓋醫護站、認養喇嘛不遺餘力。 年,前往屏東縣小琉球借屋潛修,島上佛教徒聞知有位身著百衲衣的僧人在此地修行,渴聞佛法之心油然生起,尋至法師修行的小屋請法,法師心眼明澈,開示法要無不直指人心,於是大眾請求帶領共修,說法解惑。 後因共修者眾,小屋容納不下,因此大眾倡議籌建固定共修道場利益眾生。 年赴印度加爾各答修習頭陀行約年餘,因健康欠佳,回國後身體檢查發現罹患血癌。 法師自認有幾分禪定功夫,此時面臨生死考驗,定功全然瓦解。

如本法師

假若各位能從心地法門下功夫,任何時間,空間,任何煩惱,都阻礙不了你的心地,心地自然解脫,這點很重要。 佛陀告訴我們,外界的喜、怒、譏、罵,均是幻化虛妄的境界,我們不要被意識所騙,這些都是「緣生緣滅」的無自性現象。 故不要染境生心,不要隨境而轉,保持清淨心,「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所留戀,無所住相。 因此,一個人若業力解脫,雖處身在困境,困境阻礙不了本性,本性依然那麼清涼、自在、光明,此際在清淨自性作用上,能自在自如,隨遇而安,此可謂之「自在解脫」。 據佛經描述示,在因果業力驅使下,提婆達多雖墮地獄,但其心地功夫,猶處清涼地獄。 其本性已解脫,無所染著,與諸法空性相應,雖置身地獄,猶無地獄。

佛與眾生,唯此一心,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現前一念便是。 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便佛覓佛,將心找心鄉窮劫盡形,終無所得。 三界一心,轉識成智,離妄即真,真即法王,不覓自見;凡大不悟此理,真妄一體,迷悟有別,迷真是凡夫,悟妄是法王。 若有人想剃度出家,必需先把世俗之父母、兄弟、妻女、朋友等感情「淨化」,我說的「淨化」不是一刀兩斷,視同陌生人,如仇敵相待;而是將「親情」轉換成「同修」蓮友之情,昇華或普度眾生之「眾生情」,如此可將「業力」轉變成「願力」,由利己而利他,如是願力,亦成大慈大悲。

如本法師: 楞嚴經 第4集

出家功德經云:毗羅羨那沙彌,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滿二十劫不墮三惡道,以此善根,於六欲天中,七番往返受天福樂,最後於人道中,生富貴家,壯年已過,善根熟時,畏於生老病死苦故,出家持戒,成辟支佛,永超三界。 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如本法師 如本法師 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以智慧明,滅諸痴暗,世實危脆,無堅牢者。 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舍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這是由凡入聖的修證法則,稱之十二因緣,亦名涅槃還滅門。 談到「死亡」兩個字,一般人皆避開不說,或者 因為不知死亡與他自己有關係,因此個個都沒有危機意識,大體上社會人士頂多只談到生老病三大問題,死的問題就跳過乾脆不談,反正離我們甚遠,何況談到死字似乎是一種忌諱,如此死字便成人們不關心、不思考的問題,也因此成了大問題。 是最好的寫照,因此選擇道場有必要過濾篩檢的程序。 Pravrajya),音譯作波吠儼耶。 即出離家庭生活,專心修沙門之淨行;亦兼指出家修道者,與沙門、比丘同義。

如本法師: 佛學問答(第一輯) 如本法師講述

凡夫無明不覺,心地染欲生塵,有煩惱的作業,即召感分段生死的果報,如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沉溺三界之業,是名漏業。 以上八難之處皆由凡夫無明造業所感召的不如意處,一切的一切,皆自作自受,別人頂替不得,是名業力果報平等。 地藏菩薩本願經云:未來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惡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Y妄語者,兩舌惡口者,毀謗大乘者,如是諸業眾生,必墮惡趣。 佛遺教經云: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如本法師 如本法師 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

如本法師

在大乘經典皆有論談四依法,如維摩詰經、涅槃經、方等經、大智度論等。 Buddha-dhatu),有佛性若不修行,佛道亦不得成。 這是佛門重大課題,也是轉凡入聖,見性成佛的關鍵所在。

如本法師: 楞嚴經 第8集

當下迴光返照,於是斷然前往大禹嶺禁足念佛求往生。 期間禪定念佛,習書畫自淨其意,數度感召地藏菩薩現身加持,因而發願繪地藏菩薩像與眾結緣。 數月後自覺精神恢復,遂燃起一股前所未有強烈利眾之菩提心。 學佛的人要發大慈悲心,也唯有發大慈悲心,才能與佛道相應,因而圓滿佛道。

  • 聖者看生死即涅槃,凡人看涅槃即生死,諸君應明白,生死性與涅槃性不一不異,何以故?
  • 若能開悟者,因而往生淨土,則蓮華可品品增高。
  • 並不是說車內倖存者,是「天公仔子」,而是說,雖共同身受墜入萬丈深坑之果報,對「地落行為」來說,是「共業」,但對未死亡之結果而言,則是「別業」,因為事實證明,他並未參與死亡之共業。
  • 這數百隻蜜蜂被目犍連所燒死為因,事隔無量劫後的今世,被外道以亂石所擊斃為果,構成血淋淋慘狀的業報,豈可逃之因果報應,這就是因果自作自受的典故。
  • 如果有人能夠恭敬供養這八種人,就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報,所以稱為福田。

第一個要有戒律,其他有種種善業,淨土想得清晰,是心之所向,清晰觀想出的話,往生如同 壯士生臂, 那般簡單回來. 他聽了,喜在心上,而我卻煩惱很多天,因為我從來不向別人讚歎的,貢高又我慢,這一下子,好像自己的肉少了一大塊,痛苦萬千,不得自在,好像矮人一截似的。 如此思想和做法,在佛門確實獨一無二。 之所以在全省各地密集辦法會(八關齋戒),招來護持信眾成立[生命電視台],顯而易見是結合佛教的招牌,以支持彌補民間信仰的不足。

倘若出家修行有得,禪定、智慧(梵語jnana)、願力堅固之後,因而不回家,忘了家,不度家眷親朋好友,反而有無量過失的,有違佛法本意,失去菩薩道度生的精神。 以上七點項目,欲出家者能牢記五內,因而以智慧觀察適合自己所修行之道場,才不致於有事後遺憾而懊悔,也因為選擇正確的道場而減少諸多困擾與不必要的煩惱,若正見這七點項目,則易於入道行道證道,若如然,諸佛讚歎,菩薩隨喜,出家者亦能如願以償,究竟圓成無上菩提。 Marga,巴利語magga),音譯作末伽,即是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 依據俱舍論第二十五卷,道即通往涅槃之路,為求涅槃果之所依。 準此,道乃意謂達成佛教終極目的之修行法則。

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長在法性中,著衣吃飯,言談祇對。 六根運用,儘是法性,不解返源,所以隨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種種業,若能一念迴光返照,全體聖心,何處不是佛法。 高峰妙禪師心地之所以那麼解脫、自在、逍遙、自如,要來即來,要去即去,生死自如,表現出一代聖僧,開悟證果的功夫與特色,流露出一場神通遊戲。

因此,即使法鼓山的硬體工程無法在其手中順利完成,他「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及弘法利生的菩薩精神,都將持續在人間社會散播著。 悟下本師亦曾發動國內教眾捐款,幫助西藏、尼泊爾復建佛寺院無數。 如本法師 為國內信眾排解紛擾障礙也很多,其慈悲為懷,勞心勞力之情懷為人所感歎;也為落後國度眾生,本大菩薩心,佈施無數,更度脫無量眾生。

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 佛藏經云: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億天神願共供養,若無供養,我如來白毫相光無量光明,其中一道光明,供養我弟子。 印光大師云:當出家法師應老實誠懇,不可學派頭,心生我慢,誇張才能,習氣熾盛,此等皆障道因緣,應頓斷直入自性涅盤。 這本歸依三寶的完成,來龍去脈,皆引經據典為基礎,最後奉勸諸君,人命無常,光陰迅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三寶稀有難得,難遭難遇,佛法僧三寶乃是世間 的明燈,如大海中的燈塔,三寶是真理的泉源,三寶是度生死河的寶筏,是脫離三界的舟航,是六道眾生的歸宿。

畜生(梵語tiryagyoni)是互相餌食,生存之苦亦重。 餓鬼(梵語preta)即是不得飲食,苦無休止者。 阿修羅(梵語asura)住須彌山山腰或住海中,嫉妒心強者。 至於人道(梵語manusya-gati),係苦樂參半者。

修行要創造因緣,把握因緣, 利用因緣,積極因緣; 不得等待因緣, 不得觀看因緣, 不得消極因緣, 若能如是, 諸佛讚歎,菩薩護持。 法身無相,法身偏一切處, 如如不動,沒有形象, 佛隨類現身而度眾生, 佛的化身無量無邊, 佛的真化身無在無不在。 知心無縛, 即入解脫法門; 知心無相, 即入無相法門; 覺心無心, 即入真如法門, 若能知心如是者, 即入智慧法門。 真如性凈, 慧鑒無窮, 如水分千月, 能見聞覺知, 見聞覺知而常空寂, 空即無相, 寂即無生, 不被善惡所拘, 不被靜亂所攝, 不厭生死, 不樂涅槃, 有不能有, 行住坐卧, 心不動搖, 一切時中, 獲無所得, 三世諸佛, 教旨如斯。 修道道無可修, 問法法無可問, 迷人不了色空, 悟者本無逆順, 八萬四千法門, 至理不離方寸, 識取自家城郭, 莫謾尋他州郡, 不知月之大小, 不管歲之餘閏, 煩惱即是菩提, 凈華生於泥糞。

華嚴經有一偈語:「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此,各位選擇「業力」或「願力」! 您要昇華,唯汝居心;您想沉淪,也唯汝居心,一切由自己作主,佛菩薩,善知識等是助緣! 切記業力會令人墮入生死、痛苦、輪迴、不得自在;而願力可令人上升、淨化、解脫、得大自在、永超三界、證大涅槃。 業力不但可以改變和淨化,甚至可以解脫,吾人從凡夫慢慢循序漸進,終至菩薩,佛的果位,若非靠業力之解脫,焉有成就?

如本法師道場

我們若能正見善業與惡業現前,前後次第不定,現善即善報,現惡即惡報,乃至因果重重無盡循環,反而對修行更有信心,因為種何因就得何果,這是理所當然的。 諸佛起心動念,為化導一切有情,心地毫無染境生心,於三業大用中,與真如相應,清淨自在,稱之為三業妙用;六道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沾塵染欲,於三業中,不能與真如相應,念念不淨,處處有染,三業不得自在,隨業牽制,浪跡天涯,稱之為三業不淨。 非漏非無漏業,就是登地以上的菩薩,已證悟法身次第,漸破無明,與中道義諦相應,菩薩有此作業,可召感實報莊嚴土的果報,是名非漏非無漏業。 業力能障聖道,深能入大海,業力如梟雄如枷鎖,業力如洪流,業不能腐蝕法身慧命,從無始劫來,眾生與無明為友,不能親近三寶,不能以三寶明燈圓照無明,是故因無明起不覺,因不覺而起染污之業用,隨業漂流,如是沉淪三界,終無止息。 業障深重,知見不正,三毒熾盛,欲見佛聞法,難上加難,佛經稱之為八難處,就是說,要親近如來正法,由於自己業障太重或知見差,始終難與三寶真理相應,八難就是:地獄、餓鬼、畜牲、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 業力固然不可思議,但願力也更不可思議;眾生心地無明,受無明支配,不得洞徹諸法實相,生心染污五欲六塵,因而造作一切惡業,也因造惡業,感召無量苦,如是起惑、造業、受苦,有如車輪輾轉,終無止息。

又稱長壽天,此天以五百劫為壽,就是色界第四禪天的無想天。 言無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外道修行,多生此處,障於見佛聞法,不能了生脫死,故稱無想天難。 梵網經云: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眾等各各一心,勤修精進,慎勿懈怠懶惰,睡眠縱意。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