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習俗8大優勢

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 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 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 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 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裏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 大年初一早晨,起牀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

初一習俗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禮金、禮品都要準備雙數,因為傳統上單數代表不吉利,而雙數也象徵著成雙成對。 禮品必須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 農曆(古人叫做“夏曆”)每月第一天叫做初一。 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初一習俗: 新年禁忌14. 年初五 食餃子剁「小人」

所以雖說是初十掛燈,但等到天光大亮的時候,社稷壇上早就已經掛了花燈。 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十,凡是上一年生育男孩的家庭,都會到社廟和祠堂懸掛花燈,花燈內點燃油燈,需逐日添油。 石頭指地,所以慶祝完「天」生日,怎能忘記「地」的生日呢! 世上很多食物都來自地面,連做人也要腳踏實地。 中國一名女子,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常熬夜、半夜才休息,假日也因為想放鬆、捨不得早休息,導致自己養成晚睡覺的習慣,直到過了段時間,同事提醒她「… 近日氣溫明顯下降,尤其是北台灣天氣轉濕涼,不少民眾開始吃鍋補身,不過醫師就提醒,秋冬進補有4大族群不適合,包括有感冒或傷口、…

窗花: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以前的人真忙,年初一至十都有那麼多習俗和禁忌。

在南京,“家家走橋,人人看燈”是過年的一大習俗。 因為初十石頭節人們會祭祀石頭,老鼠又多生活在石頭牆牆角窟窿里的緣故,所以初十是老鼠娶媳婦的日子,亦稱「老鼠娶親日」。 而民間孩童習慣踢葫蘆玩耍,稱為「老鼠嫁女」。

初一習俗: 初一聚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 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 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敬財神。 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祭財神”。

在三四天的節日裏,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陝西人一進臘月,就忙和起來了: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麪,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準備好。 在這裏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 在這裏,還可以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 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過後,就忙着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裏身着豔麗的民族服裝,成羣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 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揹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

初一習俗: 新年禁忌20. 年初十一 請女婿食隔夜餸

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過年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每逢祂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自午夜子時起就可以聽到不斷的鞭炮聲。 不少信眾當天也會到主祀玉皇大帝的天公廟,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健康。 大年初十,初十也是天公生的翌日,家家戶戶還剩有祭拜天公所剩下的豐富佳餚,可以飽食,所以民間稱之「初十有食席」。 在傳說中,大年初三的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都會提早睡覺,避免深夜點燈,以免騷擾鼠輩親事。 當晚還有「老鼠分錢」的習俗,在家中角落灑鹽、米、糕餅等供鼠輩們享用,這些給老鼠的食物稱為「米粧」,寓意於新的一年與老鼠共享收成。

初一習俗

該日,男孩之父必購八角紙燈一盞,懸掛在祠堂或廟堂正中央,以求讓祖先認識自己的子孫而加以蔭佑,或請神明進行保護。 燈酒會的習俗包括開燈、投燈、飲燈酒等一系列習俗活動。 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並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污穢的廁所清掃乾淨。 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衞浴設備,故已無此俗)。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據説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

  • 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
  • 在這天一大早,民眾多會前往廟宇燒香、拜拜,順便向街坊鄰居拜年,這個行程就是俗稱的「走春」。
  • 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
  • 初一凌晨,無論老少都得起牀吃“齋飯”(即為清淨潔白以懷念祖先)。
  • 許多事情都不宜在這天進行,尤其應避免外出遠行。
  • 新年迎神是福州鄉村正月裏舉行的一種習俗活動。

所以年廿四「開炸」,即開油鑊製作油炸食品,如煎堆、炸油角等,而年廿五「蒸糕」,將會準備蒸蘿蔔糕、年糕等。 因為油炸食物色澤金黃有旺氣、糕點亦有步步高升意思,準備呢啲食品,寓意新一年將會更旺。 「潑水節」又稱宋干節,是泰國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新年,在每年的4月14日,晚輩會以銀盆盛著芳香淨水輕灑在長輩手中,以示尊敬及為所犯過錯表示歉意,並希望獲長輩祝福。 泰國的過年習俗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為「浴佛」。 浴佛分「浴佛像」與「浴僧侶」,前者以鮮花拜佛燒香示尊敬,後者則用銀盆盛著芳香的淨水輕灑在僧人手中或身上,隨後向僧侶奉上佛衣。

初一習俗

赤口,忌外出向親友拜年,防招惹口舌是非。 另外,亦有清理垃圾的風俗,名為「掃窮」,寓意新一年新開始,「窮去富來」,希望日後不會捱窮。 原來現時本港在新界北區及客家人尚保留此風俗,但有部份人會選擇初五才「掃窮」,以免太早送走財氣。 其實自年廿三及廿四起,市民送走「飲食之神」灶君後,就會準備豐富的過年食品如蒸糕及炸物,包括煎堆、爆穀、炸油角及茶素等,年初一後就可慢慢享用。 當日,晚輩亦會到親戚家拜年,按次序會先到男家。 另外,當日不宜掃地,免「掃走」財氣,直至初二才解禁。

  • 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閒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説,這是一個閒暇娛樂好時機。
  • 以前的人真忙,年初一至十都有那麼多習俗和禁忌。
  •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户户都要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
  • 背後意義其實是珍惜時光、守住和家人相處的珍貴日子,另也有延長父母壽命一說,並且一起迎接新的一年。
  • 漢代東方朔《歲佔》收錄的古俗認為,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
  • 當日,晚輩亦會到親戚家拜年,按次序會先到男家。
  • 某些阴历年的正月初一的阳历日期可能超乎寻常,如明宪宗成化五年正月初一在1469年1月13日,汉章帝建初元年正月初一在公元76年2月24日。

天津有句俗話叫“沒過十五都算年”,一直到正月十五,這年算到了另一個高潮。 正月初二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岳母拜年。 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孃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利是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 潮汕人將初二姑爺回岳父母家吃飯稱為“食日晝”,就是吃午飯的意思,姑爺和女兒必須在晚飯之前回到自己的家(某些地區由於路途的原因可能會住下並吃晚飯)。

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據老蘇州人回憶,送灶最重要的除了“糖元寶”外,還有另外一些供品,如灶神紙馬、灶簾、灶錠等。 這一天,傳統民俗要在屋隅、牆角及水瓮里點燈、焚香、敬紙,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 初九夜晚,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着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禁忌:據傳在除夕夜洗衣服、曬衣服,會吸引鬼神注意,纏身於衣桿上招來厄運。

在這天一大早,民眾多會前往廟宇燒香、拜拜,順便向街坊鄰居拜年,這個行程就是俗稱的「走春」。 吃完年夜飯後,長輩會發紅包給晚輩,有互討吉利、祈求平安的意思。 另外,除夕也要「守歲」,通常從家人齊聚吃年夜飯開始,守歲至午夜12點,有祈求父母長壽之意。 新春將至,農曆新年拜年、逗利市一般市民大眾「指定動作」,但除此以外,其實尚有不少傳統習俗,包括初一要食齋,初二不可食牛,大家有幾多習俗會跟足? 香港史學會理事施志明為《香港01》歸納大年初一至初七的傳統習俗,讓大家了解宜忌。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