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雲法師5大好處

第十屆清涼藝展五月於台灣省立博物館展出,六月於新竹社教館展出,應邀青年監獄講話「雨過晴天」,九月於台中圖書館展出。 繪畫一如畢卡索論藝時所體認的,不只是符號或標物,要緊的是這些符號所彰顯影射的意義;一關連到意義,就無法不涉及繪畫中的人文思惟了。 法師本身宗教情操深化之後,走向學術教育的願行背景,很多場合都是用畫筆來表現的;剃度後更是心無鯁礙地一往而前,展現氣魄,全心從事佛教文化、藝術、教育的拓荒工作。 首創「現代經變圖」,聘請名家教導學生作畫;大學校園之中設文物館,培養學生藝術欣賞的能力與興趣。 民國五十七年八月第一屆佛學會議在陽明山莊舉行,發表二篇論文〈禪畫〉及〈般若禪〉。

「你莫要說什麼,就讓你的行為來說明一切!」這是華梵之母曉雲法師經常用來警惕弟子的一句話。 復員之初,生活貧苦,每個人都積極找工作以維持生計,當人人正汲汲於職掌之際,唯有這位畫家,反倒更專心致力於她的寫作與畫作,準備經東南亞到佛國印度。 因戰後生活蕭條,接受廣東文獻館簡又文館長聘請,寫「崖門奇石」亡宋遺蹟,包含楊太后祠,輯錄在民國三十四年廣東文獻專輯,所得經費作為奉母及幼弟求學之資。 世紀之末的金色十月,應台灣慈光禪學研究所所長惠空法師的邀請,赴台參加第二屆兩岸禪學研討會暨第三屆兩岸僧伽教育交流訪問活動,經歷十餘天,為時雖短而感觸頗深,至今尚在沉浸之中。

所創辦的大學也是標舉「覺之教育」為辦學理論依據,並以「華梵」為名,「華」指中華文化,「梵」代表印度文化。 曉雲法師解釋,「儒佛如雙燈拱照」,他希望挹取中華儒家道德和倫理傳統優良文化,並結合印度佛教思想中智慧與慈悲的精神,創造時代新進適時教育。 民國七十六年:出席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舉行之「第八屆國際佛學會議」,再為華梵文物館之籌建,而舉辦書畫義展。 民國七十五年:應邀出席由中華民國漢學研究資料中心主辦,國立中央圖書館及中國文化大學敦煌學會協辦的「敦煌學國際研討會」。

曉雲法師: 曉雲法師「清涼藝展 ─ 妙峰高處」 即日起開展

仁朗法師表示,曉雲法師堪稱是當代先鋒者,除了是倓虛大師唯一的女弟子,並身為國際馳名的藝術家,享有畫家、詩人、作家、哲學家、教育家等盛譽。 馬遜回憶華梵建校之初,曉雲法師住在建校時的簡陋工寮「文化村」長達五年之久,即使後來搬到華梵佛學研究所,曉雲法師居住的地方除佛堂及作畫的空間較為寬敞外,其寮房狹小,使用的傢俱十分普通,沒有一件考究如紅木之類的奢侈品。 一、佛學類:佛教論文集、天台宗論集、佛學散論、佛學獻詞、佛教園地、佛教與時代、讀晚明諸師遺集、妙音妙行、觀音圓行、羯磨濟度禪 戒相彰、佛語垂光(上、下冊)、佛禪之源、佛教文化與時代。 法師長年對人生有許多抱憾,一如佛經所謂「眾生有病我有病」,希望人類應該好好走上一條光明道路,也就是佛陀所謂「自利利人、自度度人」;否則糟蹋了自己的生命,也傷害了他人。

曉雲法師十分注重生活中的言行教化,乃至於訓練弟子們從工作中修行,進而修得智慧。 「覺之教育」是以人為本,重視心性調攝與淨化、潛能開發和智慧增長,並強調理性、自我反省的人本教育。 曉雲法師提倡「覺之教育」三、四十年來,以宗教家的精神,深入闡揚基本教育理念,對東方人文思想教育,尤多精闢卓越之見解。 提倡園林思想環境教育曉雲法師由於深感科技昌明、教育普及,然而人心困頓,是緣於現代教育偏重專業技能,忽略善導人心,以及與宇宙、自然、人倫相處之道。 因此他認為現代人應拓展心靈,提升人類生活素質的教育問題,唯有提倡「覺之教育」才是根本之道。

曉雲法師: 創辦人曉雲法師簡介

曉雲導師曾自誓:「教育與我的生命是一體的,它將陪我到生命的最後一天。」為弘揚佛法,曉雲導師於1951年創辦香港雲門學園,並任教寶覺女子中學、寶覺佛學院;又於1970年創辦蓮華學佛園,並擔任導師弘揚天台教觀。 1990年,導師創辦華梵大學,是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所佛教界創辦的大學。 華梵大學以「德智能仁」為校訓,培養品學兼優的杰出人才;以佛教悲智精神,培育才德兼備的社會棟樑。 曉雲法師深感科技昌明、教育普及,然而人心困頓,是緣於現代教育偏重專業技能,忽略善導人心,以及與宇宙、自然、人倫相處之道。 她最關心社會問題、人心淨化的問題;因此拓展心靈,提昇人類生活素質的教育問題,一直是她所關心的,她嘗感慨「淑世牽懷德育荒」,而最重視五育均衡的教育。

  • 以下就法師之「生平行誼」、「三山行蹟」、「願行成就」、「禪畫意境」、「教育理念與志業」與「著作書目」等項目加以簡介,使得以一窺法師七十年來的學力、行力以及無盡的慈悲願力。
  • 證嚴法師的慈濟事業,我覺得就是從人間的佛教化這樣一個思路上去探索的道路,就是把佛教理想的佛國淨土建立在人間的一種人間佛教思想的體現。
  • 「覺之教育」是以人為本,重視心性調攝與淨化、潛能開發和智慧增長,並強調理性、自我反省的人本教育。
  • 現在台灣佛教注重僧伽教育,學習梵、巴、藏文,研修各系統、各宗派經論,一大批佛教全才正在成長。
  • 另外,《原泉》雜誌先自民國六十七年五月出刊報導性內容一期,再於民國七十年元月起正式復刊,由蓮華學佛園、華梵佛學研究所師生之雲門青年分工合作,擔任編輯、撰稿、打字、發行等工作,秉承師意「建教合一、身心並用」,藉工作以錘鍊身心,迄今已發行一百七十六期。
  • 學習佛典語文乃至現代世界通行的語文,其意義很大,不僅能夠全面掌握佛教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各系各派佛教互補相融,有利於佛教的整合,真正建立現代佛教。
  • 像華梵創辦之初有位企業家提出捐款三億,曉雲法師則予以禮貌婉拒,因為他擔心大施主可能會干預學校運作。

先後創立蓮華學佛園、華梵佛學研究所,培養僧才與社會學佛青年,並召開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與天台宗學會,提昇佛教學術研究;每年舉辦「清涼藝展」,期以佛教藝術、書畫創作,化世俗熱惱人心為清涼,曾遠赴德國、比利時、美國、星馬、古晉及中國大陸展出。 法師本人曾參加過國際性學術會議達廿八次,發表論文涵蓋佛教教育、藝術及般若與天台等類別,在在顯現法師學養之精深與博大。 民國四十三年出版恩師嶺南畫祖高劍父先生的著作《我的現代國畫觀》,並再版《印度藝術》。 四十四年環宇周行前一月,舉行雲門師友聯合畫展於香港聖約翰堂畫廊,以紀念高劍父先生冥壽。 法師繪畫之成就,固然極受高劍父先生影響,而在師承之中又有所創新,合中西繪畫優點,本是嶺南派的基本畫風,然而法師在畫中更集合儒、道、佛三家思想,形成個人獨特的風格,同時將早年修習的禪宗佛典蘊涵其內,可謂禪心融於畫意。 另外,《原泉》雜誌先自民國六十七年五月出刊報導性內容一期,再於民國七十年元月起正式復刊,由蓮華學佛園、華梵佛學研究所師生之雲門青年分工合作,擔任編輯、撰稿、打字、發行等工作,秉承師意「建教合一、身心並用」,藉工作以錘鍊身心,迄今已發行一百七十六期。

她不僅得到夢寐以求的比丘尼身分,也在陽明山蓮華學佛園得到曉雲法師的教導。 六個月的晨昏薰習,慧空法師從曉雲法師處學習到僧伽(出家眾)生活的真義(行儀規矩),符合比丘尼身份的威儀,更重要的是曉雲法師告訴她:「比丘尼能夠做一切事,比丘尼要訓練自己做一切事。」這句話影響了慧空法師一生。 為通導台灣對《妙法蓮華經》佛學研究的道途,悟觀法師發表新書《法華經者的話》,話説40多年來研讀《妙法蓮華經》的體解與感悟,並由知名書法家李蕭錕及許悔之為此書創作書法與禪畫。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紀念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導師禪寂16週年,華梵大學明(15)日於圖資大樓5樓舉辦「曉雲禪心話普茶」活動,除邀請校友與董事返校,一同追思憶念曉雲法師的德風行誼,華梵大學董事長悟觀法師也將於下午發表新書《法華經者的話》,獻給其恩師曉雲導師。 一生不蓋寺廟、不當住持的曉雲法師,終生貢獻於教育,93年圓寂後,其弟子仁朗法師盡心盡力整理及維護曉雲法師遺留在華梵文物館及般若堂曉雲導師畫作護存室內珍貴的畫作,並定期舉辦藝展紀念創辦人之畫藝與道風,未曾間斷。 為了讓曉雲法師的畫作能讓更多人有機會觀賞,希望清涼藝展能長長久久持續舉辦,讓曉雲法師之精神長駐人心,華梵大學董事長悟觀法師特別捐贈一百萬元與曉雲法師研究學會,捐贈儀式於5月5日的開幕典禮中舉行,由華梵大學莊南田董事代表捐贈,曉雲法師研究學會創始人仁朗法師代表接受。

因為他晚年重聽,所以讓侍者在身後抄寫小條,還會用紅筆寫上自己的看法。 曉雲法師圓寂後,蓮華學佛園為感念師恩,特發起為期四十九天的「曉公導師七七佛事」,召集歷屆由學佛園畢業的學生,分別負責相關佛事。 二、教育類:覺之教育、佛教教育散論、佛教教育講話、佛學演講集、開示錄、園林思想、拓土者的話、華岡緣影錄、覺之教育摘錄。 際此價值觀混淆的時代,年輕人若能冷靜理智面對,凡事透過觀察、思考與判斷;隨時多聽、多學、多思惟,以培養自己的智慧,必能創造成功的事業與人生。 目前最讓她憂心的是,社會亂象與教育的偏差,致使年青人彷彿失去了生命的方向,因此,她興辦教育,一心強調佛理倫常與文化藝術的推動,原因就在於藝術、文化能洗滌人心避免犯罪。

曉雲法師

曉雲法師畢業於香港麗精美術學院及南中美術研究所,早年從事文學美術研究,繼而師事嶺南畫祖高劍父先生,有「嶺南女畫傑」之雅譽,1935年(民國24年)創辦「文風韻苑」。 對日抗戰期間於四川皈依昌圓老和尚,後負笈印度遊學四年,研究古印度文化及印度藝術,並任泰戈爾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講授中國繪晝藝術。 1967年(民國56年),應台灣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之聘任,主講於哲學與藝術兩研究所,為永久教授,同時並任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之職,期間創辦蓮華學佛園、華梵佛學研究所。 於1958年(民國47年),依止天台宗第44代祖師倓虛大師出家,自此更由禪宗而鑽研潛修天台教觀與止觀。 民國七十一年:出席英國牛津大學赫福學院所召開的「第五屆國際佛學會議」,發表論文〈佛陀之自然教育論〉。 自民國六十三年起,法師即領導此一現代佛教藝術之創舉,創作佛教藝術繪畫作品,每年於佛誕日前後展出,近年更遵照教育部指示,推展至台北、台南、高雄等地,盛大展出現代經變圖與禪畫。

惠空法師推動兩岸佛教交流,也以僧伽教育為主題,已舉辦了三次交流會,亦可見法師之用心了。 證嚴法師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宏願,把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化作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濟貧教富、慈善救人、大愛關懷,發展了宏大的慈濟事業。 我們一行參觀內容十分豐富的慈濟展覽和富麗堂皇而頗具現代技術的慈濟醫院及慈濟綜合大學,還參訪了簡樸而莊重、仍在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靜思精舍,著實讓人感動,讓人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佛教精神。 臨別之時,我在我的書頁上寫了「慈濟是佛教精神的偉大實踐者」,送給靜思精舍,以表達我當時的切身感受。 也正是這種實踐力行及慈悲的的力量,曉雲法師,一位女比丘尼,胼手胝足在十二年前成立華梵大學,為台灣第一所由佛教人士創辦的大學。 也由於曉雲法師對美國籍的慧空法師的啟示,讓她成立了國際佛教婦女協會。

華梵大學文物館正中央,掛著一幅「雪藏之家」大畫,這是法師未出家前,深入青康藏高原的畫作。 據說大吉嶺山頭上的雪,每年只有一天會融化,當時為了等待那一天的到來,她強忍著零下二十幾度冰冷澈骨的酷寒,耗時數月,才成就了這幅曠世奇作,由此可見,她將堅強的意念,淋漓盡致的展現於畫作之中。 以下就法師之「生平行誼」、「三山行蹟」、「願行成就」、「禪畫意境」、「教育理念與志業」與「著作書目」等項目加以簡介,使得以一窺法師七十年來的學力、行力以及無盡的慈悲願力。 2012年(民國101年)11月25日位於華梵大學的「曉雲法師紀念館」落成。 我們環島所及,不論是街區鬧市,還是山林之間,寺剎遍地,梵音繞天,氣象超然,如入佛國淨土。 高大雄偉的殿宇,寬闊靜謐的道場,莊嚴肅穆的佛像,置身其間,塵世的煩惱似乎頓時消釋,超世脫俗之感油然而生,從中我也領會到寺院建築的奧妙所在。

曉雲法師

法師生長於虔誠的佛教家庭,幼承庭訓,自小就能禮佛誦經,稍長便開始讀佛經、習禪定、作禪畫、寫禪詩。 她說:「直到後來的皈依佛教、依止佛門、研究佛法,一切經歷都好像是自然的。」法師至今所修乃是般若禪的一系,因為她說開始聽經時,所聽的便是般若系的主要經典,而且都是禪宗所重者,例如《金剛經》、《壇經》、《心經》等,所以她對佛法的實踐,一開始便在於參禪的功夫。 回憶第一次聽經,法師說她當晚澈夜不能入眠,感到一種未曾有過的體驗;自此,心中時常湧起欣欣之喜悅,有時卻又無端惘然,深深體會到人生之無常,以及諦觀真理的妙法,於是靜思便又佔據了她更多的時間。 我的感覺是,台灣佛教正在走出漢傳佛教的傳統老路,有佛教整合的趨向,儘管目前還不是很明顯。 在台灣佛教中,漢傳、藏傳、南傳三大系統的佛教都流行,漢傳佛教注意學習南傳、藏傳的經典,不少佛學院的課程上都有這方面的內容。

  • 古代亦有不少文人以書法抄經,傳播佛法種子,例如王安石的《楞嚴經旨要卷》,蘇軾的《心經》、《華嚴經》等,而佛法對他們的人生態度也有不少啟發。
  • 民國三十八年於加爾各答藝術館舉行畫展,由中華民國駐加爾各答總領事與加城美術館聯合主辦;明年於新德里舉行畫展,由全印美術協會主辦,羅家倫大使主持開幕;再於馬達拉斯博物館舉行畫展,由南印度畫家協會及巿立博物館聯合主辦。
  • 也正是由於二十年前慧空法師與曉雲法師所結下的師生之緣,此次慧空法師在台灣舉辦的第七屆善女人國際佛教婦女會議,獲得華梵大學的全力支援,大家皆希望為提昇佛教與台灣的國際形象努力。
  • 釋曉雲(1912年-2004年10月15日),廣東南海人,俗名游雲山,字青峰。
  • 「你莫要說什麼,就讓你的行為來說明一切!」仁朗法師表示,這是曉雲法師經常用來警惕弟子的一句話。
  • 高大雄偉的殿宇,寬闊靜謐的道場,莊嚴肅穆的佛像,置身其間,塵世的煩惱似乎頓時消釋,超世脫俗之感油然而生,從中我也領會到寺院建築的奧妙所在。
  • 曉雲法師以一個藝術家的高尚情懷,矢志追求教育事業,以「覺之教育」為理念,開創性地舉辦了中華第一所佛教社會大學,並且成功地將佛教精神貫穿到大學的人文教育之中。

這不僅是因為我從祖國西部的青藏高原遠赴東海彼岸的美麗寶島,一覽風光,更因為這次學術會議與以往所參加的會議不同,以佛教界的法師及居士們為主,兩岸之間、僧俗之間共同探討學術問題,相互交流思想感情,還隨著法師們參訪寺院,拜佛誦課,同起居,共香齋,過了一段難忘的「出家」生活。 美國籍的慧空法師(圖)為夏威夷大學亞洲文化比較博士,現為美國聖地牙哥大學宗教與神學研究教授,也是善女人國際佛教婦女協會之創辦人。 清涼藝展始自民國63年,由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首創,每年舉辦,旨在以佛教藝術紀念佛陀聖誕,並期轉化人心熱惱為清涼;曉雲法師曾榮獲86年行政院文化獎,為國寶級畫家。 她曾創辦香港雲門學園,任教於寶覺女子中學、寶覺佛學社,並在1990年以八十歲之齡創立華梵大學,是為中國佛教史上首間由佛教界創辦的大學。 八、其他小叢書:般若禪佛心宗、禪林教化對現代教育的啟示、天台止觀如來藏、佛教與中國文化、山水畫與方外人、中印藝術之融匯、般若思想在中國之發展、般若禪轉識教育論、中國佛教畫藝思源、經變圖之研究與清涼畫藝、現代教育之趣向、靜與淨之自得自在。 中印文化哲理之融合,表現在中國佛教二千年之融攝交光;際茲季世,道喪民敝,社會失相生之道,人類有自損之虞;釋子興學,教觀並弘,淨化心靈,培養悲智,此乃華梵佛學研究所創立之宗旨。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