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戰4代8大伏位

邁入1990年代,速克達出現各種級距與分眾,可以出門買菜、可以環島、單騎雙載兩相宜的四行程125c.c成為主力機種,光陽豪邁、三陽迪爵、山葉迅光三分天下。 此時的125速克達仍以通勤實用為主,沒有設計質感可言,直到YAMAHA Cygnus-X 125問世,騎速克達開始成為一種態度。 台灣是速克達王國,勁戰是台灣速克達之王,也是台灣國產史上首款運動型速克達。

台灣山葉針對CYGNUS-X進行外觀大改款,以「操、跑」為設計概念,針對車體懸吊、制動進行最佳化,並調整引擎動力輸出區段。 由於New Cygnus-X 引擎進氣效率提升,空濾也進行修改相配合,空濾容積提升60%,並將濾紙改為圓筒式設計,並在外層包覆濾綿,提高空濾使用壽命,同時空濾外蓋也使用三個螺絲能更簡易的進行保養。 整體加速性的提昇除了引擎強化之外,車體輕量也是重點之一,傳動Case 也比前一代減輕500g。 初期發售有化油 TPS及噴射(無含氧感測器)版本。 後期追加多款不同版本,包括在2008年,為了因應台灣政府五期環保制度,推出搭載含氧感測器噴射引擎的版本,以CYGNUS-X新勁戰 125 五期FI為名發售。

二代勁戰的重點是動力電子噴射化,因應新世代環保法規,2008年勁戰發表搭載含氧感知器的五期電子噴射車型,從此邁入電噴時代。 從類比化油器步入數位電噴,二代勁戰見證了速可達動力演進。 什麼環境就用什麼車,咱們騎的機車與台灣社會型態息息相關。 農業時期,機車的任務是載物載貨,騎乘的產業道路崎嶇不平,所以需要耐操、省油、大輪徑的國民檔車。 工業時期,人們集中在工廠上班而且不分男女,10吋輪胎、不必打檔、女性穿裙子也可以騎乘的速克達開始流行。 2013年,CYGNUS-X進行小改款,將大燈燻黑與尾燈反射面改為紅色電鍍,並同步推出CYGNUS-X銀翼特仕版(金、黑配色),大燈與尾燈反射面均為燻黑設計。

勁戰4代: 勁戰4代原廠避震

再來的新增配備是手機12V充電孔,讓智慧手機成為一路隨行的移動裝置。 三代勁戰內藏不少優化細節,例如採用新版卡鉗、加大12%煞車皮尺寸、縮短煞車油管長度15%,制動效果因此進步19%。 輕量化碟盤、前叉阻尼調整、新版後避震器,操控感有所升級。 加上車體輕量化3%、外觀部品與燈具組減重5%與3%,還有傳動系統調整、排氣管內部,運動化工程範圍有內有外、表裡一致。

現款Cygnus-X來自第4代的CYGNUS勁戰,在2015年推出時,擁有多項全新的設計:包括強化起步性能的強勁Fi引擎、光導式LED定位燈和尾燈 、前/後雙碟煞、輕量化輪框(重量減輕12%)。 而後碟的單一卡鉗部分也補足了三代後煞完全不給力的劣勢,轂煞跟碟煞比當然是碟煞比較線性〈廢話! 〉,帶後煞入彎更加穩定好掌握,直線更是直接感受到煞車性能的提昇。 前煞手感部分也相當的柔順,加上簧下重量變輕以及針對四代Cygnus-X 重新調整過的懸吊設定,在帶煞車入彎時的感覺非常的順暢與穩定,不會有一按前剎就往下沉或被拖住的感覺,這是讓我相當滿意的地方。

勁戰4代: 『廠家直銷』適用雅馬哈臺灣山葉新勁戰4代/3代 BWS125S 改裝剎車牛角手把拉桿離合杆

精心的改良增強了這新型號的起步加速和超車加速性能,但CYGNUS-X雙碟版很巧妙地以新增後碟煞所提升的制動力來平衡增強了的扭力和加速性能,且將前後煞車比例設定為兼顧安全性與運動性的7:3,來提升操控之安全。 實用性方面,座位下的大容量置物箱,可放置全罩式頭盔;腳踏空間更寬更廣,讓駕駛感覺更舒適。 2017 Cygnus-X 125除了採用新顏色之外,排氣規制也由第五期升至第六期,排氣更潔淨。

勁戰4代

而因為New Cygnus-X 不僅僅是針對重度的機車愛好者,其鎖定客群包括普羅大眾,所以根據YAMAHA 所做的調查,針對使用對第三代認為還能更好的部份,進行加強。 其中包括:後煞性能、超車加速、起步加速三點。 如果說一至五代勁戰是延續,第六代勁戰就是再造。 關鍵是水冷,再搭載VVA 可變汽門正時還有 SMG智能啟動。

在動力上,引擎部份以新設計凸輪軸調整進排氣時間,從而提升扭力輸出,無論是在一般路面或是上斜坡,新版的引擎性能表現都比以往優越。 車架方面,重量減輕了5%且維持相同剛性,配合全新五爪輕 量化輪圈,令全車減輕了3公斤。 整體來說,勁戰系列一直以來都是相當受到男女車友們喜愛的車款,這次四代Cygnus-X 不管在動力加速上,過彎穩定性,外觀便利性,車重、油耗上都有不錯的表現。 原廠在一般道路比上一代優異許多,如果稍微調一下電腦與傳動後,賽道上這會是一台比三代更加輕盈與侵略的車輛。 車軸距的加長,引擎的優化,在彎道的過彎性除了相當靈活外,壓彎時不會有不安定的感覺,入彎與出彎時可以感受到很平穩的流暢感。 Cygnus-X 自初代開始以來,一直都是國內銷售最佳的同級車款,而YAMAHA 投入更多的心力,讓車款更加精益求精。

  • 2017 Cygnus-X 125除了採用新顏色之外,排氣規制也由第五期升至第六期,排氣更潔淨。
  • 一般俗稱為”二代勁戰”或者”新勁戰”,後雙筒避震改為三段可調式。
  • 如果說一至五代勁戰是延續,第六代勁戰就是再造。
  • Yamaha125級小綿羊Cygnus系列,英文名字雖然是天鵝,但台灣和澳門常用名字是勁戰。

五期新勁戰採用燻黑大燈座與LED尾燈,強化車尾辨識度。 2010年,五期新勁戰進行小改款,多了浪花碟盤、飛旋踏板與側邊反光片,大燈分為燻黑(運動版)與玫瑰金(豪華版)兩種、尾燈反射面分為銀色電鍍(運動版)與紅色電鍍(豪華版),與稍微縮短車身軸距。 然後在2011年9月,台灣山葉為紀念CYGNUS-X(勁戰)車系邁入第十年,推出New CYGNUS-X(新勁戰)帝黑紀念版,全車顏色採消光黑與亮光黑交錯設計,大燈與尾燈反射面均採亮紫色電鍍設計。 CYGNUS-X雙碟版配備了前浪花煞車碟盤和後煞車碟盤來增強操控,強勁地提高制動效果和安全性。

  • 在外觀上,頭一次看到四代時,感覺就是一、三代的頭加上二代屁股。
  • 雖然如此,勁戰對於台灣的貢獻仍無可取代,勁戰是台灣製造、行銷世界的global scooter。
  • 動力方面,三代勁戰凸輪軸重新設計過,常用轉速域的出力提升15%,搭配車身減輕3kg,原廠進行10度登坡實測,0~50m加速距離比三代減少3.7個車身。
  • 工業時期,人們集中在工廠上班而且不分男女,10吋輪胎、不必打檔、女性穿裙子也可以騎乘的速克達開始流行。
  • 香港以前一直叫4V,直至其他同級綿羊引擎也開始採用4V設計後,香港人才追隨台灣和澳門,叫它作勁戰。
  • 關鍵是水冷,再搭載VVA 可變汽門正時還有 SMG智能啟動。
  • 20多年來掀起的改裝與賽車效應更是無遠弗屆。

日行燈的部分真的超像15年式的R1,後來才知道原來一切都是巧合XD,搭配很像汽車儀表板的設計,四代的科技感味真的頗重。 雖然一開始我也覺得儀表板的設計跟三代比起來三代比較順眼,四代的儀表板我個人是覺得比較屬於耐看型的,加上這次四代的設計,車廠方面聽到了眾多車友的心聲,電壓終於比較顯眼啦~~。 車廂跟三代比起來有大一些,我的全罩PREMIER 竟讓可以塞得進去,真心讓我覺得超驚喜的。 雖然如此,勁戰對於台灣的貢獻仍無可取代,勁戰是台灣製造、行銷世界的global scooter。 20多年來掀起的改裝與賽車效應更是無遠弗屆。

勁戰4代

即使上市好些年,四代與五代勁戰仍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五代勁戰的頭燈從沿用四個世代的H4鹵素大燈改為反射式LED,燈具模組得以小型化,加上更流暢的車體線條與尾燈具,整體視覺更純熟洗練。 10年是一種很玄的東西,邁入第三世代,勁戰回歸運動風格,分離式頭燈導入LED定位燈,車殼設計流暢洗練,遠看與第一代神韻極為近似(打臉二代?)。

勁戰4代

2015年4月出現第四代勁戰,即是現款勁戰。 在外觀上,頭一次看到四代時,感覺就是一、三代的頭加上二代屁股。 這次四代的外觀比上一代更加有肌肉感與流線,H 殼將上半部逆向延伸,讓我聯想到的玩命關頭七的唐老大穿上西裝的樣子〈笑〉讓前板的肩膀視覺上更加顯眼。

第二代勁戰在2006年出現:台灣山葉針對CYGNUS-X進行外觀大改款,並以New CYGNUS-X新勁戰 125之名發售。 一般俗稱為”二代勁戰”或者”新勁戰”,後雙筒避震改為三段可調式。 Yamaha125級小綿羊Cygnus系列,英文名字雖然是天鵝,但台灣和澳門常用名字是勁戰。 香港以前一直叫4V,直至其他同級綿羊引擎也開始採用4V設計後,香港人才追隨台灣和澳門,叫它作勁戰。

看到飛鏢的部分,這次就不是V 字形,變得更加融合車身的設計。 從側面看,四代的屁股沒有三代的翹臀了,但因為四代多了面發光導光條在視覺上有往上延伸的錯覺,這是一個讓我覺得相當特別的地方,這也成為了四代Cygnus-X 的最大識別處。 首先動力在修改凸輪角度,強化進氣部份外,也重新設計相搭配的傳動系統並提高排氣管容積增加17%,讓整體動力比起前一代在常用轉速域擁有15%的提升,油耗也比前一代更省12%。 四、五代勁戰的升級重點是煞車,四代前後雙碟,五代則是啟用來自MT-09的ABS液壓元件,125cc速克達導入重機煞車系統。

此外,四代勁戰的前後輪框、三角台、後搖臂、車架等剛性結構都是重新設計、能夠以降低簧下重量的輕量化好料。 動力方面,三代勁戰凸輪軸重新設計過,常用轉速域的出力提升15%,搭配車身減輕3kg,原廠進行10度登坡實測,0~50m加速距離比三代減少3.7個車身。 再來是全新的加長曲軸傳動箱(同BWS 125),想要加大後輪尺寸不再是困擾。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