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椎間盤2024詳解!(持續更新)

椎間盤對於脊柱、大腦及神經等結構有緩衝保護的作用,分擔脊椎承受的壓力,避免脊椎受傷。 所以其實在經濟不是那麼寬裕的情況下,椎間盤移除手術,可考慮單純椎間盤移除手術,只要醫生破壞椎體不大,也不必裝人工椎體護架來取代原本椎間盤的支撐功能。 一般正常人的脊椎活動程度是0-130度,一但用了椎體護架在兩節脊椎之間做了固定後,會損失7度的彎曲幅度,就算是固定了三個椎間盤,也只會損失21度的彎曲角度。 但一般人的日常活動只要0-100度就夠了,這0-100度就好像一般的汽車道路駕駛需求,脊椎的第 度的活動功能就好像是保時捷優異的操控性能,只有在賽車場極速競飆還有炫富的時候才用得到。 人工椎間盤 醫生會移走攤開器及牽開器,再用縫線把肌肉及皮膚切口縫合。

人工椎間盤

為了改進這些缺點,近10多年來研發出各式不同材質的活動式人工椎間盤,可以維持該段脊椎的前彎、後仰及側面活動功能,最符合人體功學,改善前述融合手術的缺點。 因此活動式人工椎間盤將逐漸成為頸椎椎間盤切除後重建的主流。 相同程度的壓迫在不同人身上可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臨床症狀。 早期的臨床症狀時常是輕微的、間歇性的,以保守治療包括藥物、物理治療等多數可以得到緩解;但是當症狀逐漸變得嚴重,已經或者預估將來會顯著的影響生活品質時,就需考量接受減壓手術。 利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來改善關節疼痛,在骨科已經有30年的歷史,大家比較熟悉的是膝關節與髖關節的人工關節置換。

人工椎間盤: 傳統治療:利用支架或移植骨進行頸椎融合術

因此,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特別適合日常活動度大的年輕頸椎病變患者。 頸椎融合手術是透過將脊椎病變處上下節骨頭融合,來發揮減壓的作用。 但相對的,一旦患者融合關節越多,其頸椎活動度便越少,且容易引發融合處上下2節「鄰近關節病變」,增加二次開刀風險。 新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蔡明成醫師指出,頸椎主要負擔頭部重量,是活動度很高的構造,一共分為七個節段,提供脖子前傾、後仰、左右彎曲及旋轉的功能,且負責保護中樞神經,當遭受瞬間外力衝擊時,有可能造成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

而神經受壓會令感官神經及運動神經功能失調,病人會有手腳神經麻木痺痛、肌肉無力、平衡失調、行路不穩、小便頻密、夜尿及便秘情況。 此外反射神經及交感迷走神經的功能失調,亦會導致病人頭暈、耳鳴、腸胃不適甚至情緒不穩定。 蔡明成醫師表示,頸椎椎間盤(俗稱骨刺)切除的微創手術,是這類病患在藥物及復健治療無效後的最佳選擇。 移除骨刺解決疼痛症狀的同時需面臨重建頸椎的支撐力及活動力,也就是需植入人工椎間盤避免日後因為頸椎的不穩定或滑脫,導致神經的傷害。 相較之下可動式人工椎間盤可維持關節活動性,不易移位,雖費用昂貴,已在110年12月納入健保給付。

人工椎間盤: 李明依花百萬治「頸椎間盤突出」!術後千萬別碰這4件事

所謂頸椎人工置換手術,是在患者頸部前方切開一個2寸的切口,醫生會將頸部血管、組織移開,露出已病變的椎間盤,等移除退化或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後,再將人工椎間盤置入椎間空隙,是一種非融合手術。 比較來說,傳統椎間盤融合手術則是在椎間置入人工支架,融合病變位置上下兩個脊椎,藉此穩定頸椎及擴大椎孔空間、避免神經線受擠壓。 由於人工支架不像天然椎間盤能夠避震及靈活轉動,這些需求便轉嫁到鄰近的椎間盤上,椎間盤因而過度使用變得更容易磨損退化,加添再次手術的可能性,當手術牽涉兩節或以上椎間盤時情況更為明顯。 基於這個原因,醫界在10多年前研發了前述的人工椎間盤,並運用於非融合頸椎置換手術中。 近年新型人工椎間盤,以鈦金屬為框架、加上聚碳酯合物為中心核心而構成,優勝處在於它模擬了人體椎間盤的活動幅度及靈活性,同時兼具吸收上下震動力度的功能,這種類同於天然椎間盤的功能,大大減低了患者因繼發性相鄰椎間盤退化必須再次接受手術的機會。 頸椎椎間盤突出是現代人常有的疾病,因為現代人長期辦公,又常低頭滑手機,絕大多數的人長時間頸椎都是處在一個高度承受壓力的位置,因此頸椎椎間盤突出的病患數近年來不斷提高。

人工椎間盤

人工椎間盤至今已發展了幾代,以鈦金屬為主要物料,因為鈦夠堅硬且較容易和人體骨骼融合7。 至於人工椎間盤中間的結構,不同廠商則可能採用不同的設計和物料,例如結構上和功能上和自然椎間盤類似的人 工椎間盤,部分也具有吸震功能6。 我們的脊椎,每兩節之間有一個椎間盤,作用有如軟墊,維持脊椎的活動功能,承托脊椎的壓力,以及避免脊椎直接碰撞磨損1。 但椎間盤會由於創傷、 勞損等原因而出現退化2,甚至出現椎間盤突出,壓著神經線而引起各種痛症3。 若保守治療未如理想,手術是一個好的選擇,且風險不高。 現在有更新的技術可以克服過往的手術問題,不但減低了手術風險,更可加快痊癒。

人工椎間盤: 電腦工程師手腳麻難解 脊椎內視鏡微創手術成功改善

在經濟寬裕的情況下可考慮顯微手術,傷口小,也不必裝人工椎體護架來取代原本椎間盤的支撐功能,甚而不必麻醉也不必住院。 人工椎間盤可以維持跟原本椎間盤一樣的活動程度,但所費不貲,通常整個手術下來的費用大約新台幣三十萬,而且健保完全不給付。 但很多人只要一聽到醫生說「人工椎間盤可保持椎間盤的活動度」這句話,就會想盡辦法回家籌錢,讓家人得到最好的治療。 聲音沙啞及吞嚥困難:在某些個案中,會因控制聲帶的喉部回轉神經在手術時受損,而出現短暫的聲音沙啞。 人工椎間盤 有極少數情況 (少於二百五十分之一)會持續出現聲音沙啞及吞嚥困難,需要耳鼻喉專科醫生作進一步的治療 。 鼓勵您步行,最初從短距離開始,慢慢增加到每日行一至二英里。

  • 有醫師做頸椎間盤顯微手術常不做融合術,我們會接到因為他手術沒有重建椎間間隙造成椎間狹窄,或因沒有完全切除的椎間盤再突出。
  • 人工椎間盤可以維持跟原本椎間盤一樣的活動程度,但所費不貲,通常整個手術下來的費用大約新台幣三十萬,而且健保完全不給付。
  • 人體23個椎間盤厚薄不一,中胸部的較薄,頸部的較厚,腰部的最厚,所以頸,腰椎的活動度較大。
  • 移植骨移位:在罕有的情況下 (百分之一至二),移植骨會於術後不久便偏離脊椎骨之間的正確位置,尤其是未有使用接骨器件(金屬板及骨釘)來固定移植骨的個案,也多見於多節脊椎骨融合。
  • 而神經受壓會令感官神經及運動神經功能失調,病人會有手腳神經麻木痺痛、肌肉無力、平衡失調、行路不穩、小便頻密、夜尿及便秘情況。
  • 人工椎間盤(圖六、七、八)即是近年來科技進步的產物,在切除病變的椎間盤後,用人工椎間盤植入此空隙,藉以保留此病變節脊椎的活動度,可降低鄰近節病變的產生。
  • 且因前位頸椎手術多以微創方式進行,傷口小、出血量少。

▲王劉女士的第3、4、5腰椎以金屬植入物固定,但手術一段時間後,病患又出現嚴重腰痛,從X光正面照可看出,病患接受手術的腰椎節的上一節,即第2腰椎及第3腰椎間出現新的脊椎側向滑脫的現象。 人體脊椎結構因老化及損傷最常出現的結構異常有:(一)椎體骨折(裂)、 (二)椎體滑脫、(三)椎間盤突出、(四)椎體邊緣骨刺、(五)相鄰脊椎間沾黏、(六)脊椎週邊軟組織病變(例如:肌肉、肌腱、韌帶、滑膜、筋膜、神經、血管等)。 其中第一項椎體骨折(裂)、第二項椎體滑脫、第三項椎間盤突出,是最常見由外科採取手術方式加上現代醫材介入治療的病因。

人工椎間盤: 肌肉痠痛到按摩店放鬆  她頸椎椎間盤突出手臂無力

在兼顧民眾需求、臨床專業及健保財務情況下,經110年9月藥物擬訂會議同意以全額給付納入健保,並明訂給付規定及禁忌症,支付點數233,658點。 」並說明健保署正依程序完成收載作業,將於12/1公告生效,並非「不早說」。 出於安全考慮,在術後三個月以內 最好避免開車、游泳、騎馬以及其他劇烈的體育活動。 臨床實驗及科學數據顯示,此項手術所涉及的風險是很少的,但如其他的外科手術一樣,進行此項手術所涉及的風險則因人而異。 人工椎間盤跟人工椎體護架之間的比較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都知道,保時捷的諸多強大性能在一般的道路上是用不到的,一般道路的行駛需求國產車都能應付得宜。

蔣永孝近一步解釋,人體的頸椎由七節脊椎骨所構成,一節不能靈活轉動,就會對其他節產生更大負擔,融合節數越多,鄰近節退化越快。 頸椎手術,經過多年的研發,已發展成安全性及術後舒適性均極高的術式。 不僅可經由皮膚皺褶切入以隱藏刀口,更可經微創的模式,閃避身體主要組織、器官、血管及神經的傷害,達到去除病灶的目的。 如再加上符合人體工學的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的使用,病患在術後幾天內即可恢復日常生活及活動。

人工椎間盤: 活動式人工頸椎椎間盤 置換術

但張鵬遠醫師強調,該位歌后是因為胸椎腫瘤而開刀,開刀的部位也以胸椎為主,和因為頸椎病變或退化壓迫到中樞神經,引發脊髓神經病變的狀況並不相同。 且過去的影像檢查、手術方式與科技也不如現在先進,也是造成該歌后癱瘓重要原因。 邵國寧表示,盤髓核成型術沒有傳統手術造成癱瘓的疑慮,可維持椎盤完整,效果勝過內視鏡及顯微椎間盤手術。

人工椎間盤

病患可能原本精神心理方面病史,因病情穩定多年,因此並未繼續服用藥物控制。 查閱文獻有許多探討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FBSS)的文章,大多數是由麻醉疼痛科醫師偏重以治療的角度撰寫的文章,本文將先由造成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FBSS)病因的角度來撰文探討,接著再針對病因提出合適的治療方案。 但實際上病患的病因或病痛卻不是這些現代儀器檢查所發現異常的位置,反而真正病因是藏在其他周邊的軟組織中,因此,若醫師只針對X光或MRI發現的異常而進行手術,除了無法解決原來的病痛外,甚至還會形成更多手術的後遺症。 人工椎間盤 椎間盤突出症為經年累月導致的變性疾病,所以平日保持適當的姿勢(包括站姿坐姿與行走姿勢),避免不當的姿勢與用力,尤其是探身提重物,以及持久固定的異常姿勢。 平常則做柔軟體操或適當的運動訓練腹肌與背肌,則可預防或減輕已有的症狀。

人工椎間盤: 椎間盤突出的形成原因與治療方法

雖然新式的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效果好,但年紀超過70歲以上、駝背,骨頭有感染或長瘤、脊椎狹窄多節合併有脊髓損傷者,則不適用。 日本愛知醫科大學准教授井上真輔(Shinsuke Inoue)等人,2017年發表日本全國背部手術失敗的研究,調查1,842位接受腰椎手術病患,20.6%有手術失敗疼痛症候群。 通常術後當晚即可嘗試飲水、吃東西,第二天可下床走動,為保護傷口應戴上頸托,且術後6週至3個月要避免幅度過大的頸部動作或按摩。 由於是順着頸部紋路做切口,頸上的疤痕在半年至一年便逐漸淡化。

但是在3C、手機盛行的年代,「3C頸」造成許多20幾歲的年輕人就有頸椎椎盤退化的問題。 蔡明成醫師說明,固定式人工椎間盤的好處是穩定度高,但前傾後仰角度略有限制,上下節關節壓力也較大;可動式人工椎間盤則可360度活動,活動角度更佳,並能解除上下關節的壓力,減少未來臨近關節提早老化再次發生椎間盤突出的機率。 蔡明成醫師表示,頸椎椎間盤突出往往不是單一因素,年齡、姿勢不良、維持固定姿勢過久,現代人常見的生活型態如躺著看書、追劇、滑手機,都可能是導致椎間盤突出比例愈來愈多的原因。 李明依頸椎一換就4個人工椎間盤,為何會一次損壞那麼多節?

人工椎間盤: 健康情報

實支實付醫療險包含住院醫療費用,雖然術後傷口小、復原快,可盡快出院,但通常單項都有各自設定限額,若擔心未來有手術需要,就得將手術限額提高,甚至再多保2家以上、且提供「副本理賠」的實支實付醫療險,以免面臨買了一張不夠賠的窘境。 若有投保實支實付醫療險,由於可理賠疾病或意外住院而健保不給付的自費項目,因此在手術理賠上,要注意保單條款是否只有理賠「住院手術」,卻沒有「門診手術」。 「萬一傷到神經害我癱瘓怎麼辦?」-這是許多人聽到脊椎手術的心聲,也因恐懼及不信任,寧願求助偏方也不願意動手術,反而錯過時機,導致神經不可逆的傷害。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手上拿的智慧型手機功能一代比一代強大,手術儀器的發展也突飛猛進。 脊椎手術過程中對周邊組織切開、縫合時,有可能出現因局部細菌感染及組織癒合不良,出現局部化膿組織壞死,形成局部慢性發炎及疼痛的現象。 脊椎滑脫或椎間盤塌陷時,過去外科醫師採取的術式是先將上下節脊椎復位,並以鋼釘及金屬板將上下節脊椎固定,避免脊椎再次滑脫或椎間盤的間隙再度受壓迫。

但因每個人病況及身體承受度不同,建議與手術醫師詳細討論是否合適進行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目前健保沒有給付。 無論如何,若能早期預防總比任何治療更理想,而美國骨科學會的建議和各大研究都證實,適度運動對於減緩關節退化非常有效,像是低重量的負重運動,或是慢跑、跳舞等,可增加骨密度和肌肉強度,改善身體的協調與平衡,降低骨折風險。 體重較重者則優先減重,並選擇衝擊力較小的運動,例如游泳或是以騎飛輪取代跑步機。 長效一年一針劑型玻尿酸:2020年5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 中年人好發的退化性膝關節炎,除了關節鈍痛、痠痛、僵硬、卡卡不好動或出現聲響,嚴重則會關節變形和劇痛到寸步難行,治療方式包括藥物、復健、PRP和玻尿酸等等。

人工椎間盤: 健康の貼士

目標是醫治頸椎間盤骨剌壓迫神經線,以舒緩症狀和維持頸椎的活動。 嚴重的或會出現手腳麻木或麻痺、肢體乏力,甚至出現行動困難或失禁的情況。 患者可能需要將變形的椎間盤更換為鈦金屬人工椎間盤。 人工椎間盤 人工頸椎間盤是一種人造的植入手術儀器,用以模仿人體頸部的椎間盤。 手術的原理是以人工頸椎間盤取代病變後突出的椎間盤,使脊髓神經在病變的椎間盤(即壓力的來源)移除後不再受壓,以舒緩症狀及痛楚。 鄰近節段病變:融合使鄰近的上或下脊椎骨壓力增加,最後引致脊椎骨退化及疼痛 。

人工椎間盤: 頸椎間盤突出

有時,您的外科醫生會建議在手術中進行神經功能監控,以監察減壓效果及防止神經功能於術中受損。 不過,很多時持續性疼痛是因為椎間盤本身突出時引致神經受損,有些椎間盤突出會永久地損害神經而導致對減壓術沒有反應。 頸 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而且追蹤結果均顯示病人可以保有正常的頸椎功能。

人工椎間盤: 手術如何進行?

頸椎間盤突出患者接受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即可有效改善症狀,滿意度高達90%,大約2星期就可以恢復正常活動。 朱唯廉強調,診斷頸椎間盤突出很簡單,透過X光、MRI影像檢查,即可顯示頸椎間盤突出部位及神經受損的程度,通常80%以上的頸椎間盤突出患者,經藥物、復健及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以及生活習慣改善,可在2星期至3個月之內改善。 腰椎的空間較大,可以承受大約40%左右的壓迫範圍,腰椎間盤突出偶而壓迫馬尾神經叢,才會產生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疼痛等症狀;然而,頸椎的空間較小,一旦發生頸椎間盤突出,壓迫症狀來得快速、且較為嚴重。 人工頸椎椎間盤是一種可以模擬正常頸椎椎間盤的特殊裝置。

由於麻醉藥會上癮,一般只可限時服用(二至四星期)。 由於經常使用麻醉藥會引致便秘,患者需大量飲水及進食高纖食物。 輕瀉劑 (如樂可舒、新來福草本通便丸、鎂乳) 是能買到的非處方藥物。 醫生會利用鑽頭製造椎間盤空隙,把該位置上、下的脊椎骨表皮質層移走,以外露出血液供應充足的海綿骨。 外科醫生會利用一把細小的鉗子取出約三分之二的椎間盤,再經手術顯微鏡把剩下的椎間盤清除。

另外,因人工椎間盤的獨特設計,及頸部支撐的是頭部,不像膝關節支撐了全身體重,所以頸部人工椎間盤壽命一般可用上50年之久。 手術中會用 X-光輔助定位,手術中神經線監察,並用顯微技術來減少風險。 任何手術都可能出現的一般併發症包括出血、感染、血塊 人工椎間盤 (深層靜脈血栓)及麻醉反應。

這種類型的繼發性椎間盤突出,大部分出現於被鋼釘所固定脊椎的下一節,因為此節脊椎未固定,是屬於整個脊椎力學結構的弱點,因此最容易術後於此處再次出現問題。 但是進行此項手術後,常會出現鋼釘穿入椎體部分的骨質受破壞而崩解,造成原本固定骨頭的鋼釘鬆動,進而脊椎的支撐力下降並出現局部發炎疼痛的情形。 中度椎間盤突出症:可使用止痛及肌肉弛緩劑,減少不必要的行走或提帶重物,尤其是長久行走、站立、急速的彎扭腰部,床舖不能太軟,急性期症狀厲害,則需完全臥床休息,待症狀緩和,才開始有限度的活動,並穿上軟性背支架或緊身褡(Corset)。 X光檢查:可顯現骨骼結構,可以看出是否有脊椎骨的病變,如骨折、關節變形、側彎或滑脫等,嚴重或久症的椎間盤突出者X光可見椎體與椎體之間的間距。

因此,簡瑞騰呼籲,民眾平常要做好頸椎和全身骨關節的保養、保健,醫者要秉持專業、良知,不能屢屢以業績掛帥,從病人的角度設計療程,才是真的幫助病人,醫院和醫師3贏。 後來她轉到大林慈濟醫院,經副院長簡瑞騰檢查下才發現,從影像報告發現,黃女士的手術方法和放置的植入物都不符合醫療常規,以致正面看植入物歪七扭八,側面看則像危樓般搖搖欲墜,難怪手術後7年來痛不欲生。 一向自認身強體健的她,也在屏東的這一摔後,出現各種頭痛、肩頸痛,甚至牙痛症狀。 黃女士先在台南就近找復健科就診,並開始由復健師做熱敷、牽引,但效果有限,稍站久一點頸椎就開始不舒服,得先吃止痛藥才能休息。

根據媒體報導,李明依年輕時車禍留下後遺症,背部及手臂常出現麻、痛等症狀,後來發現原來是頸椎間盤突出,壓迫到手臂神經,吃止痛藥也沒救;經過4個月詳細檢查,日前決定開刀根治,終於解決多年宿疾。 肩頸與腰背痛經常因長期姿勢不良引起,例如工作需要抬、拿、扛重物等動作,或是久坐辦公室等,提醒您,若剛出現頸椎或是腰背部疼痛不適的情形,建議盡快到醫院進行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病情惡化。 研究顯示,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的成功率可達80-90%8,腰椎間盤置換手術的成功率相對較低,但手術後的病人滿意度也達75%以上9。 至於人工椎間盤的壽命,根據部分廠方的測試報告,理論上可以使用長達50年10。 正因為融合手術有以上問題,所以近年發展出人工椎間盤,作為融合手術以外的另一選擇。

人體脊椎的構造其實是由許多椎體和椎體間的椎間盤構成的,以腰椎為例就有5個可活動的椎間盤。 另外,不少民眾不願意立即開刀治療,是因為擔心頸椎減壓手術費時,術後恢復期長、恐影響日常工作和生計。 以神經外科醫師臨床最常碰到的2-3節段的頸椎減壓手術來說,包含麻醉等事前準備步驟,順利的話,整個手術時間大約僅需2-3小時。 看到這裡,相信民眾應該會想問,如果不幸被診斷有頸椎病變問題該怎麼辦?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