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佛塔功德2024懶人包!(持續更新)

即使沒能親自結緣,內心隨喜建塔的工作,也會有很大的功德。 《僧祇律》云:“真金千百擔,持用行佈施,不如一泥團,散心治佛塔。 ”以千百擔的純金佈施給貧窮人,不如拿一點泥團抹在佛塔破裂處的功德大。 所以去年我們幾個道友一起發心,對學院門口的佛塔進行修補,確實知道它的功德很大。

《一切如來秘密舍利陀羅尼經》云:「乃至應墮阿鼻地獄者,若于此塔一禮拜、一轉繞,彼等皆能得以解脫。」因此,到了有佛塔的地方一定要轉繞,不要拍個照片就馬上離開了。 其實佛塔等殊勝的對境哪里都有,只是我們太愚癡了,根本不知道它的價值。 現在大家懂得這些道理之後,第一、見到佛塔要多轉繞,有時間的話,白天也繞、晚上也繞。 以前我在甘孜師範學校讀書時,下麵有個帝恭康殿堂(意即怙主殿堂),我每天早上都去繞,白天也去,晚上也去。

繞佛塔功德: 佛教放焰口的由來

阿底峽尊者告訴他們:“在世間有為善法中,沒有比轉繞所獲福德更大的了,因為它積聚了身口意善業。 在印度,有轉繞城市獲得成就的人,有轉繞聖殿獲得成就的人,也有轉繞卡薩巴挪觀音聖像而病體康復、獲得成就的人……因此,大家應該精進轉繞! ”之後仲敦巴尊者依教奉行,每天都進行轉繞。

佛塔是威力很強大的聖境,甚至連無心地繞塔一週,都足以讓我們淨罪集資。 又諸佛有無量無邊勝福德故,無量無邊大智慧故,無量無邊三昧解脫等,種種希有功德法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如法」繞塔,所得功德,如佛在世等無差別。 《無垢光所問經》云:即使是夢到佛塔、看到佛塔、或是聽到佛塔上的鈴聲,甚至鳥兒、蒼蠅被佛塔的影子遮到,所有的惡業、煩惱障和所知障,包括五無間罪等,都得以淨除。 繞佛塔功德 諸佛如來會留心引導他們,證得徹底清淨的佛果,令他們住於不退轉的境界。

繞佛塔功德: 佛塔的功德及繞塔的觀修法

《妙法蓮華經》雲: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 佛說:若有人發心建造如來智塔,所成辦之功德遠勝於世間善男信女用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之七種珍寶,供養諸聲聞聖僧之功德。 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二佛陀鄔金蓮花生大士曾預言:在五濁惡世末法時代,眾生因身、語、意的顛倒錯亂而造種種惡業。

繞佛塔功德

之後仲敦巴尊者依教奉行,每天都進行轉繞。 (可能類似於現在的輪椅。)他在圓寂之前,每天都不間斷地轉繞三圈。 若以清淨心、恭敬心繞佛塔佛像,來世的邪魔外道、修行中的障礙怨敵都會消失,自己具足一切功德,並且成為大乘的法器。 (可能是他的業力現前。看見那麼多佛塔,本應生起歡喜心的。)我們藏族人有種傳統:見到佛塔、寺院或出家人時,會馬上摘下帽子,雙手合掌。 如果沒時間到跟前頂禮,遠遠在車裏或者馬上、路上恭敬合十,這樣功德也非常大。 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講了華傑施主和預試七人的前世。

繞佛塔功德: 孝養父母,功德無量;背逆父母,獲罪無邊

若能對此產生定解,依靠它肯定可以遣除罪障、開智慧、延長壽命,一切願望全部如願以償。 這就是三寶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我們有教證也有理證,所以,自古以來的大成就者對轉繞佛塔和佛像極為重視。 我們不要說九地,連資糧道、加行道都沒有到,所以不要輕易毀壞世俗的善根。 《菩薩地論》中還講了菩薩一定要供養承事如來的很多道理,大菩薩們尚且要這樣做,我們還沒有跨入大乘道的人,千萬不可輕視所有的善法。 大家通過這次的學習,以後遇到佛塔時不要光看一看,一定要轉繞,不管你時間怎麼緊,最少也要轉三圈。 以前上師如意寶轉神山時,時間再怎麼緊,三圈肯定是要轉的。

佛塔傳到藏地時,國王赤松德贊在衛藏造了以桑耶塔為主的許多佛塔,後來又傳到安多、康區,逐漸遍及整個藏地。 在漢地,洛陽白馬寺的齊雲塔,算是最早的一座佛塔了,它修建於兩漢時期,但現在有人認為,普彤塔的年代比這個更早。 不管怎麼樣,自佛滅度之後,佛塔傳遍了南贍部洲的每一個角落,信奉、供養、朝拜的人相當多。 尤其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是人與非人的供養福田,對之禮拜供養有相當大的功德。 繞佛塔功德 由於我及諸佛菩薩、其他一切有情三世所累積的功德,不管我身在何處無論是哪一個宇宙、世界、國家、區域或地方,僅僅由於我在那裡,願那個宇宙、世界、國家、區域或地方的一切有情永遠不墮惡趣。

繞佛塔功德: 繞行佛塔儀軌

另有一種說法是,蒼蠅停於浮在佛塔周圍的牛糞上,當水流經佛塔四周時,蒼蠅也跟著繞塔一周。 一般來講,造佛像、佛塔必須要標準,但由於對境殊勝之故,有時就算不太標準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試想,《妙法蓮華經》中的小孩堆細沙,那肯定是不標準,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剛才這些獼猴的技術再好,也比不上人修的佛塔。 而且,小孩完全是一種玩耍的心,獼猴也只是模仿他人的心,既沒有想解脫,也沒有把它當作殊勝的供養對境,但因為所緣的是佛塔,所以就有這麼殊勝的功德。 這些甚深的因果道理,大家絕不能隨便輕視。

  • (可能類似于現在的輪椅。)他在圓寂之前,每天都不間斷地轉繞三圈。
  • 其實這樣的轉繞,印度很多大德非常重視。
  • 不明白的地方,只不過是我們特別愚笨、不能瞭解而已,如果真正能瞭解,佛陀所說的語言絕不會有任何虛妄。
  • ”之後仲敦巴尊者依教奉行,每天都進行轉繞。
  • 之後仲敦巴尊者依教奉行,每天都進行轉繞。

觀想佛、塔及其他強力的聖境,具有療愈力。 光是見到聖境,就具有強大的力量裨益內心,帶來大淨障。 繞佛塔功德 因此,也可以把佛塔或佛像,當做禪修的對境。

繞佛塔功德: 繞行佛塔儀軌

歲時出家,很多阿羅漢都不知道他具有馬上解脫的種子,只有佛陀才知道。 )按理來講佛塔裏面要裝藏,如果沒有裝藏的咒語,佛經中說把那四個偈子 裝上也算是一種裝藏。 然後把它供在佛臺上,那就成了三寶所依。 倘若造塔實在沒有能力,也應該請一個金子、銀子、木頭、石頭、玻璃等材料做的佛塔,裏面裝藏送給別人,跟他結緣,這樣功德也非常大。 願這一切都由徹底非由自己方面存在的我獨自成辦。 由於我及諸佛菩薩、其他一切有情三世所累積的功德,願所有的父母有情具足安樂;願三惡趣永遠成空;願所有菩薩的祈願立刻成功,願我能夠獨自成辦這一切。

繞佛塔功德

佛塔,梵文譯名是窣堵婆(STUPA),略譯作塔婆、浮圖、佛塔等,意譯為高顯處、功德聚、圓冢、塔廟等,是「頂」、「土堆」的意思。 邊繞行邊持咒:「嗡 南無巴嘎瓦爹 惹那給突 惹札雅 達他嘎達雅 阿哈爹 三藐三菩達雅 達雅他 嗡 惹內 惹內 瑪哈 惹內惹那 比札雅 梭哈」。 您可以於每繞一圈時,各別思惟帶領六道中的某一道眾生繞塔,並迴向給他們,亦即,第一圈思惟帶領地獄眾生繞塔,並迴向給地獄道眾生。

繞佛塔功德: 佛塔的功德及繞塔的觀修法

其實那個喇嘛心很清淨,他在道孚一帶造了很多佛塔,還經常印經旗。 個天人用天眼一觀,才知道是過去世造塔禮拜的因緣所致。 他們為了感恩,一起降到人間,對獼猴屍體繞行七匝,散花供養。

大肆殺戮,破壞生態自然環境,招致四大不調,引發各種疾病災難和天災人禍。 此時若能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建造佛塔,對平息這些災難,將起到不可思議的效用。 繞佛塔功德 一切天龍、夜叉、鬼神都會對你親近供養,而不會肆意加害。 今天利用這節課,介紹一下轉繞佛塔的功德。 佛教徒都明白繞塔有很大的功德,但有些細節問題若沒有介紹,極個別人可能不太懂,所以今天給大家簡單地講一下。

繞佛塔功德: 佛教放焰口的由來

不明白的地方,只不過是我們特別愚笨、不能瞭解而已,如果真正能瞭解,佛陀所說的語言絕不會有任何虛妄。 今日漢、藏、緬、泰等地都有許多佛塔,供信徒禮拜。 繞佛塔功德 繞佛塔功德 此經是大周于闐國的三藏沙門實叉難陀等人所漢譯,編在《大正》16,No.

”佛言:“旋塔有五福德:後世得端正好色;得聲音好;得生天上;得生王侯家;得泥洹道。 《正法念經》中說:若有眾生淨心供養眾僧、掃如來塔,命終生意躁天,身無骨肉亦無污垢,香氣能熏一百由旬,其身淨潔猶如明鏡。 佛告諸比丘:“汝從此婆羅門索土塊並是地。

繞佛塔功德: 孝養父母,功德無量;背逆父母,獲罪無邊

造塔是淨除惡業、障礙及廣積福德資糧的極具威力的法門。 《法華經》卷四中說:若經卷所住之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無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 此塔應以一切花香、瓔珞、繒蓋、幢幡、妓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繞佛塔功德: 孝養父母,功德無量;背逆父母,獲罪無邊

他們跟隨著五百天人到了佛陀的住所,五體投地,散寶花、燒妙香地供養。 塔之建造、供養以及頂禮,展現我們對塔的敬意等等,均能獲得巨大的功德。 即使我們只在心裡,對他人建造塔的功德生起一點點隨喜之心,都能獲得無量的功德。 塔能夠體現佛的法身,因為它既藏著佛陀生身舍利,又藏佛陀法身舍利(經卷),也與佛像、佛經有相同的地位。 佛塔代表佛陀的聖意、法身,而且佛塔的每個部份都揭示了成佛之道。 如是世尊八寶塔,諸天龍神常供養, 金剛密跡四天王,晝夜護持恆不離。

繞佛塔功德: 繞行佛塔儀軌

佛在經中解釋:為亡者建造佛塔特別有利益,因為能令亡者立即轉惡趣為善趣,而有機會值遇佛法。 它也能治癒罹患重病的人,而且毫無疑問的,這將累積無量功德並帶來成功與安樂。 在《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中釋迦牟尼佛說:如果眾生能於此塔、以一香、一花禮拜供養。 即使是八十億世劫中積累的生死重罪都能一時消滅,而且生時能避免災殃,死時可投生到佛家。 所以你們平時不管在哪裡看見佛堂、佛寺、佛像、佛塔,沒有很多精力和時間的話,至少也要轉三圈。 有時候我們學院來一些考察團、工作組,有善根的人就建議:「我們光看一看大幻化網壇城不行,應該去轉一圈,看看感覺怎麼樣。」然後在這邊照個相、去那邊照個相,無形中就帶大家轉繞了佛塔。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