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賀號航空母艦詳細介紹

在3號機被擊落之後,我第3炮位的射手在興奮中停止了射擊,4號敵機乘機縮短了距離,投下4枚近失彈。 “平海”艦艦體在巨大的震波中被震出江水,然後再重重地落在江面上。 “寧海”號在江陰要塞之戰後的1938年被日軍打撈出水,修復後改名“五百島”。 1944年9月19日在本州南端御前崎南方八丈島被美國潛艇“鮒魚”號擊沉。 前部米艙開始浸水,艦尾亦被多塊破片擊中,正在發令的艦長高憲申腰部受創,傷勢甚重,但他命人找來繃帶,將傷死死纏住,堅守在指揮位置。

加賀號航空母艦

然而有一隊敵94艦爆仍然突破艦上炮火攔截,向第3高射炮位俯衝而來。 3號位槍炮見習指揮劉馥指揮炮手調整角度拼命向為首的敵機開火,終於將之擊傷。 輪機長姚法華上尉跑上艦橋,向一直堅持在指揮位置上的陳艦長報告:“鍋爐艙、前後風機艙全部進水,槍炮副軍士長陳耕炳在指揮炮擊敵機時,被敵擊中胸部,當場陣亡。 ”陳宏泰正準備下命令,一顆炸彈在指揮室左門口爆炸,彈片穿過他的左腿肌肉,又釘入指揮室的牆壁鑲板中,頓時,陳宏泰左腿血流如注。

加賀號航空母艦: 建造

“平海”艦艦體在巨大的震波中被震出江水,然后再重重地落在江面上。 “寧海”號在江陰要塞之戰后的1938年被日軍打撈出水,修復后改名“五百島”。 1944年1937年9月19日在本州南端御前崎南方八丈島被美國潛艇“ 鮒 魚”號擊沉。

”陳宏泰正準備下命令,一顆炸彈在指揮室左門口爆炸,彈片穿過他的左腿肌肉,又釘入指揮室的墻壁鑲板中,頓時,陳宏泰左腿血流如注。 正在指揮室中的幾名軍官大驚失色,連忙上來攙扶,陳宏泰臉色刷的一下變得蒼白,但他推開左右,用手支持在指揮臺上,大聲下達著舵令。 本艦原為八八艦隊計劃中第三艘建造的戰列艦,1919年1月,海軍對川崎造船廠下令準備建造加賀號的前置作業,這也是川崎造船廠建造的第四艘戰列艦。 2017年3月22日正式服役,配屬海上自衛隊第4護衛隊群,負責執行日本周邊的警戒監視等任務。

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的命名源自日本古代藩國名即位于北陸道的加賀國,這與大部分是使用飛翔的動物作為命名的其它日本海軍航空母艦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加賀”號在開工建造時是一艘戰列艦,但在建造中途改建為航空母艦,卻沒有改名而沿用原本的戰列艦命名所致。 1938年12月15日,加賀號返國被列入第二預備艦序列,進行小規模改造兼大修工程;包括更換三式攔截索、增加飛行甲板與機庫容積,1939年11月15日復役,但仍列為特別役務艦,執行船體整修,新型艦載機換裝計劃,由於進行整備之故,因此加賀號未被編入1940年10月11日進行的觀艦式序列。 1940年11月15日時,加賀號艦載機計有12架零戰、24架九九艦爆、36架九六艦攻;並有18架飛機採散件方式存放作為備用機。

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發展沿革

,羅馬字/英文:JS Kaga, DDH-184)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旗下一艘直升機護衛艦,為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的二號艦,名字取自日本古令制國加賀國,是承襲自帝國海軍加賀號航空母艦的艦名,與同級一號艦出雲號同為現代海上自衛隊的最大軍艦。 1938年3月25日,加賀號從橫須賀港出航再度返回中國戰場,支援對廣東轟炸與廈門戰役。 4月13日艦載機隊向白雲機場、廣州天河機場發動轟炸,該役與中華民國空軍第五大隊所屬28中隊、獨立第29中隊操作的格鬥士戰鬥機進行交戰,艦載機3架遭到擊墜、聲稱擊落15架。

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結束了,這艘2526噸的輕巡洋艦也結束了它的海軍生涯。 在這場血戰中,它擊落了敵機5架,共發射炮彈700余發,高射機槍15000余發。 敵機向它投彈約300顆,致使官兵62名傷亡,其中19人殉國,輕重傷者43人。 因為艦首的起錨機已經損壞,艦長陳宏泰命令:“斬斷錨鏈向上游轉移!

加賀號的左右兩舷裝設巨大排煙管,從側舷延伸到艦尾,試圖將煙引導致艦艉排放,這項設計則是參考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而來。 這卻引發甲板與住艙的鄰近區域平均攝氏40度的高熱問題,同時引導到艦尾的廢氣仍然會干擾降落作業,而且排煙管進浪的風險也被加大,這項設計在當時的航母中堪稱失敗。 1932年,蒼龍號初稿「G6」案遞交給日本海軍,此時的蒼龍號預期設計一艘標準排水量12000噸、3座雙連裝8吋主砲、6座雙連裝5吋高射砲、搭載飛機70架的「航空戰艦」。 設計如此高標準的武備酬載是為了要同時具備制空及制海的能量,到1934年「G8」案時再度改變設計;標準排水量下修為10500噸以符合兩艘分配額度,武裝變為1座三連裝8吋砲、1座雙連裝8吋砲、10座雙連裝5吋高吋砲、搭載飛機100架的航空母艦。

”輪機兵江鏗惠下士在橫飛的彈片中,操起一把消防斧沖上艦首,迅速地砍斷了錨鏈銷;隨即主機啟動,“寧海”在硝煙中蹣跚向上游駛去。 上午10時20分,瞭望臺發出空襲警報,各艦炮位隨即進入一級戰備。 5分鐘后,傳來緊急警報,片刻18架敵機出現在視野中,由下游向“寧海”、“平海”兩艦左舷方向撲來——這是屬于日軍“加賀”號上原陸基第2聯合航空隊第12航空隊的92艦攻12架和95艦戰6架。 該殘骸上包括兩座防空炮台及飛行甲板的一部分,原位置在船尾右舷的高射炮陣地。

加賀號航空母艦

此時中國海軍各艦高炮存彈量已經不足,但仍英勇地開火迎擊。 在彈幕中敵機被迫提前投彈,數十枚250磅重型炸彈均落在“寧海”、“平海”兩艦附近,無一命中。 但是這批重磅炸彈的威力卻使“寧海”軍艦的船舷及甲板被擊穿10余孔,水兵4人被炸成重傷。 第1隊日機冒著猛烈炮火撲向艦隊上空,堅決保持隊形并禁止個別投彈。 “平海”、“寧海”、“應瑞”、“逸仙”艦與要塞的防空火炮猛烈射擊,均未能擊落敵機。 第1隊日機漸漸逼近并降低高度,終于到達艦隊上方的攻擊陣位。

加賀號航空母艦

返回佐世保後,加賀號全面換裝新型戰鬥機,新編制為32架九六式艦上攻擊機、16架九六式艦上轟炸機、16架九六艦戰,與少量的九五艦戰作為換裝訓練用機種;結束補給後,在10月4日加賀號出港返回中國戰場。 11月17日返回佐世保,11月21日出航,11月24日至29日之間對廣東省發動轟炸,12月2日返回佐世保補給。 1937年12月12日的帕奈號事件據信亦為加賀號艦載機所為,這次戰鬥巡航任務到1938年1月21日結束。

當敵3號機進入航道之后,第3炮位因為劉馥冒著敵彈雨進行修理,已經恢復了戰力,并繼續射擊。 在這架轟炸機沖到距“平海”約200公尺處的時候被第3炮位的濃烈機槍火網攫住,機身一歪,栽下江面。 因為江水的阻力,這架飛機在江面翻了個大跟斗,但推進器仍然繼續旋轉,卷起壯麗的水柱將飛機拽入江底。 這次投彈也擊傷了“應瑞”艦,致使該艦的左魚雷發射管被擊穿,前桅與艦側鐵板被擊穿十余孔,并有士兵三員負傷。 11時30分,警報聲再次響起,“加賀”號上海基第2航空戰隊的6架96艦攻片刻便飛臨要塞上空,首先向“寧海”號發起攻擊。

  • 1938年4月25日,9架九五艦戰、18架九六艦爆、9架九六艦攻轉場至南京支援侵華行動,隨後沿長江前進佈署到安徽蕪湖,1938年6月轉移至安慶,為當時日軍即將發動的武漢會戰提供前線掩護任務,很可能與蘇聯航空志願隊交手,但沒有確定戰果。
  • 加賀號的左右兩舷裝設巨大排煙管,側舷延伸到艦尾,試圖將煙引導致艦 艉 排放,這項設計則是參考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而來。
  • 但“平海”軍艦的右舷艦身在23日下午的轟炸中已遭重創,艦首的3英寸高射炮彈艙首先開始進水;在水平轟炸結束後,水線下各艙紛紛進水,並傾斜至20餘度。
  • 3號位槍炮見習指揮劉馥指揮炮手調整角度拼命向為首的敵機開火,終於將之擊傷。
  • 5分鐘后,傳來緊急警報,片刻18架敵機出現在視野中,由下游向“寧海”、“平海”兩艦左舷方向撲來——這是屬于日軍“加賀”號上原陸基第2聯合航空隊第12航空隊的92艦攻12架和95艦戰6架。
  • 但“平海”軍艦的右舷艦身在23日下午的轟炸中已遭重創,艦首的3英寸高射炮彈艙首先開始進水;在水平轟炸結束后,水線下各艙紛紛進水,并傾斜至20余度。

當然如此天方夜譚的技術標準艦政本部根本無法做到,在雙方妥協下變成1座三連裝155公厘炮、1座雙連裝155公厘炮、6座雙連裝5吋高射砲、搭載飛機70架。 「G8」艦型預定在昭和九年度(1936年)第二次軍艦補充計劃中建造。 珍珠港事件前,“加賀”號作為6艘參戰航空母艦之一,為了領取最新級的淺水用魚雷因此最慢從吳港出發,這100枚魚雷為日本航空艦隊在當時唯一可對珍珠港戰列艦進行水下攻擊的武器。 “加賀”號在珍珠港行動中損失最多,共有15架戰機未歸隊,占日軍整體損失的一半。 中國軍艦的高射炮兵急忙開炮迎敵,但難以抵擋敵機的輪番轟炸。 日機冒著猛烈的炮火,一架接一架地向中國兩艘主力艦俯沖投彈,但無一命中。

10時30分,瞭望台報告:敵偵察機兩架在“寧海”右舷上空盤旋,但距離較遠。 指揮部預料到必有惡戰,便命令各艦提前開午飯,同時命令水兵抓緊時間休養生息,準備決戰。 下午1時55分,警報聲響起,2時5分,緊急警報再起,幾分鐘後,敵第13航空隊的12架94艦爆自艦隊右後方的西面襲來,距離尚遠,似乎在空中等待戰機(實際上右舷這個機隊只是牽制機隊,所以只在遠方盤旋待命),同時左舷又發現敵機14架(第13航空隊的96艦攻)。

加賀號也是中途島海戰中死傷最慘重的一艘軍艦,自艦長以下共811人死亡。 大部分死者是因火災而阻斷逃生通路的機關部人員,最後機關部人員只有40人存活;航空部隊相對損失較小,攻擊美軍艦隊戰死8人,因空襲而被炸死者13人,共21人(戰鬥機6人、攻擊機9人、轟炸機6人)戰死,未因轟炸損失的戰機後來轉降飛龍號繼續作戰[來源請求] ,最後隨著飛龍號沉沒而報銷。 由於火勢無法控制,代理艦長指揮損管控制的飛行長天谷孝久在下午1點半至2點間決定放棄搶修,全體人員離艦棄船,驅逐艦萩風、舞風收容加賀號倖存者,軍艦旗,以及天皇照。

最慘烈的戰鬥發生在1937年9月22日和23日,日海軍輪番轟炸中國海軍及岸上陣地,旗艦平海號遭到80架以上飛機的轟炸,平海號的姊妹艦寧海號也遭到至少70架次飛機的轟炸。 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在船廠的“天城號”因龍骨被扭曲而報廢,日本遂將原定停建銷燬的艦體稍小的戰列艦“加賀”號接替“天城號”,改造為航空母艦。 隨后,CombinedFleet派出三位歷史學家,通過研究對比,確認該殘骸屬于“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于6月4日上午10點20分被美國艦載機擊中四枚炸彈并立即起火,在海面上燃燒了九個多小時后沉入海底,814名艦上人員陣亡。

1935年大改裝後,因為龍驤號的服役讓航空母艦的數量得以補齊,“加賀”號編入第二航空戰隊,隨後因蒼龍號與飛龍號服役因此編入因赤城號進行現代化工程而戰力不足的第一航空戰隊,編制艦載機為16架九十式艦上戰鬥機、16架九四式艦上轟炸機、28架八九式艦上攻擊機。 然而,1934年爆發了友鶴事件,日本海軍開始檢討手邊造艦計畫與現役艦盲目塞上重武裝造成的船隻穩定性問題,新型航艦因此取消了155砲設計,同時下修技術標準;最終定稿的建造方案為「G9」。 在1935年,「G9」艦下水之後,帝國海軍確定第四艦隊事件主因,因此使用焊接技術的艦體區域強度再度遭到檢討改良。

日軍機羣在火網中突然分編為兩隊,第1隊由東南向西北,第2隊由北而南,以倒“V”形大編隊向艦隊兩面夾擊過來。 同樣安裝200毫米口徑火炮,其用途為壓制以魚雷奇襲艦隊的水面艦。 但赤城號的經驗認為設置在右舷的煙囱排煙會影響戰機的起降,故在左右兩舷裝設巨大排煙管,試圖將煙引導致艦艉排放,但卻引發甲板與住艙的鄰近區域平均攝氏40度的高熱問題,同時引導到艦尾的廢氣仍然會干擾降落作業,因此這項設計和三段式飛行甲板的設計是相當失敗的。 1940年9月到10月,蒼龍號實施她第二次海外佈署,她以海南島為母港為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提供空中支援;事件告一段落後在1941年2月移防台灣,強化封鎖華南一帶的偷運行動。

“加賀”號服役之後,與赤城號一同編為第一航空戰隊,此後兩艦一般共同執行任務,兩艦的命運也很類似。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加賀”號一直活動在中國海域。 雖然損失不大,但是因為沒達到任務目標,蒼龍號的轟炸部隊指揮官江草隆繁曾向柳本艦長及山口指揮官建言要讓二航戰搜索附近海域確實擊沉美軍航艦;但是在艦隊指揮官南雲忠一及艦隊參謀長草鹿龍之介的「保存艦隊」方針下否決。 ,其中1架在攻擊機場時被高射炮給擊落,2架就日方飛行員說法是遭美軍戰機擊落,但不確定由誰達成;日軍並認為自己在該次掃蕩任務擊落2架美軍戰機。 2架損失的九九艦爆則是在攻擊珍珠港內軍艦時遭到防空火器給擊落,該波攻擊機隊並未造成珍珠港內美軍軍艦明確的損失。 1941年11月,日本帝國海軍決定對美國太平洋艦隊重鎮珍珠港進行突擊,主攻由第一航空艦隊的6艘正規空母執行;蒼龍號在11月時的艦載機編制為27架零戰、18架九七艦攻、18架九九艦爆。

經過1998年在海軍海洋探測船USNS SUMNER(T-AGS-61)上的協同探測和研究,探險隊已經收集了該殘骸的聲納圖形和照片。 “平海”艦在起錨上行之後,射出了所有可以使用的各種對空炮彈,這個彈幕至少又擊落了一架日機。 但“平海”軍艦的右舷艦身在23日下午的轟炸中已遭重創,艦首的3英寸高射炮彈艙首先開始進水;在水平轟炸結束後,水線下各艙紛紛進水,並傾斜至20餘度。 三層甲板的想法低估了航空工業的進步,1930年代初的飛機又比1920年代要更大更重,需要的降落空間與指揮裝置也就更加複雜;為了方便管制飛行作業,加賀號在1932年在前升降機右舷增設了塔級艦橋充當飛行指揮所使用。 加贺号航空母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1923年11月19日,日本政府正式向簽約列強通報改造赤城號及加賀號的事項;同天,原本將命名為翔鶴號的航空母艦興建計畫亦宣告終止。 該殘骸上包括兩座防空炮臺及飛行甲板的一部分,原位置在船尾右舷的高射炮陣地。

因为跑道过短无法适应新型飞机的起降,取消不实用的中下两层飞行甲板,改装全通式飞行甲板,飞行甲板延伸至舰首用立柱支撑;甲板面積7000.1平方公尺,在信濃號完工以前居於日本航艦之冠。 在飛行甲板前方預留了飛機彈射器裝設空間,彈射器據當時在海軍航空技術廠服務的小福田晧文證實曾在1941年9月底裝艦,於長崎附近海域測試;不過彈射器評估認為尚未達到可用標準,很快地就被拆掉,直到擊沉前日本的彈射機仍未研發完成;升降机增為3座。 艦島設於艦體右舷,便于与“赤城”(岛式舰桥设在舰体左舷)编队并行时各自的飞机起飞、降落。 而且艦橋為了維持重心標準的設計考量下只裝設最低限度航行指揮所需設備,沒考慮到航空戰鬥指揮,相當克難。 加賀號建造時日本海軍仍然摸索最適合的航艦煙囪設計,鳳翔號的經驗發現可動煙囪成效不佳,赤城號的經驗認為設置在右舷的煙囪排煙會影響戰機的起降,當時研發艦體設計的霞浦技術研究所使用風洞也找不出更好的答案;因此加賀號的煙囪有別於鳳翔和赤城,採取另一種假設設計。 加賀號的左右兩舷裝設巨大排煙管,側舷延伸到舰尾,試圖將煙引導致艦艉排放,這項設計則是參考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而來。

殘骸沉沒在17000英尺的水底,可以清晰看見連接炮台的走道,一座觀測平台,及一座降落指示標誌(幫助飛行員在甲板上安全着陸)。 今後的分析將着力於這塊殘骸的來源,並期望能在不久的將來找到“加賀”號的主艦體。 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結束了,這艘2526噸的輕巡洋艦也結束了它的海軍生涯。 在這場血戰中,它擊落了敵機5架,共發射炮彈700餘發,高射機槍15000餘發。 因為艦首的起錨機已經損壞,艦長陳宏泰命令:“斬斷錨鏈向上遊轉移。 ”輪機兵江鏗惠下士在橫飛的彈片中,操起一把消防斧衝上艦首,迅速地砍斷了錨鏈銷;隨即主機啓動,“寧海”在硝煙中蹣跚向上遊駛去。

由於蒼龍號與加賀號一樣有續航力較短的問題,第二航空戰隊司令山口多聞決定在船內增設汽油桶這樣的不安全酬載方式增加軍艦續航力。 1930年代初期航空兵力尚未成熟,當時艦載機單靠水平轟炸想摧毀具厚重裝甲的大型艦還相當困難,因此當時的海軍專家們仍認為艦隊最終還是要依靠艦砲的打擊力決勝負;早期的蒼龍號基於「航空巡洋艦」這項定位,需要與巡洋艦部隊共同行動爭奪海上制空權,且以擊毀敵方航空母艦為主要設計方向。 敵機搖晃著爬升,投下4枚60磅小炸彈,掠過軍艦后桅在左舷20公尺外江面爆炸,將3號高射機槍震壞。 后續的2號機再無勇氣完成俯沖,沒沖到攻擊位置就爬高,將炸彈丟在“平海”艦數十公尺外的江面上。

艦長陳宏泰的腳邊已留了一大灘血,雖然經衛生員緊急處置,但因大血管被炸斷,力不能支,暈倒在指揮室內。 本艦原為八八艦隊計畫中第三艘建造的戰艦,1919年1月,海軍對川崎造船廠下令準備建造加賀號的前置作業,這也是川崎造船廠建造的第四艘戰艦。 25日清晨,“加賀”號上的日軍海基第2航空戰隊又以94艦爆、96艦攻機各8架在96艦戰4架的掩護下集中攻擊“平海”艦。 此時,艦上水兵已經死傷過半,高炮前、後段指揮陳惠與陳嘉潯均重傷,槍炮上士某氏被一塊彈片削去了半邊臉,鮮血染紅了半個身子,仍然在炮位上堅持着;槍炮軍士長林樹椿、槍炮員劉崇端則拖着流血的身子瞄準、擊發。 艦長陳宏泰的腳邊已留了一大灘血,雖然經衞生員緊急處置,但因大血管被炸斷,力不能支,暈倒在指揮室內。 日本舶用機関史編集委員会 編 『帝国海軍機関史』 明治百年史叢書 第245巻、原書房、1975年11月。

4時30分,“寧海”號為保全艦體,駛入水淺的八圩港,并在北岸擱淺。 二等兵葉民南,在即將被水淹沒的彈藥艙底,撈出一顆高射炮彈,飛快跑上艙面,裝填入艦尾高炮,待敵機再度俯沖時,突發一炮擊中敵機尾部。 “寧海”艦,這艘被海軍視為寶貝的軍艦,艦身傾斜,靜靜擱淺在河灘中,艦上彈痕累累,死傷士兵枕籍。 然而志在必得的日機在投完炸彈之后馬上返回機場掛彈,維持高強度的攻擊。 但在起錨后20分鐘,前桅右后方直接落下一顆炸彈,桅桿頓時傾倒,水柜與一根煙囪全毀。 同時,下望臺與海圖室半毀,前三足桅被轟毀了一足,左舷的高射炮與軸皮被炸飛,右舷的魚雷炮損壞,懸掛的舢舨4艘也全毀,機艙嚴重浸水,舵機也開始失靈。

但航空艦隊指揮官來說,加賀號的問題還是在輪機效率不夠好。 雖然改良後引擎輸出提升,但航速在日本正規航艦中仍於倒數,甚至比起1930年代中建造的翔鶴級慢上不少,且油料消耗也較為吃重。 航速缓慢这个致命弱点对于强调协调作战的机动部队来说是难以忍受的,这种速度在珍珠港事件前被第二航空战队长山口多闻嫌太慢,因此在一开始时曾经建议把她排除在攻击序列之外。 但是因为一航战人员是日本海军中参战经验最丰富的一群,因此力保此舰得以参战。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